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曾經是這個時代最激動人心卻又鮮為人知的財富傳奇,如今因為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導致資產負債表惡化喪失融資能力,被迫削減支出和拋售庫存引發進商品尤其是金屬價格暴跌,差點釀成一個巨大的“黑天鵝”事件,這一傳奇公司的名字,叫做嘉能可(Glencore)。

作為世界最大的大宗商品貿易商,嘉能可和其他幾家大宗商品前沿企業,早已在事實上超越高盛、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等大名鼎鼎的華爾街投行,而成為過去十年中最賺錢的行業群體。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這些企業大多是由私人控制的非公眾公司,這也讓他們的財富變得更為隱秘而驚人。其中,嘉能可更令人印象深刻。相比於嘉吉、路易·達孚這些創立於19世紀的老牌大宗商品貿易商,成立不到四十年的嘉能可似乎始終在以一種更為激進卻神秘的方式不斷改寫和刷新著這個行業賺錢的模式以及對未來盈利的想像。通過一樁總額達619億美元的併購案,不僅改寫了全球礦業生產與大宗商品交易這兩大行業的競爭格局,而且在19年內實現了由6億美元到880億美元的公司估值大躍進。不得不提及的是,這一財富帝國的奠基人馬克·里奇(Marc Rich)曾因一系列肆無忌憚的商業冒險以及逃稅行為,而被美國法庭缺席判處325年監禁,並在受到美國司法部通緝後的十年時間裡,仍舊帶領這家企業全速擴張。

“嘉能可或許少了一些顯赫的經營歷史以及與之伴隨的商譽積累,但同時也少了一些束縛,在交易和擴張上有著更大的行事空間。”一位國有大型礦業企業大宗交易部門負責人表示,“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如今的大宗商品交易行業,老貴族依然保有威勢,不按套路出牌也百無禁忌的年輕暴發戶卻更能呼風喚雨。”

今天,撲克將帶你走進嘉能可的前世今生,領略這個已經站到風口浪尖上的巨頭層層面紗下那些不為人知的東西。

鐵幕下的財富

儘管從1994年起,作為創始人的馬克·里奇就已經徹底退出嘉能可,而嘉能可也幾乎在官方公開資料上抹掉了和這個“臭名昭著的逃稅者通緝犯”的一切關聯。但時至今日,嘉能可的發展路徑和行事風格,仍舊有著馬克·里奇灌注的基因。這不僅是因為在這個商業帝國創立後的前二十年時間裡,是馬克·里奇帶領嘉能可憑藉充滿爭議的途徑掘到了第一桶金,更因為馬克·里奇在這二十年中也為今天的嘉能可留下強大的人才儲備和獨特的地緣商業優勢。

在創立嘉能可的前身、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馬克·里奇交易公司前,馬克·里奇就已經是一位成功的美國大宗商品交易商。而在他早年的職業經歷,在革命時的古巴所取得的成功,無疑深刻地影響了他的經營理念。一位曾在古巴革命期間與里奇共事的同事曾回憶稱,里奇“一直將古巴視為沒有規則的地方,並帶著從那裡學到的東西回到紐約”。

在嘉能可的前身成立之初,急需打開局面的里奇也將這種“無視規則”的做法淋漓盡致地應用到了商業機會的發掘上。他不僅挖走了前雇主的大多數大宗商品客戶,而且以武器、日用品等多種貨品直接從伊朗換取石油,再轉手到石油大宗現貨市場上謀利。甚至在伊朗伊斯蘭革命發生後,在美國大使館人員被伊朗扣為人質、美國禁止公民與伊朗發生經貿往來的情況下,馬克·里奇仍舊通過上述“以物易物”的形式,從伊朗獲取大量石油。

不止於此,憑藉里奇當年在古巴革命期間和卡斯特羅政權建立的聯繫,嘉能可的前身還成功地在冷戰高峰時期,將蘇聯發展為自己最大的客戶。適逢蘇共總書記勃列日涅夫試圖依靠石油資源建立“發達社會主義”,里奇的公司也看准其中商機,成為蘇聯石油乃至其他資源產品,在國際大宗商品市場的主要銷售商。

