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08 出處:財訊雙週刊 第 493 期 作者:林果契


台灣股市在早年資訊透明度不高、法人占比還很低的時代,曾經被形容為一個「吃人的市場」,因為很多投資人是「用耳朵聽明牌」在買賣股票,完全視基本面為無物,因而經常會踩到地雷,甚至買到讓人血本無歸的壁紙。

景氣反轉應變差 慘遭淘汰

不過,近年來隨著網路的發達、資訊揭露愈來愈公開,且法人交易占比逐漸提高,以往由主力掌控、股價經常大起大落的台股,如今隨著基本面日受重視,不但股價波動幅度縮小,而且投資人踩到地雷的機會也降低許多。

根據本刊統計,從2001年迄今,在台灣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公司,總共有181家股票下市,其中除了自動申請下市、因為企業合併而下市之外,許多公司是因經營不善、財務出現危機而被迫下市,這些在台股消失的股號,往往成為投資人心中永遠的痛。至於上櫃公司從櫃買中心成立以來,共有319家公司下櫃,扣除股票轉上市而下櫃、合併或參與轉換股份而下櫃、取消第二類股時轉列興櫃或公開發行,以及管理股票(上市股票下市後轉列)下櫃等個股之後,實際因有拒絕往來或退票紀錄而下櫃者共30檔。

若以○一年股票下市的16家公司來看,三富汽車、台灣工礦、楊鐵、彥武、桂宏、國豐、宏福建設、元富鋁業、啟阜工程、聯成食品及尚鋒實業,都是因經營不善、財務出現危機而被迫下市,家數占比近7成;隔年由於金控公司陸續獲准設立,金融業因合組金控而紛紛下市,使得當年度下市的家數達30家,不過,包括美式家具、尚德實業、三采建設、順大裕、立大農畜及名佳利等公司,都是因公司治理不佳而被迫下市。

分析這些經營不善、財務出現危機而下市的公司,基本上不出幾個原因:一、經營層因應產業景氣波動的能力太弱;二、經營層掏空公司、中飽私囊;三、業外投資失利,拖累母體事業;四、市場派介入炒作或公司派利用子公司護盤自家股票失利,衝擊到母體事業。

就以產業景氣波動而言,台灣的紡織業就是最佳的例子,紡織業曾是1960至1980年代創造外匯的重要產業,但在工資、土地成本大幅攀升,以及歷經石油危機、出口衰退的過程中,許多上市紡織股因市場競爭力下滑,營運出現危機;其中六○年代就創立的大明化纖、裕和纖維及裕成針織,就是在產業景氣的波動過程中,被迫退出競爭行列,股票也慘遭下市命運。

經營層掏空公司 引爆地雷

若從○一年迄今來看,股票被迫下市的紡織股,包括民興、新燕、華隆、嘉新畜產、寶祥實業、新藝纖維、東雲、中興紡織及嘉食化等。另外,在七○年由蘇天財集資設立的福益實業(早年生產棉紗、棉布、混紡紗、混紡布為主),則早在○四年就由紡織類股變更為建材營造類股,並在一二年將持股轉讓給高雄建商華友聯集團(一三年六月更名為華友聯開發公司)。


營建業也是景氣波動劇烈的產業,例如,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發生後,國內營建業的景氣就開始走下坡,隔年許多營建集團陸續出現財務危機,接著九九年又發生九二一大地震,中部地區受創尤其嚴重,使得從中部地區起家的廣三集團、長億實業及三采建設紛紛不支倒地;其中廣三集團負責人曾正仁為了挽救集團營運頹勢,在九八年引爆掏空台中商銀及順大裕的巨額違約交割事件,最後甚至演出立法院前院長劉松籓(擔任台中商銀董事長期間涉及超貸案)及曾正仁,一位遠走美國、一位潛逃中國大陸的戲碼。

就在九八至○三年營建業景氣走下坡期間,包括北部的宏福建設,中部的順大裕、三采建設、長億實業,以及南部的長谷科技(由原長谷建設改名)宏總建設、尖美建設和寶成建設等公司的股票,都陸續被迫下市。

談到經營層掏空公司、中飽私囊,最轟動的例子包括2000年爆發弊案的前中興銀行董事長王玉雲,以及東帝士集團負責人陳由豪,還有在○七年弊案爆發後遠走美國的力霸集團負責人王又曾。

