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5-7

 

林毅夫叛逃 拒還95萬撫卹金
國防部向叛逃軍官林毅夫家屬追討當年所發失蹤撫卹金,連本帶利近九十五萬元,高等行政法院傳喚林毅夫妻子陳雲英(中)的傳票卻被退回,撫卹金的追討遙遙無期。(資料照,記者游明金攝)

〔記者許紹軒/台北報導〕據指出,國防部正在追討敵前叛逃到中國的國軍軍官林毅夫當年所發失蹤撫卹金,連本帶利近九十五萬元,該案由高等行政法院審理,但傳喚林毅夫妻子陳雲英的傳票卻被退回,透過海基會連絡也相應不理,現已開過三次庭被告都未到場,這筆撫卹金的追討仍然遙遙無期。

林妻當年返台奔喪 曾說要歸還

軍方人士說,陳雲英在民國八十一年六月間代夫返台奔父喪,接受媒體訪問時強調,只要國防部依正式的法律程序,她就會樂於接受,錢當初是怎麼來的,現在就要怎麼送回,「這筆錢不是什麼大錢,絕對還得起。」如今他們夫婦不出面,也不委託律師處理,對照之下格外諷刺。

民國六十八年五月十七日,林毅夫(本名林正誼)以金門二八四師馬山連長的身分,利用救生衣敵前叛逃游泳到對岸,軍方心知林毅夫應該是叛逃,但在未獲證實且顧及民心士氣的前提下,在五月廿六日由金防部宣布林「失蹤」。

二八四師政戰主任李醇典奉命在五月廿八日到宜蘭林家,通報林正誼失蹤情形的幾個重點,包括部隊已全力搜尋仍無所獲,「依事實研判顯係下海叛逃」;「林正誼罔顧國家栽培之恩,此種叛逃行徑,實非體面之事,如對外宣揚於公於私均無益處等」。

林叛逃滿一週年後,二八四師依規定在六十九年五月十七日辦理「陸上失蹤屆期宣告意外死亡」,並按林毅夫的服役八年四個月又十八天,給卹六年十一個月,撫卹金四十七萬五千一百四十元(包括一次卹金十一萬七千二百七十五元,功績卹金一千八百元,年撫金卅五萬六千零六十五元),分由其父林火樹及妻陳雲英領取,七十六年五月給卹期滿。

軍方表示,未來必須連本帶利追回撫卹金,以民法規定年利率五%計算,六十九年到九十一年本息累計九十四萬九千七百七十九元,並已提出行政訴訟,現由高等行政法院審理中。

軍方指出,該案九十五年十月十七日、九十六年六月廿一日、九十七年三月廿七日開過三次庭,由於陳雲英均未到庭,院方再度送出傳票,今年九月十日將第四次開庭審理。

投誠台灣 中國絕不手軟// 李顯斌返中探母 被捕病死

〔記者許紹軒/台北報導〕就在國內有人頻頻為叛逃的林毅夫緩頰之際,軍方將領說,中國對投誠到台灣的軍人絕不手軟,反共義士李顯斌大意以為沒事,回青島老家探望母親就被逮捕,判了十五年徒刑,最後因胃癌死在上海,台灣卻有聲音要放過叛逃軍官,「真是被人看笑話」。

事隔近30年 判15年徒刑

將領強調,軍隊是國家的最後防線,為了保衛國家極度講究忠誠,不管政治上如何和解,軍隊對敵人只有是非黑白;林毅夫案牽涉的是軍隊核心價值,他或許在經濟領域學有專精且享譽國際,但服役時所犯的罪行是軍人大忌,也是無可饒恕的叛逃天條,如果就此風光返台,國防部無法教育部隊效忠國家,等同於宣告中華民國軍隊可以解散!

民國五十四年十一月十一日,李顯斌駕駛伊留申廿八型轟炸機,從杭州筧橋機場飛抵台灣投奔自由,機上還有李才旺與廉保生二人,其中廉保生抵台時已經死亡,李才旺手腳都是槍傷。

李顯斌拿到黃金二千兩,在當年是天文數字,李隨後在空軍服役,七十九年以上校軍階退伍;當時也是兩岸開放最熱絡的階段,由於母親病重,便在八十年十二月經加拿大並取得台胞證回到中國山東探親,結果在青島機場被捕,被以「投敵叛變罪」處刑十五年,在山東濟南第一監獄服刑。

