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工商時報

觸控面板廠TPK-KY(3673)公告,子公司宸鴻光電取得外送平台軒饌廚坊可轉換公司債(CB)450張,總交易金額達4,500萬元,轉換價格為每股16元。TPK-KY表示,可轉換公司債轉換期間為自民國113年8月1日起至民國116年1月31日止,轉換價格為每股新台幣16元。

軒饌為一著重於外送飲食之雲端廚房業者,目前共有60個以上之餐飲品牌。軒饌目前在台灣及菲律賓設有共兩個中央廚房,且於台灣、菲律賓、馬來西亞及日本共經營35間雲端廚房餐廳。

 

---

https://www.justkitchen.com/aboutus/

Just Kitchen 虛擬廚房,將餐廳的外送美食搬上消費者的餐桌,輕鬆解決消費者三餐的煩惱,旗下品牌包括國民美食 淚牛滿麵 牛肉麵、低碳低卡 健康餐盒 Body Fit、日式鰻魚飯 咖哩丼 靈魂製作、留川風 川味 牛肉麵、台灣珍珠奶茶 Boba Mania、台式小吃 滷味專科、開鍋祭 小火鍋、HOT ONES 美式辣雞翅、超夯台味西吃 嗑刈包 K Bao、口味多變 Just Chicken 炸雞…等品牌,提供消費者更多元的外送新選擇、更優質的餐食體驗。

Just Kitchen更與知名品牌合作,推出適合外送的獨家餐盒,像是蟬聯米其林一星的大三元酒樓粵式星級餐盒、米其林餐盤Orchid蘭餐廳的星馬饗宴、以及TGI Fridays Go典經美式的餐點…等,讓消費者對Just Kitchen推出的多樣餐盒期待不已,也肯定了Just Kitchen的專業與外送產業的龍頭地位。

Just Kitchen 成立於2019年6月,採用樞紐供應鏈系統並融合策略性的地點設置,整合中央廚房、多元虛擬餐廳品牌及外送服務的數位企業模式,成功地將消費者所需的餐點送至目的地,同時解決傳統餐廳對於外送距離限制的問題。

不只能立即點餐,Just Kitchen旗下還有Just Market 嚴選市集,Smith&Wollensky 高檔禮盒火鍋肉片、麥可溫德的經典歐式麵包、Body FIt 舒肥肉品、與營養師配合的健康食譜,各種高品質嚴選食材,等你帶回家!

提供安心的食材是JK廚房的使命、擁有衛生的環境是JK廚房的要求、快速上門的美食是JK廚房的目標。

 

---

https://www.ctee.com.tw/news/20220604700204-431003

「其實cloud kitchen和ghoust kitchen概念還是略有不同,雖然都叫雲端廚房,前者比較像是出租共享空間,後者如我們是有培養廚師重新製作料理的,」創辦人陳星豪特別解釋,他認為Just Kitchen最大的優勢在於會和合作品牌討論菜單,而這些重新塑造過的料理,都是以最適合外送的姿態呈現。以合作品牌之一的friday舉例,不是每樣產品都適合做外送,因此要回到核心,理解品牌精神是什麼,然後再來是烹飪的方式、包裝的方法,最後到消費者眼前是什麼樣子,他們怎麼去享受這個東西,這才是真正的價值之所在。聽他侃侃而談,從經營、行銷的角度出發,不再只關注冰冷的數字時,從中挖掘出溫暖的可能。

其實外送(delivering)跟餐廳擺盤(plating)的飲食體驗是很不同的,重點在於怎麼轉化By – 陳星豪

「其實外送(delivering)跟餐廳擺盤(plating)的飲食體驗是很不同的,重點在於怎麼轉化」從互相了解開始,和每一間餐廳溝通都是挑戰,畢竟根本上的消費者體驗就不同,也因此他們非常重視「開箱體驗」。

 

---

https://meet.bnext.com.tw/articles/view/46650

創業小聚特約編輯 林麗珊 2020-07-10

隨著外送產業的興起與成熟,人們用餐型態有更多選擇,上班族不用在午餐時段大排長龍、週末懶得出門的人們可透過網站直接下單、朋友在家聚會食物選擇更多元。而有些餐廳的門口,不再有顧客絡繹不絕的上門,取而代之的是一輛輛載著外送箱的機車,等待將熱騰騰的食物送上顧客手中,這種景象慢慢成為人們生活的常態。

管理廚房和經營餐廳需要完全不同的思維,而擁有絕佳口味的廚房也不一定需要營運餐廳,機車外送完成送餐的最後一哩路後,使得許多餐廳得已從傳統經營模式中解放,JustKitchen 以內湖中央廚房為基地,結合中央子母廚房、虛擬餐飲品牌及外送服務,以多元的佈局,快速切入市場、拓展據點、服務更多顧客。

