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醯胺
Acrylamide
- 丙烯醯胺能聚合成聚丙烯醯胺,主要用來處理從汙水處理廠或工廠排放出的廢水,能用來製造染劑、有機化學品、隱形眼鏡、化妝品、盥洗用具、造紙和紡織物等生產。
- 丙烯醯胺有可能在水源處理過程中進到我們的飲用水中。
- 沉澱到土壤和水裡的丙烯醯胺能很快地被細菌分解。
- 丙烯醯胺最常出現在經高溫油炸、燒烤或烘焙的碳水化合物中。
- 吸入二手菸也會暴露到丙烯醯胺。
- 靠近塑膠製廠的飲用水有可能會含有丙烯醯胺。
- 使用含有丙烯醯胺的製品有可能經由皮膚接觸而暴露於其中。
- 丙烯醯胺最主要發揮毒性的地方就是神經系統和生殖系統。在一些製造丙烯醯胺的工人身上發現如肌肉無力、手腳麻痺、出汗、肢體動作不協調等問題。
- 丙烯醯胺會降低雄性動物的生殖能力。
- 已在動物身上發現會導致多種癌症的發生。
- IARC與U.S. EPA以在動物身上發現足夠致癌的證據為由,推斷丙烯醯胺很有可能在人體身上導致癌症發生。
- 丙烯醯胺會穿透胎盤進而使胎兒暴露於其中,母乳曾被測出。
- 懷孕期間有暴露的動物,其子代不僅有體重下降、驚跳反應、遲緩的徵狀,腦內神經訊息傳導所需的某些化學物質的量也會減少。
- 避免食用經高溫烹煮的高碳水化合物(如:薯條)。
- 丙烯醯胺是香菸中的一種成分。應避免在密閉空間,如家中或車上吸菸。
- 丙烯醯胺和它分解後產物的量可以在血液和尿液中被偵測出來。
- U.S. EPA判定,一天飲水量1.5 mg/m3或十天飲水量0.3 mg/m3中丙烯醯胺的濃度不會對孩童造成負面影響。OSHA限制在一天八小時,一週四十小時的工作環境中,其丙烯醯胺的蒸氣量不超過0.3 mg/m3。
本文重點
【丙烯醯胺(Acrylamide), CAS # 79-06-1】,一般人暴露於丙烯醯胺的途徑為食入遭到丙烯醯胺汙染的食物。丙烯醯胺影響我們的神經系統和生殖系統。
一、什麼是丙烯醯胺 (Acrylamide)?
丙烯醯胺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晶狀固體,融化時會有劇烈的化學反應。高溫加熱後,會產生刺激性的濃煙。丙烯醯胺能聚合成聚丙烯醯胺,主要用來處理從汙水處理廠或工廠排放出的廢水。再者,丙烯醯胺和聚丙烯醯胺能用來製造染劑、有機化學品、隱形眼鏡、化妝品、盥洗用具、免燙布料、造紙和紡織物生產、紙漿、 礦石加工、糖,也可用作化學灌漿劑和建設隧道、下水道、水井及水庫所需的土壤固化劑。
二、丙烯醯胺進入環境中如何變化?
- 丙烯醯胺有可能在水源處理過程中進到我們的飲用水中。
- 丙烯醯胺不常在空氣中被發現。
- 沉澱到土壤和水裡的丙烯醯胺能很快地被細菌分解。
- 土壤中的丙烯醯胺需經水解作用來清除。
- 丙烯醯胺不會經生物累積作用而被釋放到環境中。
三、我在什麼情況下會暴露於丙烯醯胺?
- 丙烯醯胺最常出現在經高溫油炸、燒烤或烘焙的碳水化合物中。吃進這些食物會提高我們暴露在丙烯醯胺下的風險。
- 吸入二手菸也會暴露到丙烯醯胺。
- 靠近塑膠製廠或染料工廠旁的飲用水有可能會含有丙烯醯胺。
- 參與或使用丙烯醯胺及含有丙烯醯胺的製品有可能經由皮膚接觸而暴露於其中。
四、丙烯醯胺對我的健康有什麼影響?
