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工資3萬怎達成 施俊吉:少發股利分給員工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2295925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對於總統蔡英文的基本工資3萬元說法,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昨稱「夢想離我們應該不會太遠」,並表示上市櫃公司股利少分一點,多發一點給員工,就可以讓平均起薪超過3萬元。
施俊吉盼望企業共享經濟成長,將果實分配給員工,並指出,去年全體上市櫃公司發放現金股利共1.27兆元,若發股利的5%給員工,就有600億元,股利少分一點,多發一點給員工,就可以讓平均起薪超過3萬元。
本報報導,施俊吉表示,明年元旦基本工資會從2萬1009元提高為2萬2000元,時薪從133元提高為140元,若從每月基本工資來看,其成長率是4.75%,時薪成長率5.3%,都比經濟成長率來得高。施俊吉認為,若以去年經濟成長率不是很理想的情況下,基本工資調幅都是比經濟成長率高,基本工資3萬「夢想離我們應該不會太遠。」
呂紹煒專欄:回味施俊吉那些奇特的經濟見解
內閣改組,施俊吉出任行政院副院長,肩負的是內閣中財經事務的「領導」任務。施俊吉過去在財金見解上是「迭有創新」,讓我們一起來回味一下。
台幣貶值7%等於與世界各國簽署立即生效的FTA
施俊吉最「膾炙人口」的經濟新見解,是在2014年服貿318學運期間,在一場「服貿怎麼簽?台灣怎麼顧?」的座談會上提出。他提出的短期經濟對策是:若能自台幣兌美元30元降至32元,就能使台灣出口品價格全面下降7%,等於與世界各國簽署立即生效的FTA。
這是一個既對匯率兩面刃效果無知、也不明白FTA(自由貿易協定)意義、更對國際金融實務無知的「新見解」。
匯率的高低對進口與出口、對國內民眾的財富(以消費能力計算)、還有物價等都有不同的正負影響與效益。台幣貶值7%,出口商似乎提高出口的(價格)競爭力,但對進口商而言則是進口成本增加;台灣能源98%靠進口,油、天然氣上漲所以電也會上漲;民生物品方面,台灣有許多進口商品,從麵粉到奶油再到各類食物,全部都要上漲,所以對民眾而言,是生活成本增加、消費能力下降(等於財富縮小),整體而言,則可能出現輸入型通膨。
央行驚嚇問:「中研院怎有這種研究員」?
這種匯率的雙面刃效果,大概是大一經濟學念完─最遲大二、三念完貨幣金融學後,就該知道。但貴為曾是經濟系教授的施俊吉,顯然已「超越」此階段。
而全球的政府與經濟學界,無人把貨幣貶值與簽FTA相提並論,因為兩者意義完全不同。FTA是兩國彼此降關稅(大部份的長期目標都是95%要降到零關稅),其效果讓彼此的商品進入對方市場有高於其它國家的價格競爭力(因為其它國家要課關稅),這與貶值是完全不同檔次的事情。
實務上,施的貶值說更是無知;匯率貶值可一不可再,而且其它貿易對手國也會藉貶值沖銷其影響;如果施俊吉的說法正確,貶值7%就等於跟全球簽FTA,這麼好棒棒的事,大家為什麼不作?全球各國花了無數心力、談判經年最後簽了400多個FTA,韓國費盡心思與全球各大經濟體簽下FTA,豈不都蠢斃了?依照施的正解,就貶值個7%就萬事解決了嘛!
施俊吉此說一出,曾震撼央行,央行高官碰上中研院的人時就訝異的問:你們中研院怎麼有這種研究員?至於這是推崇還是貶抑之意,則要再研究一番了。現在施俊吉已是財金「領導」,而台灣對外的FTA仍無解,不知他是否會要央行研究一下「與全球馬上簽訂FTA」(貶值7%)的計劃?
同樣在反服貿時,施俊吉接受媒體專訪時說,「TPP、RCEP分別由美國及中國主導,雙方相互較勁,10年恐怕都不一定能夠成形。」這是2014年4月講的話,但2015年10月TPP就完成談判,現在由各國政府批准中,雖然後來美國退出,但還是能在2018年上路,施俊吉顯然「看錯了」。
台灣福氣啦,可自動成為TPP會員國!?
更勁爆的是在同篇訪問中他說:「TPP是APEC的終極,台灣已是APEC的經濟體,TPP最終成形時,台灣自動成為會員。」這是一個完全錯誤又荒謬的說法,何時有「TPP最終成形時,台灣自動成為會員」的規定?有這麼好康的事,那些先談判談到死去活來的12個TPP會員國,是談辛酸的嗎?更何況,施俊吉難道不知TPP是老美主導要「重返亞洲」、抗衡中國崛起的利器嗎?如果TPP成形後APEC會員國自動成為會員,那中國也自動成為TPP的一員囉?老美不是白忙一場?
