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併購大旗,升起!
|
|
||
資本主義社會下,企業間的併購屢見不鮮,對此,一般教科書的說法是,併購者的動機要不是為了壯大規模、發揮綜效,要不就是為了導入技術、達到節稅目的等等。然後,倘若剛好有便宜的資金和股價,負責併購業務的投行專家就會拎著皮箱,到處說著一加一會大於二的故事,而企業主也樂得有人幫忙出主意,接下來就等著擦出火花了。 當然,因為沒錢辦不了事,資金絕對是進行併購的第1要素。海嘯後大企業手上的現金愈堆愈多,且利率也愈來愈低,銀彈充裕的很。也因此,去年一整年各地併購的溢價幅度,以美國最高、約達三成,不僅優於西歐、亞洲地區,也較新興市場的一成高出許多。或許,這是因為亞洲市場在歐債爆發後,內部有的流動性問題,再加上當地諸多未解除的投資屏障,短期內掣肘了併購活動的盛行。 回到市場機制的部分,倘若大餅已落到幾個big players(主要玩家)的手上,通常眼前都是一片紅海了,而在此前提下,如果為了薄利多銷而買公司搶市占,搞不好都有偷雞不著蝕把米的風險。所以諷刺的是,juicy(利潤豐厚)的生意不需要併購,不怎麼juicy的生意卻常大張旗鼓,雷聲大雨點小居多。而且有趣的是,併購的趨勢往往與企業的成長性相左,卻常與CEO(執行長)的薪資成正比,難怪外界常會放大檢視併購成效,某種程度上也是在檢視CEO的良心。 講到良心,這就不得不佩服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了。今年3月底,鴻海斥資新台幣239億元取得夏普9.9%的股權,當時市場上給了個「聯日抗韓」的讚許口號,但若去除國號,簡單說,這就是一場聯手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的戰役,策略明確。只是,這場戰役的難打,郭董不是不知道,據郭董的說法,為了別讓鴻海涉險過深,私人甚至質押了16萬張的股票來投資夏普的子公司,所以這正符合前述,老闆的良心、以至於個人的作為,或許才能為併購可否成功,畫下註解。 除了科技業,最近金融業的併購活動也有蠢蠢欲動之勢,幾種我們熟知的併購策略處處可見,不過相較於海嘯前較為活絡的銀行整併,海嘯後反而證券界或是保險界的合併更為常見,其中前者如凱基、台証、開發金的案例,後者如安泰和富邦、保誠和中壽等等。唯獨不可否認的,兩者在經營上,面對的最大共同之處,卻是商機的萎縮,因此,這是個被迫建立秩序的被動趨勢,雖值得稱許,但要達到期望中的效益,恐怕有段長路要走。 就經濟學的語言來說,市場需求和供給的失衡,應是催生市場併購的主要觸媒吧!畢竟,併購不見得是扭轉局勢的必要工具,有為者在出手前,仍應仔細評估才是。所幸,併購究竟是個資本主義下的產物,預料往後資本家做莊家的可能性只會愈來愈高,所以,不論是郭董或國內的一些banker(銀行家),只要願意投入,並以身相許,好事總有一天會來敲門的,快慢而已。 (作者是國票金控總經理暨華頓投信董事長)
【2012/07/09 經濟日報】 |
全文網址: 名家觀點/併購大旗,升起! | 財經焦點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7211975.shtml#ixzz206HmmC6e
Power By udn.co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