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大賺 股東恐看得到吃不到

保險業前三季獲利達2,100億元,創下新高,但股東恐怕看得到卻吃不到。

 

因2026年保險業接軌IFRS 17會計準則及保險資本標準(ICS)2.0版二大國際標準,增資壓力大,金管會希望業者盈餘放在帳上充實資本,過去二年只核准四家公司發放現金股利,金額也僅57.09億元,明年要發放股利的機率還是不高。

 

2019年整體保險業獲利1,705億元,是歷年來最高紀錄,但包括保險龍頭國泰人壽等多家業者都選擇不發股利。保險業發股利須經過核准,據保險局統計,截至今年10月29日止,僅核准合庫、康健、安聯、中國人壽四家公司發放現金股利,共配發50.56億元。

 

2018年最後二個月,壽險業在股市遇亂流,導致帳上出現未實現虧損,整體保險業仍賺1,546億元,但受法令限制,不少業界無法發現金股利給股東,保險局統計,去年只核准合庫與康健人壽二家發放股利,合計6.53億元。近二年都配現金股利者只有合庫與康健人壽這二家。

 

相較2017年前,壽險業若全年獲利千億元上下,每年可分配現金股利100億~200億元,獲利配發率約15%上下,近年壽險業配股息機率愈來愈低。

 

金管會今年7月時統計,壽險業自2016年至今年,近五年辦理現增及盈轉增近2,662億元,若加計近五年發行次順位債券,總增資金額達4,707億元,同時間金管會核准壽險業現金股利僅近581億元,今年更只有50.56億元。

 

看得到吃不到 壽險業5年配息率僅13%

壽險業從2014年到2018年稅後共賺新台幣5,516億元,但投資人看得到卻吃不到。保險局26日公布,近五年只有7家壽險公司申請且獲准發放現金股利,發出現金股利約725億元,等於獲利回饋給股東的比率僅13.25%。

其中,國泰人壽、中國人壽從2015年到2018年都有獲准核發現金股利,是發放次數最多的二家壽險公司,但今年都已確定不發現金股利,中斷連續發放的紀錄。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日前表示,壽險業未來要因應保險會計(IFRS17)都已有點喘,每年應要多增提準備金,且獲利應多保留在帳上,厚實淨值與資本;同時去年大型壽險公司因都有淨值項下未實現損失,因此未能發放現金股利。

保險局公布,2015到2018年曾被核准發現金股利的共7家壽險公司,即國壽、富邦人壽、中壽、三商美邦人壽、遠雄人壽、合庫人壽、康健人壽,共發出近725億元的現金股利,其中國壽及中壽連續四年都有發放股息,今年預計要送件申請發現金股利的則有康健人壽與合庫人壽,若能獲保險局核准,則發放現金股利的年數才能追平國壽、中壽,即也有四年。

但因為合庫人壽與康健人壽要發放的現金股利不到10億元,以此推估,壽險業自2014年到2018年稅後共賺5,516億元,但僅發出731億元左右的現金股利,發放率約13%多。

 

 

分析會計師簽證過的財報,前三季壽險稅前獲利高達一○○四億,較去年同期成長六成二,約三百八十億台幣。

三百八十億台幣中,有四成是不動產重估利益所貢獻,剩下六成有一大半是靠美元對台幣升值、趁金融市場高點,出清倉庫裡的投資好貨賺的。

去年,老字號國泰人壽第一季就重估不動產,前三季認列了一三六億,富邦和南山人壽也分別認列十五億、十六億。

從某個角度來說,二○一四年金融業賺大錢,根本是金管會修改會計政策,送出的大紅包。

過去,壽險業買不動產,只能用成本列帳,不論房地產價格高或低都不動。

但會計準則修改後,壽險業者可以找估價師重新鑑價,以市價計帳。重估後,每年隨著房地產價格漲跌,就要認列獲利或虧損。

但金管會允許資產重估的條件是:認列的獲利不准分配。「用白話文講,就是股東看得到吃不到,」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行政營運長鍾丹丹直言。

加上年底才重估的中國人壽,總計壽險業約一百八十億台幣獲利不能分配。這一四%就像股東帳上的富貴,有如天邊一朵雲。

鍾丹丹指出,金管會其實對不動產獲利的態度一向謹慎,即使公司出售不動產,賺了錢,也要經過保險局核准才能分配。

更重要的是,鍾丹丹提醒,採用公允價值就不能回頭,投資人要有心理準備,未來如果房價重挫,損失也會馬上反映在財報上。

https://www.cw.com.tw/article/5064342

金融業大賺錢 股東看得到吃不到?

白奇仕

金融風雲

攝影/聶世傑

934期

2014-11-13

金融股第三季季報陸續公布,幾乎家家戶戶都端出歷史新高的獲利表現。但漂亮財報的背後,真的代表台灣金融業競爭力大躍進嗎?還是只是空歡喜一場?投資人可得睜大眼睛才能下定論。

金融股第三季財報陸續揭曉,今年台灣金融業紛紛交出歷史新高的獲利,與去年同期比較,許多家公司獲利成長甚至超過一倍;但是,投資人卻感受不到這樣的氣氛,高獲利的背後,究竟代表了實質競爭力的提升,還是只是空歡喜一場?


