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冷眼集╱還沒有感 就已反感 救什麼經濟?

 

就在各國紛紛祭出各種挽救經濟措施的此刻,行政院也成立國際經濟景氣因應小組,下令在最短時間內提出「有感」的挽救經濟對策方案。只是政府還沒提出有感刺激景氣方案前,已在證所稅、基本工資等多個案子的處理態度上,再度勾起企業更強的「反感」情緒,再加上財經部會說一嘴好政策,而外顯出來卻慢半拍的決策,實在讓人擔心台灣在這波全球經濟衰退潮後的競爭力。

今年經濟成長率恐不能保2,中研院開出第一槍警訊,從馬總統到行政院到經建會、經濟部,說不急是騙人的,馬總統要求儘速提出刺激經濟對策,陳揆也誓言拿出有感方案。

但是,推出刺激方案應該是政府施政的一部分,如果一方面大張其鼓推出刺激經濟方案,卻同時執行讓企業無法承受的政策,政府自認「有感」的振興方案,反而因讓企業「反感」的施政大打折扣,這算盤是怎麼打的?

例如馬總統點名列為立院臨時會第一案的證所稅,最近又再引起討論,雖然在稅負公平學理上的確該課徵,提出此政策是在經濟表現尚佳的今年第一季,當然可以理真氣壯執行推動,而今國內外經濟情勢一路走下坡,還適合強推嗎?就連受社會尊崇的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都評論此時推證所稅政策真是「有勇無謀」,我們的執政團隊能不能聴進忠言,進而想出一個可以解套的方法,不致讓證所稅的推動,削弱我們拚經濟的力道?

基本工資的議題更考驗政府決策能否機動因應環境能力;靠出口掙錢的台灣於出口不振之際,一向會想要擴大內需以挹注經濟成長,但調整基本工資,提高時薪、微調月薪,有可能大幅增加國內服務業或中小企業經營成本,這讓台灣怎麼在困境中拚經濟?

再看政府口中所說延續上次金融海嘯三挺政策,政府雖然說要對企業相挺到底,但是中小企業仍不時發出悲嘆,景氣已經很難熬,但沒能靠勢的中小企業很多還是受盡銀行刁難。

多年來台灣的經濟發展模式,是由一群靈活的中小企業做為基礎,默默帶動各項經濟發展,如果政府在此次救經濟的決策中又只著眼於擴大經濟規模,迷思於大企業對GDP數字的貢獻,而忽略了雇用全台灣最大多數勞工中小企業,讓這次不景氣徹底沖垮中小企業,那麼此次的傷害可能會超過2008年金融海嘯。

短期急症有急救的方法,慢性病也有慢性病的投藥方式,相同的藥方,在不同的病症時期,下藥的份量及時機,至為關鍵,政府應多傾聽企業的聲音,不要自覺「有感」,結果卻引起反胃,讓經濟病症更惡化難解,那就糟糕了。

【2012/07/20 聯合晚報】



全文網址: 冷眼集╱還沒有感 就已反感 救什麼經濟? | 經濟要聞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7238177.shtml#ixzz21EnTTrjq 
Power By udn.com 


新聞眼/經濟拚轉骨 得先走出急診室

歐債風暴席捲,當各大經濟研究機構紛紛下修全球經濟成長率時,台灣也無法倖免。

台灣「經濟生命線」的出口連續四個月衰退,在亞洲四小龍最嚴重。我們宛如躺在急診室裡的病人,脈搏微弱,而主治大夫只顧著「慢慢調理體質」,沒有對症下藥,景氣急診室裡似乎還看不到春天。

中央研究院昨天下修經濟成長率並不讓人意外,但「一字頭」簡直砍到見骨了。

第二季以來,台灣的主要出口市場都疲弱不振,歐債歹戲持續拖棚,美國、中國大陸經濟趨緩,原本預期的「第一季落底」,落空了;而中研院昨天竟然還表示「第二季是負成長」。至於第三季前景迄今仍未明,民眾的苦日子還要忍多久?沒有人知道。

感覺得出來,政府迄今把出口衰退、經濟成長緩慢的問題,大部分歸責於「國際景氣趨緩」。昨天行政院的「國際經濟景氣因應小組」,雖然要各部會端出短期對策,但仔細審視這些「對策」,有些根本是去年就端出來、已經過期的藥,完全看不到真正有效或令人耳目一新的有力藥方,令人不禁擔心:台灣到底能如何救經濟?