丙烯醯胺的毒性最主要作用在神經系統和生殖系統。我們在一些製造丙烯醯胺的工人身上發現如肌肉無力、手腳麻痺、出汗、肢體動作不協調等神經系統方面的問題。不過,大部分的人暴露在丙烯醯胺下的量還不足以導致這些症狀發生。
丙烯醯胺會降低雄性動物的生殖能力,類似的影響或許會作用在人身上,但就一般人暴露的量值來說,還不足以導致這樣的結果發生。
五、丙烯醯胺致癌的可能性有多高?
丙烯醯胺已在動物身上發現會導致多種癌症的發生。但是目前針對人體的數據資料尚不足夠。
美國衛生與人群服務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DHHS)、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 和美國環境保護署(U.S. EPA)以在動物身上發現足夠致癌的證據為由,推斷丙烯醯胺很有可能在人體身上導致癌症發生。
六、丙烯醯胺對孩童的健康有什麼影響?
丙烯醯胺影響孩童健康的方式可能和成人一樣。丙烯醯胺會穿透胎盤進而使胎兒暴露於其中,母乳裡也曾被測出有丙烯醯胺。
在懷孕期間暴露於丙烯醯胺下的動物,其後代不僅有體重下降、驚跳反應、遲緩的徵狀,腦內神經訊息傳導所需的某些化學物質的量也會減少。
七、在家中如何減少暴露於丙烯醯胺的風險?
- 避免食用經高溫烹煮的高碳水化合物(如:薯條)。
- 避免過度烹煮食物。
- 丙烯醯胺是香菸中的一種成分。避免在密閉空間,如家中或車上吸菸以防止孩童或其他家庭成員暴露到該物質。
八、目前有任何的醫療檢驗讓我知道我已經暴露於丙烯醯胺嗎?
丙烯醯胺和它分解後產物的量可以在血液和尿液中被偵測出來。這些醫學檢測能有效地估量出有多少的丙烯醯胺已經進入我們的身體裡。
九、國內外法規
美國環境保護署( U.S. EPA)判定,一天飲水量1.5 mg/L或十天飲水量0.3 mg/L中丙烯醯胺的濃度不會對孩童造成負面影響。美國職業安全及健康管理局(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 OSHA) 限制在一天八小時,一週四十小時的工作環境中,其丙烯醯胺的蒸氣量不超過0.3 mg/m3。
台灣勞工作業環境空氣中有害物容許濃度標準規定,丙烯醯胺的工作場所中八小時日時量平均容許濃度(PEL-TWA)為0.03 mg/m3。
原文出處:ATSDR(Agency for Toxic Substances and Disease Registry)
原文連結:http://www.atsdr.cdc.gov/toxfaqs/tf.asp?id=1162&tid=236
翻譯連結:請按滑鼠右鍵另存檔案
翻譯者:黃琬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校稿:施淑芳老師
審稿: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 江宏哲主任、黃柏菁助研究員、李愛羣博士後研究員、姚凡壹研究助理、江威誼研究助理、徐如欣研究助理
重點摘錄:張惠華教授
http://nehrc.nhri.org.tw/toxic/toxfaq_detail.php?id=3
《康健》202期「黑糖,真的『黑掉』了?」報導初衷與調查方法說明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0528
《康健》黑糖大調查引起社會廣泛討論,《康健》編輯部再次說明報導緣起與初衷,及調查方法。
黑糖因為鈣、鐵、鎂等礦物質含量高,向來被視為比較健康、養生的好糖,消費者往往願意花更多錢購買黑糖或黑糖製品如飲品、餅乾、糕點等。