九十一年李顯斌因胃癌假釋,當時台灣方面極力奔走,希望他能回台就醫遭拒,最後病逝上海,得年六十五歲。

--

林毅夫[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林毅夫
林毅夫
前世界銀行副總裁
原名 林正義
別名 林正誼
性別
出生 1952年10月15日 (61歲)
 中華民國臺灣宜蘭縣
國籍 (原) 中華民國[1]
中國 中國
現居地 中國 中國北京市
配偶 陳雲英
親屬 林火樹(父)
學歷

省立宜蘭中學初中部
臺灣省立宜蘭高級中學
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工程系水利組肄業
陸軍軍官學校第44期步兵科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
北京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
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
耶魯大學經濟增長中心博士後研究

福坦莫大學榮譽博士[2]
 
經歷

中華民國國軍金門防衛司令部284師馬山連連長
北京大學副教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1987年-1990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副部長(1990年-1993年)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1994年-2008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協委員(1998年-2008年)
世界科學院院士(2005年)
耶魯大學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
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2008年-2012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參事[3](2013年 -)
代表作
《制度、技術和中國農業發展》
《中國的奇蹟: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
《中國農業科研優先序》
《充分信息與國有企業改革》
殊榮

香港中文大學林大衛經濟學家獎
明尼蘇達大學國際糧食與農業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度最佳政策論文獎

澳大利亞農業與資源經濟學會1997年約翰·克勞夫爵士獎

林毅夫英文名:Lin, Justin Yifu[4],1952年10月15日),生於中華民國臺灣省宜蘭縣,原名林正義,後改林正誼,到中國大陸後再改現名。2008年出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兼負責發展經濟學的資深副行長,與妻子陳雲英育有兩名子女,定居於北京,現為中華民國大陸地區人民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中華民國政府認定他是通緝中的叛逃軍官,其刑事責任永遠不會免除[5]

林毅夫於1978年取得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1979年擔任金門馬山連連長駐守福建金門時帶著機密資料泅水[6]廈門,1982年取得北京大學政治經濟學碩士,1986年取得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1993年升任北京大學教授,1994年共同創辦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並擔任主任,後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

林毅夫亦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至第十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7]、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並於2005年獲選第三世界科學院(現名發展中世界科學院院士[8]

 

 

生平[編輯]

台灣成長[編輯]

林毅夫1952年10月15日生於台灣宜蘭縣,原名林正義。幼時家境貧苦,母親以洗衣謀生。林正義在宜蘭中學初中部畢業後,獲保送就讀宜蘭高中。1971年大學聯考後,錄取國立臺灣大學農學院農業工程水利[9]

在就學於臺灣大學期間,林正義熱衷學生運動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時,林正義擔任臺灣大學一年級學生代表會的主席,他曾經在學生代表會的聚會時發動「校園絕食[10],並在「反對共匪混入聯合國」的座談會上號召在聯大開會前發動全國示威遊行,以表達國人抗議,當時對正處於爭取民主權利熱潮的台大學生而言,對於如何去挽救國府在國際上的敗象並不特別熱心,何況當局也不希望學生來攪局,因此林正義的建議也就不了了之。[11]

1971年冬,大一上學期結束,新生赴成功嶺寒訓。林正義在成功嶺受訓到第四、五週時,向部隊班長排長報告,決定要投筆從戎,不回台大唸書。當時台大學生追求赴美留學者眾,而像林正義決定從軍的行動,剛好是中華民國國軍召募新血廣為宣傳的好題材,林正義被軍方接納,軍方並運用宣傳媒體將他塑造成明星一般的樣板人物。例如,當時的參謀總長賴名湯,在林正義自動請纓轉從軍時,「聽完林正義的心聲以後,深受感動告訴在場的人,這就是中國一定強的鐵證,因為我們國家像這樣有熱血的年青人非常多」。此外,在林正義投筆從戎的兩天後,大同工學院化學系的陶立民也向成功嶺寒訓班主任表示要轉讀陸軍官校,當時媒體就將陶立民的行為視為「響應林正義的行動」[12]。之後,賴名湯又在1972年3月4日,代表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主任蔣經國,頒發「優秀青年獎章」給林正義[13]

林正義刻意不選中正理工學院就讀,而是特別向參謀總長賴名湯請求轉到陸軍軍官學校(承襲原黃埔軍校)。1975年,林正義以第二名的成績在陸軍官校第44期畢業[14]。畢業後,林正義留校擔任學生連排長,並與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畢業的陳雲英結婚,一年後生子[15]

