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06日15:05 
 

「孩子找到成就感與價值,就是我最大的動力。」陳俊朗是支撐書屋走過15個年頭的關鍵人物。前11年書屋完全發不出薪水,花光積蓄不說,每年還得承擔負債,妻子因長期缺乏安全感選擇離去,父母鎮日憂煩「自己的孩子不工作賺錢,還去幫別人養那麼多孩子」回首來時路,陳俊朗說:「堅持兩字不是這麼好寫的。」
 
維持8間書屋、300名孩子開銷運作,1年須籌2400餘萬元,怎麼教孩子、帶領大人也都是學問。從陪伴了解、聊天開始,陳俊朗坦言,剛開始沒想過會做很久,但知道愈多,愈覺得社會對這些孩子很不公平,教育是幫助他們脫貧的唯一辦法。
 
返鄉初期,陳俊朗白天準備書記官考試,晚上陪伴孩子,深夜編寫教材,過去在台北經營A片連鎖店存下近500萬元存款全燒光,長期累積壓力還導致胃病、血壓、血糖飆高,醫師警告要幫他裝心導管。
 
14歲的小麟是書屋學童,今年升上國三,父親往生前長期酗酒,酒後夜夜動輒對孩子又打又罵,晚上根本無法得到休息,長期缺乏睡眠加上心理不安定,讓小麟比起同齡孩子顯得又瘦又小,在學校也常被欺負。
 
透過書屋協助轉入寄宿學校,小麟周末才回到原生家庭,1個星期可好好睡上5天覺,1年就長高20公分。書屋老師發現小麟對拳擊感興趣,順勢鼓勵他多練習,在教練林明煌悉心栽培指導下,今年拿到中等學校錦標賽第5名成績。
 
「以前會被高年級同學看不起,笑我這麼小,一定打不贏,現在他們應該沒這個想法了!」長高、變壯的小麟露出看似無憂的笑容,把所有曾被欺負的委屈、不愉快發洩在沙包上,心中更謹記著陳俊朗「別人不能欺負你、你也不能欺負人」的殷切叮嚀。(王筱君/台東報導)

--

2013-03-18

記者林曉雲/專題報導

「剛開始為了挽回妻小,從酒店老闆金盆洗手,完全退出複雜生意圈,走入學校成為故事爸爸,每天幫兩個兒子說故事、教功夫、彈吉他、補功課…;結果孩子的同學來了,厝邊社區的小孩也來了,兩個變3、40個、上百個,到現在有300多個小孩。」台東「陳爸」原來是這樣「起家」的。

  • 陳爸(右一)是書屋孩子心中的英雄,也是孩子的靠山,聽他講故事,大家聚精會神、笑得好開心。(記者林曉雲攝)

    陳爸(右一)是書屋孩子心中的英雄,也是孩子的靠山,聽他講故事,大家聚精會神、笑得好開心。(記者林曉雲攝)

自己呷沒飽 養別家小孩

「陳爸」陳俊朗是台東縣教育協會理事長,很多人知道是在幫小孩課輔、提供晚餐,有老師顧,假日會辦活動,有人私下說:「就是那一個自己呷沒飽,還養別人的人。」

陳爸年輕時參加3次聯考都只考上私立大學,決定拒做大學生,在台北工作5年,娶妻生子後回台東,滿腦子只想著賺錢,「什麼工作都做,朋友找開情趣用品店,後來連酒店都開。」

但妻子卻帶著孩子回娘家,為了家庭完整,陳俊朗變成家庭主夫和社區爸爸,孩子都愛找陳爸。前5年,「陳阿公」的庭院是孩子的第二個家,「有人送了一堆書,本來想叫書房,但孩子們覺得『房』比『屋』難寫,就變成書屋。」