但是,2015年4月,食品藥物管理署舉辦「薯條與洋芋片等油炸食物致癌!?含毒性化學物質『丙烯醯胺』之高溫油炸食品管理」公聽會,台大食品科技所實驗報告揭露,黑糖和炸薯條、洋芋片等食品一樣含丙烯醯胺(acrylamide),是一種具基因、神經、生殖毒性的人類可能致癌物,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視為「重要的公眾健康問題」。
食藥署也曾在2012年製作一本《降低食品中丙烯醯胺含量加工參考手冊》,詳細記錄教導業者如何減少食品中的丙烯醯胺。
但這些作為沒有引起更多後續關注和改善,減量方法並未被確實推廣,丙烯醯胺仍安好存在市售許多食物中,消費者和大多數業者依舊不清楚丙烯醯胺是怎麼一回事。
《康健》於2015年7 月6~29日期間前往一般連鎖超市、量販店、有機連鎖超市和農夫市集等可能購得黑糖的管道進行抽樣,共採集19包黑糖和3包常用糖進行抽驗,委託SGS台灣檢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衛福部食藥署2011年11月28日公告的建議檢驗方法,檢體經萃取及淨化處理後,以液相層析串聯質譜儀(liquid chromatograph/tandem mass spectrometer, LC/MS/MS)分析。根據抽檢結果,這19包黑糖的確都有檢出不等量的2A級人類可能致癌物丙烯醯胺。
為什麼樣本間數值差異大?台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所教授吳焜裕已在此篇報導內解釋,每個品項的黑糖都是不同批次出產的,組成不均勻、成分相異,就算是同一品牌的黑糖,也會測出不同數值的丙烯醯胺;再來,各家溫度、時間、原料、祕方等製作條件不同,也會造成很大差異,但這常被視為商業機密,無法探知。
也有人認為,黑糖不是主食,一般人不會吃到那麼多黑糖。不過,正因為丙烯醯胺是普遍存在食品中,早上喝的咖啡、吃的燒餅油條;點心買炸薯條、餅乾等都有。大多數人不會在一天內攝食非常多黑糖或薯條,可是卻有可能在一天中吃到很多含丙烯醯胺的食品。
然而,炸薯條、洋芋片本就被視為不健康的食物,可以少吃就少吃,但黑糖被看成養生聖品在吃,本著傳播健康知識,《康健雜誌》在觀察政府與學界都一段時間知悉,民眾卻仍無所知的情況下,做此調查討論目前市面上的實際狀況,敦促產官學應盡速導入規範,以維護民眾健康和知的權利。
《康健》沒有將黑糖導向毒物。丙烯醯胺的確是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公告的致癌物質,雖然是動物實驗證實、人體尚未被證實的2A級人類可能致癌物,對人體的影響卻不容忽視,這點在文中也有多次說明。
檢驗結果全文結論呼籲民眾:第一、丙烯醯胺廣泛存在於飲食中,消費者自要提高警覺,在飲食上做好分配,不要對同一食物過度執著。第二、不用撻伐業者或因噎廢食,因為可以有更聰明避險的吃法,如「減量或生理期時跟花茶、薑湯替換喝,一樣療癒。」建議消費者「拋棄黑糖顏色愈深愈好的觀念,挑選色澤呈自然紅褐色、具天然蔗香且不添加焦糖色素或香料者。」
《康健》毫無造成社會恐慌、也無針對特定業者之意圖。呼籲最重要的政府單位能有所作為,讓積極維護全民健康的施政再進一城。
黑糖抽檢 全部測出致癌物質丙烯醯胺
到底該怎麼辦?《康健》整理出應對方法:
。政府可以怎麼做?
1.正視丙烯醯胺對健康的風險。
2.邀請專家學者和業者代表討論如何訂定食品中丙烯醯胺含量標準,既然有減量的方法,或許就能訂定產品的容許量上限。
3.規範高危險食品如炸馬鈴薯薯條、黑糖等標示丙烯醯胺含量。
4.在標準訂定出來前,確實輔導業者進行減量,並教育業者和大眾丙烯醯胺對人體的可能影響。
。業者可以怎麼做?
1.在甘蔗汁加熱前添加氯化鎂,最多可以減少99%丙烯醯胺含量。
2.榨汁時,削去甘蔗皮,因為天門冬醯胺主要來自甘蔗皮。
3.加熱時,溫度儘量不要超過120度,可降低丙烯醯胺反應速度。
4.業者自行監督。
5.採購黑糖蜜製糖時,要將糖蜜的丙烯醯胺含量列入考量,使成品黑糖中的丙烯醯胺含量不至於偏高。
。民眾可以怎麼做?