在林正義求學過程中,蔣經國已升任行政院院長。因林正義具本省籍又是名校台大肄業,符合蔣經國的擢用台籍人士的政治策略,所以一直受到蔣經國的關心。蔣經國囑咐心腹學生、當時的總政戰部主任王昇,必須特別照顧林正義,畢業之後,林正義不必立刻下野戰部隊帶兵,而可以軍職身份及國防公費的特權進入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就讀。

1978年夏,林正義以林正誼為名字,畢業於政大企管所。下部隊後,林正義因與部隊長官同名而自行改名為「林正誼」。同年12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簽訂建交公報,確定於1979年1月1日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同時美國將與中華民國斷交。同年12月的中共十一大三中全會上,鄧小平擊潰以華國鋒為主的「凡是派」,掌握了政權,中國大陸的對台政策開始轉變。197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徐向前宣佈,停止對金門持續20年的「單打雙不打」砲擊。兩岸之間由兩黨30年的軍事對峙,逐漸轉化成統獨之間的政治對峙。

1979年2月16日,林正誼成為金門防衛司令部284師馬山連長,軍階上尉。馬山位於金門主島的東北角,距中國大陸的解放軍據點角嶼僅約2公里,是國軍前線的最前哨,可以掌握福建白河口小嶝角刀嶼大伯嶼小伯嶼等一線解放軍的動態。馬山還設有對大陸心戰喊話的播音站,因此馬山連連長經常要向到前線視察的長官和外賓們簡報,只有最優秀的基層軍官才能出任馬山連連長,由此也可見蔣經國對林正誼這位台籍青年的提攜眷顧之隆[16]

投奔中國大陸[編輯]

1979年5月16日夜,從台灣探家回到金門約一週後,林正誼身上攜帶軍籍證明及有關資料,從金門泅海約2公里到廈門,投奔中國人民解放軍。林正誼的行為並不屬於個案,國共內戰中,國共雙方即存在互相招降對方軍人,[17][18]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更是愈演愈烈,至1990年代台灣海峽兩岸氣氛趨緩後鮮見[19]

下列部分內容主要源自於台灣作家管仁健《搶救台灣的「雷恩大兵」》一文中的描述:

林毅夫叛逃時,是陸軍284師851旅步5營2連連長。霍守業時任陸軍284師作戰科科長,是首先接獲叛逃回報的高勤官;蕭如波時任284師政戰科長,同是參與調查這起叛逃案的成員之一;而當時284師師長是周仲南、851旅旅長是薄榮萍、步5營營長是侯金生;事發前三個月林毅夫剛從前一個單位,852旅高華柱擔任營長的單位調任現職。
中華民國軍事方面,5月18日18時晚餐時,馬山連連長林正誼缺席;至19時士兵還找不到林本人。連上開始緊張,士兵四處尋找,直到半夜仍不見人,遂向師部報告。師部全面清查後發現,不僅連長失蹤,連旗和防衛作戰機密資料也不見了。全師一萬多人立刻全體動員展開搜尋,照明彈從凌晨打到天亮,50機槍與105榴砲不斷射擊海面可疑漂浮物,但打到的都是浮木。5月19日開始,金門防衛司令部舉行全島「雷霆演習」,10萬官兵與5萬平民,每人手臂上綁上一樣的白臂章識別,手持木棍翻遍島上每寸土地。但找了好幾天都全無結果,軍方研判他是帶著籃球浮具從海上潛逃的[16],後來有關林毅夫「抱著兩個籃球游過海峽」的不實傳聞顯然源於這一錯誤研判[20]
林正誼的叛逃與機密作戰資料的失蹤使金門防衛司令部立刻下令將駐守金東的284師與駐守南雄的319師緊急對調換防。1979年6月,158師移防台灣,127師改駐小金門,146師駐守金中。短短一個月,駐守大、小金門的五個師全部移防,同時「通訊密碼表」和金門的作戰計畫都全部重新制訂[16]

金防部調查報告[編輯]

金門防衛司令部調查報告稱,林毅夫一開始很排斥被派為馬山連長,覺得像是被利用。1979年4月26日,林毅夫從台灣休假返金,情緒明顯不穩定,曾表示希望能回陸軍官校兼課教書,也對沒有被排入培英案考試感到很失意。軍方事後在調查報告評論,林毅夫自視甚高,性格急功近利,才會有見異思遷之舉。[21]

