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青年瘋即期品 市場規模估算300億RMB|方念華|FOCUS全球新聞 20211005

14,335 views
Oct 5, 2021

鄰近保質期、還未過期的即期品,在大陸青年小資族間掀起熱潮,因為即期品價格便宜,基本都只有市場普遍價格的兩到三折,而且實際上許多商品距離過期都還有2到3個月,有的甚至有半年以上。 大陸目前從事即期品販售的企業有104家,其中79家、八成左右都是今年內成立的,大陸估算即期品市場有人民幣300億的商機。

---

 

 

提到臨期食品(即期食品),一般人大概以為是大陸三四線城市以下的中老年客群才會購買,不過近兩年上海街頭出現不少專賣臨期食品商店,深受上海小白領青睞,過起「精緻窮」生活。

 

每周都會到臨期食品店大採購的「滬漂」(沒有上海戶口、但在上海生活和工作)阿敏表示,儘管月薪人民幣一萬元(新台幣四點三萬元),但光房租就去了大半,她拿起一盒雞胸肉蛋白棒說:「這牌子只是換包裝而已,在外面便利店一盒就要人民幣六十元,在臨期店二盒卻只要人民幣十五元,年底才到期。」

 

台幹阿明也是臨期品擁護者,「以某款日本知名泡麵五袋裝為例,外面市價要人民幣廿五元,但在臨期食品店只要人民幣十元;更別說在便利店原價賣人民幣十元罐裝啤酒,但這可以買上五瓶。」

 

像阿敏、阿明這樣的消費者不少,許多人還會透過網路分享自己所在城市的臨期食品商店信息等。

 

在豆瓣上,成立於去年九月、名為「我愛臨期食品」的小組,如今的規模已迅速擴張近十萬人,裡面有大陸各地網友買臨期食品的經驗分享,以及賣臨期食品的信息。

 

據艾媒諮詢發布的「二○二○年中國臨期食品行業市場分析及消費者研究報告」,臨期食品消費者年齡為廿六到卅五歲的占百分之四十七點八,消費者購買臨期食品的主要驅動力是低價購買到需要的商品,性價比較高。

 

徐匯區一家臨期食品供貨業者表示,他們貨源有來自食品工廠、商超,或是進口通路,「去年受疫情影響,實體店沒開,不少廠家有庫存壓力。只要是本地保值期過了三分之二,或是進口保值期過半,這些食品就得要下架。」

 

在臨期食品店也可以發現來自台灣的食品,像豆腐乳、鮪魚罐頭等,大都是代理商在台灣一次買斷後,先運到上海保稅區,貼上印有簡體字標籤,才拿到市面通路販售,但由於各地上架費年年攀升,最後也只能淪落到臨期店出清。

 

 

 

「精打細算」成為大陸年輕人另一種新興的身份名片,北京、上海不時可見打著「臨期(即期)商品」的街邊小店,人潮絡繹不絕;又或是微信群組上,冒出許多討論即期商品的社團,團友「好康道相報」之餘順便分享戰利品。

相比化妝品動輒三~五年的有效期,食品的保質期較短,如冷藏品只有數天、最長的也不過在12個月左右,這也是即期商品中,食品成為主力的原因之一。

根據微信公眾號「電商線上」資料,大陸食品行業內有個約定俗成的規矩,凡是有效期限過了三分之一的食品,就不能進入大潤發、家樂福等連鎖零售商店,部分線上管道也有相應要求。如一包餅乾的有效期限為12個月,若出廠已過了四個月,代表無法在超市上架。雖仍在有效期內,但已面臨身價降低的局面。

超低價具吸引力

這些即期食品有多便宜呢?原價人民幣(下同)10多元的國外進口礦泉水,可以降到0.5元一瓶;休閒零食品牌三隻松鼠的大禮包,原價148元,即期品商店僅賣30元,等於二折。

即期食品的市場規模有多大,可從一組數據略微估算。據艾媒諮詢「2020中國進口食品行業報告」顯示,2020年大陸國內休閒食品行業總規模預計將超過11,000億元,再加上進口食品金額約在900億美元,若按照業內人士指出的5%庫存來計算,即期食品的市場規模已將近900億元。

即期食品銷售上,除了專門銷售臨期食品的零售商家,亦有部分賣家在線上專營即期品商店,甚至還有一些專門銷售即期食品的電商平台,比如好食期、甩甩賣等。近一年來,類似的即期食品商店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悄然興起,80後、90後的年輕人偏愛線上購買,實體商店則受到不少婆婆媽媽歡迎,部分即期食品商店更已形成連鎖規模,如悠品食惠、T3進口食品、飴食貨倉、好特賣等,在大陸多地的規模已達到了十幾家。

業內人士指出,即期食品的進貨成本彈性極大,甚至可以低至一折左右,並且由賣家自主掌握定價權,意味著零售端的利潤空間也非常大。有即期食品店家老闆在網上分享,該行業的毛利率最高可達70%左右,即便扣除商品損耗、場地、人工、運輸、倉儲等費用,利潤依然可以達到40%,讓不少人亟欲搶進即期市場。

陸媒援引飴食貨倉創始人徐鵬表示,自2016年開出第一家店以來,目前已拓展到16家門市,年營業額從2016年的500萬元左右增長到2019年的3,900多萬元。

貨源供應變數多

不過這個行業也並非沒有風險。有網友稱,曾經「買斷」一款東南亞地區的小品牌即期零食,但因銷售不佳,有一大半在到期前都賣不掉,讓他當年的利潤折損一半。此外,即期食品的貨源供應本就不算穩定,當愈來愈多人進入即期商品戰局後,爭搶上游貨源的競爭更加激烈,「若是沒有拿到好貨,生意也是慘不忍睹」。

所謂的「好貨」,指的是大品牌、日期較久、售價合理的即期食品,但這些商品常常會被一些進貨量大的連鎖品牌搶走,甚至整批貨早早就被買斷,這也讓即期小店鋪更難生存。

業內人士認為,大陸的即期食品銷售管道還未形成全國化規模,處於發展初期,但這並不代表該行業遍地是機會,不足為外人道的挑戰很多、門檻很高。對於消費者來說,由於市場還未有明確監管,在購買便宜商品時,如何確保產品品質無虞、具售後保障,或也值得思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