1.拋棄黑糖顏色愈深愈好的觀念,挑選色澤呈自然紅褐色、具天然蔗香且不添加焦糖色素或香料者。
2.減少攝取高溫油炸、烘焙、烘烤食品。
3.烹調時不要將溫度燒過高、炸太久。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0526&page=4
on 2015 年 08 月 29 日
《康健雜誌》昨天對外發表「2015黑糖成分大調查」,以斗大標題直指:「市售黑糖抽檢,全部測出致癌物質丙烯醯胺」,但其實丙烯醯胺普遍存在薯條、馬鈴薯、餅乾等高溫油炸或烘烤的食物上,衛福部在2003年便建立資料庫紀錄各類食物的丙烯醯胺含量,《康健》特別針對國人日常難以大量攝食的黑糖作為調查基礎,固然有提醒消費者與呼籲政府採取作為的用意,但詮釋方式有值得探討之處。(上圖來源photo credit: Sugar Cubes viaphotopin (license))
丙烯醯胺是一水溶性乙烯基單體(vinyl monomer),可在某些食品烹煮過程中產 生、也可在抽煙煙霧中發現。單體丙烯醯胺易聚合成聚丙烯醯胺,聚丙烯醯胺是許多製造業的化工原料,例如:建造水壩的地基或隧道的防滲漏劑、製造飲用水用的黏著劑、造紙時的黏著劑和染料的合成等。
食物中只要含有胺基酸和還原醣,經高溫加熱便很容易藉由梅納反應,產生丙烯醯胺,而黑糖的原料甘蔗汁因為含有天門冬醯胺和單醣(葡萄糖或果糖),製作過程又經高溫熬煮,是常見容易產生丙烯醯胺的食物之一。
丙烯醯胺在1994年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列為「2A類可能致癌物」,代表在動物實驗上證實可能致癌和具神經毒性,但流行病學證據還不足以確定對人體有致癌性。
康健:黑糖抽檢 全部測出致癌物質丙烯醯胺
此次《康健》分別從量販店、連鎖超市、有機連鎖專賣店或農夫市集抽驗19包黑糖,整體丙烯醯胺含量落在30至2740ppb之間,其中丙烯醯胺含量最高的前三名黑糖產品分別是黃金馬子手工高山黑糖、義峰食品黑糖以及高仰三黑糖。
不過根據2013年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特聘教授葉安義的「台灣地區食品之丙烯醯胺含量」調查報告顯示,各類經過油炸、烘焙的食物多少都含有丙烯醯胺,連嬰兒食品都可驗出,而洋芋片、黑糖、杏仁果、薯餅與油條的含量較高。其中黑糖的丙烯醯胺含量介於393至1301ppb間。
食物中丙烯醯胺非蓄意添加,係烹調產生
今年四月,立法院曾召開「薯條與洋芋片等油炸食品致癌!?含毒性化學物質『丙烯醯胺』之高溫油炸食品管理公聽會」,針對是否訂定食品中丙烯醯胺管制限量進行討論。
由於不同食物、食品或食材的丙烯醯胺含量多寡相異,國人攝食習慣也不同,因此包括台大食科所特聘教授葉安義、成大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李俊璋都不建議在食品中訂定管制限量標準。
葉安義解釋,丙烯醯胺是烹調過程中自然產生,非蓄意添加,「不知道範圍應該訂在哪,全世界也沒人在訂,」而且光是分析一件樣本需花費5000到10000元。
不過,台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副教授吳焜裕曾發表研究證實丙烯醯胺會攻擊基因。透過尿液檢體發現,如果日常從油炸食品涉入丙烯醯胺的含量愈高,尿中測出的基因傷害指數也愈高,以一個60公斤的成人為例,1ppm丙烯醯胺只要吃60克,就會超過美國環保署建議「可忽略風險」的500倍。
因此吳焜裕希望政府能盡快訂定食品中的丙烯醯胺殘留量,輔導業者改善烹調過程。
報導見樹不見林,失之偏頗
《康健雜誌》從提醒消費者注意與呼籲政府作為的角度出發,無可厚非,但特地放大「黑糖抽檢,全部測出致癌物質丙烯醯胺」,卻忽略國人膳食習慣對於黑糖攝取量有限,也忽視強調從抽菸或工業環境中涉入丙烯醯胺而致癌風險更高,其報導有見樹不見林而失之偏頗之虞。