根據軍方調查,5月16日晚間,林毅夫穿著由連長保管的救生衣,趁著大退潮游泳到金廈之間的角嶼投敵。軍方透露,角嶼距離馬山連2130公尺,那天的退潮恰好是當年最大的一次退潮,兩端的海底幾近浮現,可以踩著海底走上一段,真正需要游泳的距離並不長,不到二小時就能到角嶼,水文因素讓林毅夫叛逃成功機率大增。調查報告指出,5月14日林毅夫巡查海岸班哨時曾嚇唬班兵,遇到共軍水鬼,如果對方沒招惹,就不需要開槍,以免死後報復;他還在5月16日上午向連上文書兵廖振柱索取潮汐表查閱,而根據潮汐表,當天下午四時滿潮,晚間十時退潮。[21]

軍方表示,當晚最後見到林毅夫的人是連上文書兵童進耀,他在晚間8時30分於伙房向林毅夫報告將到營部接新兵,但當他在晚間9時30分接到新兵想向連長報告時,林毅夫已不在寢室,研判林毅夫叛逃時間應該就在這一個小時之內。馬山連內部搜索未果,17日零時上報師部,師長周仲南指派副師長劉國嶼前往仍然找不到人,後來在馬山連陣地前緣斜坡雷區內,一條通往海邊的小路找到一雙寫有「連長」的球鞋,這也是軍方研判林毅夫可能叛逃的證據之一。[21]

本人說法[編輯]

1980年,林毅夫寫給在日本東京的表哥李建興轉交的家信中談到了他由金門游過海峽逃離台灣到大陸的動機。[22][23]

建興兄:

  臨別之際,未及問你將來在東京的地址,因此上封信僅以姑且試之的心情投寄,真沒想到竟能接到你的回音。轉眼離家已近一載,雖說男兒志在四方,不能眷念兒女私情,而忘卻肩上的責任;但是思鄉之情卻是隨著日月的增長而加深。捧讀來信之際,真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了「家書抵萬金」之心情。

  回國以後,原想儘速給家裏捎個消息,但顧及親友的安全,故不敢莽撞從事。我的回國對台灣當局來說,當然是一件很難堪的事情,而我在臺的知名度,更給了大陸一個很好的宣傳機會。但為了在臺親友的安全,經我的要求,組織終於同意,只要台灣當局不對我的家屬和親友採取迫害行動,這邊也就不以我的回國做文章。

  在大陸這段時間,經組織的安排,我參觀了許多地方,雖然總的來說,大陸在經濟建設方面還相當落後,人民的生活水準也還很低,但基本上每個人是可以吃得飽、穿得暖的,這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不能不說是一項突出的成就。在社會主義建設上,中國應該有更高的成就,但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混亂,使整個中國的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現在中國從上到下正在實事求是地檢討建國30年來的經驗,從中吸取教訓,以便為現代化的中國之建設而努力。

  自從「四人幫」倒臺以後,整個大陸正在以一個飛躍的速度向前進步,人民充滿朝氣和信心。我深深地相信,中華民族是有希望、有前途的。而做為一個中國人,是值得驕傲,是可以抬頭挺胸昂立於世界之上的。基於對歷史的癖好,我特地去參觀了許多名勝古跡,但是長城的雄壯,故宮的華麗,並沒有在我心裡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戰國時代李冰父子在成都所築的都江堰。由於都江堰,使四川成為天府之國,而始建迄今已近三千年,但是它還在惠及眾生。當我站在江邊,聽那滔滔的水聲,真讓我有大丈夫若不像李冰父子為後世子孫千萬年之幸福,貢獻一己之力量,實有愧此生之嘆!

  台灣的未來,現在正處於十字路口,長期維持那種妾身未明的身份,對台灣一千七百萬同胞來說,並非終久之計。因此何去何從,我輩應當發揮應盡的影響力。正如你來信所說,台灣不該獨立,更不應該再次淪為次殖民地。那麼台灣到底應該往何處去,這個問題長久以來,一直是我心中思索的主題。基於對文化、歷史、政治、經濟和軍事的認識,我覺得回歸祖國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最佳的選擇方案。

  做為一個台灣人,我深愛這塊生我、養我的地方,我願為它的繁榮、幸福奉獻一生的精力;但是做為一個中國人,我覺得台灣除了是台灣人的台灣之外,台灣還應該能對中國的歷史發揮更大的貢獻。長期的分裂,對大陸不利,對台灣不利,對整個中國的歷史更不利。因此,如何在不損害台灣人民利益的前提下,促使中國早日再度統一,是我輩有志青年無以旁貸的責任。

