close

 

2013-3-28

昔 放租給榮民墾地 今 高價轉租種菜

 

〔記者游太郎、吳明杰/綜合報導〕中橫公路大禹嶺以東路段,不少山坡地遭農民開墾成高冷蔬菜田,花蓮林管處強調所轄的林班地遭違法種植蔬菜只到慈恩段,以東海拔較低的地區則為退輔會放租給老榮民,面積較林務局還大。

退輔會花蓮農場則指出,早年為安置開闢中橫公路的榮民,曾經在中橫沿線輔導開墾農地,但當年的榮民多已凋零,目前已由第二代繼承。

40幾公頃已變私有地 水保更難管

中橫沿線開墾地曾成立「西寶農場」管理,退輔會在民國七十到九十年間陸續放領,約四十幾公頃都變成私有地,現已不歸退輔會所管。

一甲地每年轉租金200萬

林務人員說,私下了解發現,現在中橫沿線耕種的農民,也多不是榮民第二代。因一甲地每年轉租金達二百萬元,在高利潤誘惑下,要這些人不種高冷蔬菜改成造林,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太管處說,九十四年十月初龍王颱風侵襲花蓮,在中橫山區帶來超過八百毫米的雨量,中橫以西沿線出現山坡地嚴重土石流,甚至整塊山頭滑落立霧溪中,災情慘重。

深入了解後發現,這些都是被違法濫墾的造林地,現在林務局的土地即將收回,但退輔會的土地卻已完成放領,未來水保問題如何解決?他們也傷透腦筋。

退輔會昨天表示,放領後土地即為榮民私有,若遭占用轉租已屬私人問題,退輔會無權處理。屬退輔會農場的國有公用地,遭民眾占用或轉租牟利,已經透過司法途徑尋求解決。

例如坐落梨山地區的武陵農場和福壽山農場,自八十四年起清查列管被占用地達六十八公頃,經處理,今年二月底前,幾乎已全數收回,只剩下武陵農場還有○.一公頃在收回處置中。

 

 

在國家公園 種菜不造林/搶種蔬菜施雞糞 惡臭又污染

 

中橫大禹嶺至合歡山間的林班地違法種菜,有危及台十四甲公路安全之虞。(記者游太郎攝)
中橫大禹嶺至合歡山間的林班地違法種菜,五月底將強制收回。(記者游太郎攝)
中橫公路及台十四甲線路旁,經常可見菜農準備施放的生雞糞。(記者游太郎攝)

 

〔記者游太郎、鍾麗華/綜合報導〕位於中橫大禹嶺至合歡山區間的廿幾戶菜農,長期違法栽種高冷蔬菜、拒絕造林,遭林務局依法收回土地,將在五月底強制執行,不法菜農為搶收最後一波蔬菜,菜園堆滿袋裝「生雞糞」,引來惡臭與蒼蠅、污染環境,蒐證後將報請花蓮縣環保局,依廢棄物清理法,最重可處六千元罰鍰。

 

長期違法 林務局五月底收回土地

 

花蓮林管處秘書莊明順昨指出,連日來已接獲不少民眾檢舉,位於台十四甲線三十九.五公里處的山坡地,遭堆放大量的「生雞糞」,不到兩公尺就預置一包,整個山坡上充滿白、藍及紅色的塑膠袋,近日內將全面撒下施肥。

 

民眾擔心生雞糞施用後,不但惡臭熏天,且將招來大量蒼蠅,造成整個合歡山和大禹嶺地區環境污染。

 

檢舉內容指出,台十四甲線三十九.五公里處山坡地屬於太魯閣國家公園範圍,卻被種植大面積的高麗菜,過去被環保團體和民眾檢舉後,曾短暫休耕,最近又死灰復燃,希望政府立即依法取締。

 

莊明順說,九十五年十一月間,自由時報曾針對中橫山區濫墾問題深入探討,花蓮林管處即著手蒐證,並向花蓮地院提出歸還土地訴訟,前年八月底三審定讞,行政執行處幾經協調後,確認今年五月卅一日為最後期限,必須無條件歸還土地。

 

蒐證送環保局 最重僅能罰六千

 

屆時所有地上農作物將全數剷除,菜農們不甘土地被收回,決定改種需時較短的菠菜,搶最後一桶金,且不惜下重本施放大量的「生雞糞」,讓林務人員也大感吃驚,蒐證後將轉交環保局取締開罰。

 

太管處合歡山管理站表示,已有遊客反映,在台十四甲線大禹嶺附近路段,聞到濃濃的雞糞味,希望太管處和相關單位能執行公權力,取締違法使用生雞糞,污染環境生態的問題。

 

