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小幫手--問題重點
1. 從內文知道投書者住雲林口湖, 但離口湖最近的是虎尾白宮跟嘉義嘉年華, 走路回家,不合常理 2. 雲嘉地區, 電影上映以來,直到3/11才下小雨, 與內文"看完電影迎著細雨走路回家'不吻合
投書作者被起底 龍應台撇化名批KANO
魏德聖監製、馬志翔執導的《KANO》全台票房累積1.5億元台幣,除了在台叫好又叫座外,老外也讚「史上最讚棒球電影」,口碑超好。
但有部分網友講出另一種聲音,稱該片是皇民化、媚日,後又有讀者在《聯合報》民意論壇及《中國時報》時論廣場投稿,兩篇文章都批評該片所謂的還原歷史,是給日本人看的。但因除了標題、作者不同,內容幾乎一致,被指是計畫性攻擊。
讀者稱背景是水產養殖業者,昨卻有網友CILOHAKROW在批踢踢上po文稱有人「辦案」,指出文章中「一九九二—九五年的波士尼亞內戰。我認識一位波籍賽爾維亞裔友人」這句,聯想到文化部部長龍應台的背景,她在1991年到1999年間旅居德國,並在海德堡大學任教。龍應台上個月在中信金三三會進行專題演講,就是從波士尼亞戰爭談起。
而「辦案」的人是國立成功大學的邱瑋贏,他在自己臉書留言,「懷疑水產養殖工作的人,會彼此見面,朋友同事之間都在談《KANO》,吃米不知米價,根本就是在文化部上班的人。大家都問龍部長,你看《KANO》了沒…然後她心不甘情不願的非看不可,工作需要。這篇文章的作者沒有別人,就是家庭破滅,沒有朋友沒有親人,孤軍奮戰的龍應台。」
文章一出引起網友瘋狂討論,有的相信「這才叫專業起底」;「抓到了啦!!!!!!!龍應台出來面對啊」;「老實說文風蠻像的」;有的則持反對意見「我是覺得坳的有些牽強」;「文章有問題+1,但牽拖到太后有點扯,沒有精確的證據」;「老實說這推論有點牽強」;「龍應台的文章還沒衰弱到這點程度」。文化部公關則回應「不會是她寫的」。
龍應台本人今天有回應,上午至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接受質詢前受訪說:「我現在完全沒時間寫文章,既然被認為文風像我,那大概寫得還可以吧!」她否認撰文,但表示已看過《KANO》,是一部很乾淨、不假裝的電影,只專心講一個故事。她更表示,若創作者要滿足各種史觀的話,就不用創作了。(宇若霏/綜合報導)
一稿兩投批KANO 龍應台:不是我寫的
|
|
||
「KANO」上映以來票房已突破新台幣1.5億元,但外界有人批評太過皇民化,文化部長龍應台認為,創作者不必太在乎外界眼光。 龍應台今天上午出席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接受備詢,會前接受媒體訪問時,記者問她對最近賣座電影「KANO」的看法,龍應台說,「是一部非常非常乾淨的電影,它不假裝,很乾淨的講一個故事。」 因為「KANO」,龍應台認為,也可看到過去百年來的歷史當中,還有各種抽屜的小歷史還沒被打開,仍等著許多創作者去發掘。 外界有聲浪批評「KANO」過於皇民化,龍應台表示,作為一個創作者,一定要對得起自己的知識功課做得夠不夠深,對不對得起自己的那把尺,創作者不必太在乎外面各種各樣的說法,「所謂史觀,從最綠到最藍都不一樣,如果作為創作者要去滿足光譜上的哪一個,那就不要創作。」 日前有讀者用同一篇文章不同標題去投書聯合報及中國時報批評「KANO」,由於內文疑與龍應台的個人經歷有所雷同,讓許多網友懷疑投書人正是龍應台本人。龍應台今天再度回應,她現在沒時間寫文章,駁斥這種說法。 |
全文網址: 一稿兩投批KANO 龍應台:不是我寫的 | 要聞 | 即時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1/8544523.shtml?instant#ixzz2vo5ZJi55