  現在大陸對台灣這30年來在經濟、社會、文化建設上的成就,是充分肯定的;而大陸在提出和平統一台灣政策的同時,也再三保證,尊重台灣現行的狀況和現行制度,不使台灣人民蒙受損失,不改變台灣人民的生活方式。而從我所接觸中,感覺到大陸當局是充滿誠意的。當然如何才能不降低台灣人民的生活水準,不改變台灣人民的生活方式,是一件非常複雜的問題,而我覺得將來台灣統一以後,最主要的工作還是經濟方面。因此,目前我準備再以三年的時間,對經濟理論問題再好好下一番工夫。

  在台灣我雖也曾是被吹捧的對象,可是國民黨對我只是利用,而不是真正的培養;現在這邊則是真正重視我,培養我。

  目前我的生活除了偶感單調寂寞外,一切都令人非常滿意。上次在佳佳餐廳,我原有意將雲英、小龍、小麟托你照顧,而如今你也已經離開台灣。雲英一個女子要撫養兩個孩子,其艱辛可想而知。小龍已經3歲,正是最需要父親的時候,但卻只能和他母親相依為命。小麟出生,連跟父親見面的機會都沒有。我母多病,我未能盡人子應有之孝道,對於他們我實在有說不盡的抱歉,但望團圓之日早日來臨。

  對雲英請代我多鼓勵她。也請你轉告大哥大嫂,要他們對家庭多負點責任,將來我會十倍、百倍奉還。雲英的生日是2月16日,我母親是農曆五月份生的,我父親是農曆八月初七生,小麟應是陽曆8月5日左右生的吧?小龍則是12月12日生日,這些日子若方便,請代我向他們送些禮物,我和雲英之間有個小名叫方方,在禮物上寫上這個名字,她就會了解的。

  目前我唯一能聯繫的親人就是你,但是你也應該特別小心,不要給國民黨當局抓到任何把柄,免得惹來一身麻煩。消息最好採用口傳,以免留下痕跡。現在你大概忙著準備4月份的考試吧!等考完試再進一步聯繫。請代我向建成兄嫂問好。最後,我們台灣人應有一個志氣,不但要做台灣的主人,而且要做中國的主人,讓我們為中國的統一、富強而努力吧!
——林毅夫,《給表兄李建興的信--台灣人也要做中國的主人》[24][25]

2010年,林毅夫接受《紐約客》雜誌採訪時表示,在金門時,他的想法已經經歷一場劇變,只想著:我想讓中國富強,但是絕大部分中國人都住在中國大陸;所以,如果我到大陸,可以有更大的貢獻。林毅夫也首度說出泅海游往大陸的經過,他用自由式游了近三個小時,上了岸,因認為海灘必埋有地雷,不敢擅自走動,便用手電筒打信號,解放軍駐防部隊派出一名士兵逮捕他。[26][23]

2012年4月,林毅夫回憶當年「叛逃」事件談及外界稱他為「現代吳三桂」,對他有兩大質疑,一個是「傷害很多人」,另外則是「攜帶機密文件到對岸」。[27]

  1. 林毅夫表示:「當時政府以人間蒸發的方式把影響降到最低,原先的營長高華柱仕途未受影響,離開時的營長侯金生也正常退伍,旅長、師長也從中將、上將退伍」,並認為「選擇1979年5月16日離開,是很困難的選擇,因為女兒尚未出世。他說,我在2月16日離開高營長(高華柱),因為當時規定一個人離開三個月,過去的長官不負政治責任,到任不到三個月,當時的長官也不用負責;選擇當天離開,兩位長官因此沒事。」[27][28]
  2. 林毅夫憶述,當時到大陸只帶兩種東西,一個是能證明他是中華民國軍官的證件,另外則是水壺救生衣等救生用品,沒帶四顆籃球和機密文件渡海。並略為激動的說:「有沒有帶機密文件,兩邊國防部都可以查。此外,他服役的連上沒有四顆籃球,而且游泳怎麼馱著四個籃球,重點是連上並沒有那些機密文件。」[27][29]

其他相關[編輯]

同是台灣大學校友的鄭鴻生也認爲,林毅夫「雖然對國府的幻想破滅,但並沒有失去對臺灣前途的關切,而他新認識到的臺灣前途卻是在於中國的統一。......,這也是他當時冒著九死一生游到對岸的心志所在」。[11]當時就讀台大哲學系、也參與校園運動的鄭鴻生表示,他相當程度可以理解林毅夫入伍之後的驚人之舉;當過兵的人,或多或少體會過軍隊體制的腐敗與落後,熱血青年林毅夫受到的衝擊肯定更大,「那個年代,對國民黨理想破滅的人多得是,有人加入黨外,那他在部隊裡怎麼辦?他有個機會在前線。」[30]

