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領高薪兩樣情:運動明星理所當然 金融鉅子人人喊打

鉅亨網陳怡君 綜合報導  2012-03-04  00:13


Kobe Bryant是美國職業籃球NBA薪資最高的球員    (圖取自維基百科) 
Kobe Bryant是美國職業籃球NBA薪資最高的球員 (圖取自維基百科)

林書豪宛如灰姑娘一般的歷程讓人津津樂道,備受冷落與歧視的亞裔美國運動員在球場上突然大放異彩,而後以巨星姿態掀起狂熱追隨。他的驚奇之旅已無須贅述,許多專家已將焦點轉向其背後牽引的社會現象。

其中,哈佛大學教授 Kenneth Rogoff 在《衛報》撰文指出,大眾視運動明星領取高薪為理所當然,卻對商業金融家財萬貫相當苛責,讓他感到十分詫異。

NBA 一半以上的球星年收入超過 200 萬美元,是美國前 1% 家庭年收入的 4 倍。因為有超級巨星如 Kobe Bryant 一年賺 2500 萬美元的拉抬,NBA 球員平均薪資超過 500 萬美元。而林書豪一年僅僅 80 萬美元的微薄待遇是 NBA 給付菜鳥的最低工資,不過可以想見,他的未來必定錢途無量,球迷也會因他終於物有所值而拍手叫好。

不過,這批球迷可能會對平均年賺 1000 萬美元的世界前 500 企業富豪嗤之以鼻,批評他們根本就是賺太大。

如果一個籃球明星表現瞬間突飛猛進,不會有人質疑他每場比賽入袋的金錢比在工廠揮灑血汗的 5 名工人加總年收入還多;但當主角換成金融交易員或企業主管領取比競爭者更豐厚的薪酬,社會大眾投射的並非欽羨眼光,而是指責他們撈太多,甚至為其冠上「竊賊」的罪衍。

公眾輕蔑企業巨獸─除了職業運動與娛樂圈,無可厚非。特別是在某些零和博弈的金融領域─一方的收益必然造成另一方的損失,雙方非要鬥得你死我活不可。其他行業,例如科技,蘋果賈柏斯雖然聘請律師和說客維持壟斷地位,但他無疑也發揚了革新理念、散播了追求品質的種子。

身為籃球迷,Rogoff  並不將這種運動類形擬作零和遊戲,雖然比賽確實只有輸與贏兩種完全對立的結果。能在場上發光發熱來自天賦與努力的結晶,但是也有一群「街頭籃球」球員擅長扣籃,卻因可能身高不夠,而始終被阻絕於籃球殿堂之外。

球迷對於坐領高薪的運動員寬宏大量,是因他們場裡的英姿迷人,也因場外表現足堪表率。有些人形象確實清新,但並非所有日進斗金的運動員都是模範公民。美國國家美式足球聯盟明星四分衛 Michael Vick 因為殘暴的虐狗行徑身陷囹圄;而因非法持有槍械或毒品遭到拘捕的運動明星更是所在多有。

回到比賽場內,法國足球明星席丹 2006 年世界盃一記頭槌幾乎毀了名聲;2004 年 NBA 球員 Ron Artest 跟球迷驚天動地的幹架事件也落得禁賽下場(Artest 後來改名 Metta World Peace (慈悲‧世界和平)可能就是想要洗心革面)。

況且,球隊施壓政府的猛烈程度與許多企業無異。職業運動在許多國家都是法定獨占事業,頂尖隊伍能夠任意免費使用主場城市的場地或其他特權。自一個40 億美元年收益─高於許多國家的國民收入─的龐大運動聯盟脫胎而出的林書豪傳奇,確實刻骨銘心。

正如已故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 Sherwin Rosen 所假設,全球化與通訊技術革命將使各種不同範疇的超級巨星經濟效益成為顯學。體壇與娛樂圈是最明顯的例證,而商業與金融領域也是如此。

倘若大家都嫌超級巨星賺太大,最可行的補救方式是修正稅賦系統,改革對象包括那些享盡減稅優惠的球隊老闆。有了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運動界和娛樂圈之外的企業鉅子或許至少不再如同過街老鼠。

林書豪今年雖然只能領基本薪資,但明年起可望躋身頂級薪資球員 
林書豪今年雖然只能領基本薪資,但明年起可望躋身頂級薪資球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喔…喔… 的頭像
    喔…喔…

    熱血流成河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