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3 14:10 聯合晚報 記者鍾張涵/台北報導

物聯網及智慧工廠趨勢當道,台灣PC、工業電腦、工具機或零組件等硬體廠商,都已積極轉型為軟硬結合的「智能」企業,包括工業電腦廠研華、凌華、新漢;代工廠鴻海、仁寶、緯創、英業達;NB廠宏碁、華碩等,近期皆透過合縱連橫或入股結盟方式,強攻物聯網及智能製造商機。

拓墣物聯網分析師劉耕睿即言,目前智慧製造的三大發展趨勢,分別為製造業服務化、標準技術訂定與智慧管理建置。

研華近日即宣布與紡織大廠宏遠興業合作,將科技結合紡織,雙方共同發展工廠智動化及工業4.0。研華總經理何春盛即言,研華為宏遠建置監控設備產品,功能包括資料搜集與監控、採集、傳輸、閘道及IPC整合方案,協助宏遠推動紡織智慧生產。

事實上,研華布局物聯網已久,該公司日前即陸續宣布攜手程泰機械、日本松下、和椿科技等多家公司,共同發展工業4.0。研華除在林口設立物聯網客戶體驗中心及協同創新研究基地,並已成立「研華投資」,積極建構物聯網生態鏈。

微軟則推出Azure IoT Suite的遠端監控與預測性維護技術,協助企業建置物聯網,並已獲凌華、研華及新漢採用,像是研華與微軟共同打造WISE-PaaS物聯網軟體平台服務;凌華透過「機械監控與故障預測」解決方案,發展工業設備執行即時與遠端監控;新漢推出的工業Gateway NISE50C同樣搭載Win10 IoT Core與新漢IoT Studio,並整合微軟雲端服務Azure IoT Suite,提供遠端監控與預測維護保養。

代工廠部分,英業達與西門子簽訂了工業4.0合作意向書,西門子旗下Siemens PLM Software為主的工業4.0軟體解決方案,將協助英業達發展智慧生產系統。

仁寶成立了IPC小組及物聯網事業群,並入股安勤,積極拓展智慧醫療、智動化及機器人領域。.

鴻海則全力發展「雲移物大智網+機器人」,早已在全球各地如印度、中國、捷克、北美等海外市場發展智動化、物聯網及機器人業務。

IEK指出,物聯網蓬勃發展,讓製造者、製造程序與各種資料,都能完成更深層次的連結,進一步產生多種新價值。

在各國政策積極推動、各項技術逐步到位的聯網時代下,智慧製造引領製造業轉型已勢在必行,進一步降低生產維護成本、提升生產效率、因應彈性生產及解決缺工。TrendForce旗下拓墣產業研究所因此預估,2018年全球智慧製造及智慧工廠相關市場規模將達2500億美元。

國內發展工業4.0主要廠商資料來源:TrendForce旗下拓墣產業研究所副所長黃鋰。2016年 製表:鍾張涵

基於工業4.0與物聯網應用的未來工廠資料來源:enterprise-iot.org,2015/11

分享
中、美、德、日傾力發展智慧製造,台灣不落人後,政府喊出「生產力4.0」政策,廠商亦積極跨足物聯網、機器人、智動化領域;在紅潮來襲下,業界預期未來10年內,生產製造過程將因「虛實整合系統」的導入及物聯網應用,結合「虛擬規劃」與「實體生產」的智慧工廠將是大勢所趨,成為台灣廠商重要出路。

中小廠 區隔化抗紅潮

拓墣副所長黃鋰解釋,台灣製造業生產規模僅中國大陸三十分之一,未來僅少數大廠適合採取大量生產模式;一般中小型廠商必需利用生產力4.0發展契機,全面提升企業競爭力。

黃鋰說,台灣製造業要採取區隔化策略,大量投入於創新產業、產品、技術及目標市場與通路,並提升品質以與大陸業者間分別,才會避免受到衝擊。

工業4.0 六大領域卡位熱

據了解,工業物聯網(IIoT)已是智慧製造的基本條件,台灣發展工業4.0的主要廠商可分為「軟硬體系統整合/工業電腦」、「工具機及零組件」、「機器人」、「控制器」、「軟體」、「系統整合/資訊服務」六大領域,囊括鴻海、研華、英業達、凌華、致茂、新漢、友嘉、上銀、台達電等多家大廠,但隨著各家廠商陸續搶進智動化及物聯網,2016年該領域競爭將更趨白熱化。

拚轉型 自動化「智」造為王

黃鋰指出,台灣硬體生產廠商有較多外銷機會,特別是工業電腦、通訊網路、工具機及零組件、機器人及零組件等,未來前景可期;軟體及系統整合廠商亦有不少國內市場及大陸市場,可多加關注。唯國內資服廠商屬國際型或進軍海外市場者較少,相對機會較少,仍需加強發展。

隨著中國大陸生產成本提升、智慧財產權保護問題、台灣勞動力不足,且青年不願進入工廠等發展壓力下,推動生產自動化及智慧製造已成趨勢,也將成為未來台灣企業轉型及產業成長重要機會。

物聯網 年複合成長率看20%

據IEK報告,由於物聯網應用是實現智慧製造重要基礎,2015年全球製造領域物聯網市場(含硬體、軟體)規模約529億美元,預估2020年將成長至1,332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約為20.3%。

同時,製造業物聯網應用平台應用需求隨之增溫,「設備/產線/工廠監控」、「生產操作/供應鏈最佳化」、「發展智慧產品」、「商業模式轉變」等,都將成為台灣廠商轉型方向。

全球製造領域物聯網市場規模資料來源:工研院IEK

群益期貨顧問事業部協理林昌興指出,這一波由德國、日本先進工業國家發起的工業4.0革命,就是要取代現在工廠的生產與管理思維,進而追求效率和銷售的最佳配置比。

林昌興認為,自從世界工廠中國大陸調漲工資,以往仰賴低人力作業的電子產業,近年來精簡勞動成本,因此除成衣、陶瓷、橡膠等傳統人力密集產業陸續將生產基地轉移至工資更便宜的東協,其餘只要跟家電、車用電子、工業用電腦相關的電子產業,無不走向物聯網與工業4.0的新革命。

針對未來台灣面臨生產力4.0革新的機會所在,林昌興說,首先看好車用電子族群。林昌興解釋,Android和iOS系統皆往車用電子系統發展,未來路上一輛輛汽車會成為行動智慧中控台;且由於基本聯網功能,行車速度、定位系統、路徑規劃、駕駛預警功能將全部在雲端數據庫一次完成,此系統商機就要有完整的平台規劃和車用電子連接器,相關概念股如研華、胡連等人車裝置連結,以及汽車駕駛概念股看好。

另外,智慧工廠也和自動化、工具機息息相關,兩群也是來可留意方向;大數據雲端控制整合也被好,如鴻海有意將旗下工廠導入工業4.0,台達電也已成為控制器與伺服器等數位系統整合的領導品牌,未來幾年內,有機會成為台灣電子代工業消退後,另一個翻身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