有傳聞「林毅夫當年叛逃後,直屬營長侯金生因受到責難而自殺」。2002年5月31日侯金生本人即已出面澄清自己並沒有自殺,《今日新聞》報導:「侯金生表示,林毅夫當年是國家刻意栽培的軍官,所以大家對他印象相當深刻,正當林毅夫前途看好之際,卻叛逃到大陸,造成社會各界一片嘩然,當年年僅34歲就任營長的侯金生,在林毅夫叛逃三個月後就退役,不過,侯金生澄清,林毅夫『失蹤』後,他本人沒有遭到任何壓力或責備,相關連的軍士官也無人受罰,甚至連申誡都沒有,大家可以調閱當年的考勤資料就可證實。當年是自己申請退休,和林毅夫的案件沒有關連。」[28]

有同樣由台大轉軍校發展背景的學弟陳憲良,為林正誼叛逃事件所累,被軍方暗中列為「重點考管人員」,雖有升遷,但逢重要敏感的職務或受訓機會,就會受到多般橫阻,因此陳憲良一直關心林正誼的生死[16]。當年台大畢業投筆從戎的陸軍前上校陳憲良,受林毅夫叛逃波及,軍旅並不順遂。他曾在一場演講中批評林毅夫,「是在台灣這個母親的身上捅了很多刀」。前幾年他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當年誤傳是他叛逃,他還被軍方找去接受訪問以杜絕傳聞,但確因此案受到牽連不易升遷,後來國防部前部長蔣仲苓派他到中科院任職才有改善。[31]

入學北大[編輯]

林毅夫和妻子陳雲英在2009年法蘭克福書展

到了中國大陸之後,改名為「林毅夫」的林正誼先後輾轉各地,最後到達了首都北京。時為文革結束不久,而林毅夫的台籍身份又極為敏感,他首先準備就讀的中國人民大學就曾以「此人來歷不明」為由把他拒之門外,最終是北京大學接納林毅夫為北大經濟系碩士生;林毅夫至今對此心存感激。[32]1980年,剛於1979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芝加哥大學榮譽教授西奧多·舒爾茨到訪北大,校方指派林毅夫為舒爾茨翻譯;舒爾茨對林的翻譯和經濟學上的領悟頗為讚賞,回到芝加哥後便安排推薦給林毅夫獎學金就讀芝加哥大學經濟系。[22][23][32]

留學美國[編輯]

1982年林毅夫取得北大經濟系政治經濟學碩士,獲派前往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成為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首批赴美留學生。1986年林毅夫取得了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就是西奧多·舒爾茨。1986年至1987年,林毅夫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在耶魯大學經濟增長中心做了一年博士後研究。林毅夫的妻子陳雲英得知丈夫在美國留學後,1983年亦從台灣輾轉赴美留學,與丈夫在美重聚。[22]

台灣官方對於前往中國大陸後的林毅夫或許一無所悉,但是,在林毅夫於芝加哥大學求學時,已經有留學生知道林毅夫具有台灣背景。曾任中華民國財政部長劉憶如就表示,她1986年時也在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博士班就讀[33],她剛到芝加哥大學時,是就讀於企管系碩士班,對於林毅夫並不認識。後來,劉憶如被推舉為芝加哥大學的中國同學會會長,由於當時在芝加哥的中國學生人數少,劉憶如就將來自於香港、大陸、台灣的留學生納入同學會。因此,原本只顧讀書、不和中國學生往來的林毅夫,才會參與同學會的活動,劉憶如也就是在活動時,從林毅夫的舞步猜到林毅夫具有台灣的背景。劉憶如原本與林毅夫不熟,之後,劉憶如轉念芝加哥大學經濟系的博士班,因為選修同一門課,才與林毅夫有密集的接觸[33]

留美結束回到中國大陸[編輯]

林毅夫於1987年結束在耶魯大學的研究攜妻兒一起回到中國大陸,任北京大學副教授,並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他是中國第一位「海歸」經濟學家,並帶回了整整30箱的西方經濟學術資料[34],為中國的經濟學研究提供了基礎。1993年,林毅夫升任北京大學教授。1994年8月林毅夫與易綱海聞張維迎張帆餘明德等6人在北京大學創辦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林毅夫出任主任,是中國經濟學研究的最前沿,也一直是中國政府決策部門重要的智庫之一。[22][32]