一家食品供應業者就無奈表示,今年四月有國內學者指出部分食品含有高量丙烯醯胺後,便陸續將產品送檢驗單位檢測。但目前國際間並沒有針對丙烯醯胺制定出一套限量標準,若以美國加州目前規範的人體每日最大攝取量140微克計算,他們販賣的黑糖一天至少需要吃到200克至500克才有可能達到致癌的風險。
這名業者表示,以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糖類攝取量為25克來說,根據國人攝食習慣根本很難一天吃這麼多。而《康健》的報導上並沒有將每項產品的丙烯醯胺含量換算成每人每天建議攝取量,資料的呈現非常粗糙,容易有誤導消費大眾的嫌疑。
她舉例,以此次抽驗含量最高的「黃金馬子手工高山黑糖」為例,以加州標準計算,一天需吃51克才有致癌風險,而案例中含量最低的TWS糖品手工純黑糖,一天則要吃到4.6公斤才有致癌可能。其實消費大眾只要維持正常飲食習慣,不要單次大量攝取同一種食物,分散風險就能降低致癌的可能。
由於《康健雜誌》報導引發爭議,也引發消費者恐慌,為此上下游特別採訪不同領域專家看法,供讀者判別。
台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所教授吳焜裕:
我認為,進行丙烯醯胺的攝食評估時,需從國人的攝食習慣著手,像法國就有研究報告指出,法國人每天有60%的丙烯醯胺攝入來自於咖啡,雖然咖啡的丙烯醯胺含量遠不及洋芋片或黑糖,但每日大量累積對法國人影響卻最大,由此可見均衡飲食、分散攝取風險的重要。
《康健》特別針對黑糖或許是想打破過往「黑糖是養生聖品」的迷思,但黑糖並不是每天必吃的食物,目前應該先針對炒、炸和烘焙類的主食進行調查,這部分我認為是食藥署必須評估的工作。
法國研究顯示咖啡也含有丙烯醯胺,但致癌風險應依飲食習慣評估。photo credit: DSCF0615 viaphotopin (license)
輔大食品科學系退休教授丘志威:
食物中丙烯醯胺的含量會因為烹調時間、溫度、甚至是食材的品種而有差異,目前國際上還沒有一套食物中丙烯醯胺的限量規定。《康健》雖然是忠實反映檢測數據,但很容易造成消費者恐慌。
從數據直觀來看,有些黑糖產品的丙烯醯胺含量高達1000至2000ppb,數字雖然很高,但我們並非拿黑糖當主食,不像歐美會將馬鈴薯當主食,若烹調不當會含有較大量丙烯醯胺,經常攝取風險較高,需要特別去注意。
黑糖的丙烯醯胺含量高雖是事實,但《康健》在報導中沒有向大眾說明:「應避免把黑糖當成主食或常吃的零食」等說明或警語,容易讓人聞黑糖色變,有欠考慮。
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兼任講師陳俊成:
黑糖雖然不是主食,卻被台灣當成養生聖品,尤其很多婦女為了舒緩生理痛有時用黑糖的習慣,現在《康健》卻發現,部分市售黑糖丙烯醯胺的含量,已超過食藥署過去資料庫中油炸類和烘焙類的檢出量10至1448ppb間,消費者需防範的是高量丙烯醯胺的黑糖,而同時這項調查也是要呼籲政府盡快訂定食物中的丙烯醯胺每天最高攝取量。
食藥署雖然在2012年就製作了「降低食品中丙烯醯胺含量加工參考手冊」,但從此次《康健》調查發現,許多大廠根本不知道製作黑糖時,應設法降低丙烯醯胺的產生,這也正是要喚醒食藥署啟動輔導專案,輔導業者進行減量的措施。
前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殘毒管制組長翁愫慎:
我曾參與衛福部在2008至2009年度的「國人總膳食調查計畫」,總膳食調查計畫的研究方式以最接近國人取食方式,調查食品中汙染物殘留的風險,我們必須先調查台灣居民的攝食習慣,像是「什麼東西吃最多?」、「什麼東西吃最少?」、「哪些季節又會吃哪些食物?」等。