事實是除了TPP現在12個會員國外,要新加入者必須向其申請,得到各國接受;然後展開與各國的談判(要繳頭期款的意思),最後與所有會員國完成談判後才可能進入。施俊吉是否有意跟日本談談,基於台灣是APEC會員國,明年就讓台灣「自動成為TPP會員國」的提案?
此外,對FTA的關稅減讓,施俊吉也另有創見,詮釋角度相當奇特。他雖然承認免除關稅可使外國人多買台灣製品,卻又說FTA是可獲得關稅減免優惠,但關稅是外國進口商在進口台灣產品時,付給該國海關的租稅,直接受益者是外國進口商;所以馬政府宣稱ECFA可替台灣節省3千億元關稅是錯的,所謂中國「讓利」其實是讓給自家的進口商。
依照這個「神邏輯」,台灣不必跟任何經貿往來國談關稅減讓,因為「讓利」獲利的都嘛是對方的進口商。所以那些談關稅減讓談到昏天暗地的國家,都是腦袋燒壞,按施俊吉的處方,根本不必談FTA,「提高產品競爭力就好了嘛」─說這話顯然就是「吃米不知米價」。
2015年1月,在朝野針對高鐵財務計劃展開攻防時,施俊吉也與綠營的會計師張兆順一起出面表達綠營的立場。施俊吉說,他支持接管,這樣高鐵每年營運盈餘200億元就可進入國庫。而且他說,高鐵特許期延長40年,其價值在資本支出前相當於8000億新台幣,在考慮資本支出後,淨價值相當於5000億新台幣;這等於說交通部的計劃是「將此8000億元利益輸送給現在有權利增資高鐵的特定對象」。
錯把現金當獲利,高鐵淨現金流可進入國庫?
這也是一種相當奇特的「會計新見解」;依照其說法變成一家公司經營產生的淨現金流都能歸為獲利;如果帳可以這樣算,全台的企業一定歡喜死了─收到的現金都是自己的獲利、那些貸款的還本利息及水電辦公人事及許多其它支出都不必看,設備折舊也免攤提,這種觀點確實是開全球之先河,施俊吉已是政府的財金領導,是否要在國內推動這種「現金流即獲利」的會計準則?
施俊吉在2014年時也曾以《全台灣最賺錢的銀行》為文,討論有關國內人民幣清算制的問題,除了指中國的中銀(負責台灣人民幣業務)轉手貸出即有就有3%的獲利,同時推算出因此「台幣(1.03兆元)則流往中國,流往中國的台幣,最終將變成人民銀行(中國的中央銀行)的外匯存底之一部份。而人民銀行在獲得這筆台幣後,可以將它存入中國銀行,中銀再將這筆資金交給台北分行運用,放款給台灣的客戶……」
台幣如何流出 1兆元?
他進而對到這個結論:「故事尚未結束:兩岸服貿協議如果通過,中國服務業就可以參進台灣市場,或新設事業,或購併本地廠商;其購併之資金,只需向中國銀行台北分行融通『台資』即可,根本無須從對岸匯入『中資』。 」「屆時它就會有能力擴張到1兆元以上(中銀台北分行三月底的資產總額是1.2兆元,而非央行所言的125億元)。1兆元能買1萬家市值1億元的公司,或100家市值100億元的公司。想像一下,如果發生,我們的未來是何景象?」
雖然施俊吉曾當了幾個月的金管會主委,但顯然對金融實務這種「形而下」的事務不甚了解。台灣銀行吸收人民幣存款後,與中銀之間是是同業存款,不是中銀吸收的存款,因此不可能作為商業貸款放出去,只能到拆款市場上拆放,拆款市場能得到0.4%左右的獲利就算好了。
此外,民眾拿台幣換成人民幣存款,台幣是由國內銀行吸收,看不出這1兆台幣要如何流到北京去,人行再怎麼樣都不會有1兆元台幣,更不會把這台幣當「外匯存底的一部份」。而且,銀行間人民幣、台幣換來換去,最終其實都是「美金來美金去」,台幣要如何流出?
蔡政府拚創新,「創新經濟見解」受青睞?
至於最後危言聳聽的說中資可借出這1兆元,「買1萬家市值1億元的公司,或100家市值100億元的公司」,更是純屬笑話;施俊吉似乎完全不曉得中資在台灣投資、買企業,有嚴格限制、更需要審批,那能輕易「買1萬家公司」?
換個角度看,如果台灣完全未限制中資買台灣公司,以中資肥厚的家當,單是中國4大銀行每年獲利加總可達1200億美元左右,約台幣3.6兆,要買台灣公司實在不必靠台灣銀行吸收的這1兆元啦。從國銀接收人民幣存款牽拖到此,倒也相當「厲害」而富想像力。
施俊吉其它的財經新見解就不再多說;經濟學界對蔡政府請出其擔綱演出財經領導,頗為不解;也許是因為蔡政府就是要拚創新,所以這種有「創新經濟見解」者最受青睞。或許未來,外界還可聽到不少經濟新解而「增廣見聞」,這也是賴清德的財經內閣最值得「期待」之處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