林毅夫說,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有三個定位:做為中國經濟學教學的革新中心、做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政策研究中心、做為中國與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在時任北大校長吳樹青的支持下,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成為北大、乃至全中國的學術特區。大陸最早的總體經濟學個體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等課程,都從該中心開始。大陸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相當於台灣戒嚴時期的「國父思想」,是受到中共當局高度關注的課程,但是1994年,林毅夫打破慣例在「政治經濟學」課程中,介紹了西方經濟理論和經濟學方法論。[35]

工作與成就[編輯]

專業成就[編輯]

自1987年林毅夫回北大後,就不斷發生經濟政策的辯論,包括他在內的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成員,如:海聞易鋼張維迎等……,他們的意見都直接影響中共中央經濟政策的制定。如1997年底,林毅夫發表〈關鍵在於戰略目標的轉移──評中共中央14屆三中全會的決議〉,提到國企改革不彰、中央政府財政收入比重偏低、貪腐嚴重等……問題,後來都出現在中國總理朱鎔基的政策中。因此,就有媒體稱林毅夫是朱鎔基的智囊。[35]

林毅夫主張中國應繼續實施比較優勢發展戰略,[36]利用較低成本引入先進技術,快速積累資本,再實現產業升級。他也認為國有企業改革是繼續保持經濟高速發展的關鍵,改革國有企業才能夠給民營經濟提供更公平的競爭環境。林毅夫一直以來都對中國經濟保持樂觀,認為中國能夠在2030年左右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

林毅夫認為,世界經濟處在復甦的十字路口,已開發國家尚需推進結構性經濟改革,而增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防火牆對於抵禦歐債危機的擴散效應非常關鍵。儘管世界經濟近期出現一些復甦跡象,但仍面臨較為嚴峻的挑戰,主要是已開發國家面臨的高失業率、低產能利用率、鉅額財政赤字等結構性難題尚未消除,經濟增長態勢總體疲軟。[37]

工作簡歷[編輯]

2005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8]

2008年2月4日,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佐利克正式宣佈,已經任命林毅夫為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兼主管發展經濟學的資深副行長,於5月31日上任,補缺2007年離職的布吉尼翁。林是世界銀行史上第一個來自於開發中國家而獲聘擔任這個職務的人[23]。林毅夫「帶著對中國30多年經濟發展的深入了解」開始就職於世界銀行;在他4年任期里,「西方對中國乃至亞洲經濟的種種誤讀時常讓他反思」,很多經濟學家曾相信亞洲是最沒有希望的一洲,認為非洲比亞洲有希望,拉丁美洲更有希望,結果卻是亞洲國家經濟普遍發展得較好,其發展遠遠超過拉美和非洲;林毅夫說,這些誤讀讓他聯想到世界銀行並進而推動世界銀行反思,因為「世界銀行的目標一直是幫助開發中國家發展經濟,解決貧困問題,多年來取得不少成就,但很多地方不盡如人意」。[38]

   

曾任職務[編輯]

  • 1987年-1990年,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39]
  • 1990年-1993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 副部長[39]
  • 1994年-2008年,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39]
  •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39]
  • 1998年4月-2008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八、九、十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39](經濟界別)及政協全國委員會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2008年-2012年9月#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

現任職務[編輯]

  1.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39]
  2.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39]
  3.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39]
  4. 國務院參事[3]

研究與著作[編輯]

研究範圍:農業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制度經濟學,與中國經濟改革。[8][39]

1990年-2000年,林毅夫的論文在國際上被引用次數,排名全球經濟學家第205位,在華人經濟學家中排前兩名。林毅夫形容大陸經濟學者現在是「近水樓台先得月」,他解釋說,隨著大陸經濟在世界的比重不斷增升,解釋大陸經濟現象的經濟論文,將愈來愈受到國際重視。[35]

1992年,林毅夫發表《農村改革和中國的農業增長》於《美國經濟評論》,該文被美國科學信息研究評為1980年至1998年間的經濟學論文中,引用率最高的論文之一。林毅夫長期關注中國經濟的改革與發展,他在制度經濟學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有關中國農村改革與發展的研究成果享譽海內外。共出版13本學術專著,其中《充分信息及國有企業改革》被翻譯成英文、日文出版,並以中文繁體字分別在香港台灣出版。《中國的奇蹟: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被相繼譯成中文繁體字、英文、日文、韓文、法文、越文、俄文等版並被數次增訂。[8]