其中號稱南霸天的王玉雲在案發後潛逃出境,旗下的中興銀行在政府的金融重建基金(RTC)公開標售下,以賠付584.86億元,由聯邦銀行得標;至於當時旗下有建台水泥及東雲兩家上市公司的陳由豪,則留下東帝士集團600多億元債務,由全體債權銀行埋單。

炒股、投資失利 重創營運

另外,王又曾旗下原本擁有中國力霸、嘉食化、中華商銀、友聯產險等上市公司,在弊案爆發後遠走美國,其中中華商銀後來在RTC公開標售下,以賠付474.88億元,由香港匯豐銀行得標;友聯產險最後則由旺旺集團接手,改名為旺旺友聯產險。至於中國力霸及嘉食化的股票則和中華商銀一樣,在○七年4月及7月下市。

因為業外投資失利而拖累母體事業的例子,則以誠洲電子為著例。從台中太平地區起家的誠洲電子負責人廖繼誠,原本從事鞋類代工,後來跨足監視器製造而大賺一票,之後擴大轉投資面向,除了投資上市公司匯僑之外,又投資德記洋行、永興航空(後來更名為國華航空),並和全球知名的埃索(ESSO)聯手進軍國內油品市場,甚至跨足營建業,後來九二一大地震讓過度多角化投資的誠洲集團受到重創,財務危機頓時浮現,誠洲股票最後在○二年被迫下市。

至於市場派介入炒作或公司派護盤自家股票失利的例子則不勝枚舉。其中市場派介入炒作的例子,如受吳祚欽新巨群案波及的上市公司,包括台芳、普大、名佳利、亞瑟、新泰伸(上櫃)等公司,最後難逃下市(櫃)命運。

另外,台中精機、國產汽車、友力及大中鋼鐵等公司,都因公司派護盤自家股票失利,出現巨額虧損而拖累了母體事業,最後股票被迫下市。其中台中精機在歷經多年重整之後,已重回昔日榮光,算是少數起死回生的案例之一,但經歷慘痛教訓後,大股東已傾向股票不再重新掛牌。

其實,綜合上述諸多股票下市的原因,可歸結出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公司治理出了問題。因產業景氣波動時刻都在發生,但時機再壞,還是有很多公司屹立不搖,時機再好,還是有很多公司風雨飄搖;因此,公司治理好壞才是決定企業生存與否及能否脫穎而出的關鍵,例如同樣從事紡織業,聚陽和儒鴻的獲利能力就是高出同業一等;同樣從事半導體代工,台積電的獲利就是始終穩定成長,使得公司股價表現相對較優。

總之,當全球投資界都將公司治理視為一門顯學,而且機構法人也逐漸將公司治理視為重要的投資參考時,一般投資人也應跟上風潮,否則未來誤踩地雷的機率還是很高。



電子股告別高本益比時代
傳統電子股成了殺戮戰場
  • 撰文 / 
  • 老謝
  • 出處 / 
  • 今周刊200期
  •  
  • 2004/5/10
 

 過去十幾年來,台灣的投資人習慣十倍速的高獲利時代,例如,民國七十七、七十八年,股市創造了一二六八二行情,令投資人享受到四○元買進三商銀,然後抱幾年看到一一二○元天價,六五元買到國泰人壽的人,可以看到一九七五元的高股價,很多投機股更是創下令人想像不到的高價,例如台火漲到一四二○元,勤益漲到五二五元,華國飯店漲到一○七五元,寶祥漲到六五○元,七十年代的金融股與資產股是為股民開創空前財富的寵兒。到了八十年代,高科技股成了寵兒,華碩一度創下八九○元天價,廣達也曾一度漲抵八五○元,鴻海、華通、台達電、台積電、聯電等都是呼嘯八十年代的績優股。不過這樣的景象,似乎在今年台股大跌中逐漸幻滅。
今年來台股從一○三九三跌到五九○七,指數跌掉四四八六點,跌幅高達四三.一六%,除了不少金融股與傳統產業股淪為「水餃股」與「雞蛋股」外,昔日股價高不可攀的電子股也遭到空前重挫,整個電子股的大調整出現了如下幾個特徵。
電子族群只剩威盛守住三百元大關
一是從高本益比到低本益比:昔日當過股王的華碩,今年股價從四二六元跌至一四四元,廣達則從八五○元跌至九八元,這兩檔九○年代最具高成長象徵的績優股,高股價的幻滅,意味著主機板與筆記型電腦產業有淪為傳統產業之虞。

