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12
今年五月國人年通信率 創六年新低
〔記者黃立翔/台北報導〕「沒人寄信了?」百年老店中華郵政從清光緒年間就協助民眾書信往返,但隨著資訊發展,網路電郵、手機軟體普及,郵筒外型雖屢經變革,孤單矗立街頭的紅、綠郵筒,逐漸被人遺忘,投遞量更是逐年下滑,今年五月創下國人年通信率六年來新低。
中華郵政表示,郵局最早的郵筒可遠溯自清光緒卅二年(一九○六年)圓立柱形綠色黃邊的「大清郵筒」,彷彿戴著烏紗帽。終戰後改成四角形立式木製郵筒,歷年來還曾出現綠、黃色為主的「趕班信筒」、雙口方形信筒、「銀藍」二色的雙口限時郵筒、「自助郵亭」,及漆有反共抗俄字樣的淺藍色汽車郵筒。
方柱形郵筒 目前有一萬一四五六具
目前常見的紅、綠兩色方柱形郵筒是一九七三年啟用至今;數量最多時,全台超過一萬六千具,目前有一萬一四五六具。
中華郵政表示,二○○○年國人通信量達最高峰,一年函件量達卅億八七八九萬件,國民年通信率達每人一三九件,此後持續下滑。今年五月的一人九.五九件,更創六年來新低,且大部分信函都是機構委寄大宗郵件。
「大家根本不寄信了。」中華郵政郵務處表示,近年來,陸續遇上民間業者低價競爭、產業外移等挑戰,另外保險業者停寄保險繳費證明單,股東議事錄及股票公開發行書停寄,連監理所都陸續解約,停寄汽、機車行照換發通知單。最重要的挑戰是通訊科技發達,對手從電子郵件變成社群軟體、甚至手機通訊軟體,傳統郵寄必須尋找新出路。
中華郵政投攬科長林煌城說,早期店家都希望在自家門口設置郵筒,除了招徠人氣,還可代售郵票牟利,更早期偏遠鄉村的雜貨店還有代寫信件服務,信寫完就投進門口的郵筒,現在店家卻擔心郵筒擋路,紛紛要求移置或撤銷,不可同日而語。
書信有不可取代的魅力 郵筒等你餵
中華郵政工會理事長鄭光明一九八○年代起就在台北市士林郵局任職,他說,當年每到耶誕節或歲末,市區郵筒天天爆滿,甚至要大卡車載送。但到了五年前,台北市竟醞釀開徵景觀影響費,差點撤除郵筒。
一名老郵差曾感性地說,當過郵差的人,永遠忘不了戀人接到情書臉上的喜悅,父母收到兒女溫暖家書的欣慰,傳統書信仍有不可取代的魅力,應該珍惜郵遞服務,支持郵政創新,讓民眾重新重視郵筒的存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