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保險加減法 保障才完整
你的保單有多久沒有翻出來看?買了多年的保單,你知道究竟保了什麼內容嗎?很多人買了保單,一放抽屜裡就塵封許久,其實人生的保單不是從一而終,而是要隨著人生階段、財務狀況的不同適度的調整。
【文/葉念真】

 

 
今年42歲、有3個小孩,已經是科技業高階主管的王俊祥(化名)說,在過去10年間,因為家庭狀態與財務累積的快速轉變,身上扛著照顧家人的責任,也歷經了從極為吃重到大幅減輕的過程,王俊祥為了因應責任的增減,而隨時調整自己的保險內容。

現在的王俊祥,已經透過保險與本身積蓄,為家人打造了無後顧之憂的保護傘。他一路走來的保單加減過程,彷彿是一般人30年的縮影。從他身上,你可以看到人生面對不同生命週期轉變時,應該要有的保單加減原則。

收入平平時…… 賠錢也要減掉呆保單 以免生活過不下去

10年前,王俊祥就像許多抱持錯誤保險觀念的國人一樣,第一次的保單初體驗,就買到了不適合的保單,甚至造成財務狀況捉襟見肘的窘境。

「我賠了將近30萬元的保費!」王俊祥無奈地說,原來,10年前的他,年薪不過80萬元,太太因為人情,買了兩張保單:100萬元額度的增額終身壽險、100萬元額度的保障型終身壽險;其中,保障型終身壽險底下附加醫療、癌症、意外等,兩張保單每年總共要繳18萬元的保費,沉重的負擔讓王俊祥必須省吃儉用過日子。

忍痛繳了兩年保費之後,王俊祥越想越不對,2003年,他經由朋友的介紹,認識了現在的壽險顧問,幫他檢視過保單後發現,太太不但買到不適合的保單,連保險對象和受益人都有問題,「兩張保單的被保險人都是太太,受益人是我。」王俊祥氣憤地說。從風險規畫的角度分析,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才是真正需要透過保險保障的對象,而身為家庭主婦的太太,才是合適的保險受益人。

當時,王俊祥身上揹著600萬元房貸要繳,太太沒工作在家帶小孩,老大才兩歲,老二剛出生不久,當下正是他責任最重、開銷最大的時期,「而我竟然完全沒有保險,萬一因病或意外而過世,或者失去工作能力,房子可能因繳不出房貸被拍賣,太太則要面對獨力扶養兩個孩子長大的沉重壓力。」

保費過高也是問題之一。他的年薪不過80萬元,每年卻要繳18萬元的保費,每個月的花費都要控制在5萬元以內才能繳得起,扣掉房貸、生活開銷後,根本無法存錢,存不到錢,當然也就看不到未來。

一般人發現自己買錯保單或繳不起保費時,會因為初期解約只能拿回約一半的已繳保費,選擇忍痛繼續繳款,或者用保單貸款方式度過財務吃緊時機,但幾經考量之後,王俊祥做了不一樣的決定,「買錯了就當上一堂課,我選擇壯士斷腕。」

王俊祥和太太商量之後,決定把繳了兩年的增額終身壽險解約,並把另一張100萬元終身壽險的保額降為50萬元,算一算,超過30萬元的保費付諸流水,「我不想因小失大,萬一這當中發生任何意外怎麼辦?錯了就要有停損點。」王俊祥堅定地說。

「增額終身壽險對家庭負擔很重的人來說,根本不適合!」宏觀財務公司顧問李鳳蘭解釋,因為增額終身壽險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提升保額,「但從照顧家庭的角度思考,隨著年齡增加,房貸餘額會越少、子女教育的資金需求也會降低,責任應該是越來越輕。」她表示,增額壽險有點像是「反其道而行」,在人的責任最重時保額最少,責任最輕時保額最高,不符合一般人需求。

責任最重時…… 增加定期壽險及意外險 家人才有保障

在解約後,王俊祥重新規畫保障,他買了400萬元的10年期定期壽險、400萬元的20年期定期壽險,加上公司還有300萬元的壽險團保,他的壽險保額就已經超過1,000萬元,並把受益人改成太太,完成照顧家庭的布局。

加上醫療險及高達1,700萬元的意外險之後,王俊祥年繳保費僅約8萬元,完全符合投保的「雙十法則」,保費是年收入的十分之一,保額是年收入的10倍。

為何需要分別投保10年、20年兩種不同年期的定期壽險?王俊祥解釋,一般人會隨著收入、儲蓄增加、房貸減少,責任逐漸減輕;婚後有房貸、小孩出生的第一個10年,是最辛苦、責任最重的階段,所以需要最高額的保障,等到第二個10年應該累積相對多的存款,房貸也還得差不多,留基本的保額就好。

在專家眼中,王俊祥減掉增額終身壽險,增加定期壽險,是再聰明不過的選擇。台灣人壽駐會董事林文英表示,自己就是以定期險作為保險內容的主軸,他提到,自己剛買房子有房貸時,想要投保1,000萬元的定期壽險,但當時身體狀況不符標準而被退保,為此,他甚至每天晚上都去操場跑3000公尺,3個月後,身體檢查報告指數全部正常,終獲核保。

值得注意的是,王俊祥還將意外險的保額拉高到1700萬元。只是坐辦公室,在意外險職業風險等級認定中是最低的王俊祥,為何需要這麼高的意外險保障?李鳳蘭指出,意外險保額應該要是責任需求(計算房貸及每年生活費)的兩倍,且意外險保費便宜,在能力範圍內可以多保一些。

