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2-05-24
- 第399期
賣地賣廠 中國台商大逃亡
中國經營環境改變,中小企業缺乏人才與管理技術,台商優勢盡失,今年以來更明顯爆發撤退潮,只能出售土地廠房,希望全身而退。
一家位於上海、專門服務台商的顧問公司,今年以來每天生意紅火,會議室裡坐滿神色倉皇的台商企業主,他們都拋出相同的需求──如何賣掉自己一手打造的公司?
自二○○八年金融風暴發生以來,製造業台商在中國處境日益艱辛,但近來竟出現加速惡化的趨勢。這家顧問公司負責人表示,過去平均每月僅有三家台商洽談出售事宜,「但現在,每月竟高達三十家台商,而且還主動提出賣土地與廠房。」這種幾近逃命潮的情況,讓同樣身為台商的顧問公司負責人看得膽戰心驚。
另一家設廠上海的大型台商,該公司總經理也感受到類似的氣氛。最明顯的徵兆是,已維持一段時間的缺工潮,最近突然悄悄的緩和下來。「過年前,找不到人的,最近突然都找到了。」
引爆逃命潮!
另一個指標:中國大陸工廠員工的一個重要來源──建教合作;過去上海周邊地區的技職學校,對他這種「黑手工廠」看不上眼,不願送學生來,但最近竟然有幾所學校主動找上門來。
這些不尋常的跡象,讓這位已到上海二十多年的台商研判,現在中國可能正出現金融風暴之後的第二波關廠倒閉潮。他自己親身遇到的兩個案例:一家年營收規模達數十億元的福建台商,透過券商找上他兜售;另一家上海小型台商,則打算賣掉廠房土地。
從不同類型的中國總體數據,也可看出端倪。中國外銷接單的重要指標──剛在五月初結束的廣東交易會,成交量竟較去年同期下滑二‧二%,這是金融風暴以來第一次下滑。而且,不久前公告的中國四月份貨品出口總值,僅較去年同期成長四‧九%,遠低於一般預期的八到九%,又喚起各界對中國製造業二度衰退的擔憂。
而從中國出口結構的改變,更可一窺台商的窘態。眾所皆知,製造業台商多集中在「加工出口」領域,舉凡筆電、成衣都列在該類。而根據澳盛銀行的研究指出,過去「加工出口」占據中國貿易半邊天的局勢,在○八年後出現劇烈改變;一一年,相關的進出口,僅占到貿易總值的三六%。主要原因是「勞力密集產業已喪失競爭力了。」
觀察中國將近二十年的康師傅集團財務長林清棠指出,過去市場高度成長時,台商經營問題不大,但市場出現變化時考驗才真正來臨,「到底台商賺的是機會財、還是管理財,是短線投機還是永續經營?實力從現在才開始見真章。」
而這個關鍵時間點,就是二○○八年先後發生「中國政府施行勞動法」與「金融風暴」事件。
自二○○八年金融風暴發生以來,製造業台商在中國處境日益艱辛,但近來竟出現加速惡化的趨勢。這家顧問公司負責人表示,過去平均每月僅有三家台商洽談出售事宜,「但現在,每月竟高達三十家台商,而且還主動提出賣土地與廠房。」這種幾近逃命潮的情況,讓同樣身為台商的顧問公司負責人看得膽戰心驚。
另一家設廠上海的大型台商,該公司總經理也感受到類似的氣氛。最明顯的徵兆是,已維持一段時間的缺工潮,最近突然悄悄的緩和下來。「過年前,找不到人的,最近突然都找到了。」
引爆逃命潮!
勞力密集產業 喪失競爭力
另一個指標:中國大陸工廠員工的一個重要來源──建教合作;過去上海周邊地區的技職學校,對他這種「黑手工廠」看不上眼,不願送學生來,但最近竟然有幾所學校主動找上門來。這些不尋常的跡象,讓這位已到上海二十多年的台商研判,現在中國可能正出現金融風暴之後的第二波關廠倒閉潮。他自己親身遇到的兩個案例:一家年營收規模達數十億元的福建台商,透過券商找上他兜售;另一家上海小型台商,則打算賣掉廠房土地。
從不同類型的中國總體數據,也可看出端倪。中國外銷接單的重要指標──剛在五月初結束的廣東交易會,成交量竟較去年同期下滑二‧二%,這是金融風暴以來第一次下滑。而且,不久前公告的中國四月份貨品出口總值,僅較去年同期成長四‧九%,遠低於一般預期的八到九%,又喚起各界對中國製造業二度衰退的擔憂。
而從中國出口結構的改變,更可一窺台商的窘態。眾所皆知,製造業台商多集中在「加工出口」領域,舉凡筆電、成衣都列在該類。而根據澳盛銀行的研究指出,過去「加工出口」占據中國貿易半邊天的局勢,在○八年後出現劇烈改變;一一年,相關的進出口,僅占到貿易總值的三六%。主要原因是「勞力密集產業已喪失競爭力了。」
觀察中國將近二十年的康師傅集團財務長林清棠指出,過去市場高度成長時,台商經營問題不大,但市場出現變化時考驗才真正來臨,「到底台商賺的是機會財、還是管理財,是短線投機還是永續經營?實力從現在才開始見真章。」
而這個關鍵時間點,就是二○○八年先後發生「中國政府施行勞動法」與「金融風暴」事件。
裸泳現形記!
經營環境惡化 拖愈久愈慘
一位東莞台商表示,勞動法施行後,退休金提列須依年資溯及既往,「以前的工人是沒領到錢就走,現在卻是資深員工不肯走,等著領退休金,造成人事成本提升。」而最近一波規定,是連台商幹部也得加入中國社會保險,台商抱怨四起,而據推估,國內電子大廠廣達因為這項新規定,每年增加超過一億元的成本支出。不僅經營成本節節高升,台商的核心研發技術也大量外流,一位在深圳生產連接器的台商直言,「說好聽是研發在地化,其實是為了降低成本,只找一位台灣人帶著中國人做,結果就是為自己培訓競爭者,至少我就培養了三、四位老闆。」
上述情況幾乎是中、小型台商的共通問題,在自身競爭力、管理都無法提升的情況下,偏偏又遇到金融風暴問題,以及隔兩年隨即爆發的歐債問題,讓外銷市場雪上加霜,「經營成本愈來愈高,但商品價格卻無法轉嫁,拖愈久就愈無利可圖,還不如收一收算了。」爭相退出中國的台商,猶如上演一場大逃亡、先跑先贏。(本文節錄自399期財訊雙週刊)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