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公司治理最黑暗的一天
我知道我很久沒有UPDATE這個BLOG了, 我也知道很多人看到這個標題會感到驚訝, 畢竟長期以來我一直用理性來分析我對一些事情的看法. Anyway, 不管標題如何, 我還是希望你靜下心來了解這篇文章企圖告訴你的事.
試想一下, 如果有一天晚上你打開電視. 螢幕上出現總統宣佈我們要和對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併了. 我猜你的反應除了張大嘴巴...”蛤~~~”, 下一個反應一定是, “幹, 這麼大的事怎麼我完全沒有參與意見, 怎麼可以他想幹麼就幹麼, 至少也該讓立法院表決一下吧!!”
那麼我們再來舉另一個例子, 你和朋友五位共同創立了一家公司, 由於大家都忙, 因此委託了其中一位負責經營. 雖然他的股份最少, 但是因為他有這方面經驗, 而且大家都忙, 所以大大小小事都由他負責.
有一天這位負責人找來了大家, 由公司旗下的專案經理告訴所有合夥人因為環境競爭激烈, 經過公司內部分析, 必須合併其他公司擴大規模才能提高競爭力. 這樣的說法大家都能認同, 雖然大家都不是經營者, 但是對整體經營環境還是了解的. 但是問題來了, 這位專案經理提議合併的公司正是那位經營者自家的公司. 更重要的是, 合併的價格可能造成公司重大的負擔.
“喔! 我也很意外, 公司內部分析居然會看上我的公司, 這件事我完全不知情”
“這個價格雖然很高, 但是比一年前這行業有史以來最高的合併案單價還低, 所以應該我沒有佔公司便宜啦!, 這完全是為公司長遠發展著想”
看到第二個例子, 我想大家很清楚我想說的就是”開發金控合併凱基證券”這個案例. 很明顯的, 這是個辜家二少把自己(或家族)持股比例高的公司,賣給了另一個自己持股比例低的另一家公司. 合併之後, 辜二少在開發金的持股比例可以因而提高, 進而鞏固自己的經營權. 同時, 也由於開發金出了溢價40%以上, 約當每股16.71元的高價收購了凱基證券(其中5.5元現金加開發金股票1.2股), 辜二少可以因而取得大筆現金, 為自己過去幾年為了取得開發金經營權所投入的資金稍稍解套. 這是個完美的一石二鳥計劃. 如果未來誠如辜二少規劃的, 二造合併後創造出1+1>2的效應, 那更是無與倫比, 皆大歡喜.
這真是個皆大歡喜的結局嗎? 我想至少開發金的股東可能不見得認同. 首先開發金的股價, 除了宣佈隔天(4/6)上漲了0.38元至8.79元外,此後一路下滑到今天的8元(最低到7.91元). 其次, 在本合併案宣佈不久後, 中華信評宣佈調降開發金控信用評等為”負向”, 理由是開發金控是相對穩定的金融機構, 合併相對風險高的凱基證券會提高企業經營風險, 同時由於合併所付出大筆現金主要來自開發金控旗下主力開發工銀, 會因而讓開發工銀原本強勁的資本水準因而下降. 最後, 由於辜二少(喔~sorry, 應該說是開發金的總經理, 因為辜二少說他自己從頭到尾都不知情, 反而很擔心會受人批評)巧妙地採取了公開收購的模式. 因此本案只需董事會通過, 並經主管單位金管會同意即可. 換言之, 對於這件事的決策, 開發金的股東絕大多數完全沒有決策權. 也無從反對起. 你可能想知道, 開發金的股東有多少人? 答案是本國自然人有487,942人, 加上外國自然人, 法人, 政府機構…等, 一共有489,351人. 這近49萬名股東雖然常被宣稱是開發金的擁有者, 但是對於公司重大的決策, 其中的99.999%股東(不是股數)完全沒有參與討論的機會. (yes, 就如同你看到的第一個例子一樣).
