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美國從2022年3月至今已升息19碼,歐美商用不動產辦公室(稱「商辦」)驚見爆雷,更燒到各大行庫。據透露,從去年至今,至少8件歐美商辦授信案陸續爆雷,牽連至少4家行庫的紐約、洛杉磯、多倫多、倫敦等分行,各行庫已緊盯歐美商辦市況、嚴控風險,預防新一波風暴圈來臨。

 

據調查,這8件爆雷的歐美商辦授信案總債權額約落在60~70億元左右,依各行庫提存比率從2~6成不等,估損失金額約落在數十億元,將視後續該授信案處理情況而定。

 

各行庫已積極配合管理行或參貸行與借戶協商,主要有三大方式,一是討論展期、二是做債權重組、三是出售等新買主,各行庫也陸續做呆帳提存、轉銷,市場憂恐壓縮今年獲利空間。

 

據各家法說會中及相關人員透露,這四大行庫包括第一銀行、彰銀(2801)、兆豐銀和臺銀。其中第一銀觸礁四筆,兆豐銀兩筆、彰銀和臺銀各一筆,其中兆豐銀和臺銀是參貸同一個聯貸案,彰銀則是另一筆聯貸案。

 

一銀主管強調,因商辦擔保品價值貶落而做提存、或轉銷的呆帳,拉長到明年來看,都可以全數收回,債權是沒有損失的;彰銀主管強調,該商辦聯貸逾期案已由借戶提出展期,債權無虞。

 

兆豐主管坦言,有些案子的確狀況不好,未來會對歐美商辦授信案偏保守,減少承作。

 

據金管會統計,國銀前三季在美國市場僅賺78.9億元、較去年同期「翻黑」、年減4%,更連三季被新加坡市場超越,在海外市場中,獲利僅居第三大,獲利成長動能現疲態,官員坦言,因各銀行商用不動產授信案增提呆帳所致。

 

為何美國升息,歐美商辦市場成「海嘯第一排」?銀行主管說有三大關鍵主因,一、歐美商辦業者都開很大的槓桿、借非常多錢,對利率敏感度也最高,當一路升息,債務成本就大幅跳升。

 

二、紐約、多倫多、倫敦等金融中心,過去商辦的租金一位難求,幾乎百分百滿租,但疫情期間遠距上班興起,疫後卻讓遠距辦公常態化,各大公司到期不續租或僅租一半,導致商辦需求低迷、出租率下滑。

 

商辦業者面臨升息、無力以低租金收益償付銀行利息,原租約尚未到期又無法漲租金,收入衰退又債務大增,釀成危機。

 

三、歐美商辦危機也燒到銀行。另一家銀行主管坦言,美國擔保品價值評估的方式是以「租金收益法」,當擔保品價值貶落,迫使各銀行得增提呆帳費用,商辦曝險愈高、風險也增加。

 

中國大陸經濟復甦不如預期 學者:疤痕效應所致

針對中國經濟發展,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長劉孟俊認為,中國經濟內需疲弱顯示有著「疤痕效應」,包含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以及對房地產、科技業的長期監管所致。

今年中國經濟復甦不如預期,房地產問題、地方政府債,青年失業率成為其面臨的挑戰。國關中心跨界創新與前瞻論壇今天舉辦2024年國際暨兩岸政經形勢評估研討會,由專家學者評析中國經濟發展。

劉孟俊在會中細數中國經濟下行的主要挑戰,房地產市場泡沫明顯拖累固定資產投資;且近年中國地方政府債攀升,2023到2030年將為地方債還債高峰,可能衍生本土金融危機;青年失業率高漲存在隱憂,加劇經濟不確定性。

劉孟俊強調,中國面臨中等收入陷阱壓力仍大,其中「未富先老」的困境,人口老齡化和人口紅利的迅速衰退,已導致勞動力短缺和社會安全壓力加劇。

 

 

 

台灣建商怎麼沒爆炸? 專家:央行不愧是超級A

 

德國、法國、瑞典、芬蘭等歐元區主要國家建設公司近來大量破產,中國、澳洲、越南,乃至於日本與美國,破產的建商數量也較前年明顯增加,很多人好奇,「台灣建商怎麼沒爆炸?」