第二個特徵是從高股價到低股價:電子股連續增資配股,股本愈來愈大,股價也愈來愈低,例如 CD-R 族群訊碟從五一二元跌至一○○元,錸德從三三○元跌至八四.五元,中環從二一三元跌至四一.二元,精碟則從三五九元跌至一○九元,所有的高價電子股最後僅存威盛屹立在三○○元以上,漲過九九九元的禾伸堂如今慘跌至二五七元,一度漲到三二八元的華新科技則跌至七三元,今年一度漲抵五五○元的敦陽也跌至二二五元,宏碁旗下的最高價股國碁則從三九六元跌至一八○元。放眼全部電子股,僅剩威盛守住三○○元,二○○元以上的公司則只有禾伸堂、敦陽、智原、衛道科技四檔而已,上櫃不久的衛道科技則當選為店頭市場新股王。
三是電子股也出現「水餃股」與「雞蛋股」:今年跌破面額的電子股至少有麗正、誠洲、全友、佳錄、亞瑟、國豐、致福、力捷、美格、鴻友、藍天、台硝、智寶十三檔之多,OTC 則有系統、祥裕、訊康、皇旗、九德、華容、佳茂、華特、建榮及怡安等九檔,全部的上市與上櫃電子股已有二十二檔跌破面額,這些跌破面額的個股可能是第一輪被淘汰的族群。
台灣面臨內憂外患雙重考驗
民國七十九年代號「二三○八」的國勝電子因經營不善而下市,後來又有濟業因大股東財務發生危機,經營權輾轉易手,卻仍無力挽救頹勢,最終仍以下市收場,其後再有中強電子因海外子公司財報不實引爆經營危機,股票也下市。從國勝、濟業到中強,未來電子業可能加速淘汰命運,今年皇旗資訊首先引爆財務危機,集團面臨土崩瓦解的命運。其次是國豐集團,如今股價跌至一.二九元,未來命運不看好。

--

歷年下市下櫃公司點將錄
 
  • 撰文 / 
  • 老 謝
  • 出處 / 
  • 今周刊92期
  •  
  • 2005/6/26
國內上市公司愈來愈多,我們逐漸需要用電腦代號來查閱上市或上櫃公司,但是我們經常發現上市公司的電腦代號並不是連貫的,例如,水泥股就找不到「一一○五」及「一一○六」;至於紡織股,尤其代號愈前面的「空格」愈多,例如,「一四○一」不見了,「一四○二」是遠紡,但是緊接著「一四○三」...
 


在電腦代號上消失了的公司,有的是因為營運項目改變而改列,但大多數都因為經營不善,股票淪為全額交割之後,自動下市。今年台灣經濟再度面臨肅殺之氣,了解那些從電腦代號上消滅的公司,也許可以為我們迎戰未來的不景氣增強一些抵抗力。


邱永漢也吃過大明化纖的虧

筆者費了一整天的時間,不斷的向前追溯,一直從民國六○年代統計迄今,到目前為止,上市的公司已逼近五百家,但累積過去三十年來,因為人謀不臧,導致公司經營不善,最後公司倒閉或出現經營危機的總共有三十三家。這其中有幾個第一的紀錄,值得玩味。

例如,第一家下櫃的公司是正義食品;第一家下市的電子股是國勝電子;淪為全額交割或下市最多的類股是紡織股。目前紡織類股最後一家上市公司聚隆,電腦代號是「一四六六」,理論上說,應該有六十六家紡織公司上市,不過,實際上上市的紡織股現在只有五十一檔,原因是有十五家紡織公司下市了。紡織業之所以被視為夕陽產業,主要是因為台灣景氣受到全球景氣波動影響很大。



