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20日電(記者張建吳昊)又是一年畢業季,董梓民從英國愛丁堡大學管理學碩士畢業回國後奔波於廣州各大招聘會。本來,擁有留學經歷的他信心滿滿,而現實卻讓他大跌眼鏡。
對於留學一年花費50萬到100萬元的童梓民說,用人單位給出的薪資待遇並未顯示出他的“海歸”優勢。“本以為可能會比國內畢業生多拿一倍左右的月薪,事實上薪金也只能持平在5000元。”
面臨求職大軍的茫茫人海,留學歸國的學子再次面臨尷尬。高薪不再已經成為留學歸國人員必鬚麵對的現實,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為中國人盲目的海外“鍍金”降溫。
教育部數據顯示改革開放至2013年底,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305.86萬人,學成回國人員總數達144.42萬,有72.38%的在外留學人員有選擇回國發展的意願。2013年,中國留學回國人數達到35.35萬人,是同期出國留學人數的85.41%。
對於留學生而言,除了學費、中介、簽證、寄宿、交通、購物甚至買車這些隱形成本都需要“自掏腰包”。
董梓民算了一筆賬:英國碩士學制短,一年學費20萬元左右,美國、澳洲2至3年制碩士學費則在50萬至80萬元;租房或寄宿人家每月4000元至6000元不等,一年多大概要近10萬元;飲食及其他費用10萬元;留學中介費1萬至3萬不等;寒暑假往返機票1萬至3萬元,英國或者周邊國家地區旅行3至5萬元,更遠旅行或者購買少許包括奢侈品在內的紀念品則在10萬元以內。
留學成風,花費不菲卻往往“一職難求”。不少“海歸”失望:就業競爭激烈,工作選擇和收入優勢不如以前。
在悉尼大學攻讀兩年會計專業碩士、畢業在北京“蝸居”在一家銀行工作的薑瑤瑤深有感觸:其實本科畢業時她就可輕鬆進入這家銀行,海外貼金的優勢並沒有得到展現。
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11月剛剛發布的《中國留學回國就業藍皮書》調查顯示,多數人的月薪仍然在1萬元以下。73.5%的博士生、86.6%的碩士生、88%的本科生和88.6%的專科生月薪都在1萬元以下。有32.8%的博士生、40.86%的碩士生、47.74%的本科生、51.14%的專科生月薪在5000元以下。
“花了我們半輩子積蓄,如果只能有四五千月薪,我寧可讓我兒子在家待業。”吉林省長春市民王宏說,在銀行工作的他和妻子一年收入20萬元,但供兒子留學依然有些“吃力”。
一方面是各大留學中介宣講會的喧囂,一方面是斥資百萬送子“留洋”耗盡半生積蓄卻依然“一事無成”。
“家境好的留學生這幾年來的比較多,在國外學習期間買車,泡吧、聚會,也有少數'不學無術'者花錢請人替寫畢業論文。”董梓民說。
同樣是留學歸來的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教授高雪蓮認為,“海歸”薪水逐漸與相同學歷的國內畢業生持平的情況已很常見,是對西方高等教育的盲目崇拜讓一些學生和家長陷入一種“集體出國無意識”。
上世紀80、90年代出國留學歸國成功者多,因為他們多為通過了獎學金以及各種考試關的精英,回國後仍屬於較為稀缺人才,因此成功機會也相應較高。其外部環境與現在的留學生不可同日而語。
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副主任車偉民指出,在以能力為導向的就業環境下,具有海外學習經歷的回國人員具有一定優勢,但近年來,隨著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推進,國內很多畢業生都有海外高校學習交流經歷,也具有較高的英語水平和國際視野,留學回國人員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在縮小。