里奇從冷戰鐵幕之下攫取巨大財富的行為,最終激怒了美國司法部門。早已因石油倒手交易而盯上里奇公司的美國司法人員,終於在1983年向里奇及發起指控,罪名包括郵件欺詐、逃稅以及詐騙。但直到2001年比爾·克林頓在其總統任期的最後一天簽署對里奇的特赦令為止,避居瑞士的里奇從未出現在美國的法庭上,更沒有在美國的監獄中待過哪怕一分鐘。

里奇以及來自“鐵幕下的財富”,起碼在兩方面對嘉能可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其一就是嘉能可獨特的內部人才培養模式。不同於老牌大宗商品交易商,由於眾多交易因為政治或其他原因必須隱秘進行且需嚴守秘密,因此在里奇時代,嘉能可的前身就建立起了一套與眾不同的交易員培養機制,從應屆大學生中吸收“背景清白”的新人,在企業內部自行培養。在這一機制中成長起來的交易員,即便是在大宗商品交易員的小圈子內,也是自成一體,盡力避開外界關注,並對嘉能可保持較高的職業忠誠度。與之相應的是,除非交易員主動離職,嘉能可也幾乎從不辭退員工,即便是在市況極其慘淡之時。

這一機制延續至今,不僅為嘉能可儲備了大量年輕而富於野心的交易人才,也保證了嘉能可的內部交易狀況鮮少被外界尤其是監管機構和公眾媒體所知曉。值得一提的是,格拉森伯格本人也是這一培養機制的“優秀產品”:從1984年MBA畢業後,格拉森伯格便進入嘉能可擔任交易員。

更重要的一點還在於,嘉能可的前身與蘇聯陣營間的密切業務聯繫,也為蘇東劇變後嘉能可在俄羅斯、中亞等傳統意義上的全球大宗商品市場“處女地”,建立獨占性的業務優勢,奠定堅實的人脈基礎。

“來自俄羅斯的石油,來自哈薩克斯坦的礦石,長期以來都未被直接納入國際大宗商品交易市場,而嘉能可則從蘇聯時期起,就成為這些地區資源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主要包銷商。 ”前述資深大宗商品交易業內人士介紹稱,“基於長久的合作關係,這些地區的礦業巨頭更願意和嘉能可打交道。直到今天,這仍然是其他西方大宗商品貿易商無法比擬的獨特優勢,簡直類似於特許經營權,嘉能可也從轉手加價的生意裡獲利極豐。”目前,嘉能可也仍然是全球最大鋁及氧化鋁生產商俄羅斯聯合鋁業的主要股東。

當然,里奇留給嘉能可的,或許還有一項重大影響,那就是無視規則的野心,或許會引來指控,但同樣有可能逃脫懲罰。在大宗商品交易行業中,嘉能可曾被視為是政府監管規則“最積極的挑戰者”。除去在華涉及的石油走私案,另一則流傳甚廣的案例是,2001年嘉能可曾將一批購自神華集團的3億噸焦煤,違規出口到印度,在此事被中國政府發現並點名警告後,嘉能可仍堅稱這批焦煤已經按照當初出口文件所填寫的那樣,被運往歐洲。

甚至還有國內大宗商品交易人士調侃,只要出現大宗商品企業集體賄賂政府官員或違反監管政策的事情,“那這批企業中,少了誰估計都少不了嘉能可”。

“這就是典型的嘉能可做派。他們為了認定的目標,不惜承擔最高的風險,也不會把固有的秩序與原則放在眼裡。你可以說他們狂妄,但憑藉雄厚的財富和狡黠的手腕,他們往往夢想成真,並且獲得更多財富。”一位曾在新加坡、倫敦從事大宗商品交易的資深人士表示,“從這個角度上看。他們才是老羅斯柴爾德和洛克菲勒那類金融家的真正繼承者。”

金融擴張者

在1994年一場代價慘重的投資失誤後,里奇失去了對嘉能可前身的控制權,他將手中的多數股份轉給了嘉能可的管理層。正是在里奇退出後不久,嘉能可正式開始使用現在的名字。而在從那時至今的第二個二十年中,新興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開始成為嘉能可實現資產規模和收入利潤“數量級倍增”的關鍵。驚人的金融槓桿,也支撐起了嘉能可更為驚人的擴張意圖。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嘉能可建立起了一套有別於傳統的大宗商品貿易盈利模式,在這一模式中,貿易商不再通過簡單地賺取差價盈利,而是通過提供直接融資或其他供應鏈金融服務,換取礦業生產企業穩定的產品包銷權以及優勢價格,再利用嘉能可在物流倉儲方面的領先優勢,借助大宗商品期貨及衍生品工具,選擇合適的時間地點進行交割操作,利用時空或信息優勢套取利潤。

