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持股市值高低落差超過30趴,很像在坐雲霄飛車,
到了封關日,持股市值減少2.4趴。(含股利再投入)
優於集中市場的減少22.4趴,也優於櫃買的減少24趴。(但計入股利,集中和櫃買應該都沒這麼慘)
時隔多年,又有了一次領先大盤的成績,
(主因應非自身選股能力,而是2022年並沒有被動元件、晶圓代工、航運這些吸金機)
但因為是負的,也沒什麼好高興的。
會負的原因,
主要是因為元太這一度的大飆股,在年底大回檔,幾乎跌掉了整年的漲幅。。(不然,績效有可能是平盤。但說這個也沒用了)
而台積電2022年表現非常不好,跌27趴,劣於大盤。
雖然手上沒有GG,但有GG供應商勝一,也是跌很慘。
倒是寶雅谷底翻身,讓帳面上不會那麼難看。
---
因為生活的改變,加上對於選股也大概有了一套模式,
所以2022年有減少閱讀股市&產業相關新聞的時間。
雖然2022年績效無法為正,
但在股票市值突破千萬之後,
對於漲跌的感受也有比較鈍化。(跌的時候,不開心還是有的
2022年的最大心得,
就是看財報選股,可能會很慘。
尤其是電子股,
股價幾乎提早了10個月年反應利空,
這10個月幾乎在財報上看不到跡象,
電子股財報真的都很漂亮,
然後,市場頓時反轉,庫存爆增。
--
展望2023年,
景氣燈號都藍燈了,
想來不會很好。
還是會維持幾乎滿水位持股,
抽出一些做為家用,
但會做換股。
至於換股方向,
很想說會著重在內需股,但應該也會有電子股。
原因在於,電子股股價已提前10個月反應,
現在利空盡出,會不會是利空出盡?是不是谷底了。
根據實戰經驗,
2022H1換股標的,不論是內需或電子,績效都是賠。
2022H2換股標的,雖然僅國眾有超過3成的績效(含息),
但不論內需或電子股,都有個位數的正績效(含息,也就是都處於未完全填息狀態)
--
股市變幻莫測,
敝人也非頻繁換股操作之人,
只能累積知識,訓練直覺,操作之後,承擔風險。
並以能正常睡覺,不影響生活為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