或許你會想, 沒有那麼糟糕啦, 在雙方董事會通過及金管會同意後, 公司合併最終還是要雙方股東會決議通過. 但是別忘了, 在台灣的股東會除了一向出席率不高外, 公司派是有很多方法, 像送高價贈品、把開會地點設在鳥不生蛋的地方、讓開會時間不利股東出席..等方式來取得委託書或是讓反對者放棄出席, 或是透過
氣衝衝地寫了這篇, 其實我一點都不想批評辜二少. 事實上我還很崇拜他, 不擇手段取得自己最大利益, 本來就是人之常情, 能巧妙運用法規或制度上的漏洞更顯其高人一等, 要是設身處地, 我也可能會這麼作. 我真正想
你或許想這有什麼好意外的? 是啊, 過去一年我寫了十幾個公司治理的教案. 部份教案放在本blog上, 大家可以往前看. 裡面有分割最賺錢的部門成為子公司, 再自己以超低價去認股, 再讓子公司上市賣掉發大財的, 這個人後來還因為到處金援受困企業, 而得到了"台灣孟嘗君"的美名. 有惡意購併,運用公司資金拉高購併對象股票到200多元, 偏偏很巧地董事長老婆名下公司也剛好逢低買進該公司, 又偏偏很巧地在崩跌前賣掉, 在被起訴內線交易後卻被判無罪的. 就如同我說的, 所謂公司治理教案就是把台灣股市一大堆狗皮倒灶的再重新翻出來罷了.
那我有什麼好不爽的, 很簡單因為那個年代沒有人在講公司治理. 而這二年敝國的金管會正在大力推行公司治理. 對我來說, 這就像有些人檯面上滿口仁義道德, 私底下卻是收賄嫖賭無所不來一樣可恥. 如果這樣一個自家人買自家人的案子可以”火速通過”, 而讓近49萬名股東完全沒有置喙的餘地, 這是他媽的什麼狗屁公司治理?
我沒有任何一張開發金或是凱基證的股票. 如果你是開發的股東, 我強烈建議你應該讓公司經營者知道你的不滿. 而不是覺得人輕言微就任由他去. 想一想我一開頭的例子. 你不出聲, 有一天人家會騎到你頭上來.
台灣曾有過一次輿論力量成功扭轉公司亂搞的例子, 那就是在2007年兆豐金董座鄭深池把自己從官股法人轉任民股董事, 企圖把國營企業私有化, 最後在媒體的攻擊下, 引發立委的關注, 最後行政院在壓力下, 宣佈官股堅持不讓步而使鄭的希望落空. 當然, 這個案子引發關注的原因自然和當時的政治氛圍和大選在即脫不了關係. 很遺憾地, 這次的情況中, 我們的立委
從公司治理看開發金併凱基
上一篇”台灣公司治理最黑暗的一天”不知道是因為標題聳動或是受到了網路名人的加持. 意外帶來了一天4500多人, 一萬多頁的瀏覽, 成為本站開站以來單日最多瀏覽人次. 當然, 我也看到了一些批評, 例如”陳院長就是前凱基證的董事長所以這個案子才會火速通過”或是”課證所稅就是要幫這個案子偷渡”等字眼. 說真的, 這並不是我原意. 我也認為上一篇我的火氣似乎大了點.(可能是時差沒調好)
平心靜氣來想, 是否真的有一種可能, 開發金內部人員真的認真評估後, 認為發展證券業有助於開發金控的長遠發展(哪怕證券業的高波動性可能影響開發金控的相對穩定性). 在所有證券業潛力的合併對象中, 凱基證也真的是最符合開發金長遠利益而且最容易達到的目標. 最後, 為了速戰速決也避免對手出價爭奪(後者可能性很低), 所以採取了公開收購而不經股東會表決的手段.
簡單地說, 就是孟子說的, “道之所在, 雖千萬人吾往以”, 明明是對的事, 總不能因為二家背後老闆是同一個人, 因此明明是最好的機會, 卻為了避嫌而不敢去做吧?