早期最風光的是化纖業,民國六十二年大明化纖上市,造成舉國轟動,申購大明股票的投資人在館前路的合庫前大排長龍,申購人群將新公園圍了三大圈,六十二年大明上市第一年,大明的股本二.二九億元,當年營收五.三九億元,稅後純益高達二.三億元,EPS 達十元以上,大明上市蜜月期飆升到七七.四元。也許是這個榮景來得太快,導致負責人心存僥倖,結果大明上市第二年,股價就由七六.六元跌至九.八元,邱永漢先生當時以歸國華僑身分,由蕭柏煌先生熱情接待參觀工廠,邱先生讚賞有加,結果恰好買到高價。從此,大明營運急速逆轉,到了六十五年,大明股票已跌至一.五八元。到了六十七年九月十九日,大明申請重整,從此苟延殘喘,所有投資大明的股東血本無歸。

景氣不佳,紡織業從上游化纖開始倒閉,進而波及加工絲、織布廠。六○年代,風光一時的「一四○五」大明化纖消失了。在化纖業最艱困的時候,六十六年十二月一日,華隆與國華、聯隆、鑫新、寶城等五家人纖廠合併。五家大廠合併產生了綜合效益,使華隆再生,而翁大銘也因為得到中央銀行當時持有七五○○萬股(一七.七%股權)的鼎力襄助,終於完成少康中興。目前電腦上消失的「一四○四」即為聯合耐隆,「一四○六」則是「國華化工」,而「一四○三」則可能是鑫新或寶城(待查)。

民國六○年代,蕭柏煌、蕭柏舟兄弟是紡織業的霸主,除了大明外,還有生產加工絲的裕和及針織布、成衣的裕成,最後都難敵景氣逆轉,而慘遭淘汰出局。裕和留下的是「一四一一」,裕成則是「一四一二」的代號。幾年前經過中壢|桃園省道的時候,還可以看到裕和壯觀卻古老的廠房掛著「新光和纖租用」的招牌,不知現在拆下來了沒有?

--

趨吉避凶九大準則大公開
先探投資週刊 │ 2008-07-13 文.許美玉
 
 
 
每當不景氣來臨、股市連續重挫,就會有地雷產生,不景氣會使得經營不善的公司資金籌措出問題,銀行的緊縮也會加速公司問題的浮現,因此在股市與經濟雙雙低迷的同時,避開有疑慮的個股是當務之急。

投資是為了賺錢,踩到地雷就好比掉入錢坑,滋味十分不好受,在經濟大環境日趨惡劣情況下,體質差的公司,將會難度此關,仕欽不是第一個當然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地雷公司的前車之鑑

此時應該好好檢視手中持股,或者學會避開投資市場不穩定個股,避免被地雷股掃到颱風尾,根據過去地雷股的特徵,整理出九大趨吉避凶法則,如果持股符合條件的項目超過四個就要很小心,列為不適宜投資的標的。

台灣股市發展史,每次景氣轉差就會有地雷股,以電子股為例,自七六年第一檔股票光寶上市後,目前下市的有國勝電子、濟業、誠洲、中強電子、博達科技、碧悠、佳錄、突破、鴻運電、突破、耀文、大霸電子、青雲、合邦、銳普、永兆、東正元、雅新、衛道科技、洪氏英、訊碟、皇統、同開、宏達科(原皇旗)、陞技、陽慶、展茂等等,這些公司部分轉為全額交割股,繼續進行重整,有的是直接消失在台灣股市,但是不管怎樣,當初投資的投資人幾乎都是血本無歸。

這些公司出事原因不盡相同,但是經營不善是引發公司走入歷史,讓投資人損失慘重的源頭,而經營不善牽涉到老闆決策錯誤、產業景氣走下坡,後續才會引發其他一連串的惡意隱瞞、乾坤大挪移等作假帳的情事。

但是公司要出事,投資人一定是最後才知道,不會有人先告訴我們,只是常常會有一些捕風捉影的訊息,真假難辨,對於投資而言,這真是讓人困擾。
 
不過事情不會被包得密不透風,總有一些訊號可以用來檢視,除產業環境惡劣的基本因素外,最直接的就是股價異常,包括股價莫名下跌、融券激增股價跌、股價常態性低於淨值,而在財務報表上要注意的是現金流量負債比過高、子公司背書金額過高、應收帳款與庫存異常增加,而在一般公告上就要特別注意大股東連續申報轉讓、財務與經理人流動大、異常更換會記師。

