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格去年EPS衰退,配息率不減反略增
MoneyDJ新聞 2021-03-31 10:39:55 記者 邱建齊 報導
知名食品大廠佳格(1227)自結去(2020)年EPS 3.54元、低於前(2019)年的3.76元,董事會決議每股擬配發2.5元現金、配息率70.62%仍略高於前一年的70.48%,以昨(30)日收盤價58元計算,現金殖利率為4.31%。
佳格去年在疫情由最初的營運阻力轉為助力之下,前三季EPS 2.79元小贏前年同期的2.69元,全年營收年增10.23%、以344.66億元連3年創高。
原本法人預期,去年第四季營收除了以3.86%微幅差距超越前年同期的98.61億元單季歷史紀錄、並首度破百億達102.42億元,估計去年第四季EPS亦可望超過前年同期的1.07元,全年EPS有機會高過3.76元;但最後自結出來的數字,去年全年EPS反以3.54元、低於前年的3.76元,以此推算去年第四季EPS約為0.75元、明顯低於前年同期的1.07元。法人推估,主要應來自黃小玉等上游原物料價格飆漲造成營業成本增加。
根據佳格在3月22日公告董事會通過的去年全年自結數字,合併營收344.66億元、年增10.23%;營業毛利96.09億元、微幅年減0.23%,換算毛利率為27.88%、年減2.92個百分點並創7年低;營業利益40.44億元、年減8.59%,換算營益率為11.73%、年減2.42個百分點;歸屬於母公司業主淨利為32.13億元、年減5.94%。
佳格今(2021)年前2月合併營收為63.26億元、年增42.98%。
---
商業周刊
曹博睿鐵腕變革,能成功激發營運成長?
麥片龍頭二代接班 佳格幹部大出走風暴揭密
它是台灣最知名的食品龍頭之一,旗下包括桂格、天地合補、得意的一天、曼陀珠等品牌,深入台灣人的生活;至少有五個品牌拿下市占第一,二○二○年集團營收達三百四十四億元。
它卻從不開產品上市記者會、不辦法說會。董事長曹德風非常低調,從不接受媒體採訪,每年只在股東會上出現,卻是二○二○年《富比世》台灣富豪榜的第四十五名,身價高達八億二千萬美元(當時約合新台幣二百四十六億元)。
它是佳格食品。然而,這個麥片龍頭可能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茶壺內風暴。
一個食品同業董事長接到公司人資報告:才短短三個月,一口氣收到十幾個佳格食品的中高階幹部投遞履歷求職,頻率之高,還特地向上呈報。
的確,從二○一九年起,佳格發布重大訊息的人事變動,包括總經理、財務長、會計主管、代理發言人等,高達八次更換。這還不包括未發布重訊的業務處、行銷處、研發處等多位一級主管,也在這兩年內接連去職。
根據本刊掌握的消息,因為老臣快速撤換,接班梯隊無法迅速接上,董事長曹德風的兒子、總經理曹博睿,目前身兼執行長、研發長、人資長,在規模如此大的上市公司中,實屬稀有。
不只是人,連事業也正大幅調整。佳格三月十二日公告與恆天然乳品的經銷代理合約在今年四月到期後將不續約。恆天然旗下有安怡、豐力富、芝司樂等品牌,占佳格去年前三季的銷售總額一一%。
此外,請佳格代工飲品的廠商們,也接到通知,即將停止接代工訂單。
「改變,是從Arthur(曹博睿)回來開始,他說要引進美式管理,不管是人、事業、通路,只要沒有達到目標績效就砍,就算找來的新主管,也很少能待超過三個月。」一位佳格員工說:「許多人都是『被退休』、『被離職』,幾乎每個月都有新的人事公告,員工心中都很忐忑。」
為什麼二代接班,會對這家企業帶來如此大的衝擊?或許該從佳格的成立說起。