實體餐飲業的科技革新,JustKitchen 由央廚轉戰雲端廚房

JustKitchen 的創辦暨策略團隊,包括:CTO 林效誠、COO 葛東尼、CEO 陳星豪、CSO 劉揚、CMO 游竣文,過去在餐飲業都有豐厚的經歷,曾經手過餐廳營運金流、門市運營、行銷宣傳、管理等不同的業務。「做實體餐飲越來越辛苦,食材、租金都越來越貴,因此很多實體餐廳希望用科技方法降低成本,比如用淨銷存系統來控制庫存、當時當季採購、原料在地化等等。」劉揚分享過去在實體餐飲品牌擔任經理人的觀察,「餐飲業的供應鏈很重要,比如美國東岸一罷工我就沒有薯條了,有些品牌有指定特定的食材使用,我們想要克服很多傳統餐飲業的限制。」

幾位創辦人在 2019 年接手了一家位於內湖的中央廚房,帶著深厚的產業 Know-how,決定拋下過去開餐廳的包袱,轉型經營沒有實體店的「雲端廚房」。

雲端廚房 (cloud kitchen),又稱為幽靈廚房 (ghost kitchen),是指沒有用餐區和服務人員、僅提供食物配送服務的新型餐廳。它們在某些地點集中處理訂單,再依靠外送平台、人員將食物送到顧客手中,顧客並不知道這些廚房在哪裡,這種處理訂單的過程類似「雲端數據」(cloud data) 的概念,因此稱為雲端廚房。

「Ubereats、Foodpanda 在台灣這 12 個月將服務使用量衝起來,以前大概 35% 的人使用外送服務,現在 55% 人口使用。」劉揚表示,當消費者對食物外送的認知與習慣建立起來以後,對雲端廚房、虛擬餐飲品牌的接受度也會更高。JustKitchen 自 2019 年 6 月成立以後,在台灣設置第 1 間佔地約 400 坪的樞紐廚房,拓展 10 間以上臨近都會區的衛星廚房,供應超過 8 個美食品牌的餐點。

盤點雲端廚房 4 大特色,JustKitchen 多元佈局期望打造餐飲生態系

雲端廚房有幾種不同的營運型態,不論是共享廚房、餐廳廚房的延伸、虛擬餐飲品牌、行動餐車,都在解決傳統餐飲在不同環節遇到的問題。

1. 廚房設備的供給商

顧名思義就是將廚房設備提供給廚師們,除了基本的烹飪設備以外,有的營運商還會支援食材、耗材採購與清潔服務,透過大量訂購也可以壓低成本,讓廚師們可以專注於烹飪、菜色設計、口味調整上,而營運者透過租金、服務佣金來賺取利潤——可以把這種模式想像成 Wework 的廚房版,也就是廚房的共同工作空間。

國外許多知名的雲端廚房品牌都是以這種商業模式為主,比如 Uber 創辦者之一 Travis Kalanick 手中持有的 CloudKitchens 就不直接經營餐廳,而是將廚房出租給其他餐飲品牌。屢獲創投青睞,2 年內展店 1000 間的印度新創 Rebel Foods,也是以類似的模式獲利。

未來,JustKitchen 也計畫朝廚房設備供應商發展,除了拓展更多商業模式的可能性之外,也提供餐飲業者更多元的選擇。

2.餐廳廚房的延伸

經營一間實體餐廳的成本很高,但如果能在租金便宜的地點開一間雲端廚房,不管要嘗試新菜單、提供店裡沒有販售的菜色,都能有更大的發揮。「在一個實體餐廳侷限的空間中,可能只能賣 top 20 的品項,因為這些菜給你帶來的利潤一定要讓你應付開支,即使有顧客有需要,只要不夠多人要、利潤太低,就沒辦法賣。」劉揚表示,雲端廚房就可以突破限制,用較低的成本、服務到更多客人。

這種模式讓餐廳可以快速試驗、複製與進入新市場,也是消費者、餐廳、外送平台三贏的模式——消費者點餐選擇多元、餐廳能快速佈點、外送平台賺外送費。有些知名、高單價的米其林餐廳,也選擇與 JustKitchen 合作,不只甩開包袱做更有創意的菜單與口味試驗,也能投入廣大的食物外送市場,服務到更多顧客。