Power By udn.com
「你KANO了嗎?」一稿兩投 作者道歉
|
|
||
敬愛的編輯: 「你KANO了嗎?我沉默了…」一文,謝謝刊登。 貴報編輯同仁在昨晚確實有與本人聯繫查證,本人在接獲貴報確認電話後,即與他報聯繫取消以筆名投寄之同篇投書,但未料今日仍然同時見刊。此事對於貴報造成的困擾,甚感歉疚。 嚴子林敬上(3/11) |
發表在聯合的「你KANO了嗎? 我沉默了…」,投稿作者稱自己是水產養殖業者,住在雲林口湖,內文中提到自己認識一位波士尼亞籍塞爾維亞裔友人,並提到波士尼亞與塞爾維亞的內戰。
有網友發現龍應台上個月在中信金三三會進行專題演講,就是從波士尼亞戰爭談起。更有網友提出龍應台在1991年到1999年間旅居德國,並在海德堡大學任教。因而懷疑兩者有所關聯。而最讓網友想不通的就是,水產養殖業者怎麼會認識波士尼亞的人。因此網友開始將矛頭指向龍應台。
國立成功大學的邱瑋贏在自己臉書貼文,「懷疑水產養殖工作的人,會彼此見面,朋友同事之間都在談《KANO》,吃米不知米價,根本就是在文化部上班的人。大家都問龍部長,你看《KANO》了沒…然後她心不甘情不願的非看不可,工作需要。這篇文章的作者沒有別人,就是家庭破滅,沒有朋友沒有親人,孤軍奮戰的龍應台。」
文化部公關︰不會是她寫的
這篇貼文一出,馬上在網路上引發熱烈討論,網友:「最好水產養殖者投稿,2大報就唯命是從。」但也有網友表示,「龍應台的文筆還沒衰弱到這點程度。」對此文化部公關則回應「不會是她寫的」
你KANO了嗎? 我沉默了…
|
|
||
你「KANO」了嗎?魏德聖編劇及監製的片子「KANO」,已經成為朋友同事之間,彼此問候的熱門動詞。這部大阪亞洲電影節的開幕影片,媒體報導,開幕當天電影播放後,全場觀眾兩度起立鼓掌,前後長達十分鐘。這個新聞讓我走進電影院,但影片結束後,滿座台灣觀眾卻沒掌聲,鄰座的年輕夫妻一家四口,安靜地收拾隨身衣物,沒有熱烈的討論劇情,也看不出二個小男孩展現「一球入魂」的興奮感。 微雨中走路回家,有股莫名的沉重湧上心頭。在思緒紛亂中,隨意上網瀏覽到魏德聖的專訪,他說「KANO」還原過去的年代,強調永不放棄的運動員精神,以及不同族群間合作的價值觀;主持人還說:「在一九三○年代,日本曾經瘋台灣」。關了電腦,我釋放沉重,心想:還原歷史的「KANO」原來是給日本人看的啊!而且還只是片段還原。 「KANO」也讓我想起一九九二—九五年的波士尼亞內戰。我認識一位波籍賽爾維亞裔友人,在戰爭時逃離家鄉,廿年後,他返回首都塞拉耶夫時發現,波士尼亞人與賽爾維亞人之間,像戰爭前一般和平相處,沒有仇恨、彼此尊重,好像戰爭從來不曾發生過。友人告訴我:這是一種集體選擇性失憶的現象,因為戰爭實在太殘酷,也太不人道了。 「KANO」的片段還原的手法,正如選擇性的失憶,就像我九十四歲的母親,經常懷念日本殖民時期「夜不閉戶」的善治,卻很少對當時「捉到小偷就剁掉手」的酷法提出批評。 日本民族習於集體行動,「KANO」應可像「海角七號」一樣,帶來不少日本觀光客;可是我卻不由自問:當日本觀眾為影片讚歎之餘,他們是如何看待這樣還原異族殖民歷史的台灣人呢?我終於了解,為什麼電影結束後,台灣觀眾沒有掌聲,彷彿過去的三小時停格了,只是靜靜的離開,這是不是也是一種選擇?沉默之中有些沉重的選擇? |
熱門話題-KANO還原歷史?選擇性失憶!
全文網址: 你KANO了嗎? 我沉默了… | 民意論壇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539396.shtml#ixzz2vicorM00
Power By udn.co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