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8 23:15經濟日報 記者林于蘅╱台北報導
台灣太陽能電池龍頭聯合再生能源引進國發基金資金後,昨(8)日傳出大裁員與縮減產能的消息,對此,國發基金表示,2018年10月起投資聯再能時,該公司就已經有創新轉型計畫,雖然大環境對太陽能有許多擔憂,但國發基金說,企業有心轉型,政府必須支持。
依據國發基金第1季財報,投資聯再能餘額13.91億元,持股比重6.64%。國發基金官員說明,當時三合一後,聯再能就已打算不再以太陽能電池專業製造為主,將著重於模組與電廠業務。
近年太陽能產業市場需求急凍,長期供過於求,導致茂迪、綠能等太陽能廠,紛紛裁員因應。不僅多數太陽能廠呈現虧損,外界也對投資太陽能廠有所疑慮,但國發基金認為,就是因爲環境不佳,才需要政府的支持,加速升級轉型。
2019-07-09 00:11經濟日報 記者簡永祥/台北報導
聯再能原有3GW(10億瓦)太陽能電池產能,未來將縮減至1GW到1.5GW,等於縮減至少五成產能,留下來的產能將用來生產高效電池,並持續加速轉型速度,朝自有模組品牌及整合太陽能終端系統發展的藍海市場,為客戶提供再生能源全方面解決方案。
聯再能規劃,未來僅保留南科和部分竹南廠區生產電池和模組,林口廠和竹科廠將出租,預定今年底前完作出租作業。
聯再能是2017年底由新日光、昱晶和昇陽光電等國內三大電池廠合併後更名成立,並透過私募方式引進國發基金與耀華玻璃管理委員會共計27.8億元資金,當時想藉由「三合一」的方式擴大競爭力,但仍難逃太陽能景氣低迷衝擊,面臨縮減電池產線與人員縮編窘境,是繼綠能、元晶、益通、茂迪後,又一家太陽能廠裁員,凸顯市況低迷對業者的衝擊。
聯再能董事長洪傳獻表示,受大陸太陽能業不當補貼影響,台灣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根本是「做一片賠一片」,無論出口到全球那個地區,都無法和大陸競爭,聯再能考量長期發展,因此縮減不具競爭力的太陽能電池生產線,朝前景較佳的模組與系統業務發展。
洪傳獻說,相關人力調整正由各廠區員工洽談轉調其他單位職缺,若不符合轉調太陽能模組或系統等職能,仍會竭盡所能協助員工媒合新工作。無法轉調公司其他單位的員工,將依勞基法給付資遣費,此次詳細遣資人數已通報新竹等地勞工局,並於年底前完成轉型程序。
洪傳獻強調,裁員是不得不做的決定,如果不這麼做,根本看不出轉型的決心和效益。他透露,未來電池設備折舊攤提完畢後,就能看到轉進模組和系統的效益。
聯再能成立後,經歷近一年運作,仍擋不住紅潮強大價格戰壓力,大幅縮減太陽能電池能,把資源轉進仍獲利的太陽能模組和系統,並且透過新事業部,推出多項新儲能產品,為公司注入新的成長動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