金庸筆下主角喬峰是陳爸的偶像,要當小朋友的英雄,不只是會說故事,也要會教功課,「國中二年級的數學竟難倒我,一氣之下,把小四以上的課本和參考書都買回家練功。」高中畢業的陳爸「讀通後」自編教材,用水火箭教反作用力,用投石車教槓桿原理,教孩子拖輪胎走路感受摩擦力,「和生活結合,孩子就會懂。」

書屋庇護所 小孩的靠山

陳爸也是孩子的「靠山」,「我也打過小孩,但當我看到大人打小孩是多麼『醜陋』,我就不打小孩。救不出被打的孩子,就打施暴的大人,一年賠10次,一次3萬元,賠到30萬。」家暴酒醉的父親持番刀追小孩到書屋,陳爸操「更大的傢伙」嚇退這些大人,「小孩知道逃到書屋就安全了。」

需要照顧的孩子快速增加,幸好有同樣理念和熱情的大人也出現了,來自台北、南投、高雄、澎湖及台東…,組織變大、開銷也變大,陳爸投入500多萬積蓄,還負債200多萬,借到沒人肯借,於是開始募款,現有企業認養部分老師的薪水,但還要努力募。

「前三年,錢用完了,妻子受不了離婚、朋友沒了,身體出現問題,覺得扛不動也撐不住。」有台東人形容,那時的陳爸像流浪漢,直到上帝找到他,「上帝說:『我的擔子是輕省的,當覺得雙手無力時,明天如何,力量就如何。』」

基督徒陳爸看到自己的使命,「300多個孩子是我負擔較重的家人,一群家人為一大群孩子做些什麼。」書屋開始種菜,自給自足,無毒有機,也讓孩子親近土地,並試著發展在地產業,創造工讀機會。

兩個兒子已讀大學,也已慢慢理解為什麼爸爸要當300多個小孩的爸。「我們想要改變孩子的生命,給他們希望…」協會每天中午輪流煮飯,做飯前禱告,書屋有很多願意為孩子付出的「陳爸」。

--

陳俊朗說,成立書屋也改寫了自己的人生。「以前的我跟多數人一樣,不知道人生目的是什麼,活著只是為了賺錢、花錢,陷入疲憊的循環,」他說,一路走來遇到很多困難,卻也讓他得到「金錢買不到的東西」
【文‧採訪/黃瀚瑩)】

 

「陳爸」為孩子上地理課(照片/孩子的書屋提供)

「陳爸,你可以教我讀書嗎?」十四年前,一個弱勢孩子無助的表情,打動了陳俊朗,促使他創辦「建和書屋」;十四年後,書屋已遍及臺東十四所社區,統稱「孩子的書屋」。陳爸除了輔導三百多個孩子功課、供應餐食,更重要的,是讓許許多多身處邊緣的孩子看見希望、感受愛,重新找回自己的價值。

多年前,陳俊朗原在臺北經商,與住臺東的妻兒分隔兩地。察覺兒子出現行為偏差,陳俊朗毅然辭掉工作,到臺東建和社區一邊陪伴兒子,一邊準備書記官考試,發現社區裏多得是缺乏關懷的孩子。一次,陳俊朗請一個孩子吃了兩碗麵,孩子吃完卻一口氣吐出來,因為從沒吃得這麼飽。「有些孩子連續好幾年,晚上餐餐吃泡麵,有些搞不清楚誰是自己的爸媽,有些長期受到家暴,」陳俊朗接受講義採訪時說,「了解愈多,愈覺得自己該做點什麼」。

起初,陳俊朗開放自家院子,希望孩子至少有個地方可去,別在社區遊蕩。某次,一個孩子因為成績不好,被老師嘲諷、家長責打。孩子仰頭拜託他:「陳爸,請教我讀書。」眼中的絕望挫敗,讓陳俊朗深感不捨。拿起課本,卻發現「教書」比他想像得更困難,於是,陳俊朗跑到書局,買下國小四年級到國中三年級的所有教材,自己從頭開始學。他陪孩子聊天,帶著他們唱歌、彈吉他、說故事,樂聲與歡笑聲引起鄰近孩子好奇,加上同儕間「口耳相傳」,漸漸地,跑到陳家的學生人數愈來愈多。問孩子「吃飯沒?」答案常是沈默的搖頭,陳俊朗乾脆捲起袖子到廚房煮飯。

