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40革命-馮小非練功10年,把志業變事業

台灣農業是很活潑很有前途的,農民育種能力高,種植技術好,可以衍生出許多有趣的品種和農作。
台灣農村適合小規模的精耕,讓人可以在地品嘗、在地旅遊。
台灣的希望也在此,農業可以解決部分台灣的問題,包括舒緩都市人口、就業問題,以及高房價。

文/曾嬿卿
2013年, 以「假米粉真相」拿下新聞界的大獎──卓越新聞獎平面類調查報導獎、年度消費者權益報導獎評審團特別獎的, 是出自一家成立不過兩年多的網路媒體:《上下游News&Market》(上下游新聞市集);其實,在此之前,上下游已入圍過一二年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及獲得一二年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優勝。而這個媒體的負責人,正是才44歲的馮小非。

去年食品安全是最熱門的議題,而引爆這個議題的,則是《上下游新聞市集》4月間以「米粉無米」報導揭開序幕。而早在上下游甫成立之初,他們就揭發「校園營養午餐」諸多不合理現象,引起家長關注;「埔里小農與瓶裝水工廠的戰爭」則迫使廠商放棄開發;近期則揭發洗衣精濫用殺蟲劑,讓市場譁然。

《上下游新聞市集》以關注友善土地的食物與生活方式為宗旨,它既是網路原生媒體,又是農產品銷售平台,一路從食品的上游種植生產、中游加工製造、下游包裝銷售,到食安環境的監督與提倡,全共冶一爐,彼此卻協調而不衝突,甚至相輔相成。而這樣的布局,全來自於主事者馮小非的特殊經驗累積。

親身種柳丁 體驗農業的辛苦

1969年出生的馮小非,輔大廣電系畢業後考上東海社會所,因為論文以彰化和美紡織女工為觀察對象,探討紡織業如何進入農村,台北長大的她第一次看到台灣經濟發展與農村的關係,啟蒙了她對農村的興趣。

馮小非在研究所畢業後,到台中的《台灣日報》工作,1999年發生的921大地震,讓她的人生也大地震。

她擔任台日特約記者,深入最嚴重的中寮,被當地的殘破震懾住了,自忖沒其他技能為災區奉獻,因此在中寮辦了一份社區報《中寮鄉親報》,自此深入農村。當時她幾乎每天開車往返台中與中寮,來回一趟得花上三、四個小時,仗著年輕體力好,「幾乎有一、兩年的時間,天天睡在辦公室,就在桌下鋪棉被;不到4年就開壞一台車了。」

因為社區報要夾報發送,常常寫完稿編好報,先開車到中寮,等著清晨五、六點自己動手夾報。後來她把鄉親報交由地方負責,轉到主婦聯盟編會員刊物《綠主張》。

主婦聯盟是台灣提倡無毒有機食材的先驅,馮小非在那裡習得了許多農業與食品方面的知識,「聯盟裡許多專家,很強調訊息的正確性,審稿嚴格,我稿子常被修改得很慘,但他們對於我日後做相關報導影響很大。」

做了兩年,○四年,馮小非接下了《小地方新聞網》編務工作。這個社區新聞網站屬官辦民營,內容側重各地農業動態,讓她磨筆練兵,廣泛且深入了解台灣的農村問題,直到一○年官方停辦。

同期間,她決心在中寮推廣無毒農業,認為這樣中寮才有未來,因此與朋友廖學堂一起接下廖父的一甲柳丁園,種植無農藥殘餘的柳丁。她說她那時36歲,疲於之前的東奔西跑,很想安定下來學農務,何況唯有自己種出成果,才能說服其他農民相信無毒農業是可行的。

為農民發聲 為農產找通路

一開始她什麼都不懂,幸好得到台大園藝系教授鄭正勇、林碧霞夫妻協助,夫妻倆也是主婦聯盟的發起人,馮小非說,她那段時間好像在念園藝系, 然而,「照顧過程痛苦,賣不出去也痛苦,」馮小非回憶,她把柳丁兩度送檢後,竟還驗出極微量殘留藥物,簡直哭到沒力;好不容易過關了,卻已拖過最佳採收期,這讓她在第三年下決心完全摒除施藥,漸漸的,本來因為沒有氮肥而顯枯瘦的柳丁樹,好像不吃垃圾食物後的身體,開始結實精壯,果實甜美多汁,收成不惡。

她在中寮八仙村溪底遙的七年裡,完全可以體會農民的辛苦,這個「溪底遙學習農園」的經驗,奠定了日後《上下游》為農業發聲與銷售通路的定位。

環視她的上下世代,馮小非說,上個世代的人比她有更大的成就壓力,有能力的人理所當然要進大公司,但她這一代人進小公司、做些不一樣的事,外界壓力沒那麼大。當然,一開始,父母並不是那麼贊成念到研究所的女兒,竟是去做這麼辛苦又沒收入的事;幸好現在農業、環保議題受到重視,父母終於認可女兒當初看起來奇怪的選擇。