看到政府不是用一些舊的經濟計畫敷衍,就是用簽FTA(自由貿易協定)、TPP(跨太平洋夥伴協議)那些遙不可及的藥來「搪塞」,政府的確可以一邊拚轉骨、調體質;但此刻,短期祭出有效的對策更迫在眉睫。

無論要擴大財政支出、或是引導民間投資,政府應該趕緊說清楚,別再空轉下去。

【2012/07/19 聯合報】


GDP不保2 馬下令刺激經濟

中研院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至1.94%,昨(18)日引發多位國民黨中常委憂心忡忡,呼籲「經濟解嚴」;馬英九總統要求行政院,下周在立法院臨時會後提出「刺激經濟成長具體政策及願景」方案。

中常委提出「經濟解嚴」概念,表示政府不能只是撙節開銷、節流,更重要的是開源,必須提出好的政策,讓人民對前景有希望,才會消費。馬總統認同經濟政策鬆綁,強調政府過去4年已經有做,但做得不夠,應該要加速。

至於有人希望政府能夠調高舉債上限,馬總統強調不宜,否則大家會養成依賴債務的心理。

國民黨中常會昨天邀請財政部長張盛和報告「我國財政現況與展望」,未料中研院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至1.94%,引發多位中常委關切經濟前景不如預期,呼籲經濟政策鬆綁。

馬總統表示,我國財政困窘但仍穩健,相較歐盟等國家財政狀況算是不錯,但仍有改進空間。政府年度預算赤字持續減少中,從2009年金融海嘯時,年度預算赤字占當年GDP的3.5%,去年降至1.9%,今年預估將進一步降至1.6%。

面對國家財政困窘,馬總統說,經常門經費應該節省;資本門應有部分則要持續,以提振經濟,「當省不用、當用不省」。

馬總統還說,維持財政穩健確實不容易,他要求政府力行節約,希望財政部「巧婦能為少米之炊」,設法開源節流,煮一鍋大家吃得飽的飯。

 

圖/經濟日報提供

【2012/07/19 經濟日報】



政府「有感」穩成長的優先選項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大幅下修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至1.94%,震驚各方,馬總統第一時間指示行政院,在立法院下周臨時會後提出「刺激經濟成長具體政策及願景」方案,行政院長陳冲昨天也即表示,將在最短時間內拿出讓民眾「有感的作為」。府院馬上面對問題的態度值得肯定,但這次真的必須拿出具體的實質行動,不能再像前次振興景氣方案一樣虛有其表。

歐債危機波及台灣出口已連續4個月呈現衰退,行政院不只一次以「嚴竣」形容未來的經濟情勢,行政院主計總處本月底再次下修已接近3%邊緣的經濟成長率,已是主要預測機構的共識;不料,中研院半年一度的預測更悲觀,一舉調降到2%以下,全年經濟「保2」危機壓頂。究其關鍵,經濟成長三大引擎──出口、民間投資及民間消費,因出口衰退而全面熄火,但要救出口,非可全然操之在我,提供貿易融資、分散外銷市場、加強海外行銷及至產業升級等,都難有立竿見影之效,使得擴大內需,尤其是政府可以動用國家財源以注入經濟活血的公共投資,就成為各方希望所繫,這也是中研院疾呼擴張性財政政策比寬鬆貨幣政策有效的主因,因為國內不缺錢,缺的是投資行動及信心與意願,而政府此時的投資行動不只直接注入資金,為企業調適、國家經濟爭取緩衝時間,更可改善投資環境,又具示範效果,一舉數得。

因此,陳冲院長6月中旬即曾表明,當各國面對歐債危機選擇採取「成長」,台灣也無法置身事外,必須考慮透過擴大公共建設或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達到經濟穩成長的目的。無奈,昔日的寅吃卯糧,導致國家債務負擔逼近法定上限,限制政府運用財政政策的空間,以致籌編中的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初步僅維持今年歲出1.93兆元、歲入1.73兆元規模,具有帶動經濟成長作用的重大公共建設公務預算,更僅核列1,750億元,創下10年新低。於是,台灣也在「成長」與「撙節」中進退兩難,可是,美歐經驗也告訴我們,如果要從難關中脫身,「穩成長」是短期內一定要做的事。

