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02日03:25
「去香港生孩子,說實話我現在很後悔。」再過1年多,廣東省深圳市女子曾娜(化名)在香港生下的女兒,就到上小學的年齡,但她面臨的困境是,若跨境去香港上學,女兒從6、7歲起,每天往返路程達5小時;若留在深圳上學,香港身分無法進入公立小學就讀,而私校學費高昂,如今她進退兩難,曾娜苦惱地說:「今年過完年,一家人都在愁這事。」
「雙非」是指父母皆非香港居民在香港所生的小孩,可取得香港永久居留權,並享有香港社會醫療、就學等福利。2003年中國開放赴港澳自由行,讓不少希望孩子當「香港人」的中國孕婦,大批赴香港產子,有的透過合法管道預約,也的乾脆直接「闖關」到醫院急診室生產,導致香港本地孩童就學、醫療等福利遭排擠,引發香港社會反彈。直到2012年香港特首梁振英推動「零雙非」政策,要求醫院停止接受雙非孕婦預約分娩,才讓事態趨緩。
廣東《南方都市報》日前報導,2012年最後一批出生的「雙非」寶寶,轉眼已4歲多,如今到了上幼稚園的年齡,而當初父母想盡辦法為孩子取得的香港身份,卻讓他們感受到艱辛與尷尬。
住在深圳市的劉姓女子,也是「雙非」家長之一,她的女兒每天到香港的幼稚園就讀下午班,但劉女卻從上午9時就開始準備。她們每天上午10時從社區出發,換2次地鐵、耗時1.5個小時抵達深圳福田口岸,再花半小時等跨境娃娃車、過關,之後再搭車半小時,才抵達位於香港元朗的幼稚園,全程來回需耗費5個小時。
由於時間緊湊,不少家長根本沒空讓孩子好好吃午飯,只好把飯帶到關口來餵,甚至草草給孩子吃幾塊麵包、餅乾了事。劉女稱,她大多讓孩子早上在家多吃點,或在書包裡裝點零食充飢,晚上回到家再吃,她無奈地說:「其實我很擔心女兒會發育不良。」
另一名肖姓女子,由於第二胎的兒子是「超生」,2009年她選擇在香港生子,以免受罰,如今6歲的兒子在香港讀幼稚園。肖女說,她母子倆每天清晨5時半就起床,轉兩趟公車到口岸,9時前必須趕到學校,有時遇到中國放假、但香港不放假的日子,大批陸客把海關擠得人山人海,總是讓她累到崩潰想哭,「好幾次孩子也受不了,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扛(熬)過來的。」
肖女曾想過讓孩子回深圳上學,但住家附近沒有私校、國際學校又太貴,最後還是狠下心,讓孩子繼續留在香港念小學。而她在深圳公立小學念書的大女兒,常抱怨媽媽偏心,她無奈地說:「大的到了叛逆期,我也不能不管。」
肖女感嘆,由於2個孩子在截然不同的教育體系上學,也衍生不少問題,例如其他家庭兄姊可以教弟妹做功課,但她的兒子在香港學繁體中文、英文,大女兒完全幫不上忙,且家裡不說粵語。肖女說,兒子的老師曾多次提醒她,孩子的溝通能力與香港本地生相比,仍有差距,她憂心地說:「久而久之在香港也難以融入。」
不過網友對此看法不一,有人認為香港社會福利好,「累一點也值得」,但也有人認為,「這是當初自己的選擇,後悔能怪誰!」(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