“嘉能可較早地發現了大宗商品供應鏈上所存在的利益空間,它不僅可以賺取差價,還可以像銀行一樣在供應鏈金融中獲利。同時對期貨衍生品的操作,也是嘉能可交易員的強項。他們有能力也敢於做複雜的對沖操作。而且對嘉能可來說,最大的優勢在於,它在全球範圍內的信息和物流網絡,使得它比銀行更具信息優勢,也更敢於為礦業生產企業提供融資。”前述大宗商品資深交易人士表示。

進入新世紀前後,除去以貿易融資及物流服務換取包銷權外,直接併購或入股礦業、能源或農產品生產企業,也開始成為嘉能可加速擴張的主流路徑。通過這類股權收購,嘉能可不僅能獲得更為穩定的大宗商品現貨來源,同時也能更徹底地攫取大宗商品供應鏈上的利潤空間。更為重要的是,在過去十年中,受益於新興市場國家大宗商品需求的居高不下,大宗商品價格持續飆漲,對大宗商品生產商的股權投資收益本身也相當驚人。在這一方面,嘉能可幾乎複製了高盛等華爾街投行所取得的成功。而在這一過程中,嘉能可對過橋貸款、債券以及其他融資工具的使用,也在大幅度增加。

一個經常被提及的成功案例便是,2008年,在加拿大上市的礦業企業加丹加礦業(KatangaMining)陷入資金流困境後,嘉能可以提供5億美元融資為條件,對其發起收購,並獲得了74%的股權。而至2011年年初,加丹加礦業的股票市值則突破了32億美元。

正如嘉能可現任掌舵者伊凡·格拉森伯格(IvanGlasenberg)十餘年來所做的那樣,無盡的野心與無窮的財富相伴而來。甚至從創立之日起,野心與財富就一直是嘉能可發展歷程的主題詞彙——為了達成目標,嘉能可不惜迴避規則、顛覆規則乃至創造規則,也由此獲得了超乎尋常的財富增長。如今,嘉能可更用一樁屢次被認為“不可能實現”的巨額併購,試圖再次改變行業的遊戲法則。

當嘉能可公司以換股形式完成了對英國礦業生產商超達(Xstrata)的併購交易之後,從那一刻起,嘉能可一躍成為世界第四大礦業生產集團,同時還將一併收穫全球最大電煤貿易企業和鉻鐵生產商、最大鋅生產商、第三大銅礦開採商和第四大鎳礦開採商等系列“頭銜”。當然,這個鋅產量佔全球總產量15%的“新嘉能可”,依舊保持著全球最大大宗商品交易商的地位,並將手中控制的全球電煤市場份額提升至驚人的30%。

2010年,嘉能可在倫敦和香港完成規模空前的IPO。而多數市場分析機構均將其進行IPO的動因,歸結為替更大規模的併購計劃進行融資準備,以及提供更便利的平台。嘉能可對併購的“痴迷”由此亦可見一斑。

以金融槓桿撬動大宗商品貿易,以大宗商品貿易控制自然資源開採,最終打破下游貿易商和上游生產商間的行業界限,這正是嘉能可在上述“世紀併購”中,意圖建立的行業市場新秩序。然而,在大宗商品市場波濤洶湧之際,即使是巨人也難以在甲板上站穩。今年以來大宗商品價格的暴跌,打破了嘉能可所勾畫的美好藍圖。

崩壞的股價

在多種原材料價格大幅下跌至數年新低之際,作為全球大宗商品貿易巨頭的嘉能可上半年利潤減少並不令人意外,但淨利潤出現139%的降幅卻令人震驚。根據財務報表,嘉能可上半年淨虧損6.76億美元,而去年同期則淨賺17.2億美元;營業收入出現了25%的同比降幅,至857億美元。

