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砂獲得智財院勝訴判決,確認公司就美國699號等專利有實施權、並命宋健民移轉登記
(105/01/25 06:01:38)
|
證交所重大訊息公告 (1560)中砂本公司獲得智慧財產法院勝訴判決,確認本公司就美國第 8,777,699號專利(下稱「美國`699號專利」)等專利有實施權,並命宋健民先生將「美國`699號專利」等移轉登記予本公司。 1.法律事件之當事人、法院名稱、處分機關及相關文書案號: |
2016-01-21 01:16 經濟日報 記者簡永祥/台北報導
中砂(1560)與前主導研發的宋健民專利訴訟,日前經美國德拉瓦州法院裁定暫停訴訟程序,將等台灣智財法院針對專利權歸屬做出判決後再審理。
中砂表示,與宋健民簽署的鑽石陣技術,雙方簽訂17年權利金給付協議,雙方約定自2013年截止後專利權歸中砂,但宋健民私下轉讓,並於2013年向德拉瓦州法院控告中砂鑽石碟等產品侵害其美國登記的三項專利。
中砂表示,德拉瓦州法院於美國時間19日根據中砂的主張,裁定停止上開訴訟程序,待我國智慧財產法院就相關專利權利歸屬做成判決,一旦獲智慧財產法院勝訴判決確定,即可證明宋健民向德拉瓦州法院提起的專利侵權訴訟並無理由,美國法院即毋須進行實質審理。
【理財周刊】第295期 | |
傳統砂輪一哥變工業鑽石王 中國砂輪 今年可望賺1個資本額 | |
|
在危機中穩住第一市占率
已經53歲的老企業中國砂輪,最近在股市裡的表現卻是虎虎生風。在股價「百元俱樂部」的門前徘徊了3個多月後,終於在4月13日開始,一口氣連拉三根漲停板,站上了115元的新高價,而這個歷史紀錄似乎還在不斷的被改寫中。
單從財務報表來看中國砂輪,似乎是家充滿了「衝突感」的公司:往來的客戶有做鋼鐵的,也有像台積電這般做晶圓代工的;會生產6,000多噸的砂輪,卻也能製造出200萬克拉的鑽石;家族成員雖有50%股權,但公司五大事業部門卻都由專業經理人當家;公司資本額只有9.85億元,但過去10年買設備所花掉的錢就超過近20億元,其中光在2005年就花了10億元……。
不過,在4月12日,中國砂輪股價躍過百元大關的前一天,專訪董事長林心正時,便發現那「衝突感」的源頭正是林心正。
對外界而言,林心正(編按:從母姓)不過就是自父親白永傳手上接掌家族事業的第三代;但對有200名年資逾20年以上的老員工而言,林心正其實比父執輩還具有創業家的衝勁和魄力。
在林心正身上,唯一與公司和工作不衝突的,就是他的一雙手。當林心正拿出用鍍了鑽的模子所模造的相機玻璃鏡片時,會發現他手上長滿了老繭。「我從國小、國中到高中,有空的時候幾乎都在幫忙磨砂輪;年紀大一點,用腳踏車到處送貨、收錢,幾乎跑遍全台灣,怎麼可能會細皮嫩肉。」
正因為天天在家裡的工廠幫忙,林心正很清楚這砂輪事業有多賺。在那個一個月工資最多有1,500元到2,000元的1960年代,中國砂輪一年的營業額就超過700多萬元。只是從1990年開始,中國砂輪因同業與客戶紛紛移往中國大陸,而出現訂單流失、產業產值衰退的危機。但在提高產品品質、就近服務客戶等堅持下,中國砂輪仍穩住了營收而不下滑,更因此成為在台灣市占率逾8成的第一大砂輪廠。
傳產老大翻身變高科技尖兵
只是,林心正何以會讓這家磨了40年多砂輪的老公司,卻在近10年也突然坐到了國內研磨鑽石的第一大廠之位?
「很多人以為這是兩個不相干的行業。但其實對中國砂輪來說,做砂輪也好,做鑽石碟和模造玻璃的核心技術是一樣的,就是模具材料、超精密加工及成形加工。」林心正說得很稀鬆平常,但當去年1月底要掛牌上市前,到新加坡、香港等地做海外巡迴法人說明會(Road Show)時,海外法人最好奇的就是「外行的傳統業,怎麼能在短時間內就變成高科技業?」這類問題,林心正與經營團隊也才發現,外界對中國砂輪是如此不了解。
法人的好奇,也不是沒有理由。因為就產品營收來看,中國砂輪是到了2000年開始,才在占總營收達9成的砂輪之外,開始有1成來自鑽石碟的收入。而不過5年的時間,傳統砂輪、鑽石碟、再生晶圓三大產品線就各有10億元左右的業績。
而今年,被林心正稱為是中國砂輪的「模造玻璃」元年,就已經接到韓國三星電子的200萬畫素模造玻璃鏡片訂單。「再給我2個月,就會讓每個月能生產50萬顆玻璃的生產線滿載!」林心正信心滿滿的說。
找客戶前先投資設備
林心正的信心其來有自,早在去年底時,林心正就已經先將設備擴充到可每月生產100萬顆的準備。「在客戶需要之前,甚至在找到客戶之前,林心正就先買好設備、做好生產的準備!」一位中國砂輪的資深員工說。
正是這種「事先做準備」的習慣,讓林心正在10年前開始了中國砂輪的「內在創業」。「當時,中國砂輪的規模雖已經做到全球前三大了,但台灣的砂輪產值卻比一家黑松汽水的營業額(約50億元)還小,所以勢必要多角化經營。」
為此,林心正跑到歐洲的兩個展覽場裡尋找「靈感」。結果在展場上,林心正看到了以鑽石為材料的鋸片產品,加工精密度非常高,使用壽命又比傳統鋸片長,他認定這就是中國砂輪的下一個主力產品。
回到台灣,林心正準備花錢買設備、找人才。只是,當時中國砂輪的資本額不到2億元,又是100%家族企業,與高科技產業完全沾不上邊,人才怎會想來?