最難做出判斷的,當然是公司治理出問題,如果公司決策失當,還可以在媒體上得到資訊,可以做出一些個人的解讀與判斷,但是如果是公司治理出問題,通常會出現惡意隱瞞、作假帳、挪用款項炒股或者進入個人戶頭,而博達就是這個最難被察覺的例子之一。


連李焜耀都上博達的當

博達從八七年開始,利用海外子公司做假帳,以達到虛灌業績順利上市的目的,更以砷化鉀鎵磊晶片的前景吸引投資人介入。

而博達取信市場的除假營收之外,最大的問題則是出在現金及約當現金部份,從財務報表上看,博達帳上現金及約當現金竟高達六三億元,而些現金全部是以外幣方式持有,直到東窗事發後,大家才了解到,原來這筆錢根本不在台灣而是在海外,經再深入查核,這筆錢根本已經不存在,之所以會用外幣方式持有且列帳在海外,主要就是要防止查核。

不過博達的財務報表也有許多啟人疑竇的地方,包括應收帳款的金額攀升,關係人交易頻繁且比例偏高,而其應收帳款的收現天數也不斷升高,到出事前那幾個月,竟已高達三六○天以上。

當然更有趣的是,雖然財務報表呈現這樣的疑點,可是這些疑點也是假的,因為博達大部分營收是沒有真正出貨,所以連應收帳款的項目也是假的,所以遇到這樣的投資標的,確實會讓很多投資人受傷,連友達李焜耀都上當。

博達投入手機用PA的砷化鎵產業,在成功上市後,股價相當風光,在當時手機這個殺手級產品剛崛起的時刻,自然吸引市場目光,而當時為摩托羅拉代工手機的明基,也與博達合資尚達,不過明基脫身還算快,沒有繼續進行持續的投資。

本文詳情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週刊》1473期

--

152家企業的下市啟示錄 一兆台幣的一堂課 

 
 
 
 
 
遠見雜誌2009年3月號 第273期
作者:彭杏珠
 0  0
 
0
 
 

     主計處2月中旬下修國內經濟成長率負2.97%,為低迷景氣投下一大震撼彈。

自1982年迄今,國內152家企業暴發財務危機,面臨下市櫃命運。這152家企業下市前一年的總資產達1.43兆台幣,這些下市的寶貴教訓堪稱是企業最貴的一堂課。

這些企業究竟犯了什麼致命錯誤?《遠見》與台灣經濟新報合作,羅列危機企業九大啟示,參考借鏡。

 

     值此近百年來景氣最萎靡不振的時刻,《遠見》雜誌特別與台灣經濟新報(TEJ)合作,從龐大的資料庫當中,整理出27年來下市下櫃企業詳細的財報資料,製作此次價值超過〈一兆台幣的一堂課〉專題。

      從1982年至今,台灣總共有259家公司下市、下櫃。1980年代,台灣只有4家企業下市;1990年代增加到18家。尤其從2000年到2009年2月,已經有237家企業下市,占了九成比例之高。

      下市的高峰潮是從2000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開始衰退之後開始。這八年多來,景氣指標一直在低檔徘徊,下市家數也愈來愈多。


152家危機下市企業,總資產1.43兆

       檢視從1982年至今的259家下市櫃公司,共有152家是因為財務危機、與經營不善而下市,其餘107家為非危機下市,包括被合併的公司。

      152家財務危機下市企業中,下市公司74家、下櫃公司78家。產業別以電子業居多,有45家、建材營造業23家,紡織、食品、鋼鐵則各有15、14、13家。總計這些公司下市前一年的總資產為1.43兆台幣、資本額近5000億台幣,所牽連的投資人數規模龐大。

      這一堂彙整152家危機企業而成的「下市失敗學」價值超過1.4兆台幣,堪稱是目前亂世中,台灣最昂貴的一門EMBA課程。


中小企業下市多,承受風險能力低

      分析起來,在台灣要上市必須經過嚴格審查,至少得花兩年以上的準備時間。但遺憾的是,台灣上市櫃企業的壽命普遍不長。

      以這些下市櫃公司為例,平均上市到下市的時間不到12年,低於12年平均數的家數更有92家,占總家數的60.5%,五年之內就下市的家數也有35家,達23%。

      為什麼台灣上市公司的壽命如此短暫?這與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產業型態有關。由於規模小,承受風險能力較低,只要大環境逆轉,企業應變能力稍有不足,或是管理者心術不正,公司很容易發生財務危機而下市。