政府追求財政健全的目的,在使國家財政得以永續發展,以在經濟情勢遽變時,獲得充分的因應能力。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爆發,政府連續3年採行大幅擴張財政的作為,減稅加上舉債,讓台灣經濟快速走出海嘯衝擊,並在2010年寫下10.72%歷來最高的經濟成長率,顯示財政政策在反景氣循環時期的效果。但不可諱言,加碼減稅、大力舉債的結果,國家財政也愈發困窘,國庫來不及休養生息,又要面對歐債危機接踵而至的經濟衰退,也是此刻政府難以複製海嘯時期、放手追求成長的主因。

可是,追求財政健全的目標,必須靠執政者長期布局,如果衝不過這個經濟難關,國家財政也不可能改善。因此,還是必須從財政政策的運用著手。擴張性財政政策有減稅、舉債、投融資等方法,減稅涉及制度改變,此時不宜;舉債逼近上限,但仍有些許空間,非完全不可為,更須全面鬆綁公共投資建設發包限制,以提升執行效率;投融資方面,則有賴政府創新的財務策略應變,以政府資金導引民間資金,同樣可以達成擴大公共投資的效果,因而政府須加速研擬推動民間融資提案及公私合營等機制。

此外,日昨國民黨中常會還提出「經濟解嚴」的構想,意即以政策鬆綁,提升整體經濟效率,也是必要的;尤其是多項規劃中的重要經濟政策,例如自由經濟示範區等,若能提前落實,也有提振信心、展現政府決心之效。更需提醒政府的是,切莫輕忽信心面對經濟及投資意願的影響,對於開徵證所稅、調高基本工資等衝擊企業信心的政策,都有再三思的必要。

【2012/07/20 經濟日報】



觀察站╱既然形同緩徵 何必強推?

 

政府為GDP保2%擬推出「有感」振興經濟方案之際,市場再次出現救股市、讓市場真正「有感」,證所稅「撤案」聲浪。雖然行政院發言人胡幼偉重申府院支持證所稅案過關的強勢立場,甚至表明未來二年台股不易站上8500點,證所稅復徵形同「緩徵」,但市場仍不買帳,台股量縮急凍再創新低量,似乎也說明證所稅復徵「時機」和「作法」仍有商榷必要。

先前券商公會、工總、商總理事長們一再地溝通,表達證所稅復徵的反對意見,政府也一再地回應為了社會公平正義及稅制健全,復徵證所稅勢在必行。但據財政部提出的動議版的證所稅案,社會大眾感受到的是「勞師動眾」及「漏洞百出」的稅制,別說稅務專家憂煩未來課稅的稅收來源能有多少,就連券商、股市、投資人更是無法認同稅改的意義、以撤資、拒玩表達深陳的抗議。

且從重建稅制,及推出時機來看,台灣早有證交稅,形同取代證所稅的稅制意含,若同時課徵證所稅、又課證交稅,難免給人一條牛剝兩層皮的不公平。雖然所有先進國家都課徵證所稅,但台灣稅制多年來就是證所稅的「變形版」,以證交稅取代證所稅。若真的要重建資本利得稅制,就該從頭到尾一次大變身,「正本清原」全面大翻修,重點是,最該課的應是多年來根本課不到稅的土地、房屋等資本利得稅。

另一方面,財政部的稅改方案中,卻又夾帶了「增稅」的事實,將企業最低稅負從10%調高至12%。同時還對IPO公司課稅,等於是宣布所有新上市股票「死路一條」,在這樣強制課稅下,也難怪張忠謀忍不住痛批,政府「有勇無謀」,課稅課錯了方向。加上近期全球歐債重創,各國為了救經濟已忙於施展各種救市策略時,台灣不僅沒有「有感」動作,還頻添令人「反感」且不合宜的稅改案,政府真的要放下身段,別為了面子、誤了大事。

誠如國票金總經理丁予嘉所稱,「台灣的稅制是生病了」,但政府這次的治療,反而讓病情更為惡化。在稅制公平合理未能達成前,為避免股市「先死掉」,他力主「撤案」救經濟,他相信,只要撤案,台股100%有感反彈。但在全球大環境不佳下,今年台股若能上8500點,就算是「很強了」。

【2012/07/20 聯合晚報】



臨渴可知如何掘井?

