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理財〉金管會釋利多 人民幣理財新趨勢成形

 

金管會主委陳裕璋昨(1)日表示,未來將鬆綁企業發行人民幣計價債券,並放寬證券投信投資大陸有價證券、推動銀行人民幣理財業務...等多項利多政策。第一銀行副總林漢奇表示,待兩岸簽署貨幣清算協議,國銀可承做DBU業務後,可望將使人民幣成為資產配置新寵,並成為繼日元後的新避險貨幣。

林漢奇進一步指出,一旦開放銀行承做DBU業務後,將促使金融產品多元化,包括以人民幣計價的保單、基金、點心債...等金融商品。他認為,人民幣利率高,市場大,可望吸引資金挹注,成為新避險貨幣。

林漢奇表示,若聯準會再度實施量化寬鬆政策,將使美元隨之貶值,加上全球金融局勢仍起伏不訂,因此未來若能適度以人民幣做為資產,將可減輕匯兌造成的風險。

事實上,開放DBU不僅可樣掀起理財新風潮,對國銀也是一大利多。據了解,目前已有多家銀行積極展開DBU業務,包括新光銀、臺企銀、萬泰銀、遠東銀、安泰銀、大眾銀、聯邦銀等業者著手布局DBU指定外匯分行。

銀行主管指出,在兩岸經貿交流帶動下,目前兩岸雙邊貿易金額估計約1500億美元,預估市場未來對人民幣資金需求也將日與劇增,待兩岸貨幣清算協議簽署後,將為國銀帶來可觀商機。

--

2012-7-3

放寬中國台商上市 學者憂地雷股增多

在中國註冊台商 金管會研擬放行

〔記者王孟倫/台北報導〕為擴大資本市場規模,政府逐步放寬海外企業來台掛牌規定,其中,對於註冊登記在中國的公司不得申請來台上市之禁令,金管會正研議規劃放行!

但學者質疑,不僅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屢傳財報造假不實,馬政府這幾年來開放中國台商返台第一或第二上市,不僅股價紛跌破承銷價、有坑殺散戶之嫌,這些台商募資後也多未錢留台灣投資,政府應先檢討現行台商回台上市成效與影響,而不是擴大台商回台範圍,在台股埋下更多地雷。

根據台商回台上市規定,中資持股超過三成或具有控制力的海外企業(台商),可採「專案核准」來台申請第一上市,這部分金管會日前已公告相關辦法,讓有意回台掛牌的中資台商,能提出上市申請;不過,若註冊地在中國者,仍無法回台第一上市。

因此,金管會正規劃擴大範圍,要取消返台上市櫃的海外企業不得註冊在中國之限制,希望藉此能發展台灣成為「高科技及創新產業投資平台」。

金管會官員說明,有些台商早期就過去中國,發展情況相當不錯,而金管會正積極推動「具有兩岸特色的金融業務」,所以把這項議案納入討論,思考是否把台商回台的註冊地限制取消,以強化我國資本市場。

官員說,本案從三個面向積極評估中,包括適法性、可行性與必要性,目前尚未定案。

不過,曾任證交所董事長的新台灣國策智庫董事長吳榮義說,站在保護國內投資人立場,他不贊成這項政策鬆綁,因為長期以來,中國企業財報的真實性與透明度,有很大問題,之前有多家陸企在美國掛牌,卻因財報造假遭司法調查,試問,台灣有辦法把關嗎?萬一出事,要找誰求償?這些都是投資人的血汗錢!

回台上市大吸金 卻擴大西進經營

「回台籌資不等於回台投資!這對台灣有什麼好處?」台北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王塗發說,台股資金規模就這麼大,不會因為把門戶大開,就突然擴大台灣資本市場,只是增加掛牌家數而已;況且,台商回台上市籌資,並不是用這些錢來投資國內,而是擴大在中國經營規模,對國內就業或投資一點幫助也沒有。

王塗發並強調,政府過去開放台商回台上市,已經衍生一籮筐問題,應該先通盤徹底檢討和改進,而非一味就只想要開放。



成為基金經理人放空標的

〔記者羅倩宜/綜合外電報導〕在美國掛牌的中資企業,近年頻傳財務不實或借殼上市,今年至少有八家被警告或裁定下市,去年更多。中資企業聲譽之差,甚至有基金經理人說「要放空所有在美掛牌的中資企業」。