      《遠見》綜合許多學者專家與產業人士、證券分析師等意見,得出以下九大啟示:

     


啟示 產業衰退又轉型不順是致命關鍵

在危機下市的企業中,有不少是屬於步入衰退期的產業。這種產業別的企業如果無法順利轉型、誤判情事,或找不到下一個利基商品,只有慢慢步上死亡一途。

      根據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副教授吳啟銘的研究指出,檢視財務危機下市的企業會發現,他們在下市前幾個年度,就已經出現危險訊號。因此管理人必須隨時注意所處的產業環境,儘早應變,才能對付外在的險惡環境。

      景氣循環股如同雲霄飛車般,可以順勢一飛沖天,但如果誤判情勢,也會一敗塗地。由於產業長期處於榮景,管理者開慣順風車,競相添購機器設備,「等到能源危機一爆發,立即衝擊產業生存,大明化纖也下台一鞠躬,」證券分析師郭海培說明企業沒有危機意識,以及未正視景氣循環的慘烈後果。


啟示 董監事持股低、質押高是經營警訊

     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經營者為獲取更多營運資金,會選擇上市上櫃以取得營運資金,但是這也將導致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開。當股權過於分散,甚至管理者持有極少數股份卻掌控經營權時,很容易做出對企業無效率,或是增加個人財富、權力的徇私決策。

      這時候應該有適當的監督機制,否則企業負責人的道德風險就會升高。例如,在發生財務危機而下市的公司中,總計董監事持股低於10%的,就有65家,占四成六。另外,在下市櫃公司中,質押率達六成以上的有29家,五成的有37家,質押過半的家數比例高達四成八之高。

      有這種現象的公司很容易發生人謀不臧的事情。尤其在股市大幅震盪時,董監事質押股票很容易被銀行斷頭,進而影響企業營運而倒閉。

     


啟示 當管理者醉心金錢遊戲,容易導致財務危機

      有不少下市公司其實所屬的產業前景無慮、公司技術與競爭基本面也十分良好,但為何也有不少這類型公司面臨下市命運呢?主要原因就在於管理者不務正業、醉心於金錢遊戲,導致公司發生財務危機而下市。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東隆五金。台大財務金融系教授李存修說,「東隆五金本身沒問題,產業前景也不錯,都是大股東行為不檢所造成。」

「類似范氏兄弟淘空資產的案例不勝枚舉,大量出現在2000年前後期,」元大投顧協理鄭宗祺分析,這一波的下市公司幾乎都有護盤行為,只要股市低迷不振,就很容易發生淘空資產事件。


啟示 市場派介入,經營者與狼共舞,公司再績優都會被玩垮

      不少績優公司老闆原先專注本業,卻被市場派看上眼,未料老闆經不起誘惑也加入炒股行列,導致企業面臨危機。

      其實過去20年來已有不少企業因為市場派聯手公司派炒作股票,而黯然下市的。這個屢見不鮮的通病實在是企業經理人最應該修的課程之一。

      以製造螺絲螺帽生產器的同光為例,他堪稱是台灣第一家登報聘請專業總經理的上市公司,經營穩健,1990年時,股價還曾高達400元。但由於業績好,被市場派鎖定為炒作標的。

      證券分析師郭海培說,「誰知道同光老闆嚐過甜頭後竟興起貪婪之心,也跟著市場派一起炒,等到股價無限下跌,護不了盤時,績優公司也在一夕間被玩垮了。」


啟示 業績表現不佳,靠粉飾帳面,創造獲利假象

      另外,還有本業營運不善的公司,管理者會靠美化帳面,以維持外在高成長的假象。一旦謊言被戳破時,也是危機出現的時刻,嚴重者就是下市下櫃。

      政大副教授吳啟銘指出,動機不良的管理者可以操控會計、財務數字來虛飾財報,藉以維持股價,拿股票換鈔票。

      他進一步指出,管理者是否粉飾財報,可以從「營運現金流量與稅後淨利」的落差看出一些端倪。如果落差擴大,代表有人為操控,例如塞貨、從事假交易、關係人交易等。

     