不同烹煮方式以及食前處理也會讓食物中的汙染物產生不同差異,也許會消失,也許會產生新的毒物,而《康健》這次的調查報告僅是風險評估中的第一部建立基礎資料,但沒有將「一般人黑糖吃多少量?」、「台灣有多少比例的人常吃黑糖?」等資料也計算出來,如此並無法就拿該份數據指涉黑糖對人體可能產生什麼重大影響。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
黑糖是溫暖子宮的食物,其製程裡,能把原料蔗糖藉由萃取產生溫性的糖,協助我們身體化瘀、溫通血液循環不良的地方,是很好的溫補食材。
黑糖中丙烯醯胺的風險中醫界都有在關注,但以現有動物實驗換算成人體來說,一天只少要吃上公斤的黑糖才有可能致癌,這不符合國人攝食習慣,在臨床上也幾乎沒有看過,是很極端的成癮者才會有的行為。
而且在尚未達到致癌風險的攝取量前,食用者很有可能因為攝取過量的黑糖導致上火,併發體質燥熱、口乾舌燥等副作用。
食藥署正草擬「企業監測丙烯醯胺指標值草案」
今年四月立法院召開公聽會討論如何管制食品中丙烯醯胺含量時,衛福部食藥署曾表示正在擬定「企業監測丙烯醯胺指標值草案」。對此,食藥署食品組科長鄭維智表示,該草案蒐集的資料已大致底定,預計在九月中召開專家會議討論各類食品的指標。
鄭維智表示,目前規劃丙烯醯胺含量高的薯條、洋芋片、餅乾、烘焙食品等,將會參考歐盟現有的指引值,至於華人社會才容易見到食用的黑糖和油條,未來希望朝1000ppb以下討論,不過仍需再詳細研究我國國人攝食量後,將資料提供給專家進行評估。
鄭維智認為,《康健》的調查容易讓消費大眾對黑糖產生無謂的恐慌,因為就國人飲食習慣,通常是在女性生理期間才有可能相對大量攝取,但所謂的大量通常也不會是拿著黑糖整顆吃,普遍的狀況是大約一天十克搭配熱水沖泡,很難達到致癌風險的攝取量。
鄭維智說,台灣人的飲食偏向複合式餐飲,單一吃某類食物的機會並不高,因此民眾只要吃東西能適量、分散風險攝取,並不會有太大的風險,而食藥署在2012年也有印製「降低食品中丙烯醯胺含量加工參考手冊」,相關食品業者可參考這份手冊,進行製程上的減量與改善。
--
2015-08-29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
《康健雜誌》抽驗19件市售黑糖,在成分中都發現致癌物質丙烯醯胺,其中手工黑糖丙烯醯胺含量最高。專家表示,雖然目前沒有確認人體致癌性,但專家建議別吃太多。
《康健雜誌》昨天公布調查結果,19件黑糖商品都有丙烯醯胺,數值在30到2740ppb(微克/公斤)間,最高數值的產品是從農夫市集取得,且有7件數值超過1000ppb,高於食藥署曾訂定的油炸和烘焙類檢出量的10至1448ppb。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吳焜裕說,丙烯醯胺在動物實驗中有明確的致癌性,對人體可能產生神經毒性、基因傷害,但對人體致癌性還未明確,也不能確定安全的攝取量。
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食品技師學分班講師陳俊成表示,當料理食物超過攝氏85度便會顯著產生丙烯醯胺,傳統黑糖都用大鍋熬煮、溫度很高,難免產生大量丙烯醯胺。
食藥署表示,這不是黑心商品,民眾不要過度緊張;食藥署曾製作「降低食品中丙烯醯胺含量加工參考手冊」,但沒有特別推廣,吳焜裕表示,國際從2002年起就將丙烯醯胺視為重要的食安問題,政府應訂定標準。
--
http://news.tvbs.com.tw/entry/573835
前陣子才傳出高溫油炸薯條、洋芋片含有致癌「丙烯醯胺」,現在台大公衛所最新實驗研究發現連「黑糖」和「堅果類」食物居然含有「丙烯醯胺」,主要是因為高溫製作所產生,若民眾一天攝取60公克黑糖比不吃黑糖的人,罹癌風險相對提高!衛福部目前正在研擬未來考慮要求食品製造商註明「丙烯醯胺」含量,避免民眾吃下過多致癌食物!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