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廢紙、廢塑膠等洋垃圾侵台問題,環保署昨(30)日表示,已預告修正「屬產業用料需求之事業廢棄物」公告事項,從品質、來源、進口者等3方面嚴加管制,10月起實施,但並非「禁廢令」,是禁止劣質廢棄物進口,品質好的廢紙、廢塑膠,有循環經濟利用的潛能,仍可進口。
在中國大陸去年下達禁止廢料進口的管制後,洋垃圾在國際市場流竄,媒體報導台灣上半年大量進口這些洋垃圾,不僅影響環保,也擠壓回收業者的生計。
環保署副署長張子敬表示,只要與國內回收體系有衝突的項目,都在這次預告修正法令中規範,例如紙張只能進口未漂白的牛皮紙、紙板及瓦楞紙或紙板,廢塑料進口也僅限塑膠製成產生的下腳料或不良品,而且必須是單一材質或單一型態。
另外,由於過半洋垃圾是由貿易商進口,未來將限制只能由合法工廠可申請進口。過去以「產業用料」項目申報進口沒有管制,未來也要比照廢棄物進口,採取申請許可制。
環保署認為,相較於中國大陸進口洋垃圾品項雜亂、處理方式簡陋等問題,我國的資源回收物品質較好,像是廢塑膠等,都可以有專業處理過程,回收再製成塑膠原料和產品。
環保署官員表示,10月起實施的新措施並不能完全稱為「禁廢令」,因為品質好的廢紙、廢塑膠仍有使用需求,例如國內廠商使用寶特瓶製成環保布,成為國際足球服裝的主要來源,循環經濟使用的需求仍必須兼顧,不是完全禁止廢料進口。
至於回收業者反映,國內收購價格因洋垃圾衝擊而下跌的問題,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副處長蘇國澤表示,環保署去年開始推動「循環經濟資收大軍計畫」,補助地方政府優先僱用資源回收個體戶,累計補助已達新台幣3億4,000萬元,照顧資源回收最底層的拾荒個體業者。
(工商時報)
台灣「限廢令」最慢10月上路,恐衝擊造紙業。對此,台灣區造紙公會回應,國內廢紙市場需求大於供給,進口廢紙占國內總消費量約3~4成,且國際市場沒有零雜物廢紙,限廢令恐對紙廠造成很大影響。業界表示,目前國際廢紙雜質標準允許在2%以下合理範圍。
據造紙公會統計,今年上半年廢紙進口量為61.8萬公噸,較去年同期(49.4萬公噸)成長25%,國內廢紙收購量111.4萬公噸,比去年同期(112.8萬公噸)僅減少1.3%,並不如一些媒體引述回收商所言,將造成國內回收系統崩壞。
上半年整體紙板產量162.4萬公噸、年增8.56%,整體廢紙消費量176.6萬公噸、年增8.17%,回收紙消費量與成品產量成長呈正相關,基本上是維持國內供需平衡。
造紙公會指出,美、歐、日等國廢紙有細緻具體的分類等級,品質較國內優,有助成品強度;反觀國內廢紙沒有確實分類,紙廠收購國內廢紙需概括承受雜物衍生廢棄物處理成本,且國內廢紙因多次再利用生產,纖維不若進口廢紙完整,造紙廠需參配進口廢紙原料補強成品強度。
有工紙大廠強調,造紙廠投資大,都希望全能生產,若有物美價廉的國內廢紙,誰不想用?目前國內廢紙每噸約5,000元,較去年每噸6,000~5,800元減少15%以上,國外廢紙價錢較貴,主要貴在存貨與運費,須1個月前訂貨,美、日、歐是3大廢紙進口國,歐、美每噸約150~170美元,日本廢紙因不受美中貿易戰影響,可以銷往大陸,所以更貴,每噸逾200美元。據了解,今年進口廢紙價格波動不大,反倒是國內中盤商給拾荒者的價格稍減,上半年以來從每公斤約3.5元降至2~2.5元,較去年的4、5元減少。
接下來,環保署將邀集產業需求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協商,一旦達成共識,將儘速實施修正後的相關規定。造紙公會將積極與政府溝通,為造紙業爭取國際廢紙合理進口,廢紙含雜質比例與國際同步;並希望參考歐美日導入「使用者付費」的資源管理模式,資源回收逐步往使用者付費的方向處理,確保資源再利用的循環經濟發展。
(工商時報)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