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名家觀點/勿僅以貨幣數量 斷言會發生通膨

 

【經濟日報╱許國勝】

2011.03.16 03:03 am

 

3月9日本專欄刊載林建山先生所撰「超發貨幣 台灣經濟未爆彈」一文,該文指出台灣M2/GDP比率偏高,顯係有超發貨幣現象,進而可能引發通膨問題。由於個人長期負責金融統計編製與分析工作,在拜讀後,發現林文引用的資料與實際情況不符,且其諸多論點值得商榷。

 

首先,林文提到「2011年第一季,M1占GDP比重已直逼77.6%…M2占比到了259.3%,已是所有亞洲國家之最」一節。按該文於3月9日刊登時,本行尚未公布2、3月的貨幣總計數,怎麼可能有第一季的數字。同時,林文中引用的M1數據,事實上,在本行所編製的貨幣總計數統計,只有列示M1A及M1B,並無M1的資料,此說明林文引用資料定義有誤。

 

其次,林文中提及「最近幾年…M2年成長飆升到20%以上,埋下經濟不安定的超級炸彈」一節。事實上,自1996年以來,M2的年增率均在10%以下,即使去年的經濟成長率高達10.82%,M2的年增率也只有4.59%,顯示林文引用數據並不正確。

 

再者,林文指出「依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管理原則,一國貨幣供給額占GDP比重…可以判定是一個健康的經濟體」一節,經詳查IMF的官方文獻,迄今尚未發現有林文中所提到以M2/GDP判斷經濟體是否健康的管理原則或建議數值。

 

事實上,因國情不同,各國貨幣定義有別,如我國的M2含郵匯局存款、外匯存款、退休優利存款及基層金融機構存款等,與其他國家的M3或更廣義之貨幣定義較接近;林文以M2/GDP比率做國際比較,並不恰當。例如,我國因沒有M3,如果將其他國家歸類在M3定義中的郵政儲金、退休優利存款、基層金融機構存款及外匯存款從M2中剔除,則我國2010年M2/GDP比率將由221%大幅下降至153%。

 

此外,因金融體系結構不同,各國的金融中介方式不一,英、美等國金融中介依賴直接金融,該比率一般較低;我國、中國大陸及日本金融中介則依賴間接金融,由於金融機構為辦理放款,吸收存款較多,該等國家M2/GDP比率因此較高。香港則因金融交易量大,資金流入較多,其M2/GDP比率亦較高。正因為這個緣故,經濟學家通常以M2/GDP比率來說明各國金融結構或發展的差異。

 

鑒於影響各國M2/GDP比率的原因不盡相同,因此在採用此比率衡量一國貨幣數量的合宜程度時,也應考量各國經濟結構與金融體系的差異,僅以單一比率的高低來評估一國經濟金融現象,難免容易產生偏差。

 

最後,林文推論M2/GDP比率過高可能引發通貨膨脹問題,並認為「M2/GDP…有效預測一國通貨膨脹情勢」一節,就附表所列七個國家的資料顯示,M2/GDP比率愈低的國家,通膨率反而較高,與林文所述剛好相反。

 

從國內外文獻可知,失業率、工業生產值、實質產出缺口、進口物價、資本利用率及貨幣等變數,都是預測通膨的重要指標,貨幣只是其中的一項因素。

 

近期由於國際原油及穀物價格攀升,國內輸入性通膨壓力升高,央行已於去年6至12月間,三度調升貼放利率,並增發長天期定存單調節中長期資金,妥善控制貨幣成長。去年全年平均M2年增率為4.59%,接近M2目標區中線值。今年1月M2成長率為5.59%,維持於目標區內;1至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及核心CPI平均年增率分別為1.21%及0.80%,在在說明本行已運用各項政策措施,維持物價穩定。(作者是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金融統計科科長)

 

【2011/03/16 經濟日報】

--

名家觀點/超發貨幣 台灣經濟未爆彈

 

【經濟日報╱林建山】

2011.03.09 02:29 am

 

面對國際農糧價格暴漲的物價膨脹大潮,政府至今仍因循過去作法,以限價凍漲這類早經確認無效的手段因應,甚至隨從民粹,將氣出在豪宅與高消費上,祭出奢侈稅(或打房稅)來抗通膨。

 

今天,大家固然已感受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可怕,卻未注意到蕭牆之禍更為可怕,即中央銀行的「廉價新台幣」錯誤政策,已導致嚴重超發貨幣,使台灣的貨幣總計數M1與M2占GDP指標,成為整個亞洲國家之最。

 

自90年代中期以來,各國經濟管理除了看重以現金、旅行支票、活儲和透支帳為主的M1,更重視以M1加計儲存及定存的廣義貨幣供給額M2指標,尤其愈來愈倚賴M2/GDP指標值,作為國家總體經濟施政判準工具。

 

M2/GDP指標值是一國經濟金融化的初級指標,此一衡量整體經濟交易的貨幣媒介比重,比值愈大,該國經濟貨幣化程度愈高,同時也反映該國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的能力;更廣泛的應用則是去有效預測一國通貨膨脹情勢。依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管理原則,一國貨幣供給額占GDP比重, M1在25%~40%之間,廣義貨幣供給額M2則不超過80%,如此可以判定是一個健康的經濟體。

 

美國即使實施二度量化寬鬆政策(QE2),M1的占比不過21%,M2也僅68.15%,也難怪IMF支持美國的「有勇氣行動」,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柏南克更準備續採三度量化寬鬆(QE3);指摘美國印鈔救市,未免過於言重。

 

反倒是中國大陸M2達人民幣68兆元,占GDP比重180%,才真正是今天全球超印鈔票國家,也因此成為被嚴重警告的對象;就算高印鈔國家的日本和南韓,其M2占GDP分別為159%和147%,都較中國還低。

 

至於台灣的情況,1986年M1占比19.08%、M2 38.1%,屬於「極其健康」的國家。但在新台幣廉價貶值之後,1999年M1升到48.99%,M2則衝高到192.9%;2005年M1達67.78%,M2破211.05%。到了2011年第一季,M1占比已直逼77.6%的高標,M2占比更是誇張到了259.3%,已是所有亞洲國家之最。

 

先進國家一向對M2年均成長率設定玻璃天花板上限,嚴格控制在與GDP成長率同步的個位數水準。但在最近幾年,央行阻升新台幣,等同給予外匯炒家「特別提款機」,更進一步來看,則是犧牲外匯存底,變身為龐大的國內貨幣供給,使M2年成長飆升到20%以上,埋下經濟不安定的超級炸彈。

 

M2膨脹結果,必會導致一國貧富差距擴大,結果就會像今天的台灣社會一樣,政府愈來愈關注貧富差距問題,並信誓旦旦地承諾要改善這問題,以致引起富人恐慌,加速海外置產甚至移民。不過,更值得重視的是M2/GDP指標值所可能引發的通貨膨脹問題。

 

央行即將在3月底召開理事會,希望理事諸公能洞察這個問題,提出高智慧的解題方案,以免貨幣供給持續失控,危害台灣長期建立起來的良好經濟體質。

 

(作者是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2011/03/09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