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士庭

金融股究竟適不適合存呢?怪老子指出,從財報的角度看,金融股存在二個風險:

  1. 大金控公司幾乎都有龐大的業外投資部位,其中,投資金融資產占多數,而金融資產在某些時空背景下,容易產生巨大波動,這風險會讓公司最後的盈餘,處在相對不穩定的狀態。

  2. 金融股普遍存在非常高的負債比,觀察銀行的ROA(資產報酬率,公司用所有資產賺錢的能力)、ROE(股東權益報酬率,公司用自有資本賺錢的能力),不難發現有相當大的差距。「銀行真的不會倒嗎?觀察過去歷史經驗,看看倒過幾家銀行,應該就會有答案。」

不過,怪老子強調,金融股不是說不能存,只不過千萬不要過度押寶在某一檔金融股。「常聽到有投資朋友,存金融股存到上百張,甚至上千張,這容易導致大好大壞的風險。」

整體來說,怪老子認為,金融股不論在股價波動度、獲利穩定度,在所有股票當中,都並非是表現最佳的,台灣仍有許多更值得「存」的公司,例如:台積電、大立光等,從長期持有的角度來看,表現都相當不錯。投資人進場前,務必懂得分散風險,熟悉公司體質。

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9%87%91%E8%9E%8D%E8%82%A1%E5%B0%8F%E5%BF%83%E5%AD%981-%E5%AD%98%E9%87%91%E8%9E%8D%E8%82%A1-%E5%AE%9A%E5%A5%BD-%E6%80%AA%E8%80%81%E5%AD%90-%E5%85%A9%E5%80%8B%E7%90%86%E7%94%B1%E4%BD%A0%E4%B8%8D%E8%A9%B2%E5%86%8D%E6%AD%BB%E5%AD%98-215858627.html

 

文|歐陽善玲 

坊間投資成功故事,激勵不少家庭主婦及上班族,以「有錢就存一點金融股」方式,累積養老本錢。但全球負利率趨勢,將壓縮銀行、壽險獲利,長期來看不但可能影響日後配息水準,歐洲、日本銀行股表現更在負利率環境下,表現落後大盤,銀行想要在股市中籌資,未來恐怕都不容易。

 
 

 

 

還在執著只存金融股的投資人,此時就要特別注意兩件事,一是存股時機、另一是對「成本」的迷思。若沒有健全的投資心理素質,日後便容易因為金融股獲利下滑、配息縮水,或股價疲軟而打消存股念頭。

「很多存股達人能致富,根本原因是『時機』夠好,趁著幾年前金融股低檔時大量布局,但當股價持續墊高,後面再進場存股的人,要看到長期複利效果,時間就必須拉得更長,這樣一來,投資過程中的大環境變數也會跟著增加。」財經作家張弘昌指出。

另外,投資人心中常被「持股成本」所牽絆,平均存股成本越高,心中過不去的坎就越高。最明顯的例子,是今年3月因疫情帶來的全球股災,打亂投資人存股計畫;「3月19日當天超過700檔股票跌停,很多原本要存股的散戶,看著獲利一路縮水,帳面轉虧,受不了心理壓力殺低股票,存股最後功虧一簣。」

張弘昌指出,這一切其實都是心中「持股成本」在作祟;或許當大環境明顯不利金融股時,投資人更該做的,是培養獨立判斷的能力,而非一頭熱的跟存金融股。

以人氣最高、最受存股族愛戴的兆豐金為例,「2019年8月,兆豐金總股東人數開始明顯走升,當時股東人數為25萬人,如今成長到31.6萬人,增加約6萬人,但持股400張和1,000張以上的大股東人數,卻一路減少,很明顯的,籌碼在轉移。」張弘昌一針見血指出。

 

 

進一步看,兆豐金持股100張以下的股東在過去1年增加了6.6萬人,其中持股在1至5張的小散戶,更占了5萬多人。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大股東出,小散戶進」的情況,不只發生在兆豐金,包括玉山金、元大金、華南金、中信金、合庫金等市場熱門存股標的,也都有類似現象、籌碼明顯從大戶手中流向散戶。