接下來, 我也一直說服自己要靜下心來分析這起合併案.
首先, 我們來看一下開發金公告為什麼要以約當新台幣每股16.71元合併凱基證的原因,
此次公開收購對價條件係依據安侯財顧所提供的股權價值分析報告,另參考凱基證券最近20個營業日股票收盤價之簡單算數平均數為每股12.59元,以及其100年12月31日財務報表扣除合併衍生商譽後之每股淨值11.99元,為參考基礎。
相關人士指出,開發金這次是委託知名的安侯會計師事務所評估,安侯評估結果是:凱基證的合理併購價格為每股介於十五元至二十一元之間,開發金最後選擇接近該區間下緣的價格,即每股十六元公開收購;因此,在併購價格上,公股代表「找不到反對的理由」。
相關人士解釋,根據安侯會計師事務提供過去十年來國內券商併購的溢價大都落在百分之三十二;而這次開發金以每股十六點七元的價格公開收購凱基證,也是溢價百分三十二,看來併購價並無偏高。
簡單地說, 以上的文字都在告訴你一件事. 這個是個合理的價格, 所以不要再因為辜二少的事大作文章了. 但是當我在看以上數字時, 我想到的是一件事, 為什麼是20天收盤平均數(約一個月), 而不是60天或90天? 我目前還沒去算60天和90天凱基證平均收盤價(我會算的), 但是很碰巧地, 4/6號前一個月也是台股大漲時. 一般市場會有60天或90天收盤日作參考, 主要原因就在一個月內的交易股價很容易受到短期因素的波動或人為操控(60或90天相對難度較高), 只採用20天收盤價會不會讓人有點瓜田李下之感?
回到最正規的公司治理, 這個案子之所以引發這些爭議, 主要原因在於:
1 . “公司控制權和現金流量權偏離”, 簡單地說, 就是公司的管理者持有太少公司股權. 如果我掌控一家上千億資金的公司, 但只持有5%股權. 當然會有極大可能, 我會作一些可能危及公司但是是高風險高報酬的計劃, 因為如果公司出事了, 我只損失5%, 但是如果計劃成功了, 我可能從董監酬勞或是分紅計劃中取得高報酬. 尤有甚者, 不少企業主甚至因而成立私人高持股的公司, 再要求交易對手必須把部份交易透過自己的公司再轉賣上市公司, 再把大部份獲利留在自己公司. 像最近被調查的士紙就是這樣的問題.
今天這個案子之所以引發批評, 不就是因為辜二少傳言只持有12%的開發金股權?反過來說, 如果不是辜家低持股的開發金去購併自家高持股的凱基證, 而是反過來是凱基證以天價買下開發金, 是不是反對聲浪就會低很多?
2. 董事連結問題: 也就是二邊董事會其實有不少董事是相互有關係(也就是都是辜家人馬), 自然會讓人聯想那麼開發金的董事們(特別是和辜家有關係的)是否在進行決策時, 真的是以開發金的利益而不是辜家的利益作為主要考量? 這些人是否在表決時應該進行利益迴避?
3. 影武者問題: 依公司法規定, 企業董事長為企業負責人. 換句話說, 就是出事要負責任的人. 也因此在台灣不少企業真正的老闆常常喜歡以”總裁”或”會長”這種大家都知道就是真正老闆, 但又不掛名的人. 以這個例子來說, 辜二少事實上不管是開發金或凱基證”名義上”都不是負責人, 但實質上大家都認為他是. 也因此相對造成法律在利益規避定義上的盲點. 也成為了這個案子法律上沒有問題, 但在道德上引發批評. 未來如何讓”名實相符”, 並能讓董事會真正發揮獨立決策精神, 就要股民們對公司治理的要求了.