投資者馬上對嘉能可糟糕財報的失望情緒體現在了市場上。截止至今天,由於股價的下跌,該公司市值已經蒸發了數十億美元。

眾所周知,作為全球最大原材料買家,中國經濟減速是大宗商品市場陷入萎靡的重要原因。嘉能可首席執行官Ivan Glasenberg稱,此時此刻,沒人能讀懂中國市場。預測中國的金屬消費量越來越難。

沒人知道中國發生了什麼。我找不到能夠正確預測中國的人。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的疲軟比任何人預料的都要糟糕。

面對頹靡的行業現狀,嘉能可下調了運營預期,並宣布縮減開支。嘉能可稱,今年資本支出將削減至60億美元,預計貿易部門今年全年可能創出25億-26億美元的息稅前利潤。這比Ivan Glasenberg之前提到的數據大為減少。Ivan Glasenberg曾表示,“無論大宗商品價格表現如何,”預計公司貿易部門今年的息稅前利潤可達27億-37億美元。

在業內普遍擔憂資源類企業債務違約風險之時,嘉能可也未能倖免。該公司信用違約掉期(CDS)價格暴增至兩多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市場擔心的理由是:無論嘉能可將債務負擔降低多少,看起來都是不夠的。

投資者還擔心,嘉能可或很快失去投資級信用評級。IvanGlasenberg在二季報電話會議中稱,溫和的評級下調是可控的。“即使我們被下調一個等級,對公司來說,都不會是很高的成本。”

關於嘉能可的財務困境,英國《金融時報》有總結。顯然,它不那麼好看:

嘉能可市值縮減至220億英鎊,剔除170億美元的庫存,公司淨負債高達296億美元。嘉能可想要維持股息,這一項每年耗資20多億美元,並要求淨負債不超過利潤的3倍。若以嘉能可270億美元的預期淨負債計算,則該公司2016年的利潤就要在90億美元。

考慮到大宗商品市場的現狀,如果市場環境沒有明顯改善,那麼,要在明年達到上述利潤水平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換句話說,鑑於嘉能可上半年的業績表現,該公司削減股息可能無法避免了,特別是在對公司收入貢獻最大的金屬銅已經跌破了5000美元/噸的情況下。LME銅當前已經擊穿十五年上升趨勢支撐線:

而嘉能可擁有極大的銅風險敞口。該公司在2013年的年度財報中表示,如果銅價下跌10%,那麼公司的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EBITDA)就將被抹去12億美元。同時,按照前銀河期貨首席宏觀經濟顧問付鵬的看法,根據嘉能可2014年的財報,如果一攬子匯率對美元貶值10%,那麼匯率波動對嘉能可的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 EBITDA)就將被抹去11.4億美元!而從2014年到目前,一攬子貨幣對美元平均貶值均超過了20%,這意味著至少匯率對EBITDA敞口至少這兩年被抹去了25億美元。

嘉能可採取全面性的策略,包括計劃在未來18個月關閉位於贊比亞(尚比亞)和剛果的兩座大型高成本銅礦場,藉此來提高現金倉位並削減支出。關閉礦場將使該公司的產量減少40萬噸,並讓市場上的全球供應量減少約2%。但是這些措施能否產生足夠的效果來挽救嘉能可,還是一個未知數。

後記

考慮到嘉能可作為大宗商品貿易巨頭,畢竟同時擁有上中下游的業務,其現貨貿易應該很自然地對沖惡化的基本面。即使商品價格下降,但現貨貿易應當是活躍的。然而,這並沒有發生:該公司貿易部門上半年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EBITDA)大跌29%,僅為11億美元。昨夜金屬夜盤的大跌據說就是緣自嘉能可的拋售庫存,雖說今日跌勢已經逐步減緩,但是這會不會發展成為一個“黑天鵝”事件,誰也無法保證。嘉能可的庫存排列依次為鋅,錫,鎳,銅,這些大宗金屬接下來是否還會發生巨震,甚至跟嘉能可同類的礦業公司如Rio,Bhp是否也會步嘉能可的路,撲克將會密切關注,並把最新的資訊推送到你面前。

https://www.letscorp.net/archives/95816

作者編譯劉品佳╱綜合外電 | 聯合新聞網 – 2015年9月29日 上午3:39

Investec公司警告,若商品價格持續低迷,商品巨擘嘉能可(Glencore)股東價值可能所剩無幾,拖累嘉能可股價28日盤中暴跌逾30%至歷史新低,市值已從去年7月底的高點蒸發約400億英鎊(610億美元)。

