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瑞士銀行集團(UBS AG)公布的「聚焦2012房地產」(Real estate focus 2012)報告,由於利率低且股票市場震盪劇烈,瑞士的投資客把房地產市場視為穩定的資產。
瑞士地方報(The Local Switzerland)報導,瑞銀集團房地產市場首席分析師薩普特力(ClaudioSaputelli)表示,只要歐債危機持續癱瘓全球經濟,利率依然走低,瑞士房價將持續竄升。
薩普特力以其他國家房地產過熱的先例,擔憂瑞士房價居高不下將造成危機。他說,房地產市場泡沫化前幾年,這些房地產過熱的國家經濟成長率曾超過3%,但市場衰落後,這些國家的經濟情況衰退多年。
瑞銀集團是瑞士金融業界的巨擘,但去年8月間瑞銀裁員3500人,顯見瑞士經濟景氣不佳,但瑞銀集團預估,今年瑞士房地產市場仍未有降溫跡象,公寓價格可望再漲4%,而洋房價格漲幅可能達3.5%。
瑞銀集團的研究部門並表示,由於歐元區的前景不明,又缺乏可替代投資標的,以致瑞士房地產過熱而形成危險的組合,投資者期待顯然太樂觀。1010119
央行自清 低利率無罪
|
|
||
在昨天中央銀行理監事會後的記者會上,央行總裁彭淮南一坐定,幕僚人員立即就發給大家10頁的「Q&A」,指定央行副總裁楊金龍說明政策。央行有備而來,自問自答,很明顯的,就是要撇清外界對低利率是造成高房價元凶的質疑。 央行準備的三個問題分別是:1、央行的主要任務應該是要維持物價穩定,為何要那麼在意房價?2、低利率導致高房價,央行如那麼在意房價,何不調升利率來因應?3、央行為何要頻頻出手打房? 央行的答覆全環繞在央行無意打房,而是央行擔心銀行曝險過高,危及金融穩定。央行總裁彭淮南指出,美國次貸風暴和最近愛爾蘭、西班牙出現的危機,都是因為放任有害的金融創新、對房貸疏於管制,使銀行業對房地產曝險過高;當房價崩跌時,銀行資產品質惡化,銀行業受創後無法正常放款,進而衝擊實體經濟。一旦失業率攀高、民眾付不出房貸、房屋被法拍,最後就會陷入金融不穩定與經濟不穩定相互影響的「惡性循環」。 至於外界指責是央行低利率政策導致房價過高的主因,央行更是引述國際貨幣基金(IMF)實證研究,指出近10年來低利率與房價暴漲,兩者間沒有必然的關聯性,例如:澳洲、紐西蘭及英國利率都比美國高,房價漲幅卻比美國大。彭淮南還引述IMF及國際清算銀行(BIS)的說法表示,近10年歐美國家房價飆漲的主因為過度金融創新、房貸授信審理不實而非低利率,為央行的貨幣政策辯護。
【2012/06/22 經濟日報】 |
全文網址: 央行自清 低利率無罪 | 經濟要聞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7176565.shtml#ixzz1yUPgb1iW
Power By udn.com
央行:房價漲和低利率無必然性
|
|
||
中央銀行今天表示,對於低利率導致高房價的說法,引用國際貨幣基金(IMF)研究回應,低利率和房價暴漲之間沒有必然關聯性。 中央銀行下午召開第2季理監事聯席會議,決議維持利率不變,並針對台北市及新北市住宅鑑價或買賣金額高於新台幣8000萬元、其他地區高於5000萬元的豪宅,貸款不得超過6成,且無寬限期,明天(22日)起生效。 媒體提問,央行說低利率不是問題,那房價持續上漲原因為何?央行總裁彭淮南表示,如果央行沒有針對房市採取針對性審慎措施,房價會漲得比現在更快。 他舉奢侈稅為例,大家說奢侈稅沒效果,但房仲業者在媒體上說奢侈稅有效抑制投機的交易;台北市的房價上漲,主要是因為供給和需求的關係,北市房屋供給有限,此外還有相當多的因素影響。 彭淮南說,銀行承作高價位房貸風險較高,有的豪宅貸款成數高達97%。他認為,豪宅貸款成數不宜比一般住宅貸款高,利率也不宜比一般住宅貸款低。 他並且舉出西班牙在奧運後,房地產一直漲,如今房地產泡沫化,銀行資產品質惡化,資本不夠,危及整個金融體系穩定。 央行引國際貨幣基金(IMF)研究表示,近10年來,低利率與房價暴漲之間並沒有必然關聯性,如澳洲、紐西蘭和英國的利率都比美國高,房價漲幅卻比美國大。 央行說,IMF及國際清算銀行(BIS)指出,近10年歐美國家房價飆漲主因在於過度金融創新、房貸授信審理不實。 央行表示,台灣金融體系對不動產的曝險高,4月底,全體銀行不動產相關放款餘額高達新台幣7.1兆元,占總放款的比率35.6%。一旦房價暴跌,銀行將面臨資產價值大幅減損、流動性頓失的窘境,因此對高價住宅貸款採行針對性審慎措施。