 

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表示,從國外建商破產情況,以及台灣建商、政策因素等特性,可得出幾個可能性:

 

 

一、台灣建商嗅覺敏銳

 

早在2018年開始,台灣建商已察覺到勞力不足、原物料上漲的跡象而該該叫,多數建商超前部署,在成本控管上都表現不俗,而且順利逐步轉嫁成本。而歐洲建商普遍於烏俄戰爭爆發後,才明顯感受到原物料上漲的衝擊,反應慢半拍又立刻撞上鷹式升息,因而陷入困境。

 

 

二、猛爆式VS漸進式衝擊

 

升息加建築成本上揚是全球同步趨勢,歐洲建築業面對的是雙重猛爆式衝擊,他們在2022年2月烏俄戰爭爆發後才驚覺營造成本快速上揚,同年3月全球央行則跟進美國聯準會暴力升息,兩件事幾乎同步發生,讓業者措手不及。

 

台灣升息相對溫和,更重要的是2018、2019年建商已開始迎來營造成本上揚,推案和定價策略已有所反映,從這個時間點到2022年Q1升息還有3年多時間,屬於建築、融資成本漸進式墊高的模式,建商有足夠時間去適應與調整腳步。正因為多了這3年多的時間,讓台灣房地產躲過一劫。

 

 

三、台灣央行不愧是超級A

 

台灣央行從彭淮南到楊金龍,得到全球金融雜誌十幾個A的最高評等,雖然外界有不少責罵聲浪,但的確為我國金融與產業奠定穩定發展的良好環境。

 

首先,央行溫和升息政策,讓建商避免一次大動盪。

 

其次全世界建築業都屬於資金高槓桿產業,風險偏高,但台灣央行連續祭出數波選擇性信用管制,尤其是第四次選擇性信用管制時將購地貸款成數上限降至5成,強制斬掉建商高風險操作,將建商資金槓桿降至中低度。

 

此舉使建築業出現以下幾個重大改變——資金去高度槓桿化、財務計畫趨於保守、實力不足的業者停止擴張或推案、銀行授信更加嚴謹,而這幾項改變雖然讓建商抱怨連連,但變相讓存活下來的建商體質更為健全。

 

 

四、房價持續上揚

 

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它代表建商可以「轉嫁成本」;倘若像歐洲各國融資、建築成上飆漲而房價下挫,建商等同面臨「雙殺」,倒閉機率會比較高。

 

何世昌表示,隨著全球建商倒閉潮而來的,將是難以處理的爛尾樓潮問題。不過台灣一年新推建案在2500個上下,每一年建商倒閉產生爛尾樓平均不到5個,是優等生中的優等生,並不須要擔心。

 

 

多國房市連環爆台灣卻很穩 銀行老總認為台灣做對兩件事

 

德國、法國、瑞典、芬蘭等歐元區主要國家建設公司近來大量破產,中國大陸和美國破產的建商數量也較前年明顯增加,台灣的房地產市場基本上還是穩健;遠東商銀(2845)總經理周添財今天表示,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是台灣的利率還算是較低,第二中央銀行及早做出管制措施。

 

周添財今天出席遠東商銀發行2024年月曆《單車轉,環保行》發表會 ,被問到台灣房地產相對其他國家算是穩健,他表示,當然是我國政府看的早,很早就看出這房市如果不小心處理,可能會有問題,因此一直有管制措施,加上我們又保持低利率,雖然央行也有升息,我們的利率也有提高,但比起美國還算是低,低利率環境之下房地產就不容易垮。

 

周添財說,美國房地產會垮,都是因為高利,以前美國30年房貸是2% 、3%,現在30年房貸是8%,建商融資成本提高,加上工資也上漲,成本真的會負擔不了。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中國大陸。

 

周添財表示,台灣控制得滿好的,第一是利率保持較低,第二是很早就看到這一塊,所以有採取管制措施,也把房貸年限延長,從20年變成30年,這讓每一個人的負擔會減少。

 

他認為,台灣雖然管制較多,但是真的不要太抱怨,儘管管制對金融業的業務會有影響,但是對金融環境穩定是好的,因此對大家都是好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