嘉能可股價28日在倫敦盤中暴跌31.4%,報66.67便士,創該公司2011年掛牌上市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股價也寫下歷史新低。這是嘉能可股價過去一周來第二度單日跌幅超過16%。

彭博資訊的資料顯示,嘉能可股價今年來已崩跌75%,是英國富時100指數中表現最差的成分企業。該公司是值也已從去年7月25日創下的高峰,銳減400億英鎊。

Investec在28日發布的報告中寫道:「礦商目前面臨的艱困環境,讓我們質疑,如果商品價格未見好轉,股東還能擁有多少價值。」報告也指出,若主要商品價格維持在目前價位,嘉能可又沒實施重大整頓措施,股權價值將幾乎蒸發殆盡。

報告指出:「以當前氛圍來說,我們認為嘉能可可能必須推動進一步的整頓措施,不會只有(該公司)已宣布的暫停股利發放、發股籌資和出售資產等作為。」

中國經濟成長趨緩,連帶使商品需求受衝擊,使嘉能可股價崩跌,已迫使該公司實施100億美元的減債計畫,包括發行新股籌資和暫停股利發放。但高盛公司上周指出,嘉能可近來縮減債務和支撐資產負債表的措施,還不夠。

高盛指出,若銅價繼續挫跌,可能導致嘉能可債信評等遭降,但因嘉能可是藉原物料商品進行抵押與融資,因此降評對嘉能可而言可能是一場災難,這樣會讓嘉能可更難還債,且會影響營收,甚至引發一連串的銅融資風暴。

美QE2將落幕 商品波動加劇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道瓊社二十五日電】

 

美國聯準會實施的QE2若如期於6月結束,受衝擊最大的可能是商品市場,部分基金經理人準備撤出商品市場,恐加劇金屬、穀物和能源的價格波動。
(美聯社)

美國聯準會(Fed)第二波量化寬鬆(QE2)6月結束後,受衝擊最大的可能是商品市場,金屬、穀物和能源價格恐怕會自多年高點回跌。

商品價格主要受通膨預期推升,通膨預期又與Fed的一舉一動息息相關,因此商品價格對Fed的政策特別敏感。此外,商品市場的規模遠小於股市和債市,對政策轉向的反應往往較大。

追蹤19種商品的路透CRB指數已突破360大關,25日報369.02,累計過去一年來漲幅多達32%。

隨著Fed即將結束6,000億美元的債券收購計畫(即QE2),部分基金經理人也準備撤出商品市場。倫敦Diapason商品管理公司首席策略師柯瑞根說,若風險升高,該公司可能減少對能源、基本金屬等周期性商品的曝險。他說:「我們已單向操作六個月,不能太貪心。」

巴克萊資本指出,自Fed去年8月宣布推出QE2以來,投資商品的包括共同基金和指數股票型基金(ETF),已流入創紀錄的488億美元資金,截至3月底,投資的商品資產總額高達4,120億美元。

但其他投資人押寶Fed會較晚升息以免澆熄經濟復甦火苗。由於廉價資金仍在體系中流通,商品仍將是受歡迎的風險資產。商品策略公司(Commodity Strategies)主管何洛伊德說:「如此低的利率仍會產生通膨疑慮,商品仍將有上漲空間。」

金價21日首度收在每英兩1,500美元之上。銀價今年來大漲49%,目前已逼近1980年寫下的歷史最高價。棉和咖啡價格已攀至今年新高。汽油價格今年來跳漲35%。

新興市場需求強勁也可能對商品提供部分支撐,但商品也可能在通膨高漲新興市場面臨逆風。

 

 
 

里昂證券(CLSA)亞太市場全球宏觀策略師納皮爾指出,中國和印度都決心打擊通膨,「做多商品很危險,許多投資人可能錯誤解讀了與商品有關的政治風險」。

也有投資人把Fed的退場看成絕佳機會。佛州Liberty Trading集團過去數個月吸收龐大的新投資資金,該集團專門賣出買權,代表客戶押注黃金、白銀和咖啡這些已漲多的商品的會走跌。

Liberty Trading創辦人柯迪爾說:「我們的客戶找我們是為了對QE2的結束做好準備,認為這波商品行情可能已經走完。」

 