中研院將今年預估經濟成長率腰斬,自上次預估的3.8%直接降到1.94%。並不是中研院經濟所吃了熊心豹子膽,敢如此唱衰台灣,也不是其預測能力有何過人之處,能見人所不見。說穿了一點也不稀奇:只因為第1季是成長0.39%,第2季是負成長0.89%,相加平均,上半年成長率應是負0.5%左右,則除非下半年成長4%以上,才有可能讓全年保2,那豈是容易的事?

從上半年台灣出口衰退,而且是主要貿易對手中唯一衰退,已透露出不祥訊息;因為人盡皆知,台灣經濟的命脈即在出口,尤其近年來區區3%、4%的成長率中,竟有四分之三來自出超,尤其是對大陸出超的擴張,可知出口衰退代表的意義;如果無法扭轉出口困局,下半年乃至明年恐怕都難有好景。

然而,這樣的警訊早自去年7月即見端倪,當時資本設備進口及民間投資雙雙萎縮;此二者皆與出口密切相關,有領先指標的意味,因而在6個月之後出口墜落,不可謂無跡可循。由於資本設備與民間投資直到6月仍不見起色,下半年恐也難有轉機,因此,6個月以後的情勢已可預卜。

面對全球目前的經濟環境,歐債問題懸而不決但未見重大變化,美國經濟正穩步回升,雖不滿意,但已成為全球經濟主要帶動力量,在大體和緩的情況下,唯台灣斯人獨憔悴,事出必有因,不徹底找出台灣獨特的原因,問題無以解決。但事態已發展至此一地步,即使找不出原因,也要立刻找出搶救台灣經濟的對策。

馬總統已緊急指示行政院提出「刺激經濟成長具體政策及願景方案」,但一看到這個四平八穩的題目,大多數國人都會推想,恐怕另外一個官樣文章要出爐了。行政院長陳冲應是有感於此,又再要求相關部會提出讓民眾「有感」的作為,但看到行政院「國際經濟景氣小組」研擬中的新措施,果然是不痛不癢的老套,諸如提升公共工程執行效率;加強科學園區招商引資;穩金融、促就業;這些4年來持續推動的「新」措施,目前見到的後果正是台灣經濟陷入「保2」乃至「保1」的危局,難道我們絲毫無動於衷,腦袋裡沒有一點新東西?僅憑這些已行之無效的手段,就能力挽狂瀾,將台灣經濟搶救出來?

或許陳院長也知其不足,決定邀集工商團體舉辦「財經系列座談會」,共商促投資、促內需、促出口、發展新興產業等議題。這不禁令人想到,「朝議未決而賊已入城」的故事。如果第一次能源危機令全球陷入停滯性膨脹危機之際,當時執政的蔣經國先生也依循故事、座談論策,台灣經濟豈能安度難關?

今天的台灣,有如沙漠中斷絕水源、乾渴無比的旅人,即使臨渴掘井為時已晚,也總勝過坐以待斃;但如果連如何掘井也茫然不知,就只能座談待斃了。既云臨渴掘井,首先就要打破既有窠臼,試試新招奇謀。

全力投入大規模建設可收速效,但財政枯竭,拿不出建設經費,於是PPP(公民合約)、PFI(民間財務主導)等不花錢的主意紛紛提出,只不知那裡可以找到白吃的午餐來搶救經濟。

眼前就有一個現成的方案:彰化縣政府正全力打造彰濱工業區成為如新加坡一般的物流園區、國際企業總部及台商回流基地,許諾「不要中央一毛錢,只求政策鬆綁」,一旦啟動,數千億元的建設經費全數自行籌措,並展開全球招商,以「台灣海峽的新加坡」號召,期能注入數千億投資,創造逾10萬個工作機會。單單這一個方案,就可讓今年、明年乃至往後若干年的經濟成長獲得極大激勵,讓「保2」乃至「保3」都可能夢想成真。只是,此案努力了1個月、四處求教爭取支持,卻寸步難行。

陳院長真有心救經濟,也有魄力從事不必消耗公帑的「有感」作為,這就是一塊試金石。

【2012/07/21 經濟日報】



全文網址: 臨渴可知如何掘井? | 社論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7239673.shtml#ixzz21Eo9o7Oh 
Power By 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