上個月十一日,美國東方生物技術公司被紐約證交所勒令下市,理由是未能及時提出審計報告。今年以來,類似案件還包括東北石油、慶客隆、研控科技等多家中資企業。

去年,中國知名網路公司人人網在美掛牌上市前夕,其財務長帕拉楚(Palaschuk)突然請辭,人人網甫上市就成為做空標的,股價大跌。帕拉楚先前也辭去另一家中資金融軟體公司「東南融通」的財務長,理由是公司虛報財務、干擾審計過程;東南融通的股價在去年四到五月間重挫四成三。

數十家中企 在美被停牌

中國高頻(CCME)也因財務問題在去年三月遭美國停牌,六月申請復牌遭拒,該公司前兩年在那斯達克曾大漲四十五%及四十九%。研究機構Muddy Waters表示,像中國高頻這類上市企業是一場「拉高股價再出貨的騙局」。

根據美國證交會的資料,去年因財務不實被停牌或暫停交易中資企業至少幾十家,分析機構Fusion Analytics指出,中國這些借殼上市的不良公司,對美國的傷害比槍砲武器還大。

曾準確預測恩榮(Enron)崩盤的放空大師、也是知名對沖基金經理人查諾斯(Jim Chanos)就表示:「幾乎每一家中資企業的財報都很詭異。」如果不是放空股票的成本太高,他希望有足夠資金放空所有在美掛牌的中資企業。

還在美國股市苟延殘喘的中資企業,許多股價則跌到接近一美元,逼近那斯達克的下市水準。根據外電,類似這樣的中資企業近期就有近四十家,也反映出財務體質相當差。

--

不動產增值利益列淨值 壽險股強彈

〔記者廖千瑩/台北報導〕保險業大利多!金管會擬於國際會計準則(IFRSs)實施後,將保險業旗下不動產增值利益列入淨值,屆時保險業淨值將大增千億元,受此激勵,壽險股昨天氣勢如虹,台壽保(2833)領軍大漲逾5%,另國泰金(2882)、新光金(2888)也有逾2%的漲幅。

金管會明年將全面實施國際會計準則,昨天傳出金管會已請保險局研究,在國際會計準則實施之後,保險業旗下不動產增值利益可否列入淨值。法人表示,若確定實施,保險業淨值將大增千億元,而旗下擁有龐大不動產的國壽、新壽屆時受惠最大。

依據各公司之前資產重估結果,國壽的不動產增值利益約1600億元,新壽也有854億元,但目前都不能顯現在財報上。國壽昨表示,壽險公會已將不動產增值利益納入淨值的建議案呈報保險局,未來若允許不動產增值放在淨值下,限制盈餘分配,有助提高壽險公司淨值。新壽主管則說,由於目前評價方式還未定,新壽不動產增值利益無法評估。不過目前仍持有不動產部位超過千億元,且董事會通過授權經營團隊可運用的銀彈也還有約240億元,將持續加碼台北市及新北市不動產。

昨天傳出金管會研擬國際會計準則實施後,將保險業旗下不動產增值利益列入淨值,同時IFRS4(保險會計)第二階段,台灣不會馬上實施,受此利多激勵下,壽險股昨天大漲回應,除富邦金(2881)站上30元大關,國泰金與新光金股價也強勢表態。

--

記者林美芬/專題報導

在台灣不動產市場上,最有錢大戶之一的壽險業,幾乎被認定是過去不動產價格飆高的元凶,如今,金管會擬放寬保險業旗下不動產增值利益可列入淨值,更可比喻成政府為壽險業進入不動產市場的槍枝上膛,全力喊衝,不動產市場恐將進入另一個狂飆年代。

依照建商的觀點,壽險業錢多,碰到不動產景氣活絡,可以全力搶進,短期買賣,製造獲利。萬一市場不佳,被套牢之後,改列長期資產,同樣可以提列財報,不管怎樣都包贏。

現在台北市房地產價格高到成為民怨之首,細數每次房產飆高,都跟壽險業砸錢搶地有直接關係,1987年國泰人壽以每坪90萬元約市價的三倍價格,買下南京東路三段、現在六福皇宮的土地,引發台北市土地價格走入第一波狂飆年代。