○九年八八風災,馮小非與輔大新聞系老師陳順孝等人推動成立《莫拉克新聞網》,有感於每次災難過後,媒體就不再追蹤報導災區後續情況,因此莫拉克新聞網迄今仍持續追蹤災後重建進度。

一三年成立的「獨立媒體學院」,則由馮小非擔任理事長一職,這個組織最終希望結合獨立媒體工作者,建立自由通訊社的供稿平台。

 

 

《上下游新聞市集》即是獨立媒體。新聞部分,沒有廣告、沒有置入行銷;但特別的是「市集」,身負銷售優良小農的產品、養新聞部的責任,這是當時41歲的馮小非,對台灣這塊土地十餘年親身參與後的產物。深感農業環保議題一向不受主流媒體青睞,馮小非與其他三人:日月老茶廠的莊惠宜、上下游調查記者汪文豪以及先生蕭名宏共同創立,花了一年籌備,在一一年9月正式成立。
 
「一般媒體有廣告行銷部門,上下游的生財工具是市集部門。」 馮小非說,新聞的收入來源是號召「共同辦報人」,每人每年贊助300元,如今已有八百人響應。
 
其他則是供稿收入,如今已有MSN向上下游購買新聞,這足以支付一個記者薪水;另外建蓁基金會則贊助一名記者。而上下游的記者人數,從最初的馮小非和汪文豪,至今也不過四個人,其餘則靠公民記者不定時供稿。
 
難以想像才三四個專職記者人力,竟讓成立不過兩年多的上下游,已是幾個重要新聞獎得主,更成功創造議題,改變政府和企業決策,讓人見識到上下游新聞的戰鬥力。
 
堅持銷售與新聞的分際
 
這些獎項的獲獎常勝軍汪文豪,出身《聯合報》、《天下》雜誌,但他放棄令人稱羨的主流媒體職位,幾乎是拿半薪在上下游當記者,沒有相當熱情,很難樂在其中吧!他說他手上已經養了很多大題目,不少都是上下游建立口碑後來爆料的。但上下游對於揭發弊端有一套十分嚴謹的流程,像產品檢驗,常不惜等上半年,只為了找到適合的實驗方式,並不斷檢視方法是否正確,以期出手精準,不怕被質疑。
 
對農業的熱情,只報導而不行動是不夠的。馮小非說:「市集裡有我們對農業想說的話,那是沒辦法擺進新聞裡的。」但市集販售的產品,跟新聞的界線分明:市集在賣的東西,新聞不能報導推廣。
 
至於市集要賣什麼?原本擔任產品開發工作的馮小非先做前期確認工作,包括產品有無經過專業驗證?若沒有,就到現場查看。她的果園種植經驗,在此派上用場,農作物情況以及製作過程,由她親眼確認。
 
上下游有一部分產品為自行開發,當初幫梅山部落開發的「回家李」果乾、果醬系列,就是要幫小農解決農產品產銷失衡的問題,才開發出來的產品,如今已是上下游的人氣商品。上下游的產品開發首重雜糧,馮小非認為台灣糧食自足率太低,因此有計畫的開發雜糧食物;其次,她想提供健康傳統的味道,且由小農手工製成。
 
從網路販售到開實體店面,馮小非興奮地拿出生花生要記者咀嚼,「好的花生不必煮就是甜的,」上下游打算開發週週現炒的花生、現磨的花生醬,位於台中的新辦公室還要每日現做麵包,「做這麼『厚工』的事,從商業利潤角度是不必要的,但我享受這個過程,不是要賺多餘的錢。」所以上下游產品的定價並不「高貴」,「我要讓我們這種薪水三、四萬元的人也消費得起。」
 
上下游的人力非常簡省,產品加上新聞部門人力僅11人,其中兩個是不支薪的發起人。成立時投入的四百萬元,馮小非希望能在未來兩年還本,甚至有盈餘;現在每月有一百多萬元的營業額。
 
如今上下游初步已站穩腳步,馮小非說,公司的目標很簡單,自給自足就好了,公司能存活,大家工作有薪水。努力做事。但不能沒有人生,有時間有餘裕出國旅行,轉換心情,就是最大幸福了。
 
走自己的路 錢夠用就好
 
九二一大地震時她正是30歲,「那場地震摧毀了我的成就壓力,我到災區看到房子整片倒,多少人一輩子心血就沒有了,所以我當時就決定不要存錢買房子。」她說她對金錢的需求不高,生活也很簡單。
 
馮小非回想30歲之前的自己,不斷在尋找一條想走的路,歷經十餘年的投入,在40歲決定辦《上下游新聞市集》時,有了比較明確的答案,既理解了台灣農村的美麗與哀愁,也確定了自己人生下半場的戰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喔…喔… 的頭像
    喔…喔…

    熱血流成河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