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今年高麗菜價格居高不下,一顆要價上百元,於此同時,農委會在昨天發出預警,10月高麗菜耕種面積,已經超過合理規模24%。12月採收期,難保不會再度出現「三顆菜換一顆茶葉蛋」的慘況。
價高、搶種、過剩、價跌、棄種、價格又上去、農民繼續種⋯⋯,同樣的戲碼幾乎年年上演,除了農民「賭性堅強」,農委會不管農民有無登記種植面積,「人人有獎」的耕鋤補助,更讓投機農民有恃無恐。
雖然上一次啟動耕鋤補助已是2011年,但明年適逢大選,已有許多業界的人預估,今年若價格崩盤,民代和政府可能為了選票,再次花納稅人錢,補助農民把高麗菜鋤掉。
高麗菜恐崩盤,業界憂補助耕鋤破壞市場
根據台北批發市場統計,目前高麗菜(甘藍)平均價一公斤約20元,比起蘇迪勒、杜鵑颱風過後的60元,相差近三倍,「現在還算量少的,大約12月10日,第一波高麗菜才會大量出來。」彰化竹塘高麗菜農蔡宜修說,今年颱風多,蔬菜價格好,農民搶種,風災後10月種下去的菜苗,到12月採收,「到時價格只會更低。」
高麗菜從種植到採收大約70天,農委會以市場需求量計算,全台灣每一旬(一個月有三旬)的高麗菜種植面積,大約需要180公頃,而今年10月上、中、下旬分別為239、213、223公頃,比合理種植面積超出近24%。
上述數據來自農委會的「大宗蔬菜種植登記與供育苗預警機制」,這個系統建立於2010年,透過國內育苗場資料和農民主動通報,掌握高麗菜、結球白菜的耕種面積,以高麗菜為例,一旦三旬都超出180公頃,便發出警報,呼籲農民不要再種了。
但是預警系統沒有辦法強制農民不要種,對「賭性堅強」的農民來說,預警系統最重要的功能,可能是決定耕鋤獎勵金的發放。農委會將耕鋤機制和預警系統掛鉤,有來申報種植面積的農民,若當年產量過剩啟動耕鋤,每公頃可補助7萬元。
然而,這個系統有個致命缺點:即使沒來申報,農民也可獲得4萬元耕鋤補助。農委會的說法是,要是不補助,過剩蔬菜流入市面,將拉低整體價格。這個說法看在農民和業者眼中,卻是不及格的藉口。
「先種再說,反正賭贏了我賺,賭輸了政府出錢。」熟悉高麗菜生態的業者直言,隔壁的日本採計畫生產,由農協統一收購高麗菜,分配每個農民種植面積,多了就不收,台灣卻是許多農民看到價格好,一窩蜂搶種,根本不管預警機制,農會也沒有肩負起類似日本農協的角色,「而且明年是大選年,農民就賭政府一定會補助。」
不過農糧署副署長林麗芳說,農委會已經3年沒有補助耕鋤,這次也會從輔導加工、冷藏倉儲著手。會不會乾脆取消耕鋤補助?或改成只有登記種植的農民才能領?他說,必須看整個狀況再來檢討,找農會、產業團體討論,先等今年產季結束再說。
市場機制調節可以解決問題嗎?
不過許多農民仍對政府抱持悲觀態度,希望農委會干擾越少越好,「市場自己會有機制調節。」
他們口中的市場機制,其實就是讓價格隨著需求量變動。一位盤商透露,在慣行農業,專業高麗菜農一次種上百公頃,價格好時,一季可進帳上千萬,但業餘農一跟進,價格因供過於求變低,此時大農非但不縮手,反而也跟著種,「上一季進帳千萬,拿出兩百萬來賠沒什麼,但可以讓價格崩盤,跟風的農民怕到了,隔年就不敢種。」價格回升,專業高麗菜農才有生存空間。
「你要說這樣做很糟糕嗎?但是種高麗菜本來就需要專業,業餘農只是隨著高價種,崩盤是市場機制而已。」
真正專業的高麗菜農,除了栽培能力,還包括市場判斷。以蔡宜修為例,他所參與的產銷班,高麗菜總面積約30公頃,觀察拍賣市場的價格是基本功夫,每年種植前,還會看村莊附近的業餘農種什麼,如果連業餘農都種高麗菜,表示今年菜價好、有很多人種。
既然很多人種,就必須錯開採收期,判斷氣候變化,例如現在日溫32度,下個月可能剩24度,高麗菜生長速度不同,差20天種,最後採收可能差40天,「我就種在沒人種的時間。」他還會算準冬至、跨年、尾牙等吃火鍋時節,判斷種植時機,只要有七成把握就會種,即使失準也不致於賠太多。
市場規劃是根本之道
慣行栽培的高麗菜每公斤成本約6~8元,業界形容,種高麗菜是賭博,賭輸了,一甲地可能損失10多萬,賭贏了,進帳數十萬不是問題。
「成本和收益最好的時候可以到1:10,如果專業一點不搶種,賠的時候大概也只是1:0.5,投入2萬剩1萬。」蔡宜修說,高麗菜的價格看起來起落大,但要是以十年為區間,平均下來不會血本無歸。
最重要的是評估市場,不要追逐價格,他認為,一個作物要摸熟,至少得花3年時間,持續、穩定種植,別人無菜時你有菜,且品質好,通路會比較信任,收益較不易隨著價格波動;如果前一年種大陸妹、蔥,看價格好又跑來種高麗菜,崩盤後又放棄種別的,跟到的總是賠錢的時機,「見一個愛一個,最後只會兩頭空。」