2011年年底林毅夫的《解密中國經濟》一書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林旨在以「局內人」身份解讀30多年來舉足輕重的經濟事件中國崛起,並對中國在19世紀落到了西方的後面的原因、對現在中國大陸經濟成功的快速發展進行了探討和解讀。[38][40]

著作一覽[編輯]

  • 《制度、技術和中國農業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三聯出版社,1993年。
  • 《中國的奇蹟: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中文簡體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中文繁體字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5;英文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 社,1996;日文版,東京日本評論社,1996;韓文版,漢城白山書社,1996年;法文版,巴黎Economica出版社,1998;越文版,胡志明 市,西貢時報出版社,1998。
  • 《中國農業科研優先序》. 中國農業出版社. 1996年.
  • 《充分信息與國有企業改革》,中文簡體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中文繁體字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7;英文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日文版,東京日本評論社,1998。
  • 蔡昉、林毅夫. 《中國經濟》. 麥格羅·希爾. 2003-10-28. ISBN 9789574938179 (中文(繁體)‎).
  • 林毅夫. 《解讀中國經濟》. 時報出版. 2009-03-26. ISBN 9789571350035 (中文(繁體)‎).
  • Justin Yifu Lin(林毅夫). 《Demystifying the Chinese Economy》 (解密中国经济). Cambridge CB2 8BS,UK 英國: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11-12-27. ISBN 9780521191807 (英文).
  • 林毅夫. 探尋中國經濟背後的邏輯FT中文網. 2013年07月11日 06:08 AM.
  1. 序列項目

家庭[編輯]

  • 妻子:陳雲英
  • 子:不詳
  • 女:不詳

榮譽[編輯]

其著作《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獲教育部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第四章「價格雙軌制與供給反應:理論與來自中國農業的經驗證據」榮獲第九屆孫冶方經濟科學論文獎。《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獲1992年度「孫冶方經濟科學獎」;《技術變遷和家庭收入分配》一文為被評為1999年度《澳大利亞農業和資源經濟學》最佳論文。[8]

1993年獲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國際糧食與農業政策研究中心最佳政策論文獎。[41][42]

1997年獲澳大利亞農業和資源經濟學會約翰·克勞夫爵士獎。[41][42]2000年獲美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的經典引文獎[41][42]2009年,美國福坦莫大學授予其榮譽博士[2][43]法國克萊蒙費朗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亦先後授予其榮譽博士學位。[41][42]

2011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校友專業成就獎。[41][44]

評價[編輯]

正面評價
負面評價

奔喪爭議與台灣司法追訴[編輯]

林毅夫對於他曾為台灣軍官卻在金門前線逃亡到中國大陸的經歷很低調。2002年5月9日,林毅夫的父親林火樹在台灣宜蘭過世。5月29日,台灣民進黨立委蔡同榮向政府陳情,認為當年叛逃追訴時效已過,政府應讓「林正誼叛逃案」結案,批准林毅夫返台奔喪,同時亦可借重林毅夫與中國大陸高層關係,及其在財經方面的專業,為兩岸經貿往來做有利於台灣發展的建言。[45]。 陸委會基於「人道精神」考慮同意林毅夫入境,內政部警政署入出境管理局亦將核發入境許可。

如果林毅夫來台奔喪,被指派調查本案的國防部北部軍事地方法院桃園分檢署檢察官,屆時為保存證據,將會限制林毅夫出境,並以必要手段要求他到案說明。官員同時指出,林毅夫如果來台,將從桃園中正機場入境,因此指派桃分檢負責調查,由於林當年叛逃的真相有許多部份須釐清,所以原則上在林入境後就應該會傳喚林毅夫到庭說明,假若他拒絕,也可能強制拘提,這方面軍檢單位都已經著手進行沙盤推演。[46]

國防部長湯曜明指出,林毅夫仍被國軍視為叛變逃亡軍官,一旦返台將面臨《陸海空軍刑法》調查與審判;而陸委會與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則表示,仍同意核發入境證件,但返台後法律責任將由林毅夫自負。林毅夫當時正在美國訪問,他的妻子陳雲英赴香港等候。最後,局勢未能好轉,林毅夫確定無法赴台,而由美國飛至香港後返回北京,由陳雲英赴台代其追悼,林毅夫則在北大朗潤園設靈堂遙祭先父。

因配合軍事審判法修正,軍事案件全數移由司法處理。林毅夫案全案卷證,將於2014年1月13日移由司法檢察署接辦,林毅夫是否繼續發布通緝,屆時將由司法檢察官認定。[4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喔…喔… 的頭像
    喔…喔…

    熱血流成河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