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oneyDJ新聞 2023-05-08 13:26:09 記者 蕭燕翔 報導

最新統計,國內連鎖藥局與醫療通路超過1萬家,成為新寵,資本市場也用「通路為王」帶動相關母、子公司衝上一波,但連鎖通路向來就是賺管理財的紅海市場,從來就沒有雞犬升天的神話,各方勢力的進入是進入最美好的世代、還是苦日子將至?不無討論空間,勝者為王恐怕才是連鎖界長期不變的定律。

根據最新統計,國內藥局與醫療通路已達10,584家,年營業額1,669億元,雙創新高。如果以全國人口數來算,一家藥局平均服務2,300餘人,根據業內人士的估計,全球主要市場僅有中國及台灣單一藥局服務客數低於3千人,美國與日本的數值約落在5千人次。

而比起美國、日本甚至是中國藥局連鎖化比例都已過半,台灣推估還僅三成以下,不過疫情期間大舉展店的,多數屬連鎖體系,該比例在過去三年有機會是「有感」提升。

 

事實上,台灣的藥局絕非新興行業,至少已歷經2010年前後三年與2016-2020年的兩波整併潮,其中還不乏經營權兩度易主者。第一個向資本市場喊出要透過資本市場加速藥局連鎖化進程的,就是2016年掛牌上櫃的大樹藥局(6469),公司上櫃時雖僅50家不到的規模,但挾著的是桃園區藥局霸主的地位,加速向其他縣市複製,截至去年底掛大樹招牌的藥局已有近300家,若再加計2019年整併的博登藥局,集團體系藥局總數已有350家以上。

要說是大樹帶動了2020年後新一波連鎖藥局的樣貌,應該沒有人會反對,尤其是股價與市值一路衝高,更塑造了一個台灣最後連鎖淨土的美好想像。不過連鎖藥局要是真的有超額、且高速成長的實質利潤,2000年後怎會不乏知名品牌幾度易主,而要從小變大,最關鍵的是核心能力來自哪裡?恐怕才是內行人應該思考的空間。

首先,零售連鎖通路賣的當然是便利,可就近取得、並滿足最多消費者需求的品項,是贏得客群的關鍵。因此SKU(單品項管理)能力也是藥局所不能缺乏,但就連近年在該能力不斷精進的大樹團隊也坦言,相較康是美、屈臣氏、全聯、 寶雅(5904)等,自己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不同於一般零售業,藥局是以藥師為中心向外輻射的營運型態,人才在連鎖成長的過程,扮演更強重要性,當初大樹藥局上櫃時向市場承諾,每年以兩成的新展店速度增長,其實是以人才養成的速度回推,公司利用「分紅入股當股東」的加盟模式,創下創立至今核心團隊無人離職的成績, 恐怕是很多新進者忽略的軟實力。

大樹神話能否常存或複製?得回歸時空環境來看,2016年大樹大舉展店期,同業幾乎都還在整頓階段,國內藥局總數成長不大,但現在看來已進入新一波戰國階段,主要參與者幾乎都喊出每年新增店雙位數的目標,可以想見,未來兩年連鎖藥局總數勢必增幅加快,但少了疫情的加持,總營業額能否有過去三年的甜蜜增長,恐怕還要觀察。

而新展店難免就得承擔非成熟店的虧損。根據估計,一個北部中大型、約需配置兩個全職專業藥師的社區藥局,一個月人事費用約30-40萬,門市租金費用應也有20萬元左右,若再加計水電等必要管銷,單店固定費用支出推估近70萬元,以掛牌有公布財報的連鎖醫藥通路平均毛利率約三成來看,在不含總部費用分攤與店面設備折舊攤提下,新店月營業額要達到210萬才能損平。

根據業內與法人的統計,龍頭大樹新店轉盈時間近年都持平在11-12個月,其他同業甚至超過18個月,如果過往成熟店不夠多、或賺得不足彌補新店的虧損,短期營益率下滑恐難避免。另個考驗則來自大舉展店的資本需求。

持平而論,藥局銷售無論是藥品或保健食品,都有高度的品牌導向,各體系藥局僅能在有限的範圍內,推廣自行研發或差異化的產品。在同中求異的連鎖業態,類似便利商店、電器通路等,幾乎是前兩大囊括多數市場,連鎖藥局通路長期恐怕也非雨露均霑,未來如全聯、康是美、屈臣氏等零售霸主仍有擴大跨足可能,現有經營者能否有把握坐穩贏家圈的地位,恐怕才有享有溢價的條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