農糧署作物生產組組長翁震炘則鼓勵農民轉種,他透露,12月底將會引進青花菜截切機,高麗菜專業農可以撥出一部分面積轉種,截切處理後就可冷凍,夏天時釋放,「一甲地轉種,就少了60噸的高麗菜。」另也請育苗業者配合錯開給苗日期,至少晚一週種,調節產期。
雲林廖姓農民認為,有些農民一輩子只會種高麗菜,政府若要輔導轉作,必須先提供各個作物的資訊,例如各地栽培面積、栽培方式等等,讓農民判斷。
--
作者 sopi ()
標題
[爆卦] 高麗菜暴漲暴跌的八掛
時間 Mon Mar 30 20:50:05 2015
--
農委會本月初第三年啓動「大宗蔬菜種植登記與供育苗預警機制」,呼籲農民預先登記要種植的冬季蔬菜,若未來產量太多需要耕鋤,有登記者,一公頃補助七萬元,希望藉此穩定農民收入與物價。但此約僅掌握三成栽植量,相關業者呼籲,暢通管銷通路才是根本之道。
這項計劃、這個月是第三年啟動實施,市場還是經常可見「菜土菜金」現象。農糧署作物生產組組長莊老達坦言,此機制約掌握全台三成蔬菜量,還要再加強宣導。
農民預先登記,耕鋤補助每公頃多3萬
台灣冬季氣候適合蔬菜,且蔬菜生長期短、約60天即可採收,農民總會在二期稻後種植蔬菜,一到採收期,因為量大、價格就崩盤。今年傳出「一顆高麗菜,換不到一顆滷蛋」,甚至有農民因不敷成本,讓高麗菜爛在田裡。
農糧署為穩定價格,三年前起,推動「大宗蔬菜種植登記與供育苗預警機制」,種植甘藍(高麗菜)、結球白菜的農民,在公告期間內,向當地農會、合作社申報種植,或在買苗時向育苗場登記,若產量過剩,政府啓動耕鋤,一公頃可補助7萬元,未登記者只能領到4萬元。今年申報日期從8月1日開始到明年2月28日。
莊老達表示,農糧署會根據往年國人消費量、每公頃單位面積產量,推估全台應種植的數量,再從各縣市及育苗場傳回來的資料,判斷種植面積是否飽和,例如農糧署預估甘藍每旬種植上限180公頃、結球白菜80公頃,在分別達到160公頃、60公頃時,就會以簡訊、廣播、電視跑馬燈等發佈訊息,請農民轉作或下一旬再種。
莊老達指出,政策實施以來,至今只有在民國100年春季啓動過耕鋤,當年氣候溫和,每公頃甘藍產量從60公噸增加到80公噸,全台數量比預估多了三千多噸,「實施之後,菜價穩定很多。」
沒有強制性,登記數僅三成
但西螺廖姓農民直言,登記制沒有強制力,超過預定面積,農民還是可以繼續種,根本無法落實;而且育苗場是最大獲利者,因為種苗場不可能不賣種苗給農民,「有時候看到菜種價格好,育苗場還自己種。」質疑農委會從育苗場來的統計,準確性有待商榷。
從事計劃生產多年的漢光果菜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廖丁川則認為,農委會立意良善,但在民主機制下,政府很難強制要求農民種什麼作物,建議政府可強化現有組織如農會,幫農民找銷路,較能避免價格崩盤。
莊老達表示,許多農民不配合這項制度,主要是認為「還沒種就談耕鋤,很觸霉頭。」因此登記意願不高,但台灣是自由經濟,政府無法強制要求農民種什麼,只能以獎勵輔導,讓農民配合政策,若政府判斷產量過多,會優先輔導有登記的農民產地直銷、提供加工、團膳業者使用。
莊老達強調,耕鋤是最後一步,有人曾質疑為何不登記的農民,也有耕鋤補助;「但若不獎勵耕鋤,作物流入市場,價格會更崩盤,」不過政府很少耕鋤,像今年初高麗菜價格下滑,但還是堅持不啓動耕鋤,因為農民也得負擔風險,不能養成依賴政府的習慣。
順暢產銷管道 才是治本之道
對此,廖丁川表示,農業靠天吃飯,本來就不可能像工業化生產一樣精準,登記制度立意很好,但最重要的是建立順暢的產銷管道,幫農民找通路或推動契作,有了通路後,再規劃生產面積,較能避免價格崩盤。
雲林縣二崙蔬菜產銷班成員李國彰也認為,暢通運銷才能治本。他說,包含種苗、肥料、包裝、運輸等基本開銷,葉菜成本一公斤約5到7元,為求穩定,目前產銷班大約一半以上和大型超市契作,超市每三天會依據果菜市場行情報價,雖然也會因各地產量有賺有賠,「但農民要的只是可以銷出去。」
李國彰羨慕地說,日本的會社制度很完善,農民只要負責生產,會社規劃好固定面積、保證收購,種多就不收。他認為,除了預先登記,政府應該預估每天葉菜的需求量,在額度內的葉菜,拍賣市場就用成本以上的底價起標,反之則底價下起標,農民便會自行評估該種的量,如此才能穩定價格,農民也不致血本無歸。
蔬果經銷商田政忠則表示,從小跟著賣菜的父母到果菜市場,近幾年實施預先登記,菜價比二十幾年前穩定多了。但他也表示,政府的工作是讓資訊透明,例如預估面積、目前有多少人種、還有多少額度等;農民也要承擔責任,從現有資訊判斷是否要種,不能一味依賴政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