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大加稅案過關了,

果不其然,對股民完全沒有配套。就刪了兩稅合一(減半)

有用且實際的建議,設定股利扣除額減輕對小股民的衝擊,沒有被接納。

雖然是預料中的事,但真的很失望。(從二代健保到刪兩稅合一,對民進黨有否做好監督的角色很失望,雖然不會說兩黨一樣爛)

 

想得到的影響大概有…

一、對小散戶的影響,大於大戶和大股東,從而更加拉大所得差距

假設原本領股利要繳5趴的所得稅,加計二代健保2趴,再加計兩稅合一減半約7趴(台股平均值),那就是14趴。(算13趴)

假設原本領股利要繳12趴的所得稅,加計二代健保2趴,再加計兩稅合一減半約7趴(台股平均值),那就是21趴。(算20趴)

假設原本領股利要繳20趴的所得稅,加計二代健保2趴,再加計兩稅合一減半約7趴(台股平均值),那就是29趴。(算28趴)

假設原本領股利要繳30趴的所得稅,加計二代健保2趴,再加計兩稅合一減半約7趴(台股平均值),那就是39趴。(算38趴)

(都減一趴的原因:1、被刪掉的稅,也會從所得中扣除,2、台股的可扣抵稅減半的平均值約為7,但略低於7)

也就是課稅級距從5、12、20、30

變成加上二代健保的7、14、22、32

再變成加上刪兩稅合一的13、20、28、38

拿個不知能不能填息的股利,就要先繳這麼多的稅,而…

不論所得多寡,都加一樣多的稅,對於收入較低的人來說,相對剝奪感是更高的。

 

二、原本有投資抵減的企業,在刪兩稅合一後,投資抵減愈多,受傷愈輕。即使同樣是企業主,也造成雙重的不平等。

原本可扣抵稅較高的企業,就是沒被補助的企業。結果現在整個減半,有補助的(假設可扣抵稅率是4趴,變兩趴),沒補助的(假設是20趴,變十趴)。有補助的原本就繳比較少,只多課兩趴的稅,沒補助的,多課十趴的稅。

 

三、補稅時代全面來臨 (AKA 鼓吹高可扣抵稅率,2014是最後一年)(可扣抵稅率愈高,減半後,形同被課的稅愈多)

 

四、難填息的高扣抵稅率定存股,會不會因此就更不受青睞了呢? (拿個不知能不能填息的股利,就要先繳這麼多的稅)

 

五、棄權息加劇?(第四、五點,還要再看看)

 

 

因應之道,有不少在二代健保就討論過了 

一、想長投又想避稅,用股票期貨。(大戶可以,但小散戶不符成本)(且非所有個股都有期貨)(期貨商得利?)

二、去開公司。(大戶可以,但小散戶不符成本)

三、棄權息或轉作差價。(增加買賣次數,就得繳台灣在外資眼中貴到出名的證交稅)(證券商叫好,所以有證券商大力贊成刪兩稅合一)(而且要看對方向才划算)(政府這樣鼓勵投機,剝長投股民的皮,邏輯沒問題嗎?)

四、轉買F股。雖說買股是著眼是公司價值,但如果對兩家公司的評價差不多時,在評估之後,可能就會轉買F股。(這會鼓勵企業多多到海外設公司再回台上市嗎?)(但F-敦泰併旭曜,結果是旭曜為存續公司耶…)(加上F-再生事件…)

五、減資取代股利。(對大股東的得利遠大於小股民)

六、用資本公積發股利。(對大股東的得利遠大於小股民)

(第五、六項,是可行,很多公司在做了,但之前就討論過了,把現金減資當股息,這樣真的好嗎?)

 

結論

一、大戶本來就有在避稅,影響小。小散戶只能被一再剝皮(避稅成本不符)

二、從證所稅到金融營業稅,都看到財團/大戶(由券商代發聲)努力奔走,試圖將加稅程度降低。但從二代健保到刪兩稅合一,小戶明明都是被剝得再嚴重的,卻成了沉默的大多數。(但二代健保的打工族發聲也沒人理就是了…,忽然想到「窮人該死」那個廣告…)

三、稅不是不能加,但這樣拉大股民所得差距的加稅有公平嗎?

四、股民真是奇特的族群啊…(不滿卻不發聲還力挺剝皮的人好多呢…) 

 

-- 

稅改都會說配套,

改消兩稅合一的國家,

有的採取股利免稅,整個省了麻煩。

有的採取額外優惠,以消除重覆課稅的疑慮。

但台灣呢?

股利所得不僅要課所得稅、二代健保(只有課自然人,拿自然人的錢組成的法人不課喔),又要刪兩稅合一,

配套的是什麼呢?是提高薪資扣除額,(立委甚至發揮夜市精神,開始喊價喊到15萬)

這樣不會很怪嗎?

不去消除重覆課稅的疑慮 (目前只看到曾巨威有針對此方面提案,但他被踢出財委會啦…)

而是剝一個族群的皮,去補/討好另一個族群,

這種作法,暗示的是,投資股市的是有錢人,受薪階級是沒錢人,(所以要剝股民的錢,去補受薪階級)

投資股市和有錢人可以畫上等號嗎?

張盛和說投資人有賺就不在乎課稅,

乍聽還以為是基金銷售員的話術(有賺最重要,手續費、管理費高低不重要…)

而且暗示投資人投機、作短、不在乎政策、只在乎好不好賺,

(張盛和要是保證一下股利必定填息,那才叫一定有賺吧)

這樣,不會加深族群之間的偏見嗎?

(加深族群偏見這招,在證所稅那次,劉憶如說賺10億,只繳348萬的稅,也玩得很過火)

而經濟部加入的配套措施,是修員工分紅費用化,如果修過了,

等於是企業主就算在兩稅合一被多抽了一點稅,也能從分紅再撈到更多的好處,

而小股民除了要被課多層稅,股東權益還要一再地被侵蝕被稀釋。

 

再者,受薪階級就和投資股市沒關係嗎?

常被拿來護盤的四大基金,

也不投資了股市了嗎?

而且,還是2013年跌幅冠軍的宸鴻F-TPK的大股東,

財政官員要不要說說2013年宸鴻的股利有沒有填息啊…有沒有賺錢啊…要不要課稅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