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靚慧/台北報導〕傳言許久的澳盛銀行個金財管業務出售案,今日終於底定,星展銀行今日宣佈,將以約新幣1.1億元 (約新台幣25億元),收購澳盛銀行在台灣、新加坡、香港、中國大陸以及印尼等5市場的個人金融與財富管理業務。
星展銀發布新聞稿指出,此次的收購,包含新幣170億存款業務、新幣110億放款業務、以及客戶投資性資產管理(AUM)規模約新幣65億,均為個金業務,不包括企金業務,預估可為新展銀行全年營收增加約新幣8.25億。
澳盛銀行目前相關市場客戶數近130萬,其中有10萬名財富管理與私人銀行客戶,以及120萬個人金融客戶。
星展銀行指出,該行決定收購澳盛銀行業務的理由,主要是為了加速星展銀行成為亞洲領先的財富管理銀行,希望擴大星展銀行在印尼、台灣的業務規模,並加速發展完整的數位金融平台。星展銀預期,在合併完成的一年後,股東報酬率和營收都可快速成長。
作者黃琮淵、邱琮皓╱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6年1月2日 上午5:50中國時報【黃琮淵、邱琮皓╱台北報導】
外銀度小月,澳盛銀行上月將台南分行遷址搬上7樓,創下非特色分行最「高」紀錄,不過因澳盛銀在當地僅剩1家分行,缺乏替代分行,存戶怨聲載道。澳盛銀解釋,數位銀行是長期發展計畫的優先考量,新的台南分行符合財管客戶需求,會以先進金融科技協助提供更好服務。
分行類型五花八門,目前樓層最高的是遠銀101分行,屬遠銀的特色分行,專營高資產財富管理業務;反觀澳盛銀台南分行並非特色分行,承辦一般業務,更是在當地唯一的分行。
諷刺的是,相較於澳盛銀位於台北信義區的信義分行,就大剌剌地開在精華路段的1樓店面,台南反而捨棄1樓店面、直接搬上7樓,同業笑稱「台南的地可能比台北貴吧?」由於能節省的租金相對有限,只能說是能省則省。
澳盛銀解釋,將台南分行搬遷至目前的台南市核心商業區,成為位於高樓面分行,不僅提高分行效益,也更便於台南地區客戶往來服務。
不過這項舉動已引發當地存戶不滿,存戶陳媽媽說,上銀行辦事必須上7樓,「根本是在折磨存戶!」把台南人當二等公民,或是只想服務特定存戶,呼籲主管機關管一管。
金管會解釋,過去是有外商銀行將分行設在樓上,這確實在本國銀行較少見,因依照相關規範,只要符合商業用途、且經當地政府機關許可,沒有非要設在1樓。
銀行業者直言,如果是台銀搬上7樓,早就被罵翻了,畢竟銀行除重視經營績效外,還是得兼顧社會責任,澳盛銀此舉跟拒收定存沒什麼兩樣。
業者表示,若是特色分行就算了,問題是澳盛銀在台南已裁到剩下一間分行,竟還利用高樓層「挑」客戶,擺明在趕客人。
黃琮淵/台北報導
澳盛銀分行搬上7樓,讓3家當年從RTC(金融重建基金)手中接下問題銀行的外銀,在台經營困境浮出檯面。外銀主管講得直接,「當年以為的苦藥變成洩藥」,的確始料未及。
外銀自2006年以來,透過併購國銀擴張規模,渣打、花旗先後合併竹商銀、僑銀,之後則是透過RTC標售,荷銀併東企、匯豐併中華銀,星展併寶華銀,成為目前5家子行。
相較於渣打、花旗的合意併購,荷銀、匯豐及星展則還在「8年抗戰」,其中荷銀標下東企後就遇到金融海嘯,先是轉手給RBS(蘇格蘭皇家銀行),最後再賣給澳盛銀。
主因是接手之後,才發現「洞」太大,像是中華銀的隱形債務,讓匯豐苦不堪言,撤出台灣傳言不斷,金融界更盛傳是金管會多次留人,否則早走了。
澳盛銀當年合併東企之後,分行數增至22家,原以為可以大展長才,但搬遷效果不彰,只能裁撤,目前只剩下10家,縮減規模居各外銀之冠,壓力可想而知。
星展吃下的寶華銀,狀況也沒比較好,所幸星展母行金融海嘯受傷不重,口袋也深,還能慢慢熬,付出的代價就是獲利不彰。
至於花旗、渣打,也不是完全順遂。花旗母行在金融海嘯時遭受重傷,從注資者變成需要子行奧援,導致台灣花旗很難獨善其身,「被迫幫母親還債」;渣打同樣面臨與竹商銀融合問題,合併效益不及當年預期。
外銀主管直言,雖然不能怪主管機關,但外銀確實還在收爛攤子」,甚至興起不如歸去的念頭,何時能走出來仍未知,恐怕得靠主管機關多點關愛眼神,才能重拾當年風光。
(中國時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