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大陸創業板指數為何大跌?

3月31日是2014年第一季季底的最後一個交易日,台灣股市上漲74點、指數來到8,849點,創下今年三個月以來的最高價。令人訝異的是,近年來漲幅凌厲的大陸創業板,卻出現當日2.9%的重挫,以1,327點收盤,如果與今年2月創下的1,571點歷史高點相較,大陸創業板一個多月來已經重挫超過15%。

做為大陸最具前瞻性企業的櫥窗,創業板去年大漲將近兩倍,其中不少個股更出現「十倍奉還」的驚人報酬。但是今年在全球金融市場沒有重大變化的情況下,意外出現劇烈的調整,主要原因之一來自大陸金融主管機關出手加以管制,擠破創業板的泡沫;另外則是創業板企業本身獲利成長遠不如股票漲幅,在一番熱情炒作之後,投機客獲利了結。令人擔憂的是,由於大陸共同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已經將大量資金投入創業板股票,如何確保基金受益人與金融機構不會成為創業板泡沫破滅的受害者,將是令大陸證監會頭疼的課題。

大陸的創業板是去年全球漲幅最大的股市之一,創業板指數從2012年12月4日創下585.44點歷史新低後開始走揚,至今年2月25日攻上最高點1,571.40點,創業板持續上漲歷時15個月,漲幅1.68倍。大陸去年暫停新股上市、主板大型國企面臨經濟結構調整,加上小型電子製造業不斷從台商手中搶到訂單,且創業板都是小型企業,股票籌碼集中,容易炒作等,在資金簇擁之下,大陸創業板成為去年全球股市最亮眼的明星。

但是,在持續15個月的劇漲之後,創業板上市公司本身體質弱、業績不如預期、同產業公司良窳差異甚大等問題逐一浮現,大陸證監會又重啟IPO市場,更使得大量追逐新上市企業的資金從創業板撤出。

有趣的是,創業板重挫的導火線卻是來自在香港上市的騰訊控股。騰訊去年走勢凌厲,但是在3月7日創下每股646港幣的高點之後,隨即一路重挫,至3月底收盤539.5港元,下跌幅度深達16.5%,不只市值跌破港幣兆元大關,跌幅甚至比創業板指數還重。同樣出現巨幅調整走勢的,還有美國上市的中概股、科技股等,成為今年最弱勢的族群。

創業板的大幅度修正,也與大陸官方堅定的監管態度有關。《新華社》在三月份出乎意料地發文唱空創業板,日前大陸證監會也明確表示,對創業板重點採取六項改革措施,包括創業板申報企業不再限於九大行業,適當放寬首發財務准入指標,允許收入在一定規模以上的企業只需要有一年的盈利紀錄即可上市;同時,對創業板再融資制度,設定「小額、快速、靈活」的定向增發機制。種種跡象顯示,大陸官方將對創業板加以管制,不再放任莊家投機炒作。

證監會與國務院所以出手整頓創業板,主要是在指數大漲的背後,使用大眾資金的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越來越高,相對上大股東、莊家的持股則早已獲利了結,如果不加以管制,最終將給弱勢投資人以及投資機構受益人造成實質的傷害。根據官方統計,創業板上市公司的股東,可歸類為機構投資者的持股比重已經超過60%,原本應該穩紮穩打、為投資人帶來穩定長期收益的機構投資人,在績效壓力下紛紛賣出主板大型國企股,轉倉創業板,追逐小型成長股,直接激化創業板的投機浪潮。但是,機構投資者買進小型股票易進難出,一旦泡沫破滅,將是最大的受害者。

大陸創業板有不少是直接與台灣電子製造業競爭的企業,他們股價的修正,對於受到搶單壓力、穩健經營的台商來說,明顯是個獲得喘息的機會。畢竟不計成本的搶單,雖可短暫拉抬公司的股價,卻對長期經營毫無助益,基礎穩固的台灣電子製造業者,將可以再度以實力證明訂單回流的長線價值。

值得擔憂的是,台灣的OTC以及興櫃市場,也有不少中小型企業在過去幾個月,跟隨著美國生技、小型科技、中概以及大陸創業板的投機炒作浪潮。這些同樣存在業績不透明、籌碼集中、靠著本夢比炒作的股票,最終還是會面臨泡沫破滅的問題,而一旦泡沫破滅,炒作的莊家與配合的大股東通常能夠先行獲利了結,最終清掃垃圾、承受虧損,以及處理無窮無盡的糾紛,將是金融主管機關最頭疼的問題。大陸主管機關已經出手整頓,台灣也應該提高警覺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