4. 主管機關的角色: 在這個案子中涉及的政府主管機關主要有二個, 金管會是最直接的監督者, 財政部主管官股法人代表在開發金的董事. 金管會”火速通過”有錯嗎? 沒有錯. 因為他是”依法行政”, 只要不違法, 火速也沒錯. 對於政府該扮演的角色, 傳統經濟學上有二種說法, 一種叫”自由放任”, 也就是只要不違法, 政府相信市場經濟力量, 另外一種叫”愛民如子”, 也就是政府認為百姓就像小孩子是無力去明辨是非, 所以要像父母一樣一步一步帶領. 我個人認為問題就在這裡, 如果台灣政府一向對於金融或經濟都是”自由放任”, 那這個案子金管會一點都沒錯, 問題就在金管會最喜歡”愛民如子”了, 怎麼到這個案子突然又轉向了? 針對這樣一個沒有法律問題但有道德爭議的案子, 金管會難道沒有必要要求開發金董事針對決策多作說明嗎?
接下來是財政部, 針對你的股權為稀釋了30%, 這些人居然可以以”價格合理”就帶過. 真是奇哉. 我很難想像如果這是你私人的錢, 而不是公家的錢, 這些人還可以如此悠哉看待此事?
我認為在這個案子中, 兩個政府單位都沒有做到自己應盡的工作.
最後,
從另一個角度想, 今天這個案子之所以引發爭議, 並不是因為凱基證不值得開發金合併, 或是合併綜效根本看不到未來. 重點都只是在二造董事的重疊性以及決策不透明性所引發質疑開發金董事是否真正以專業和開發金最大利益考量下所做的決策. 我認為開發金董事們(包括官股, 畢竟這些人股權被稀釋了三成)應該對這個案子進行更多的質疑和公開說明, 以平息大眾的疑惑, 而是自以為是的戴著鋼盔向前衝.
對於開發金小股東而言, 或許你的一票根本不足以改變什麼. 但既然你是公司的擁有者(可能是億分之一), 你就有權要求公司應該說明一切. 甚至在股東會以反對票來對抗公司董事會(不出席也是一種, 依規定公司要併要有2/3股權出席, 出席1/2通過門檻相當高). 而不是選擇不爽就把股票賣掉或是把委託書賣一賣多少撈點回來.
最後的最後, 就如同一次一次的總統大選一樣, 雖然我明知這一票根本改變不了什麼, 或者可能只是從兩個爛蘋果中挑一個比較不爛的. 但是從心中, 我們還是希望也許因為我的選擇, 台灣可以變得一點點的更好. 同樣地, 雖然本站中有關公司治理的部份, 多半都是我個人情緒的幹譙(因為正規教案不能有太多個人情緒), 但是我還是衷心希望台灣所有股民們能多多關心公司治理、要求公司決策的透明性. 當年的台灣也是很多人不停地抗爭和要求, 換來了社會上不管誰執政都必須對民主的尊重, 未來我也希望公司治理, 有一天不再只是法令要求, 而是任何一家公開發行公司的基本精神. by RUSRULE
苦思七年 辜仲瑩避開罩門巧妙合併
|
|||
‧今周刊 2012/04/11 | |||
一場拖了七年之久的合併案,終於靠岸,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尤其大股東巧妙閃躲最大罩門,避開個人風險,成了整場合併得以順利過關的最大關鍵。 | |||
【文/劉俞青】
開發金小股東被迫吞下凱基證
辜仲瑩花了整整七年的時間,苦苦等待二千五百個日子之後,總算有了差強人意的結果。 選擇公開收購方式 避開股東會決議 根據投資銀行界人士分析,這回辜仲的戰略,顯然經過高人指點;一來由於這是一場購併雙方的實際負責人都是「辜仲瑩」的關係人交易,因此在外界最關注的「價格」上,他費盡心思小心推敲,以杜外界悠悠眾口;但更重要的是,他巧妙避開自己最大罩門—也就是整樁收購案從頭到尾,都無須經過開發金股東會這一關,是這場合併案過關的最大關鍵。 因為辜仲在開發金僅持有為數不多的股權(外界推測約一二%),就掌握這家市值高達一千億元的金控公司,如果再扣掉質押部分,真正股權幾乎所剩無幾;換句話說,在持股不高的前提下,只要是必須經過股東會動用表決權通過的議案,辜仲心裡很清楚,那是吃力不討好。 