「科斯托蘭尼在《一個投機者的告白》提到,股票集中在少數固執的大戶或法人手中,或在猶豫的散戶,未來股價走勢將有不同結果。一般來說,樂觀時高點買進、悲觀時低點殺出,往往都是散戶所為。」張弘昌引用德國證券教父的投資智慧,提醒金融存股族別忽視了「籌碼轉移」這件事。

 

大高股息ETF(0056)是國內老字號訴求股息收益的產品,其成分股表現動見觀瞻,被愛好股息收益的投資人,當作重要指標。有意思的是,不少存股族偏好金融股,但0056偏偏含「金」量極低,歷年來只有兆豐金不動如山;日前成分股調整,才又多了一檔京城銀。

 

 

 

0056成分股篩選原則必須符合3條件,一是公司市值要在台股前150大,二是流動性佳,三是未來一年預估現金股利殖利率要在前30名,具備這3要件才能被選入;過去金融股入榜家數少,存股族偏好的熱門標的多未列於其中,日前台灣高股息指數成分股調整,京城銀即以新生亮相,首度納入高股息梯隊中。

 

不過,相較高人氣金融存股標的玉山金、第一金、中信金,京城銀算是存股族眼中的「冷門股」,此次納入0056成分股,也讓大家眼睛為之一亮。台大學霸、價值型投資達人胡升鴻就曾直言,京城銀是所有金融股中,獲利能力相當優異的銀行,加上老闆投資眼光極佳,善於危機入市,對銀行長期表現也有加分。

胡升鴻分析,京城銀最大亮點在優異的利差表現。「銀行最重要獲利來源在放款,京城銀專注服務南部中小企業,特別在台南一帶長期深耕,老客戶黏著度相當高,與銀行往來密切,是推動獲利很大的引擎之一。」

另外,當京城銀股價超跌時,公司也會真槍實彈執行庫藏股,以維護股東權益。「過去印象,每當京城銀股價來到30元附近、或股價低於淨值時,公司就會啟動買回庫藏股,之後註銷,對銀行獲利都有一定幫助。」胡升鴻認為,布局銀行股最重要三件事,是吸收低息存款的能力、不良認定標準及備抵呆帳覆蓋率、以及企業文化,投資金融股前,建議大家還是要多做點功課才行。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00619fin017/

---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401/post/202006180010/%E5%85%86%E8%B1%90%E9%87%91%E3%80%81%E7%8E%89%E5%B1%B1%E9%87%91...%E9%A0%98%E8%82%A1%E6%81%AF%E9%80%80%E4%BC%91%E5%A4%A2%E7%A2%8E%EF%BC%9F%E9%80%99%E4%BA%9B%E5%9C%96%E8%A1%A8%E5%91%8A%E8%A8%B4%E4%BD%A0%EF%BC%9A%E7%8F%BE%E5%9C%A8%E9%96%8B%E5%A7%8B%E5%AD%98%E3%80%8C%E9%87%91%E8%9E%8D%E8%82%A1%E3%80%8D%E6%81%90%E5%87%B6%E5%A4%9A%E5%90%89%E5%B0%91

張弘昌

聰明理財

達志

2020-06-18

 

這幾年來,「存股」成為投資顯學,其中金控股和銀行股又是許多投資人的第一首選,主要原因不外乎「銀行不會倒」、「出事政府會救」、「獲利和配息穩定」等等,於是在媒體報導、達人「呷好道相報」的傳染下,大家開始「有樣學樣」——定期+不定期買股→領股息→股息再投入→賺取複利成果。

 

不過,先來看看最近很紅火的兆豐金。

 

股票和期貨不同,期貨理論上籌碼可以無止盡創造,但股票除非增資、發放股票股利,短期籌碼(股本)大致是固定的,也就是說,當有人買進時,另一邊就是有人賣出,整個過程就是「轉移」的動作。

 

下面有4張圖表是兆豐金近1年多的籌碼變化。第一張圖表裡的藍色柱狀走勢是總股東人數,可以看出從2019年8月就開始明顯走升,當時股東人數為25萬人,如今成長到31.6萬人,增加約6萬人,與之對照的是,代表400張和1000張以上的大股東持有率曲線(橘線和藍線),卻一路減少。很清楚,這是籌碼在「轉移」。

 

▲圖檔來源:神祕金字塔(以下未另外註明者皆同)

 

 

兆豐金股東人數增加 集中在持股百張以下散戶

 