第一代建立王國
研發、行銷雙動力奠基
第一代曹德風大學念的是土木系,後來赴美拿了科羅拉多大學的食品工程博士,他曾經自嘲:「當年只有食品所願意給我獎學金,只好踏入食品界。」畢業後曹德風進入美國桂格公司,一九八一年被派回台灣設廠。
但才做了四年,桂格總公司認為亞洲消費者的口味難以捉摸,決定撤資。當時擔任台灣總經理的曹德風覺得可惜,他衡量成本跟利潤空間,覺得仍有可為,便大膽出資買下資產,獲得桂格在台商標權,成立佳格食品,帶著原本台灣團隊,一起經營下去。
然而當時佳格僅有嬰兒麥粉和燕麥片兩種產品,正好跟全球最大食品集團雀巢對上,光以麥粉這項產品而言,雀巢跟桂格的市占相比是八比一。但曹德風不認輸,他一方面靠研發推出多種口味麥粉、又購併銷量下滑品牌,小公司展現靈活身段分進合擊,國際大企業還來不及反應,他已經發動奇襲打成平手。
一九九一年,佳格發表三合一麥粉,雀巢也在同一週發表相同新品。這次正面對決,曹德風打行銷戰,靠著廣告裡一句「麥片的名字叫桂格」,成功打響品牌,上市一年後,市占率穩穩超越雀巢十個百分點以上,成為眾所周知的「燕麥王」。
從佳格的發展脈絡可見,雖以美國品牌起家,但本質較偏於本土家族企業。佳格前員工形容:「有外商的紀律,卻有本土的彈性。」並且股權非常集中,即使股票上市後,曹家直接或間接掌控的股權仍長期超過四成。
許多高階幹部都從創業初期起,一路跟著曹德風打拚超過二十年,有革命情感。一位老員工描述,曹德風為人非常惜情,不擺架子,員工不稱他曹總或曹董,都喚他「曹先生」。
「曹先生身高超過一百八十公分、很瘦,有對大耳朵,人群裡一眼就認得出他,他朋友開玩笑說他是『食品界的王永慶』。」一位資深記者說:「但他沒有王永慶的霸氣,待人很客氣,記者在新聞現場約他一百次,他會一百次都很耐心的拜託你不要訪問他。」
佳格能在台灣站穩地位,靠的是投入大量資源做研發,以及不斷播送電視廣告。根據年報,光是研發,二○一九一整年就花一億四千八百萬元,在食品業界相當罕見。
再來是廣告。根據二○二○年MAA台北市媒體服務代理商協會資料,佳格光是電視廣告播出費就高達五億八千四百萬元,是全台第二大電視廣告主。這還沒計算高達七位數以上的代言費,包括導演吳念真、律師謝震武、主持人白冰冰,近年當紅的演員吳慷仁、許光漢等,都是代言人。
二○一九年,七十四歲的曹德風將經營棒子交給兒子曹博睿。曹博睿是史丹佛大學MBA,曾任職於麥肯錫顧問公司,加入佳格後,二○一○年參與打造佳格中國市場的「多力」葵花油品牌,目前居中國葵花油品牌市占第一。
第二代上任大刀闊斧
砍掉低毛利代理、重整人事
然而,受過美國企管顧問公司以及中國狼性市場的薰陶,曹博睿作風與父親顯然不同,員工說他極為重視績效,所有報表都看得很細,他上任後積極推動改革,包括將原有中英文並用的企業識別系統,改為全英文,宣示將導入外商式管理的決心。
其次,他推動集團整併,把製造「福樂」品牌的子公司佳乳併入佳格,又一刀砍掉了代理十三年的恆天然旗下品牌。同業評論,雖然安佳與豐力富品牌獲利穩定成長,但是代理毛利終究比較低,若是為了聚焦,犧牲一成營收還在可忍受範圍。
人事上也大刀闊斧,員工說:「只要滿二十五年的員工,他都會請他退休。」
「很多高階主管位置,接手的人根本還沒找到,就由他暫代。」佳格員工說:「內部非常混亂,除了主管,也有整個team(團隊)全部消失的,像是『桂格完膳』行銷團隊二月底全部離開,窗口都不知道要找誰。」
有廠區員工在佳格任職三十年,被主管叫去填了退休申請書。「他沒有犯錯、也還沒有老到不能工作。孩子才剛讀大學,正需要用錢。」
甚至,還有員工已心寒認為:一個品牌沒有員工沒差,因為再找就有。