而這次公開收購案的巧妙之處就在於,根據《證交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公開收購只要董事會通過送金管會核准即可執行,無須經股東會,等到收購成功,兩邊要正式合併,才需經股東會通過。換言之,無論收購價格合不合理,超過八成的開發金小股東對收購本身毫無發言權,只能被迫吞下這項決議。 此外,過程中稍嫌粗糙之處還有,如果認定兩家公司的實質負責人都是辜仲,那麼一般購併時對所謂「經營權易主」的溢價計算,在這場購併中肯定受到影響,價格,當然也應該重新計算;況且,如果認定購併雙方是實質關係人,則這次董事會中並未做到該有的利益迴避,也讓人遺憾。 實質負責人同一人 合理價格難認定 儘管如此,為了順利推動合併,這條漫漫長路,辜仲走了整整七年。 七年前,辜仲曾經發動一場驚動江湖的「三合一」大合併,想要將凱基證(當時為中信證)、統一證兩大券商,與開發金旗下的大華證三家合併。最後因為合併價格過高產生「自肥疑慮」,引起外界高度爭議,由官股董事跳出來喊「卡」,也創下台灣金融史上第一樁由官股董事表態阻擋合併案的首例。 合併案不成,有如魚刺卡在喉嚨;另一方面,台灣證券市場經過整併,去年四月元大金合併寶來證後,一舉拉開和辜仲在證券經紀市占率上的差距。因此這次辜仲準備充分捲土重來,頗有背水一戰的壓力。 首先,他記取教訓,上一回既然栽在「價格過高」以及「公股阻撓」,這一次,他請出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對於價格斤斤計較,搬出一堆數據證明自己「價格合理」;另外,他事前和公股充分溝通,達成共識,讓公開收購案在董事會得以安全過關。 其次,這次他經過精密計算,決定捨一般的購併方式,改採「公開收購」,讓市場人士讚嘆「高招!」 公開收購除具備前述不用經過開發金股東會同意,為辜二少避開因持股不多、以致股東會可能無法過關的最大風險外,公開收購比起一般購併,時程上也短了許多,因一般購併必須雙方董事會通過,再送兩邊股東會各自通過。以最近的元大金、寶來證的一般購併案為例,從宣布合併到合併基準日,整整一年時間;但開發金走公開收購方式,只要過程順利,估計今年第三季底就可順利合併,對過去作為飽受外界質疑的辜仲而言,為免夜長夢多,公開收購是最好的選擇。 而對外,公開收購的方式等於是讓被併的凱基證股東,「有表達意見的空間」,頗有美化購併動機的功能,開發金發言人張立人表示:「如果採用一般購併,雙方必須同時召開董事會通過,外界可能又有話說,質疑兩邊都和辜家有關。」 |
開發金併凱基證 公股遭稀釋
確立辜家主導地位 公股式微
〔記者盧冠誠/台北報導〕開發金控砸下五四六億元公開收購凱基證券,創券商最大併購紀錄,完成併購後,辜家在開發金持股將增加,但公股持股比重遭到稀釋近三十五%,此併購案將確立辜家在開發金的主導地位,公股影響力將逐漸式微。
根據開發金年報顯示,泛公股的台灣銀行與兆豐商銀各持股一.八三%及一.四五%,兩大行庫合計取得三席董事,但對於公股股權將遭到稀釋,卻未有任何評論,讓外界感到相當意外。
「公股應該是啞巴吃黃連!」
「公股應該是啞巴吃黃連!」市場人士認為,開發金約當以每股十六.七一元收購每股淨值十四.六九元的凱基證,買價淨值比為一.一四倍,明顯低於日前元大金控併購寶來證券的一.七倍,因此讓公股沒有講話餘地。
當初辜家透過槓桿操作,「以小吃大」入主開發金後,就引起不少爭議,而過去擁有開發金主導權的公股,目前持股比重已不到四%,經過此次併購後,股權還將稀釋近三十五%,未來甚至可能連說話的聲音都沒有。相較之下,以辜家在開發金的地位,且辜家持有不少凱基證股票,未來除可拿回一大筆資金外,也能大幅拉高對開發金的持股。
開發金昨雖大漲四.六七%,但相對凱基證跳空漲停後,一路鎖死未再打開,市場人士就說,從股價表現來看,就知道對誰比較有利。
