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r 27 Sun
-
信傳媒分析中鼎踩雷,算是最深入的,雖然還是有些保留;中鼎9933兩招應對200億呆帳,股價破底翻漲停(奇招?縮減現金支出(股息減半)+引進現金(私募),這不是很這正常嗎?是奇在哪?市場反應也讓人不解)
中鼎爆196億帳款危機!財報科目悄變惹議 信託存股員工成重災區
中鼎在證交所公司治理評鑑多年擠進前5%排名,此次卻爆出相當於淨值的應收帳款風險,它的內控和揭露上出了什麼問題?作為最大股東的員工又有什麼反應?
工程承包業中鼎擁有多年海內外接案經驗,在4月16日晚上10時發布重訊,100%持股的子公司中鼎美國(CTCIA),因美國業主BKRF的母公司GCEH聲請重整,中鼎196億元台幣應收帳款遭凍結,占公司總資產約15.7%,巧的是,這筆應收帳款剛好等於公司淨值,也就是說,一旦錢收不回來,巨額壞帳會吃光股東權益。
事發突然,中鼎股票連跌4根跌停板,直到4月23日才打開,5個交易日最多下跌36%;在美國上櫃的GCEH,股價自2024年12月高點2.49美元跌到目前0.034美元,跌幅98%,股價走勢早已預示財務危機。
疑點1》公司內部控管出包?
工程實務上,承包商會依完工進度請款。中鼎也類似,開工前會收到預付款10~20%,開工後依照工程進度向客戶請款,每個月比對完工進度和請款狀況,如有品質問題或客戶延遲付款,就要檢討原因或停止施工,內部稽核也應查核。
如果中鼎確實執行內部控制,這筆196億元、相當於公司淨值的應收帳款不太可能直到接近完工,才因為GCEH重整收不回來。由資誠出具的2024年會計師查核報告,將「完工程度之評估」列為關鍵查核事項,但是整份財報都沒有提到GCEH應收帳款的問題。資誠對此回覆:不對客戶或個別企業個案進行評論。
中鼎今年3月曾舉辦法說會,與會者指出,公司提到新簽約金額達1256億元,未來12個月潛在商機達6150億元,令人信心滿滿,法人估計中鼎2025年EPS(每股稅後純益)可達3.3元,加上原定配2元現金,40元的股價頗具吸引力。然而,去年財報中提到2024年10月21日,中鼎美國接到業主通知,主張有工程瑕疵及遲延完工,即日終止合約,但財報完全沒有提到業主是誰?也未提到可能的損失金額。

更奇怪的是,中鼎去年第4季的「應收帳款」僅67億元,比第3季254億元大幅減少,光是看報表,投資人還以為是應收帳款回收了;沒想到「其他非流動資產」,從第3季的63億元暴增至257億元,似乎財報把GCEH帳款挪移了,這是否誤導投資人?公司應該好好說明。
疑點2》終止合約的業主是誰?
面對危機,中鼎有3步因應。第1,196億元債權已作有擔保設定,損失須視GCEH重整方案而定,會分年計提。第2,中鼎今年原定配兩元現金,改為現金、股票各1元。第3,董事會通過辦私募,以90000張為限,引進策略性投資人。
站在股東立場,196億元帳款能收回多少?認多少損失?要多少年?都是風險,光看GCEH股價暴跌,很難樂觀期待。股利政策改變是讓公司保留現金,支持營運;以中鼎目前股本81億元,引進私募股東最多膨脹九億元,問題是,到底用什麼價格私募(低價私募將影響稀釋幅度)?策略性股東能帶來什麼幫忙?都攸關原股東權益。
講到股東權益,中鼎也有特殊之處。公司由中技社轉型,截至2024年7月中技社持有7.51%,是最大單一股東;其次是元大高息低波動(00713)4.38%,目前已經出脫;第3、4、5大股東竟然都是中鼎自己的員工持股信託,共有3個帳戶,分別是永續員工持股會6.23%、員工持股會6.1%、受信賴員工持股會3.36%,也就是說去年7月員工持股合計已達15.69%股權,員工才是最大股東。
簡單說明員工信託制度,這是為了凝聚向心力,或者讓股權結構更穩定的制度,由員工每月自薪資扣款,公司也視情況相對提撥,買進自家股票。一般而言,員工持股信託是面向全體員工,鼓勵儲蓄持股;永續員工持股則設有鎖定期,希望長期留才;信賴員工持股則是針對高階人才,通常有績效獎勵的性質。
員工信託持股每月買進放在信託代持,是相當穩定的股東。不過,中鼎的員工信託存股制度,這次讓員工成了存股最大輸家,許多員工每月提存,除非信託終止,否則領不出來。據了解,已有員工籌組自救會,訴求調查爆雷事件。
中鼎在海外工程踩大雷,從內控到資訊揭露,後續收款或呆帳提列,仍有許多疑點,公司必須說清楚,後續的私募案更攸關全體股東權益,應該給員工和股東一個交代。
本刊針對內部控制、應收帳款、合約金額、最大損失發函中鼎,至截稿時未獲回應。
Profile 中鼎工程(9933)
成 立:1979年負責人:楊宗興資本額:81億元主要業務:工程服務、建造
近3年EPS:2024年2.43元、2023年2.39元、2022年3.07元
(雜誌原始標題:中鼎爆雷疑雲密布 聚焦關鍵兩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