大咖套現 小咖套牢(葉家興)

2011年 04月25日

五月24日將是資本市場的重要日子。這一天,全球最大商品交易商嘉能可(Glencore)預計在倫敦公開上市。高達110億美元的籌資規模,可能寫下倫敦證交所有史以來最大的紀錄。以歷史為鏡,過去市場眾所矚目的公司上市後不久,股市隨即見頂的戲碼,恐怕又要重演一次。
1980年代中期,貝爾斯登上市之際,正是槓桿收購(LBO)如日中天的時刻。槓桿收購放大了華爾街公司參與收購重組的能力,因此投行券商紛紛擴充槓桿收購部門,大批高額交易頻頻出爐。但隨著可供收購的成熟標的數目減少,槓桿收購的繁榮有時而盡。在LBO最火熱的時刻套現是投行的明智選擇,果不其然,19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道瓊指數暴跌22.6%,創下史上單日跌幅最大的紀錄,全球股市一片哀鴻遍野。
無獨有偶,1999年高盛上市,也標誌著科網股盛極而衰。數千家科技公司在狂熱時上市,在泡沫最後一年半掛牌的科網股,首日股價平均升幅高達65%。作為科網股的多頭總司令,高盛透過包裝網路公司上市承銷,賺得了大筆利潤,並聰明地選擇了在業績最顛峰之際上市套現。就像宿命一樣,高盛上市一年後,科網股崩盤,許多科技公司失去9成以上的市值,納斯達克指數腰斬3分之2。

私募基金走向前台

科網股泡沫破裂、911恐怖攻擊之後,美國聯準會的低利率政策,為私募基金公司創造了理想的經營環境。全球各地房地產和股市榮景背後,時常可見私募基金推動的跨國併購。2007年,在利率趨升、融資環境趨緊的背景下,一向在幕後神祕操盤的私募基金,紛紛走向資本市場的前台。精明幹練的私募大咖選擇在高位套現,事後證明又是一次風雨欲來的前夕。 
金融海嘯前一年,全球第一支私募基金黑石集團上市,除了上市首日收盤報35.06美元,較發行價31美元上漲13%,其後跌多於漲。股價在3日內就跌破承銷價,雖然曾一度反彈,但隨即繼續下跌,短短一月內跌幅超過16%。金融海嘯時更一度成為5美元以下的水餃股。時至今日,黑石股價仍在20美元以下載浮載沉。當年砸下30億美元買下近10%股權的中國國家外匯投資公司,至今帳面虧損超過10億美元。 
雖有中國外匯儲備第一筆對外投資的光環加持,然而主掌投資的政府高官當然不及金融大鱷醒目。利用股市最暢旺的一刻,透過上市將股權脫手套現,是市場超級大玩家的一貫手法。如今嘉能可選擇在商品炒作當道的時刻上市,是否意味另一場腥風血雨的風暴將到來? 
嘉能可與上市前的貝爾斯登、高盛、黑石有眾多類似之處,同樣是合夥人制度、同樣菁英雲集、同樣具有左右價格的市場地位。雖然成立不足40年,但憑藉在40個國家、2000名交易員和遍及各商品生產國的政經網絡,嘉能可在大宗商品交易建立超乎想像的影響力。連《金融時報》社論都認為,全球多種商品由一間公司左右3至5成的市場交易與價格,監管機構有必要加強跨國聯繫,設法監管。 

商品炒作拉高通膨

就像高盛當年在科網股的地位一樣,嘉能可在商品交易領域所掌握的市場資訊,非他人所能比擬,可說是最能掌握商品市場脈搏的參與者。嘉能可的崛起,新興國家對商品的需求居功厥偉。然而,股市泡沫不會直接影響一般人,但商品炒作卻直接拉高通貨膨脹,製造不少新興國家的政治動盪。如今,各國開始以嚴厲手段對付通膨,美國聯準會的超寬鬆貨幣政策也將邁入尾聲,商品炒作在政治和經濟上都可能到了無以為繼的時刻了。
嘉能可看準十多年的商品牛市已快見頂,在各種商品價格迭創新高時上市集資,歷史經驗昭示,商品炒作的謝幕曲已經奏起,盛宴即將散場。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財務系副教授<經濟人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