開發金旗下大華證券與凱基證合併後,包括營運據點、經紀市占率、融資市占率等排行均躍居市場第二名,僅次於龍頭元大寶來證券。不過,市場人士指出,凱基證日前併購台証證券,綜效還沒完全展現,未來與大華證合併後,能發揮多大規模經濟,仍是未知數。
開發金天價併購凱基證 凱基證跳空漲停 開發金漲逾6%
2012/04/06 09:50 鉅亨網 記者陳慧琳 台北
開發金 (2883) 決議以每股5.5元現金,以及1.2:1的換股比例併購凱基證 (6008) ,斥資546億元,為證券併購史上歷史天價,此消息也讓今(6)日凱基證股價跳空漲停12.15元,委買張數更超過71萬張,開發金早盤最高也漲到8.9元,漲幅超過6%。
開發金表示,考量未來發展需要,為了擴大證券事業群之經營規模,在昨天召開第四屆第26次董事會議,會中決議通過轉投資凱基證之普通股股權,依照「金融控股公司投資管理辦法」規定,預計採行公開收購方式進行,預定之公開收購之對價條件為每1股凱基證券支付現金5.5元及開發金控股票1.2股(約當新臺幣每股16.71元)。預定公開收購最低收購數量為16.38億股(即凱基證券已發行股份之50.1%),並於取得主管機關之核准後,才能順利完成。
此次公開收購對價條件依據安侯財顧所提供的股權價值分析報告,另參考凱基證券最近20個營業日股票收盤價之簡單算數平均數為每股12.59元,以及其2011年12月31日財務報表扣除合併衍生商譽後之每股淨值11.99元,為參考基礎。
開發金控表示,公開收購凱基證券股權後,將整合凱基證券及大華證券既有優勢,承銷業務市佔率將穩居市場第一;而在國內營業據點、經紀業務、融資融券、權證業務等方面,則強化原凱基證券市場地位,並增加穩定性收益業務之規模。
此外,由於開發金控及旗下開發工銀長期以來以直接投資業務的資本利得為主要獲利來源,公開收購凱基證券股權將大幅提升開發控整體收益表現對於外在市場變化的相對穩定度。
截至2011年12月31日止,開發金控整體集團資本適足率為225.81%,開發工銀為32.66%,大華證券為444%,皆大幅超逾法定資本適足率,財務結構健全。為兼顧開發金控及開發工銀之資本配置、資金運用效率及健全經營,開發金控擬辦理開發工銀減資160億元並將其上繳開發金控,再搭配自有資金及發行新股等以支應證券業務發展。
預計開發工銀減資後,其資本適足率仍高達21.17%,遠超過法定資本適足率的10%,仍有充裕資本拓展工銀各項業務。
開發金表示,公開收購完成後,開發金控計劃推動股份轉換等後續整併,使凱基證券成為開發金控100% 持股的證券子公司,其對價條件預計將不優於此次公開收購的對價條件。接下來,開發金控將推動凱基證券與大華證券合併,預計於2013年完成。
--
開發金併凱基 辜二少最大贏家
|
|
||
很多人記憶猶深,八年多前,開發金一度也想併購中信證券(凱基證券前身),但外界質疑併購價格太高、辜仲(中信集團二少東)涉嫌自肥,全案被迫喊停,小辜落得官司纏身。本案如今捲土重來,是否能夠成局,仍有待觀察。
不同過去的是,當年開發金提案大華證、中信證、與統一證「三合一」,公股董事強烈反對;昨天開發金董事會決議天價收購凱基證,公股卻沒意見。同樣是開發金併購凱基證,公股態度迥然不同。 辜二少因涉入陳水扁的二次金改政治獻金案,雖然早已辭去開發金總經理之職,也未擔任凱基證券任何職務,但他仍是影響力最大的股東;而且,這兩家公司決策主管、或重要經理人「不是辜的親信,就是辜的愛將」,因此辜雖然不在其位,但外界仍認為,辜對開發金與凱基證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過去開發金發動證券三合一時,市場最大的質疑就是,以辜仲為主的中信辜家才「以小吃大」入主開發金,凱基證又是市場公認中信辜家才是背後大股東,若開發金順利完成三合一,「肥了中信證、瘦了開發金」的質疑不斷,引起軒然大波。 