3. 虛擬品牌

JustKitchen 有 6 個自有虛擬餐飲品牌,完全沒有實體店面,只在 JustKitchen 的網站與美食外送平台上架,除了 6 個自有品牌,像 TGI Fridays、Dan Ryan‘s 等連鎖餐廳,也找上 JustKitchen ,請他們專門負責開發外送品項。尤其連鎖餐廳有大量的食譜集,但受限於店內食材存放、客單價營運成本等因素,無法販售,反而可以通過雲端廚房提供給客人。「傳統實體餐飲品牌不擅長做外送,他們可以把餐廳裡沒辦法賣,但可能是合作外送的品項食譜開放給我們,由我們的廚師來做。」

4. 行動餐車廚房

雲端廚房把廚房從餐廳抽離出來,過去在街邊的行動餐車也是更具機動性的廚房一種,如果能因應人流進駐在特定區域,搭配外送平台,就可以將服務輻射到更大的區域。
JustKitchen 的衛星廚房就是類似行動餐車的概念,由較遠的內湖中央廚房將部分食材料理為半成品,再送至位在都會區、人口密集的衛星廚房加熱、烹飪、做成成品送到顧客手中,可以大幅縮短外送所需的時間同時兼顧食物品質,平均 3-5 分鐘就可以出餐,20 分鐘內送至消費者手中。目前 JustKitchen 擁有內湖、八德、公館、信義店,提供外送與自取服務。

大量、快速出餐的 SOP 流程,全部都是 JustKitchen 中央廚房的廚師試出來的,「包括各種食材處理的程度、如何處理都是嘗試出來的,比如牛排要在央廚舒肥到幾分熟?青菜要在央廚處理還是衛星廚房再炒?」每個品項在正式推出前,都要經過 30 至 45 天的開發過程,確認口味之餘,還要確認放入外送盒以後的品質,才開始對消費者販售。

雲端廚房作為下一個新創投資熱點,JustKitchen 想做餐飲品牌加速器

雲端廚房不只在台灣發燒,也是近一年來全球新創圈最火熱的題目。

除了 Uber 創辦人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的雲端廚房 CloudKitchens,獲沙烏地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 4 億美元大力支持;來自印度的同業 Rebel Foods,也募得 1.25 億美元 D 輪資金; Uber 前員工成立的虛擬廚房 Virtual Kitchen,更一出發就獲得矽谷一線創投 Andreessen Horowitz 等注資 1500 萬美元。

「相較於一家美式餐廳,我的成本可以低至他的 1/3,可是一個衛星據點的營業額可能可以達到他的1/2。」劉揚清楚指出雲端廚房的優勢所在低成本、高彈性、服務範圍廣,JustKitchen 希望第二年能夠能拓展至第二間樞紐廚房、 15 間衛星廚房、 12 個外送品牌,快速佈點驗證這個模式在台灣是否可行。

餐飲業的重要特色在於非常因地制宜,不管是食材、供應商、物流都需要很強的在地連結,所以劉揚認為一定要建立生態系,強化上下游的產業合作,對上游來說,和畜牧業、漁業、農業產地合作,做好食材控管可以避免浪費,對下游的餐廳品牌來說,「我們也可以當加速器,因為開實體店很貴,要是想做個品牌先來我們這邊練功,先開一個虛擬品牌,好吃,我們就可以考慮合作開店。」JustKitchen 作為食材生產與顧客消費的中間節點,在思考如何讓整個供應鏈管理更有效率,可以減少糧食浪費,也降低投入餐飲業的門檻,突破傳統餐飲業的發展瓶頸,創造更多機會。

創業快問快答

Q:創業至今,做得最好的三件事為何?
A:
1. 發展自家虛擬餐飲品牌
2. 策略性拓點 (衛星廚坊)
3. 邀請國際性跨產業策略投資者

Q:長遠來看,公司想成為一家何種類型的公司?下一步的目標是什麼?你們如何完成?
A: Farm to Table 加值供應商、上下游資訊共享整合
2021年: HUB 2,15 間衛星廚房,12 個外送品牌
2022年: 拓展到海外

Q:要達到下一步目標,團隊目前缺乏的資源是?
A: 外送產品包裝待政府及相關產業業者共同整合相關機制

團隊資訊

公司名稱:軒饌廚坊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2019/6/6
產品名稱:JustKitchen
上線時間:2020/3/3
團隊人數:50+ 名
官方網站Facebook新創資料庫

 

 

創業小聚特約編輯 李宜恬 2021-10-22

雲端廚房Just Kitchen於2019年創立不到2年的時間,就成功在加拿大多倫多、德國法蘭克福、美國紐約3國股市掛牌。

分別於2021年4月15日順利於加拿大多倫多創業交易所掛牌(TSXV:JK)、4月26日在德國法蘭克福掛牌(FRA:68Z),在短短不到兩個月內,又至紐約那斯達克櫃檯市場掛牌上市(OTC:JKHCF),公開發行共募得約1,400萬美元,目前市值約為7,400萬美元。