專業招聘機構瀚納仕最新調查顯示,49%受訪的中國海歸人才認為,跨文化溝通技能是他們在就業市場中的主要優勢。雙語技能不再是一項優勢,大多數情況下中國本地大學畢業生的英語水平與海歸人員相差無幾。
吉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趙俊芳說,不理性的出國熱讓許多能力不突出者試圖通過留學提高身價。她認為,知識技能掌握不充分的留學生即便有海外學歷,還是會被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淘汰。
--
內地逾30萬留學生回流覓職
「海歸派」人數大增 處境尷尬不再吃香
2014-02-22 05:08:00 来源: 香港成报
記者杜琪報道
內地去年經歷最大的「海歸潮」,超過30萬名海外留學生回流尋找工作,適逢內地大學應屆畢業生人數達歷史高峰的727萬人,兩者一同衝擊內地的就業市場,由於內地學生到海外升學的門檻沒有以往高,「海歸」人數大增,亦令他們不像以往般吃香,面臨「找工難、工資低」的尷尬處境。本報訪問一名從事金融業的廣州「海歸派」,她坦言在外國難覓職,不少留學生選擇返內地就業,認為「海歸」仍較內地畢業生有優勢。
官方《人民日報》亦關注「海歸」人數增加問題,指出「海歸派」近六年每年遞增36%,2007年時只有4.44萬人,但日前在京召開的省區市組織部門人才工作座談會、中央和國家機關組織人事部門人才工作座談會披露,「海歸」人數去年創下歷史新高的逾30萬人,而近六年有超過111萬人回國發展,是30年前的三倍。
門檻愈低質素參差
報道分析,內地經濟發展好、政策配合吸引留學生回國效力,掀起海外人才最大歸國潮,預測內地留學回國的人數未來五年會較出國人數多,「從世界最大的人才流出國,轉變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國」,但擔心內地畢業生和「海歸」人數齊齊增長下,「海歸」薪酬降低,而有獵頭公司認為,出國留學門檻愈來愈低,「海歸派」質素變得參差,質疑學歷的含金量。
屬「海歸派」的廣州人許小姐則並非因內地經濟好而回流,她接受《成報》訪問表示,她本科是在中山大學修讀風險管理及保險,2010年到加拿大修讀精算碩士課程,但畢業後在當地找不到與金融相關工作,表示除非早有工作經驗又或有人介紹,她花了半年時間也找不到工作,才決定回廣州發展。
她分析內地留學生的心態說:「10%一早打定主意讀完書後回內地,10%就一定要留在外國,大部分人就和我一樣,沒甚麼所謂,在外國找到工作就留,找不到就回內地。」她表示同在海外留學的朋友,約四成選擇在外國工作,六成做「海歸」,「我有同學在美國讀完碩士,找不到工作,最後回到內地,靠熟人介紹才找到工作」。
僱員多海歸競爭大
許小姐現於廣州一間國營金融企業工作,年薪逾12萬元人民幣,較一般大學畢業生薪酬優厚,但公司內30歲以下僱員多屬「海歸」,坦言競爭頗大,「『海歸』都頗多,以我公司為例,和我年紀相若的僱員,八成都是『海歸』」,不過,她認為「海歸」較內地畢業生仍有優勢。
對於有指「海歸」學歷含金量下跌,她認為從畢業生的角度來說,「要看你讀的書和找的工作是否對口,如果不對口,你自然會覺得外國讀的書沒有用;也要看那個人讀書認不認真,如果他考試隨便成績不好,又或者考進較差的大學,含金量自然下跌」,她形容內地的父母愈來愈富有,唯一目標是送孩子出國,「學校差都不要緊,最重要是出國(讀書)」。
她又認為「海歸」含金量下跌,也與僱主對外國大學認識不足有關,「外國這麼多間大學,不一定每間都像哈佛那麼有名,僱主聽過那間大學就會覺得好,沒有聽過就覺得不好,但其實不代表那間學校不好,可能那間大學不出名,但某一兩科特別優秀」,認為僱主不應只憑對學校印象去判別學生學歷高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