由於中信辜家透過槓桿操作,當年結合中信證、中壽等勢力,才花費一百億元,卻換得一家一千一百多億元的開發金經營權,讓金融業者眼紅,個個都想有樣學樣。再由開發金提出三合一的包裝後,背後的財務操作、墊高開發金股權等手法,都被市場一一拆解,終於引起官方注意。 由於事關二次金改形象,當時連財政部長林全也親自介入,開發金的官股馬上在董事會上變卦,對併購案提出異議,導致「三合一」破局,辜二少煮熟的鴨子飛了。 外界多認為,辜是凱基證最大股東,開發金如果成功併購凱基證,不但辜仲稱霸證券市場的美夢成真,換股現金收入也很驚人,辜二少無疑是這宗併購案的最大贏家。 另一方面,開發金控明年將改選董監事,辜仲將凱基證券納入開發金控旗下,也有利增加辜家持有的開發金持股,有利確保他繼續掌控開發金的地位。這些都是這件天價併購案的真正幕後因素。
【2012/04/06 聯合報】 |
新聞分析/出其不意 一舉數得
|
|
||
開發金控出其不意宣布行公開收購屬同一集團的凱基證券,收購價格約當每股16.71元,溢價高達33%以上,收購價格合理性頗受關注。據了解,透過公開收購的好處,可避免外界對關係人交易的疑慮。 開發金此次公開收購,預定最低收購凱基證50.1%持股,目標希望100%。但凱基證目前有高達37.18%的外資持股,將是公開收購能否成功的重要關鍵之一。開發金昨天表示,近日將展開與外資溝通。 更受矚目的是,開發金此次公開收購凱基證將造成公股對開發金持股稀釋近35%,相對地,辜家持有不少凱基證股票,若此次同意應賣,辜家除可拿回一大筆現金外,對開發金持股也將大幅拉高。 開發金明年將改選董監事,經過公股與辜家持股出現蹺蹺板變化,如此一來,辜仲瑩將在明年開發金董監改選中穩操勝券,可謂是「一舉數得」。 開發金以相當於每股的16.71元的高價公開收購凱基證券,溢價幅度超過33%,市場一般預估,凱基證今天股價將有機會漲停,惟在證所稅陰霾下,凱基證股價究竟能有多少漲幅,也將牽動著開發金股價走勢。
【2012/04/06 經濟日報】 |
金管會但書:辜二少不得扮演任何角色
|
|
||
開發金控昨(5)日宣布公開收購凱基證券後,金管會表示,市場上自發性的併購案,只要符合法令規定,都樂觀其成。 金管會副主委吳當傑表示,開發金接下來須按照公開收購的程序走,先取得銀行局同意,並向證期局申報,即可開始啟動收購程序。開發金告知凱基證後,凱基證須依照公開收購辦法,七天內召開董事會,並組成專家小組評估價格合理性,把意見公開給所有股東,由股東自行決定是否要賣出持股。 依照開發金預期,預定公開收購最低數量為16.38億股、達凱基證券已發行股份的50.1%,才算成功。此時,雙方都要開股東會,決議凱基證納入開發金,程序才算完成。 至於中信二少辜仲在這次併購案扮演的角色,金管會指出,2009年5月已經解除辜仲開發金總經理的職務,依照規定,金融機構負責人遭解職,五年內不能出任負責人職務。因此,此次併購案由雙方董事會決定,辜仲不是任何一家的董事,不能扮演任何角色。 由於開發金與凱基證大股東都是中信辜家,屬於同一關係人。銀行局副局長邱淑貞表示,若兩家公司為同一關係人,併購案必須通過雙方董事會重度決議,也就是經公司三分之二以上董事出席,及出席董事四分之三以上決議。 邱淑貞表示,併購價格如何形成,有一定程序,除了要有專家意見、會計師合理性的意見外,還要參考最近交易價、比較相當的公司交易價等。因為開發金、凱基證是上市公司,市場有一定的評價。 邱淑貞說,此案屬於開發金轉投資案件,會依照相關規定來審查開發金的財務業務,來決定是否核准。 據了解,開發金併凱基前已經跟銀行局溝通過。邱淑貞表示,金控轉投資、併購,都要經過主管機關核准才會生效。
【2012/04/06 經濟日報】 |
觀察站╱公股袖手 任大股東左手轉右手?