啟示 存心不良製作假財報,欺瞞世人、掏空資產

      還有管理者存心不良,一開始就決定造假欺騙。正義食品就是台灣資本市場史上最嚴重的一次上櫃「詐欺」案。

      負責人及經理人在1994年申請掛牌前就預謀以假財報來矇騙社會大眾,不僅在公開說明書內登載不實財務,虛列高達12.15億元的現金存單,還假造有價值7億餘元的存貨。當捏造行為被揭發後,造成社會一片譁然,最後於1997年下櫃。

 做假帳雖然是管理者慣用的手法之一,但並不是每一家都可以從財報數據看出端倪,「博達就是做假帳高手,做到根本看不出來,」一位不具名的會計師說。

     不只電子業,營建業做假帳淘空資產的案例也不在少數。

     


啟示 過度運用財務槓桿大幅舉債,小心周轉不靈

      過度運用財務槓桿,大幅舉債,也是常見的企業下市原因 一。舉債是公司資金的來源之一,但債務利息為每年支出的固定成本,只要景氣轉壞,很容易導致資金周轉不靈,無力回天。

      因此,承平時期,高財務槓桿可以攻城掠地,但碰到經濟衰退、信用緊縮,也會要人命。

      檢視152家下市公司當中,其實負債比率大都偏高,而且呈現逐年攀升走勢。下市前一年的負債比高達百分百以上的有62家,簡直就是破產公司,其中以紡織業的展群新科技最不可思議,負債比高達12.48倍。

     


啟示 業外投資失利,可能危及本業

      過多的業外投資失利,也是企業常見的失敗原因。管理者從事轉投資的目的,不外乎多角化經營與分散風險,但隔行如隔山,轉投資風險高,常常危及本業的生存。

     

      德信投信總經理儲祥生分析,「很多企業主錢一多,心就變大了,也忘了我是誰?」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太電,前董事長孫道存為人海派,交友廣闊,朋友介紹就投資,總計投資案高達數十項,等到金融風暴一來,連老資格的太電也躲不過下市噩耗。「投資失利就像無底洞,企業很容易被拖垮,」吳啟銘分析。


啟示 任意擴充本業,常走上產能過剩或關廠之途

      在這152家下市企業中,也不乏大規模擴充本業而導致下市的案例。擴充本業雖然可以快速收到經濟規模的效果,但若對產業預判錯誤,失去市場靈敏度,過度擴張也可能導致產能過剩、產品滯銷等問題,嚴重者導致公司消滅。大穎、峰安、美式家具都是大規模擴充的例子。

      郭海培指出,經營企業不是在賭博,任何擴充計畫或轉投資都要經過審慎評估,否則會招來全盤皆輸的命運。

--

2006/12/13 正義食品上櫃造假案, 創司法史上首例 華票、會計師遭判連帶賠償

正義食品八十五年上櫃前之公開說明書虛胖,造假有十二億元訂存單
及七億元存貨負責人皆被判刑。投資人保護中心提起獨立民事訴訟求
償,台北地方法院本月初判決正風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朱立容、
藍憲南,必須與正義負責人張登旺、張天曜、張富盛等人,及提供假
造訂存單的中華票券金融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自八十九年八月起算
連本帶利、合計應賠償總額九千六百三十二萬元。
投保中心副總吳復興指出,「連帶賠償責任」是法律名詞,如果原告
向其他被告追索不到錢,則可向其中一方要求全部賠償;也就是說,
即使正義食品公司負責人張登旺等人早已脫產逃跑,投資人還可以向
兩名簽證會計師及華票公司追討這筆鉅款。
此案共有三三四被害投資人求償六九八二萬元,加上法官判決自八十
九年八月至清償日止之年息五%,計算到今年八月為止,則被告必須
拿出九六三二萬元來賠償給投資人。
不過,因為法官並沒有判決會計師事務所也要賠償,所以華票公司「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可能成為最後的賠償者。
<摘錄工商A4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喔…喔… 的頭像
    喔…喔…

    熱血流成河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