【2012/06/21 中央社】 |
《各報要聞》證所稅,蔡明忠:資本市場恐面臨毀滅性衝擊
新光金控董事長吳東進也表示,歐債風暴未明,美國及大陸經濟走緩,國際市場環環相扣讓未來景氣不明,國內又要推動證所稅,等於是將資金往外推,「證所稅就如同開了一槍,將樹林的小鳥全嚇跑」,資金轉往香港等地投資,未來就很難再回來。
蔡明忠呼籲,證交稅已經實施多年,總統馬英九如果覺得與資本市場波動連結不夠,可聽聽「好朋友」嚴凱泰的建言,採浮動式證交稅率,乾脆改名「證券稅」化繁為簡,相信對施政會有很大的幫忙。
至於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提出的富人稅,蔡明忠同樣不贊成,認為任何稅務立法實施如果有針對性,而導致階級對立,對社會長期發展反而不好,且政府施政也不應該過度強調反商、反富。
對於社會氛圍普遍覺得貧富懸殊,蔡明忠認為,國內的低利率環境讓長期資金浮濫,當然會造成資產價值膨脹,加上定存利率僅1%左右,資金相較下自然會轉往房地產投資,但這樣又會被說成「炒房」,政府也應該思考。(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張中昌、彭禎伶/台北報導)
我見我思-寬鬆過後
之前有部電影叫「明天過後」,討論全球歷經異常氣候後的景況,引起不少討論。比起自然環境的異常,近期國際經濟金融情勢的詭譎多變和脫序都不亞於天候,儘管各國政府努力祭出注資、降息等寬鬆措施,「寬鬆過後」要面臨的問題,可能更教人擔心。
從簡單的學理角度來看,寬鬆貨幣政策的功用有二,一是透過低廉的資金成本鼓勵消費和投資,進而提振經濟活動;如果以近期各國央行的寬鬆來看,則另外多了提供流動性的功能,也就是俗稱的印鈔救市,避免金融體系資金不足而崩潰,連帶影響到企業營運所需要的資金。
不管是從提振消費和投資的觀點來看,還是就提供流動性的角度,寬鬆貨幣政策通常代表著一件事:景氣很不好,而且是非常非常的不好,所以某種程度,不論是降息或注資,其實可以視為是拯救疲弱經濟最後祭出的強心針,也就是「逼不得已」、「不得不然」的措施。
但這也帶出另一個問題,即寬鬆貨幣政策是否真是萬靈丹、特效葯,而且保證藥到病除?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日本過去近20年都處於所謂「零利率」,也就是利率低到不能再低,但日本並沒有因此走出「失落」的經濟,通貨緊縮的壓力更至今未除。
也許有人說日本是特例,那再來看看歐美近期的量化寬鬆(QE)和扭轉操作,美國從第一輪QE推到第二輪,大量資金進入市場,造成亞洲一度面臨高漲的膨通壓力,原物料和油金更因而被炒作到不像話的地步,惡果歷歷在目,但QE要達到的救美國經濟,效果如何?從市場期待QE3,不難得知。
而且,寬鬆貨幣政策本身有侷限性,拿降息來說,利率最低就是降到零,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把利率降至0~0.25的區間後一樣降無可降,只能透過「延長政策時間」來強化效果;至於印鈔票的步數,一直用下去也只會讓鈔票不值錢,救不了經濟反造成通貨膨脹。
何況,不要忘了,美國先前所以產生次貸風暴,和Fed採取的長期低利政策不無關係,這點連前Fed主席葛林斯班都曾坦言他要負些責任;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日前也在股東會更直言,利率過低,資金當然往房市跑,但這又可能被說是炒房,說出不少想買房保值者的心聲。
相較歐美已「寬鬆到底」,包括台灣在內的亞洲國家目前看來較具採取寬鬆貨幣政策的本錢和空間,放眼望去,寬鬆似乎也成了全球央行總裁一致且不得不的選擇,但長期低利的環境,除有害金融經營,對整體經濟也未必百利無害,寬鬆過後未必是藥到病除,反有可能藥到命除。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