我們再把總股東人數和大股東人數變化,拉長從2018年7月開始觀察(如圖二、圖三),增減的對比情形更為明顯,而從斜率來看,近一年來走勢最「陡峭」,反應的結果就是愈來愈多人樂於當兆豐金的股東,這應該也和「存股成功故事」深植人心有關。

 

 

那麼,增加的股東集中在哪一帶?從下圖四可以發現,持股100張以下的股東在過去一年增加了6.6萬人,「吸納」了近30萬張股票,其中持股在1-5張的更是占了5萬多人,以兆豐金目前股價31.7元計算,大概就是可運用資金在20萬元以下的「散戶級」投資人。

 

▲資料來源:集保中心

 

這種「大股東出脫、散戶買進」的情況,只有發生在兆豐金身上嗎?其實近期熱門的存股標的像玉山金、元大金、華南金、中信金、合庫金等,均有相似的籌碼轉移面貌(圖五至圖九),如果這樣的趨勢繼續延伸下去,會不會印證德國股神科斯托蘭尼的「股票在誰手上」理論,值得觀察。

 

科斯托蘭尼在《一個投機者的告白》提到,股票集中在少數固執的投資者(大戶或法人),或者在猶豫的投資者(散戶)時,對未來的股價走勢將各不相同。一般來說,「樂觀時高點買進、悲觀時低點殺出」,往往都是猶豫的投資者(散戶)所為。

 

 

▲圖檔來源:神祕金字塔

 

或許很多人會問,存股是長期不間斷買進並持續用股息複利,股價買高買低沒什麼太大差別。

 

 

平均存股成本太高 股市重挫容易情緒高壓

 

但實際上,很多存股達人之所以能賺錢,甚至出書、開課,追根究底還是在「時機」,也就是利用前幾年金融股低檔時開始佈局,當一檔股票比底部位置上漲1倍、2倍,或者本益比從從10倍上升至20倍時,再進場存股的人,長期複利要有成效的時間相對拉長,中間的變數自然也多。

 

再者,投資人心目中常擺脫不了「持股成本」的魔咒,如果平均存股成本愈高,愈難以克制情緒,今年第一季的疫情股災就是明顯例子。

 

相信大家還記憶猶新,美股創下史無前例的熔斷次數,台股在短短兩個月蒸發3500點,尤其3月19日當天超過700檔股票跌停,很多原本要存股的散戶,眼睜睜看著獲利一路縮水,接著帳面轉為虧損,受不了心理壓力殺低股票,存股最後功虧一簣。

 

當時有個「小韭菜」在PTT就寫到,自己原本存股對象是兆豐、玉山、元大高股息等,但股災來臨,一下子就把過去3年所累積的帳上獲利全數吐出,還倒賠幾十萬元,結果讓他整晚在計算損益、失眠沒睡,最後決定將所有金融股全部砍光出場......心理解脫了,但存股美夢也破碎了。

 

試想,如果他那時服用長效的安眠藥,二個月後才醒來,也許不會那麼痛苦的掙扎,一切其實都是「持股成本」在作祟。

 

股市裡有個現象,當多數投資人都認同某個行為時,往往股價不便宜,甚至藏有泡沫。隨著「存金融股」成為散戶們的最愛、大股東卻在減碼時,或許該思考,究竟是大股東太笨?還是散戶們喜歡盲目跟風?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401/post/202006180010/%E5%85%86%E8%B1%90%E9%87%91%E3%80%81%E7%8E%89%E5%B1%B1%E9%87%91...%E9%A0%98%E8%82%A1%E6%81%AF%E9%80%80%E4%BC%91%E5%A4%A2%E7%A2%8E%EF%BC%9F%E9%80%99%E4%BA%9B%E5%9C%96%E8%A1%A8%E5%91%8A%E8%A8%B4%E4%BD%A0%EF%BC%9A%E7%8F%BE%E5%9C%A8%E9%96%8B%E5%A7%8B%E5%AD%98%E3%80%8C%E9%87%91%E8%9E%8D%E8%82%A1%E3%80%8D%E6%81%90%E5%87%B6%E5%A4%9A%E5%90%89%E5%B0%9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喔…喔… 的頭像
    喔…喔…

    熱血流成河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