大禹嶺山區每年可種植高麗菜三期,菜農栽種前都會撒下生雞糞,造成蒼蠅滿天飛的窘況,這次雞糞的使用量更為歷次的二倍以上,讓附近商家憂心不已。

 

花蓮林區管理處秘書莊明順表示,法院已裁定在五月三十一日強制回收,農民應是抱持僥倖心態,希望在強制回收前搶種。接獲民眾投訴後,這兩天前往了解,確認都在原有林地上種菜,沒有新增的土地。

 

30.5公頃林班地 收回後將重新造林

 

莊明順說,收回的林班地共卅.五公頃,範圍從合歡山到中橫慈恩段間,收回後將立即重新造林,預計將種下本土種的雲杉、紅檜及山櫻花等,除水保考量外,也有美化山林的功能。

--



8月30日,林務局強制執行收回國有林地,南投縣仁愛鄉榮興村的農民與執法人員激烈衝突。為什麼農民以命相搏?當年響應農業上山政策的農民,從經濟奇蹟到環境公敵,半個世紀之後,他們該往何處去?

梨農怨 
725 
2013-09-23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 劉志益

剪輯 陳忠峰

 


 
「三年了,99年9月3號,軍人節那天砍的。」辛苦大半輩子耕耘的果園與家園,一夕間變成空蕩蕩的山坡地,85歲的馬玉如,有苦難言。

 
50年代,為了安置榮民,退輔會成立了三座高山農場,輔導榮民種植溫帶果樹,當年,部分榮民以竹林保育員的身分,向林務局租地造林,就地安置。在梨山地區,這樣的榮民,有39位。

 
隨著中橫開闢完成,政府鼓勵農業上山,當年來到梨山開墾的,還有另一批墾農,他們與榮民一樣,以租地造林的契約,在梨山種植溫帶果樹。林務局東勢林管處處長李炎壽表示,民國58年5月27日,為了有效管理國有林班地,省政府頒布台灣省國有林事業區內,濫墾地清理計畫,把國有林地租給林農,從事造林。墾地種植的果樹,不能再增植或補植。

 
林務局的租地造林政策,目的是希望與農民合作,逐步把濫墾地回復成森林,但是林木長成至少需要20年,造林無法滿足承租人的經濟需求,所以承租人種植果樹的情形,相當普遍,林務局每九年簽一次約,期滿再續,合約中,蘋果樹、梨樹都算是造林樹種,於是梨山的溫帶水果,開創了一頁經濟奇蹟。

 
後來溫帶水果的價格低落,大部分農民轉作茶葉與高麗菜,大量的農藥與肥料,滲進這些該還給森林的土地。造林的目標越來越遙遠,失去森林的後果,也逐漸浮現。

 
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蔡智豪表示,森林變成農場,水匯集到下游地方,經過坡度陡峭的重力加速度,會造成切割侵蝕,其實崩塌都是在農場下方。生態環境是系統的問題,都會的淹水到山區的水土保持,到森林,是連貫的。

 
失去森林涵養,雨一來,土石就被大水往下帶,加上下方的大甲溪,年年奔流掏刷,大梨山地區充滿地滑與土石流的問題,民國93年的敏督利颱風,更是讓高山農業與水土保持的衝突,浮上檯面。另外,民國63年,德基水庫完工,為了避免影響水庫壽命,與維護台中地區250萬人的飲用水安全,民國80年行政院核定了「德基水庫集水區陡坡農用地處理方案」,超過28.8度的陡坡農用地,一律不再續約,有310筆土地,希望收回。

 
當時為了鼓勵農民還地,政府發給轉業救助金,從83年度起,第一年每公頃90萬,第二年每公頃70萬,第三年每公頃40萬,由於救助金與農民的收入相差懸殊,返還意願不高,順利回收的只有93筆,比例不到三分之一。民國88年,對沒有續約的農民,全面寄發存證信函,通知終止契約,限期返還。但尚未回收的林地,農民則是持續種植,而且層層轉租,現耕農大都不是當年的榮民與林農。

 
東勢林管處處長李炎壽表示,現在的地形地貌,實際上已經有很多改變,人為用怪手整地,變成梯田種高麗菜。民國95年到97年移送法院訴請判決,法院定讞後,有些人就便宜讓渡,我們的債務人當起二房東,把國有林班地出租謀利,少數人得利,要大家付出社會成本。

