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起眼的帳單小小兵 兩岸銀行都要他
從紙本到行動帳單 跨足金融科技紅回台灣
因應無紙化、電子化趨勢,國內信用卡紙本帳單龍頭景峻實業拚轉型,另成立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如今帶著中國大陸練兵成果回台灣,要把「未來帳單」的分眾、互動化導入,值得觀察。
當你點開手機裡的LINE或簡訊的一排短網址,查閱銀行對帳單,一次完成支付、分期、加價購,甚至透過理財機器人完成退休金規畫的時候,背後提供服務的竟是一家資本額1千5百萬元的小公司。
但這家小公司的客戶,個個大有來頭,包括在中國擁有2千7百多萬名客戶的中國光大銀行、還有民生銀行、北京銀行以及台資的富邦華一銀行的行動帳單;而在台灣,中國信託銀行、遠東商銀和富邦集團,也都是它客戶。
這家小公司,就是景丞科技,背後的最大法人股東是景峻實業。景峻是國內知名商用信函印刷廠商,光是金融業信用卡帳單的印刷市占率就超過5成,長年往來客戶還有澳盛銀行、渣打商銀和匯豐銀行等知名外商銀行。
印刷起家 預見行動大趨勢
台灣的信用卡滲透率高,一人平均有4張卡,過去紙本帳單是主流,但銀行每發一張帳單給客戶,成本加郵資約4到5元,若以目前流通卡數約4千萬張估算,市場竟然接近2兆元之譜!也因此算盤打得精的企業,早在幾年前就開始祭出不少優惠,鼓勵客戶申辦電子帳單。
「我們早在2009年就為了因應可預見的紙本衰退,決定轉型做電子帳單!」景丞科技董事長林濬暘當時為此從景峻實業過來接下新任務,並開始展開西進的摸索之路。
然而過程並不順遂,往往只是花白工免費替人上課,業績卻掛零;「開始時很挫折,我們是台灣廠商,沒落地憑什麼與人做生意?」林濬暘高峰時每週來回兩岸兩三趟,卻一直沒有明顯進展。檢討失敗原因,他說一來是找錯對象,因為國有四大銀行的業務重點,沒有放在個人金融;二來是欠缺實務經驗來證明能力。
「你們團隊有多少人?」「最大處理過多少量?」當對方這樣問,林濬暘照實回答,就被「打槍」拒絕了,即使在台灣耕耘多年,有著100位員工、最高可處理600萬張經驗,還是無法說服他們起碼幾千萬張、甚至上億張的帳單處理難題。
在某次拜訪的1年多後,林濬暘接到光大銀行的通知,希望他飛北京一趟。「他們說,我們的互動式帳單構想得了內部創新應用首獎,所以必須找我合作!」他抓準機會,和先前就有業務往來的浙江茉織華印刷公司合資,終於拿下了第1張訂單。
「我們很幸運找到戰略夥伴,但第一步要克服的是量;第二步則是追趕變化的速度要快。」林濬暘舉例,大陸對行動帳單的接受度比台灣高,但市場的壓力與需求,會逼得你快速成長,因為帳單只是與客戶溝通的敲門磚,當客戶開啟率低,就意味著顧客不用,自然無法更進一步做理財或金融商品銷售,縱使節省紙張成本,效益卻有限。
林濬暘回頭看台灣目前還處於PC時代的末端,大部分的銀行客戶所收到的電子帳單,都是透過電子郵件夾寄檔案,必須要輸入密碼才能閱讀,如此不方便直接點閱,自然開啟率就會低。
加入互動 靠新功能增營收
但如果以早已普及化的手機接收,透過短訊或連結網址發送行動帳單,相對輕薄短小,也不須擔心App軟體的下載率。因此,林濬暘把中國市場作為練兵場,在6個月內做出可直接在手機上分期的第1張行動帳單,讓光大銀行信用卡帳單的點閱率,從兩年前的5%,帳單分期手續費和淨利息收入僅30萬至40萬元人民幣(約1百多萬元新台幣),提升到目前的60%,平均淨利則攀升到1千萬元人民幣(約4千7百萬元新台幣),而帳單總量,單月平均是2千7百萬份,全透過手機短訊和社群平台發送;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光按一個鍵就可作帳單分期這項功能,每1%點擊率平均可換算為1百萬元人民幣收益,無異印證了介面功能愈簡單方便,愈能提升用戶的使用意願,也更有機會導入更多的商品行銷了。
「要找新客戶不容易,未來的戰場就是如何更精準地經營既有的客戶,透過大數據和科技可以讓這件事做得更快速、更精準,」林濬暘說,要構建平台和技術很簡單,但重點是思維,他觀察未來記帳、支付、投資理財、退休規畫和電子商務、紅利積分兌換等,都會逐漸整合成一站式需求,深耕利基較高的分眾長尾商機。
景丞科技在去年獨立,專心經營金融科技相關業務,並與中國創新支付集團成為策略夥伴,打算搶進二、三線城市、數量約兩千家的城商行、農商行和農合社,持續開拓市場;另一方面,也嘗試把生物辨識功能,例如人臉辨識支付、電子商務與帳單結合。至於在台灣,如何把經驗和養分引進,林濬暘充滿自信地說,「很快就可以看到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