「是看到一些不錯的年輕人,但我的確開不了口。」林心正頭一回莫可奈何的說,但已經下定決心的他,轉而向家族開口,一方面,要將中國砂輪朝公開發行、股票上市的方向經營,另一方面,則表明中國砂輪要多角化,就必須先投資買最先進的設備。
在家族的支持下,信用良好的中國砂輪,讓許多銀行都爭相要借錢給林心正。「尤其過去10年是低利率時代,加上公司的信用,一年的利息只有1.4%到1.5%,比房貸還低。」林心正頗為得意的表示。
不過,錢太好借,也曾讓勇於投資的林心正摔了一次跤。5年前,為了擴廠,林心正買下了現在的竹北廠,但林心正卻是在簽了約以後才向最常合作的一家老行庫借錢,沒想到這家老行庫在人事大搬風下,新承辦人員只從財報評估,而未同意林心正的增貸。
「打斷手骨反倒勇!」學到教訓的林心正,除了日後投資會先備妥資金外,也分散融資的往來銀行,所以,中國砂輪目前的往來銀行多達20家,而每家的融資額度加起來還有10億元之多。
靠品質敲開高科技訂單 在設備之後,則是人才的引進。其中,目前是中國砂輪副總經理的宋健民,是最讓林心正感佩的一位。在1996年時,林心正認識了在工研院材料所服務的宋健民,擁有鑽石鍍膜專業的他,缺少實際生產驗證的機會,而林心正雖有生產資源,卻缺少人才。於是,在宋健民辭去工研院職務後,林心正隨即延攬宋健民加入中國砂輪,導入所謂的硬鍍技術,負責新產品的研發。 接下來最大的挑戰就是敲開客戶大門。「高科技業,人情發揮不了太大的效用,品質才是根本的關鍵。」林心正說。 當時像台積電用來研磨晶圓的傳統鑽石碟多自美日進口,很難輕易改換台製產品。於是,林心正就先把產品做出來,然後交給一位台積電的工程師去試用。沒想到,這一用竟讓台積電決定都換成用中國砂輪生產的鑽石碟,接著聯電也全面換用。 「而這一換,至少讓台積電一年可省掉2億元以上。」林心正說。而據了解,當時那位勇於試用中國砂輪鑽石碟、然後向主管建議的工程師,後來台積電還為此多發了上百張公司股票獎勵。 在成功取得台積電與聯電等大廠的訂單肯定後,中國砂輪無異正式跨入電子IC耗材的應用領域,更從鑽石碟、再生晶圓,一路到模造玻璃,成為高科技產業的工業技術後援。定位清楚後的中國砂輪,從此營收及獲利大幅明顯成長,並發展為具有競爭力的新星。 但也因為切入科技業,尤其是與半導體業的業務之深,使得中國砂輪受半導體景氣的影響也深。因而去年上半年,在半導體景氣衰退下,中國砂輪發生調降財測的事件。但據了解,中國砂輪去年的財測之所以不如預期,主要不在林心正誤判景氣,而在錯估國外合作廠商的業務實力。無怪乎,談到此事,林心正會說:「給我的啟示是,求人不如求己,生意還是要靠自己衝。」 「一直錯把這家公司當傳統產業看!」一位因刻板印象而錯失中國砂輪成長的研究員感到扼腕的說。而沒有錯過投資中國砂輪的野村證等法人,則看好今年中國砂輪的前景,預估今年將大賺一個資本額。 目前,中國砂輪有五大事業體,包括模造玻璃、傳統砂輪、再生晶圓、鑽石事業部、鑽石科技研發中心。傳統砂輪部分是原本的主事業體,因此客戶及訂單上呈現持平穩定的成長。 在再生晶圓的部分,林心正表示,在購併了金敏精研後,再生晶圓兩個廠的產值可望達到12億元;至於公司的金雞母鑽石碟,在大客戶台積電及聯電、華邦及南亞等持續擴增產能而提高下單量的助力下,預估該部分營收也有機會大幅成長至10億元以上。今年全年營收至少在37億元以上。 模造玻璃是另一事業版圖 而最讓外界關切的是,中國砂輪模造玻璃的認證能否順利過關?法人預估,應能近期內通過。而一旦過關,中國砂輪今年的事業版圖就將大幅拓展。 中國砂輪現在的營收成長和多角化效益浮現,實來自10年前林心正的決策。但在這10年間,難道都對這決定如此有信心嗎?「沒錯,我就是有這種自信。」林心正斬釘截鐵的說。 去年,做了快20年總經理的林心正,自白永傳的手裡接下董事長職位。而問及林心正與白永傳在經營上的差異,林心正給了一個妙答:「我爸爸比他爸爸能幹!這一點我有遺傳到。」 巧的是,就在採訪結束前,白永傳走進了林心正的辦公室,父子兩人站在一塊,的確驗證員工所形容的,白永傳就像位斯文學者,林心正則就是那既果斷又霸氣的公司老闆。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