|
|
||
開發金(2883)宣布以天價546億公開收購凱基證券,引發市場震撼,但也因開發金、凱基證幕後大股東均為中信辜家二少,讓這宗收購案,公股銀行的代表身分格外引人注目。但按照此次財顧公司安侯所提供的合併價格來看,按購併市場常用的PB(股價淨值比)為例,開發金約在1.39倍,相較先前金鼎證與群益證約1.3及凱基證併台証證約1.44和元大證併寶來證的1.7左右的參考比,以市場1.3-1.7左右的價格來看「尚稱合理」。 8年多前,開發金一度想併購中信證券(凱基證券前身),但當時外界質疑併購價格太高、辜仲涉嫌自肥,全案被迫喊停;2005年開發金再次提案大華證、中信證、與統一證「三合一」,又遭到公股董事強烈反對,但昨日開發金董事決議以天價收購凱基證,公股卻沒意見,引發各界放大目光檢視這宗收購案。 事實上,開發金近年來營收難見突破,大華證券原本在股票、債券承銷上的優勢,也隨著市場競爭壓力愈見難以擴大,因此,在面對開發金近期營收獲利的不穩定,「尋找突破點的新出路」確實是現階段開發金的「重要一搏」,公股代表基於業務考量似乎也只能在「合理、合法、經得起檢視」的三大原則下,放手開發金這次的「大收購」。 當然以開發金公股的影響力來看,本屆董監事改選中,公股以4%左右的股權取得開發金15席董事中的三席董事 (台銀二席、兆豐銀一席),在影響力上已不如往年,但從專業考量,開發金確實需要突破,加上開發金在今年宣布收購凱基證,價格上相較過去三宗證券購併案的價格來看,並不算貴,且採公開收購流程,有一道道關卡及金管會等層層把關,為陷入困境的開發金尋找新生路,放手讓開發金以天價收購凱基證也是不得不的選擇,同時若能延展凱基證現有的獲利績效,放眼成為亞洲、兩岸三地的大型投資銀行,或許將是開發金展翅高飛的一次機會。 同業觀察,競爭對手多以樂觀其成中性看待,尤其經過近年來證券市場的整併後,元大寶來的市占率已高達14.28%遙遙領先,開發金透過購併凱基證、2013年再合併大華證將可使市占率拉高至10%以上,連同先前群益併金鼎的市占5.48%,券商的整併風,預料仍將持續發酵,誰最大不重要,誰能最賺錢,或許才是股東們最想要的,當然大股股辜家二少,如何能讓各界信服,嚴守利益迴避、以大眾股東利益為先,或許才是金融家應守的分際。
【2012/04/06 聯合晚報】 |
全文網址: 觀察站╱公股袖手 任大股東左手轉右手? | 開發金併凱基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7/7010859.shtml#ixzz1rKSbVnkv
Power By udn.co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