通路業者也覺得困惑。一位通路業者指出,去年佳格的行銷窗口就換了好幾次。人員流動可能某個程度上影響了市場嗅覺,每年第四季各家通路都會跟產品商進行年度回顧及新品計畫,但新品總能令人眼睛一亮的佳格,去年卻讓通路覺得難以投下肯定票。
「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想法,的確有人事上的改變,但業績沒有衰退,不能說是錯的啊!」佳格獨立董事張忠本接到記者電話時原本拒答,躊躇許久才接了一句:「我們會注意這些措施對公司的影響。」
去年營收仍成長10%
卻止不住社群議論主管異動
即便多位財務主管異動,引起PTT股票板等各股市討論區熱議,但佳格仍保持沉默。本刊兩度詢問佳格代理發言人陳俊明,他只說「不回應同業放話」、「你們的說法太誇張了」,不答覆任何問題。
企業傳承有許多難題,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于卓民認為,許多二代經營理念若與老臣不合,確實會選擇大刀闊斧。「二代上任不久就選擇激烈做法,容易導致士氣受影響,流動率若飆高,又未有老臣坐鎮指揮,公司經營可能出現嚴重斷層。」
雖然年資高的員工可能有效率低落或無法應變環境的問題,但是老臣對於企業經營延續扮演重要角色,也是穩定內部軍心的力量。「我是建議變革可以成立一個新的子公司,你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你做出成績,再併回母公司,風險才能降到最低。」于卓民進一步解釋。
雖然目前佳格人心浮動,但以財報來看,去年營收仍成長一○%,台大工商管理系暨商學研究所教授朱文儀指出,食品業是相對穩定的產業,現有的競爭優勢不容易被取代。這也很可能是曹博睿做出激烈變革的底氣。
只不過,變革已持續超過一年,再如何穩定的產業,也禁不起長時間的震盪,結束恆天然代理權與產品代工的損失,也將在未來發酵。
「社群、直播行銷興起,虛、實通路間變化產生消費轉移,除須面對國內外廠商競爭,對消費者習性與通路掌握也刻不容緩……。」佳格在年報上如此描述眼前所面對的挑戰。也或許,激烈變革是打算為成長已經趨緩的佳格,打上一劑強心針。
唯快不破,是商業界信仰的定律之一。但速度過了頭,也會導致方向不清、人心動搖,然而企業能否成事,始終在人。
老企業轉身,是該大破大立?還是該懷柔漸進?一百個企業可能就有一百種答案。觀察一個領導者的高低在於:他是否能快,又願等待。柳井正曾說:「經營,就是與矛盾鬥爭。」能駕馭的矛盾越大,格局往往就越大。
曹德風曾說:「膽小的公司沒有未來。」而其子曹博睿的這大膽一步棋,將把佳格帶向何方?各界都在看。
PTT版佳格負評延燒》危機爆發,先盤點8個關係人
佳格接連爆出高階主管出走、終止代理合約等壞消息,短短3天就在PTT等社群網站湧入上百條負評討論,品牌形象大傷。
至今,佳格高層對外和對基層員工都採不回應的「冷處理」方式,這對後續營運恐將帶來衝擊。
在社群時代,企業面臨的危機多,但卻越來越難處理。原因是,人人都是自媒體,爆料文化興起,企業的一舉一動已無所遁形;過去,危機處理有黃金72小時,如今卻剩不到半天。這代表,企業必須要快速辨識危機警訊。
其次,處理危機第一時間得要懂得盤點利益關係人,理解關係人的立場和受損程度,並進行修補,才能阻止危機擴散。許多企業會誤以為,利益關係人僅指股東、投資人、供應商等角色,但其實有8個面向得盤點。唯有看清楚全局,才能判讀危機。
以佳格的案例來看,從外部股東、員工、供應鏈、消費者、媒體等諸多關係人,都開始產生疑慮,埋下內部風暴向外延燒的危機種子,值得企業警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