雖大多為該國的創業板或櫃檯買賣市場(OTC),但考量到Just Kitchen從2020年7月開始規劃掛牌,這樣的掛牌速度與數量仍極為少見。也因此,由Just Kitchen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星豪來分享新創上市的選擇考量,是再適合不過的人選。

 

 

 

 

 

 

Just Kitchen 核心團隊由左至右依序為:Just Kitchen 執行董事Michael

 

Just Kitchen核心團隊。由左至右依序為:Just Kitchen 執行董事Michael Wendel、策略長劉揚、營運長吳得暉(Kent Wu)、執行長陳星豪(Jason Chen)、行銷長游峻文、技術長林效誠、Director黃中凱、SparkLabs Taipei管理合夥人邱彥錡 。 Just Kitchen

 

IPO、SPAC、直接上市各有優缺,選擇IPO資本負擔較大

 

「近年來,傳統IPO的做法已經不是唯一的管道。」陳星豪在扶田資本(Foodland Ventures)於10月14日舉辦的活動「上市之前創業家該知道的事(What to Know Before Going Public)」中說道。

 

對於新創公司來說,SPAC與直接上市(Direct listing)都已是熱門的上市方式。美國生鮮雜貨代買代送服務新創Instacart便放棄IPO,預計於2021年底直接上市。直接上市的模式,是將公司的股票拿到市場去交易,不會有承銷機構,省下了承銷的費用,也不會發行新股,沒有股票稀釋的問題。

 

「通常都是足夠知名的企業會選擇用直接上市的方式。」陳星豪說,因為企業本身有一定市場知名度,較不擔心上市後會無人認股,且直接上市交易不會有閉鎖期,股東可以直接賣掉自己手上的股票。因此,直接上市也被視為激勵員工的方法,因員工可以快速出售手上的股票變現。

 

 

 

SPAC則是由專業的投資人出資發起空殼公司IPO上市,而後在2內用籌集來的資金,尋找併購標的,與其合併後完成借殼上市,「對未上市公司來說,透過SPAC上市的速度更快、門檻更低,一般IPO要18個月準備,SPAC只需大概3到5個月。」陳星豪說道。

 

空殼公司因為沒有實質營運目的,所以財務報表相對簡單,連帶的審計流程也會縮短。陳星豪舉例,東南亞最大獨角獸Grab也有望在今年底與美國風險投資公司Altimeter Growth SPAC合併上市。

 

 

 

面對不同上市方式,新創團隊該如何選擇?

 

陳星豪坦言,沒有絕對好的做法,以Just Kitchen選擇的方式來說──IPO來說,「必須每季、每月向大眾報告公司經濟狀況與內部管理,你會需要律師、會計師等團隊。」因此,他建議在IPO前,每個新創團隊需先確保公司是否有足夠的資本可以負擔。

 

IPO上市準備期長,財務狀況將時刻受檢視

 

「且IPO的準備至少需要一年,在公司準備好進行公開交易之前,需要滿足各種財務、管理、市值和公眾持股量的要求。」陳星豪提及,交易所對於掛牌公司的要求,除了業績要好、公司的規模要大,財務的成長與內控都要達到一定的水準。公司在上市前,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即會審查財務報表;掛牌之後,公司的財務狀況也會時刻受到檢視。

 

聽起來IPO的限制多多、支出的成本也高,為什麼Just Kitchen還要快速、多地的IPO?陳星豪回應,掛牌有助於促進早期投資人的流通,他們的股份馬上就可以在市場上交易,產生價值,有價值投資人才會更願意投資。

 

首選加拿大,陳星豪的加拿大裔身分是一大主因,不僅較為熟悉當地資本市場,也握有交易所及當地投資銀行人脈;此外,雲端廚房這個題材在疫情中也頗受資本市場的喜愛,根據國際市場調查公司Euromonitor於2019年發布的報告《幽靈廚房、虛擬餐廳和外送優化的未來》預測,到了2030年,更低成本、快速的餐飲外送機制,將使雲端廚房全球市場上看1兆美元,也將搶食餐廳業績的25%、傳統餐廳外送的50%等。

 

「餐飲業的特性就是要爭奪市占率,」陳星豪分享在上市過程中最大的挑戰,「而且速度一定要夠快。」如何不斷加快速度?就需要資本來當作燃料,才能在戰爭結束後迎來甜美的果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