2006年台北地價進入另一個天價年代,新光人壽以63.8億元搶下建國南路信義聯勤土地,兩年後轉手賣出,大賺37.6億元,每坪地價推升到460萬元;2010年,國泰人壽買進忠孝東路四段的商業大樓,地價飆破一坪1000萬元,成為新地王,之後地王一再改寫,最近一次富邦人壽買下忠孝東路太平洋敦南大樓,一坪1453萬元。

壽險業者購地推升價格,帶動房價跟著上揚,早就被業者加以複製及催生,形成房價、地價飆升的帶動者。各家壽險業仗著資金雄厚,不惜加價搶地,根據富比世網科的調查,包括國壽、新壽、富邦、南山、中壽、台壽等六家壽險公司,今年可望投入1500億元的資金,進入不動產市場。

過去,還有相關單位控管,壽險業搶地時不敢太高調,如今局勢改寫,政府擔心建商炒作房價,嚴格控管土融及建融,民間購屋第二戶的房貸同樣從嚴管制,豪宅更不能超過六成貸款,結果,最不需要錢、也最有能力加價搶地的壽險業,竟然可以大力購入不動產。

細數現有的壽險業者,手上除了有壽險公司大量保費收入之外,還有建設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等作為子公司或是聯盟公司,有的大咖公司還有金控公司、銀行等共構成一個財富網,過去擔心建商可能資金調度不靈而有倒閉風險,或是為周轉需求而拋售手中不動產,製造一波房價可能下滑的期待,但現在,錢很多的壽險業正好足以壟斷不動產,房地價格狂飆期的前奏曲再度響起。

--

金管會擬放寬保險業旗下不動產增值利益可列入淨值,一旦實施,保險業淨值將大增千億元,推升昨日保險股漲聲四起。

但國內這波房市泡沫就是起於保險業炒地,金管會這紙鬆綁令恐會引起外界質疑是暗助保險業炒房,而在國內房市泡沫恐瀕臨破滅之際卻放寬,也恐會讓保險股淨值虛胖,讓無辜散戶曝露在未知的風險中。

其實,這幾年來低利率環境,讓保險股叫苦連天,背負著龐大的利差損壓力,就算保險股老是強調其每股隱含價值(EV)、精算價值(AV)有多高,股價有多委屈,但就是漲不動。

批保險業炒房,業者有滿腹委屈,除稱是為資金尋找合理的投資標的,也說業界現在是抱著金磚卻快被餓死,當匯率、股市波動時,股票未實現損失就得反映到獲利及淨值上,但不動產增值卻無法適度反映到淨值上,這也不公平。

業者爭取的並非無理,只是國際會計準則(IFRSs)明年啟動,但第一階段尚未要求保險業的負債需依市價評價,若讓保險業的資產中不動產增資市價入帳先起跑,恐有違IFRSs要求資產與負債都以市價入帳的精神,也會讓壽險股的淨值有虛胖之虞。

若金管會擬放寬保險業不動產增值可列淨值,就得有其它限制條款,要求其增提負債準備金,或調高其RBC的不動產風險係數,遏止保險業不當炒房。(費特曼)

--

〔記者王孟倫/台北報導〕針對外界傳出國際會計準則(IFRSs)實施後,壽險業投資用不動產增值金額,可列在淨值項下。金管會強調,目前並無預設立場,正由保險局進行專業評估中;不過,若金管會同意這項措施,對於已持有大批土地資產的壽險業者,將是一大超級利多。

日前壽險公會與部分業者已向金管會提案,主張將壽險業不動產增值金額納入淨值。壽險業者認為,未來接軌IFRSs後,只有投資用不動產才能以「現金流量折現」,算出「市價」列帳,已比真實市價減少許多;尤其,若不動產的增值金額必須全數列在「負債」項下,等於淨值會被減損,讓業者壓力增加。

金管會官員表示,本案影響層面很大,已經著手積極全面評估,因為這涉及到IFRSs會計準則適用,要考慮整體壽險市場實際情況,不能就單獨幾個面向就做出決定,還需要時間再研議。

不過,金管會才宣布,要調整壽險業的資本適足率(RBC)計算,提高投資不動產的風險係數,以防止過度資金流入房市,如此一來,是否立場相違背?官員表示,即使未來同意不動產增值納入淨值,也會限制盈餘分配,讓壽險業未來因應風險能力,能夠獲得強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