大補丸 不動產增值利益


事實上,美麗的財報底下,許多來自一次性的獲利,恐怕才是今年金融業榮景的主要答案。以壽險業為例,就因為不動產價值認列的方式不同,讓獲利大增,包括國泰金控底下的國泰人壽,去年在金管會核准下,拿出全台二一○棟商業不動產中的四十四棟,採IFRSs的規定,認列「不動產增值」的共同準備金共四四三億元,未來可以分五年回沖,每年以一百億元為上限,將提高損益表的帳上獲利,如果採上限攤提,相當於每年一百億元或每月八.三億元的準備金回沖,只是這些重估的不動產增值利益,必須全數提列「特別盈餘公積」,限制分配,小股東一毛錢都分不到。

而且未來,國壽必須每半年評估一次,並且將增值利益反映在損益表上。因此今年六月,國壽又認列一三七億元的不動產增值獲利,主要是因為位在台北市的民生建國都更案拿到建照,依會計原則由成本法改為土地開發法認列。公司表示,該土地價值增加一四一億元。如果再加上其他處分股票與債券獲利等,國泰今年前九月已經賺了四四八億元,比去年同期的二八六億元大幅增加五六%。

不過,今年的亮麗表現也同時埋下風險,因為未來不動產景氣如果盛況不再,國內商用不動產的價格走低,國泰金的獲利也將會受到直接衝擊。

今年富邦金控獲利增長也是與會計原則改變有關。去年八月,富邦金底下的富邦人壽曾進行金融資產重分類,將超過八成、約一千九百多億元即將持有到期的債券部位,放在備供出售的部位,因此造成淨值大增二五○億元,此舉也讓富邦金可隨時直接處分債券與股票來提升獲利。尤其因美國利率在今年持續下跌,富邦金第二季的備供出售項下的未實現獲利因此大增二八○億元。


快升息 恐影響債券獲利


富邦金的風險在於未來債券市場波動;雖然在利率走低的環境下,淨值與獲利都可望不斷成長,但是在美國聯準會剛剛宣布停止寬鬆貨幣政策、並且有可能在明年第二季啟動升息,屆時富邦金這樣的獲利模式將會受到嚴重考驗。

此外,富邦金不動產的持有部位雖然比國泰金少很多,但今年十月富邦也跟進宣布改採公允價值模式評價投資性不動產增值利益,這次的會計原則改變則是反映在去年的淨值增加二五二億元,且回溯調整去年度獲利增加五十八億元。

同樣改變會計原則的壽險公司還有中國人壽;前年十二月,中壽也因應會計原則改變,把三千八百億元的持有到期債券,重分類到「備供出售」項下,這讓該公司的淨值增加二一○億元,也因此,中壽可以處分債券來增加獲利。在今年賺的三十八億元中有二十九億元是從債券部門貢獻。和富邦金相同,中壽未來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債券市場走空頭的時候,淨值就會受到影響。


呆帳沖回 挺過海陸風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三年前,中壽參股中國建設銀行轉投資的建信人壽,在今年第三季財報上,將其分類為備供出售金融資產,並認列「未實現利益」七十億元。建信人壽為未上市公司,今年前三季獲利約人民幣一.五億元,中壽持股一九.九%,這個未實現金額雖然不會影響獲利,卻大大提高淨值,對此,中壽表示,一切評價均符合國際財務報導準則。

此外,每年的「呆帳沖回」也是影響銀行的因素之一,尤其去年國內金融業驚爆近幾年來最大一筆高達二百多億元的呆帳,債主「台灣海陸運輸公司」讓許多家銀行受傷慘重,並忍痛在去年提列八到九成的呆帳;但今年年初,銀行就因抵押品運輸船順利拍賣,因此包括彰銀、兆豐金在內的多家官股行庫帳上獲益良多,估計所有銀行加總,整體銀行業可沖回的獲利應該超過一百億元。

不過,景氣前景不定,銀行業今年還是有今年的煩惱,雖然挺過「台灣海陸風暴」,但看到最近剛剛宣布重整的例子,包括福聚太陽能、勝華,或是剛倒閉的在德國上市的大陸公司——索力,這些都很可能是金融業今年或來年的呆帳,一旦提列,就將影響當年度獲利。

此外,在金管會疾呼「亞洲盃」的政策下,包括中信金與元大金都紛紛力挺,並且靠著帳上產出「廉價購買利益」大大提升獲利。


購併風 也能錦上添花


中信金今年六月購併日本的東京之星,帳上除了增加東京之星的資產外,竟也認列因購併產生之「廉價購買利益」,共一四八億元。因此前三季獲利衝上三七三億元,大幅超前去年同期的一八三億元。

會有如此高的獲利,是因當初中信金以○.五二倍的淨值收購日本東京之星,其中低於一倍淨值的差額,在會計上經調整後,就能當成「廉價收買利益」列入損益表。假如扣掉此筆利益,中信金前三季的獲利成長率將從一○四%跌回二三%。

無獨有偶,元大金也在六月以八十億元、淨值比約○.六倍取得韓國東洋證券五三%的控制性股權,並且在九月認列五十六.四億元廉價購買利益。元大金因此今年前九月獲利達一三九億元,比起去年同期才賺五十五億元,成長一五○%;但實際上,如果扣掉這筆股東來年無法分配的購併利益,實際成長約為五○%。

今年是導入IFRSs的第二年,許多會計原則都還在修改中,某些項目容許比較寬鬆的解釋,因此投資人看到亮麗的獲利數字時,應好好研究一下公司的獲利,主要是來自本業,還是一次性的資本利得、或是純粹會計項目的操作。特別是這些從會計原則改變的獲利,將無法當現金股息配給股東,對投資人的實質意義其實不大,實在不用太過興奮。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395/post/201411130008/%E9%87%91%E8%9E%8D%E6%A5%AD%E5%A4%A7%E8%B3%BA%E9%8C%A2%20%E8%82%A1%E6%9D%B1%E7%9C%8B%E5%BE%97%E5%88%B0%E5%90%83%E4%B8%8D%E5%88%B0%EF%BC%9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