且發生意外不一定會死亡,如果只是殘疾,意外險只會按照殘疾的比率賠款,並不是賠全額。例如一隻眼睛失明屬於七級殘廢,最高只理賠保額的四成,但不見得能再從事原本的工作,「你已經殘疾了,往後能做什麼工作,需要花多少時間撫平心理傷口,誰知道呢?那時家庭的需求誰照顧?」李鳳蘭認真地說。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系助理教授彭金隆也補充說,意外險是最好拿來補充自己保額不足的險種,少少的保費能買到高額保障,對經常在外奔波、初入社會工作的年輕人來說,是一定要投保的險種。

生命表調整時……將定期壽險以新換舊 價格依舊划算

○四年時,政府實施第四回經驗生命表,將國人的平均餘命延長到七十歲,王俊祥的壽險顧問發現,定期壽險變得更便宜了,以二十年期的定期壽險為例,每一百萬元的保額可以省下二千元的保費,於是王俊祥將○三年剛買的十年期、二十年期定期壽險全部解約,重新購買,就算多了一歲,價格依舊划算。

因為真正把錢花在刀口上,王俊祥對保險徹底改觀,他現在化身最有說服力的壽險顧問,當他聽到身邊同事、朋友年年花大錢繳保費,都拿自己的案例告訴同事,「你們買錯保單了,保險絕對不是這樣。」

身在科技大廠,難免會有壽險業務員來兜售保單,尤其是保單要漲價、停賣的時候,業務員拜訪更是勤快,面對停賣保單促銷期,王俊祥的態度相當堅定:「只要你沒需求,買的都是浪費。」

收入提升時……用醫療、重大疾病險為整體保障加值

一○年,隨著自己收入增加,年薪達到一五○萬元後,王俊祥有更多的財務調度空間,也開始思考能用更周延的保險為家庭的保障加值。這時,他把重點放在調整孩子的醫療險。

大多數的壽險專家都會表示:「小孩沒有工作收入,所以不需要買保險。」但在這一年,王俊祥有了生命中的另一個意外:第三個孩子出生了。他考慮到,「為了孩子生病而必須請假回家照顧,這樣的機率,往後恐怕會更多。」因此,決定透過為孩子提高醫療險的方式,彌補自己未來的「可能請假損失」。

在此之前,王俊祥一對兒女的醫療險是附加在他的壽險主約下,額度有限,但在這一年,他將小孩的醫療附約獨立成主約,以一萬元保額的終身壽險為主約,再附加定期醫療,一張保單年繳約五千元。

為何都選擇用定期醫療規畫?王俊祥表示,他也曾經陷入終身醫療可以「保障終身」的迷思裡,但仔細想想,人的一生最需要醫療的年齡是在七十五歲後,現在買終身醫療的額度,能趕上通膨的速度嗎?住院日額給付的一千元,四十年後的價值可能只有六百元。

彭金隆表示,保險沒有好壞,只有適合或不適合,如果已經完成基本的保障,而財務狀況又有餘裕時,的確可以從一些「次要保險商品」當中,挑選能夠為整體保障加值的工具,除了醫療險,包括重大疾病、癌症險等,都是可以加購的項目。

王俊祥雖然在科技業上班,但生性保守的他卻沒投資過一張股票,把賺來的錢都拿去定期定額買基金,讓基金的孳息成為被動收入的一部分,加上公司業務持續成長,這些年來不斷配股分紅,王俊祥看好公司前景都沒賣出,直到公司股價登上五百元後,他陸續出清手上股票。

王俊祥在股價七百元左右全部賣光,後來公司股價還超過千元大關,但王俊祥一點都不後悔,「我覺得人生夠用就好,股價無法預測,賺錢的股票不賣,永遠只是紙上富貴。」王俊祥笑著說。

財務自由時……減掉定期險 保留基本終身險

當自己的房貸還清後,他把賣股票得來的現金拿去買第二棟房子,再加上這十年來快速累積的存款,已經達到財務自由的階段。這時,他又對自己的保險內容,進行一次革命性的大調整。

去年,王俊祥決定把定期壽險全部解約,只留下十萬元的終身壽險,保費負擔略減。為什麼不再需要這些保險呢?「就算我現在真的走了,賣掉投資用的不動產,加上銀行存款總計超過五千萬元,我想,我的太太、小孩往後的二十年生活也能無憂無慮。」王俊祥幸福地笑著。

不過,他仍然沒有忽略保險的基本功能──照顧你最擔心的人。只是,現在他最擔心的不再是太太和兒女的生活,而是自己的「長壽風險」。

「現在買保單,是規畫退休生活,我正在考慮投保變額年金險。」王俊祥認真地說。變額年金險就是投資型保單的一種,保單的現金價值以及年金給付額度,都隨著投資績效好壞而變動,所以稱為變額。

雖然已經達到財務自由,但人生難免有意外,變額年金可以透過平常投資的累積,等到退休後再進入年金給付期,李鳳蘭表示,這比較適合即將面臨退休的族群購買,利用年金提高所得替代率。

從十年前的買錯保險、從頭打造基本保障,到十年後把多數的基本保障解約,轉而思考利用保險照顧自己的未來,王俊祥的經驗,說明了適當的保險的確能夠成為你安心打拚事業的夥伴,但前提是,你必須聰明地隨著自己的財務與家庭狀況,適時加減你的保單。

你或許沒有王俊祥「十年取得財務自由」的幸運,但他的保單加減法,絕對值得作為人生不同階段的參考準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喔…喔… 的頭像
    喔…喔…

    熱血流成河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