陳俊朗發現,多數孩子有強烈的學習慾望,「只是他們連ABC都寫不完,要怎麼學英文?數學只有小二、小三程度,要怎麼應付國中課程?」他懷著熱情四處奔走,與校長、老師,甚至官員、議員溝通,得到的回應冷漠又推諉,讓陳俊朗心寒,「如果大家都不做,我就自己來吧。」吸引孩子,還得留住孩子。陳俊朗讓孩子看歷史劇,畫世界地圖,動手做實驗……他說,自己的求學經驗也充滿挫敗,認為成績不是唯一,更知道「建立成功經驗」的重要,因此,他幫孩子組樂團,帶孩子騎自行車、做麵包……他想給孩子的不僅是知識、自信,更有價值的是愛,「很多孩子長期受到忽視,內心積累很多毒素,需要『排毒』,」陳俊朗說,「他們來到書屋,需要的往往只是一句關懷的話、一個擁抱。」就這麼默默陪伴孩子五年,陳俊朗終於獲得開拓文教基金會支持,租了一間倉庫,成立「建和書屋」,隔年又成立「臺東縣教育發展協會」,陸續將建和社區經驗,複製到其他地方。

連續十一年,陳俊朗與夥伴都不支薪水,只靠微薄的存款度日,口袋空空只能借錢、打工,曾窮到身上連一個銅板都沒有。贊同的人雖有,反對的聲音卻也不少,起初陳俊朗的父母、妻子都不支持,部分家長也未必領情,認為書屋在「搶孩子」,甚至曾有人帶著大刀上門。陳俊朗無數次問自己:「為什麼要過這樣的日子?」但看到孩子的期待與笑容,又知道既然已經走上這條路,就再也沒有回頭的餘地。目前,臺東已有十四個社區成立了書屋,「最明顯的,就是有書屋的地方,遊蕩的孩子少了,暴力、毒品問題也消失了。」社區共識也慢慢凝聚,愈來愈多居民成為志工。陳俊朗說,第一批書屋的孩子,現在已將近二十五歲。最讓他感動的,就是這些青壯人力願意回鄉,幫助有相同際遇的孩子。「也許再過幾年,地方的村長、里長也會是書屋的孩子,我們的工作就能拓展得更順利,」陳俊朗說,「我們的方法很笨,但隨著時間的累積,卻已看出成效。」

陳俊朗的夢想不僅是幫助孩子,還要透過書屋,改變整個社區。與其將經費用來採購食材,陳俊朗乾脆請家長種菜、種水果、養雞、養魚,既給失業人口工作機會、學習一技之長,孩子也吃得健康。發現「蓋房子」這件事,對弱勢家庭而言是不可能的負擔,他們正推廣蓋「土角厝」,回歸傳統卻環保、省錢的建築工法。他們絞盡腦汁,嘗試社區風力、沼氣發電的可能,推廣回收雨水;他們想把書屋經驗編成教材,無償讓有興趣的社區使用……

陳俊朗說,成立書屋也改寫了自己的人生。「以前的我跟多數人一樣,不知道人生目的是什麼,活著只是為了賺錢、花錢,陷入疲憊的循環,」他說,一路走來遇到很多困難,卻也讓他得到「金錢買不到的東西」,「人生很多重要的價值,像是『堅強』,像是『貧賤不能移』,過去都只是『聽說』。真正經歷後,才能問心無愧地說『我知道那是什麼』。」「現在我需要的只是時間,我要持續做好正確的事,」陳俊朗說。對他而言,十四年的付出只是起點,他的「溫柔革命」,才正要徐徐地展開。

 

 

【完整內容請見《講義雜誌》2014年3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喔…喔… 的頭像
    喔…喔…

    熱血流成河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