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5

〔記者楊雅民、黃佩君/台北報導〕台灣麥當勞經營權決定轉手,餐飲業者表示,西式速食業者這幾年在店租、食材、人事等營運成本大增侵蝕下,各大品牌幾乎都陷入虧損窘境,僅摩斯漢堡去年小賺約九二七○萬元。

  • 台灣主要西式速食品牌版圖。(整理製表:記者楊雅民 圖:資料照、取自網路)

    台灣主要西式速食品牌版圖。(整理製表:記者楊雅民 圖:資料照、取自網路)

  • 台灣主要西式速食品牌版圖。(整理製表:記者楊雅民 圖:資料照、取自網路)

    台灣主要西式速食品牌版圖。(整理製表:記者楊雅民 圖:資料照、取自網路)

據市場人士指出,台灣麥當勞已連虧兩年、肯德基自二○○九年由港商怡和集團接手後,也沒賺過錢;統一集團旗下二十一世紀風味館去年也出現虧損;大成集團因經營漢堡王連年虧損,去年更出清股權給漢堡王亞太特許經營商BK ASIAPAC, PTE. LTD,退出西式速食業市場。

接手台灣麥當勞 要有賠兩年打算

業界保守推估,以台灣麥當勞現有營運規模,接手經營者至少要準備二五○億資金,加上二十至三十億元的營運周轉金,且還要有賠兩年的心理準備,恐怕「外」資興趣會大過本土業者。

除準備近三百億元資金,以麥當勞在全球進行的區域授權,每年還要收取權利金約六%,這還不包括每年要上繳的廣告行銷費用等,所以接手的經營者財力需十分雄厚。

外界對台灣麥當勞誰來接手經營議論紛紛,甚至懷疑是否可能轉手中資?對此,經濟部投審會昨表示合法,指出餐飲業是中資投資正面表列項目,但投審會「不一定會許可」,強調對中資投資將針對其壟斷寡占等事項等「進行嚴格評估」,通過機率相當低。

2015-06-25 04:07:44 聯合報 記者黃冠穎/台北報導

 

麥當勞的金色雙拱Logo陪伴不少人成長,也是台灣人開始接觸美式飲食文化的起始點。 記者林俊良/攝影

分享
 

圖/聯合報提供

分享
 

麥當勞總部決定轉變商業模式,不再直營台灣市場,尋找合適合作對象,究其根本,食安風暴、營運成本高漲、外部競爭激烈、餐飲價格僵固等四個問題,逼得麥當勞總部不得不出走台灣。

首當其衝是前兩年接連發生的食安風暴,台灣大小餐飲業者紛紛淪陷,去年餿油風暴之後,消費者意識激昂,對於用油安全更加重視,也更加小心,使用到大量油炸的餐點不如以往受歡迎。

其次是營運成本高漲,除店租成本飆升,近年長照險、縮短工時、基本工資調漲、勞健保費用等政策導致人事成本高漲,更是企業界沉重的壓力,尤其餐飲營業時間長,麥當勞又追求廿四小時營業,縮短法定工時猶如上了緊箍咒,與其總部煩惱人力調配,不如交給加盟主去傷腦筋。

第三是外部競爭激烈,麥當勞卅一年前進入台灣市場,美式餐飲正當紅,麥當勞一家獨霸,如今性的美式餐飲店更多、更有特色,加上台灣食品供應鏈發達,連一般早餐店都不難做出類似商品,7-11、全家等便利商店爭相推出微波漢堡、炸雞後,更嚴重瓜分了麥當勞的市場。

最後是餐飲價格僵固,台灣薪資停滯,餐飲價格不容易調漲,當店租、水電瓦斯、人事、食材等成本上揚之時,多數業者只能咬牙苦撐,尤其麥當勞身為台灣連鎖速食龍頭,每次價格調整動見瞻觀,最近一次雖將半數超值全餐調漲十元,麥克雞塊卻下調,後來反而加碼推出五十元超值全餐。

【記者黃冠穎/台北報導】台灣麥當勞想嫁,但台灣企業敢接下麥當勞,恐怕還得面臨麥當勞嚴格規範、鉅額授權金、東西方經營理念磨合等三個門檻。

首先,麥當勞有嚴格的規範,從財務到採購規範都有一套標準作業程序,台灣麥當勞在昨(24)日公開聲明之中也自己開出若干條件,例如對麥當勞品牌深入了解、具有相同價值、承諾創新成長,以及轉換過程中不會組織重整等等。

再者,麥當勞本次採用授權發展模式,能負擔鉅額授權金的企業原本就不多,要掏出大把鈔票的企業遵循麥當勞嚴格的加盟遊戲規則,更挑戰雙方的合作契合,偏偏在台灣已經有許多理念不合拆夥的前例,例如統一和肯德基、大成和漢堡王等案例,都會加深合作疑慮。

最後就是東西方經營思惟的衝突,授權發展商在國際很普遍,在台灣卻要承受「出走」罵名。

圖/聯合報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