 
後來林務局透過民事訴訟,依照法院判決,陸續將林地收回,但執行過程卻出現問題。當年,馬玉如配合政策,民國57年配得一甲五分的國有林地,與一棟六坪大的農舍,如今卻連住的地方都沒有,果樹全被砍倒,農舍也整個剷平。

 
律師邱顯智表示,當初就地安置的構想,是讓部分榮民轉換成竹林保育員,這是國家機關之間的調控,給榮民一塊地,轉移農作技術給他,讓他得以謀生,算是退休照顧的機制。但是當初約定桃樹、蘋果樹是造林樹種,後來卻又說這些不是造林樹種了,開始解約,解約之後就請律師告老榮民,老人家當然無奈心酸。

 
租地造林是政府當年的折衷手段,農民相信政府而將身家財產投入,當年政策錯誤,造成山林浩劫,如今要收拾善後,卻讓農民無所適從。為了兼顧農民生活,
2000年,林務局曾經宣佈,造林地每公頃種植600棵造林樹種,就可以續租。但農民蔡淑珠雖然符合規定,林務局卻不再續租。

 
南投縣仁愛鄉榮興村農民蔡淑珠表示,已經做到一公頃種600棵造林樹種,林務局卻說她不配合造林,28度陡坡要收回,但是現在收回的,都不是陡坡。

 
今年8月30日,南投地方法院依法強制執行,收回蔡淑珠的地,並且要拆除房舍,這個房舍是榮興村的村辦公室,也是村民的緊急避難所,執法人員與農民爆發衝突,村長葉進自殘抗議。雖然房舍暫時保下了,但她的地,還是被強制收回。

 
另一位農民許育林,一公頃多的地,也在今年6月被強制收回,依照強制執行法,為了減少抗爭,田中如果有作物,可以申請暫緩執行兩次,每次最長三個月,但許育林卻連暫緩的機會都沒有,損失了三百萬。陸陸續續,許多農民都面臨到林地強制收回的變局,他們集體提出行政訴訟,希望先釐清收回林地,是公法或私法的範疇。

 
律師邱顯智認為,租地造林是一種行政任務,國家行使公權力的方式,屬於公法。 
國家行為在從事公權力措施時,必須符合行政法的原則,例如信賴保護原則、比例原則與平等原則。整個大梨山地區,福壽山農場是最大的農場,種滿了高麗菜和茶樹,是水保大敵,現在為什麼卻專找弱勢的老榮民開刀?

 
目前,310筆超限利用地,林務局已經收回199筆,收回後會砍除果樹的樹冠層,選擇原生樹種,進行造林。果農邱錦城的蘋果園,也有一塊已經被收回。種了40年的老蘋果樹,一一被砍掉,心中百般不捨。林務局包商砍除果樹樹冠之後,立刻在樹根旁種下小樹苗,但蘋果樹的根會枯死,再過兩年就會爛掉,到時候,小樹苗的根系,能不能銜接呢?

 
先砍倒大樹再種小樹的做法,讓農民相當擔心,在台八線93K,一處被收回的果園,發生了嚴重崩塌。農民蔡承謀認為,這是因為林務局砍大樹種小樹,但林務局回應,這片果園沒有砍果樹、也沒有去造林,因為大雨而崩成這樣。

 
破壞森林只要一瞬間,回復森林至少要百年,一處已經收回十年的菜園,小樹苗卻沒有順利長大。當年被農民當作界址而留下來的大樹,高聳入雲,看著它們強壯的身影,不難想像從前森林的樣貌,到底要如何做,才能找回曾有的森林?

 
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蔡智豪表示,林務局造林的思維改變,天然林才能真正涵養水資源,建議在高山農場設置生態保育研究站,瞭解周邊殘存的天然林組成結構,收集在地種原,在地復育,因為森林的復育,是非常嚴謹而複雜的。

 
面對時空與政策的轉變,農民提出混合造林的建議,農民就近照顧小苗,希望能用和緩的方式來退耕還林。但林務局認為,不交還林地的佔耕人,自民國82年至今,已無償使用將近20年,加上陡坡農用地法院已經判決定讞,必須依法執行。

 
律師邱顯智表示,如果還原歷史脈絡,這個執行名義是違法的,不應該由民事法院來管轄,希望機關暫緩執行,等待行政法院判決,裁量機關與民眾的關係之後再處置,會比較合理。

 
政策錯誤,加上逐利過程的耗盡水土,山林的傷痛,農民的委屈,在梨山上演一場人與環境的雙輸。歷史因緣仍然糾結,國土復育的腳步,極端氣候正急急催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