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這裡是眼球中央新聞頻道,歡迎您走進本節的新聞直播間,我是主播視網膜。」這是「眼球中央電視台」的《央視一分鐘》節目開頭,看起來暨認真又搞笑的內容,讓部分四、五十歲的觀眾會誤以為眼球中央電視台是台灣的官方頻道,背後有哪一個單位的資金支持。
事實上,這是由十一個平均年齡二十四歲的年輕人組成的零資金網路媒體。
瀏覽量從○.一八萬次到四十三萬次
眼球中央電視台成立於二○一五年八月,第一則影片是〈央視廣告——教育部翻轉礙眼操〉,以新聞畫面搭配旁白,諷刺反課綱運動時,前教育部長吳思華與學生代表會面過程中,不自覺翻了一個白眼的事件,「教育部率先推動全民翻轉礙眼操,只要一個move,消除疲勞事半功倍。」雖搭著各種諷刺吳思華翻白眼的影片熱潮,但該支影片在YouTube僅有一千八百多次瀏覽量。
一年後的今天,眼球中央電視台的臉書粉絲頁人數已攀升到八萬多人,每支影片的瀏覽量都是以「萬」為單位,且任何有關中華民國、中國觀光客的影片幾乎都飆破十萬以上瀏覽量,眼球中央電視台製作人何姍蓉(暱稱:動眼神經)接受本刊訪問時說,「我們希望建立一個對話,讓大家重新討論中華民國應該是怎樣,打破既有成見或框架,所以很多觀眾第一次看到我們的影片時都會很崩潰。」
里約奧運甫落幕時,眼球中央電視台以中華民國台北總隊、香港特別淪陷隊、大陸淪陷災民隊及蒙古分隊計算中華民國共贏得四十一面獎牌,以《中華民國憲法》固有疆域解讀奧運總獲獎數,在社群網路上引起廣泛討論,創造四十三萬人次觀看、七千按讚數及兩千分享數,也吸引電視媒體報導。
如此巨大的影響力其實是來自一年多前,何姍蓉與主播陳子見(匿名:視網膜)等人在第二屆海外旅遊記者挑戰賽的相遇。
網路熱議話題評議演化成政治嘲諷劇
當時,兩人都擔任該活動的隊輔,在中國泉州參與活動期間,隊輔們為了建立快速的聯繫管道成立了Wechat群組,但並非所有人都有國際漫遊,因此部分的人只有回到飯店時,才能以飯店的無線區網開啟對話群組。
「一打開就有幾百個訊息,我也懶得看,就問有沒有人願意總結一下。」何姍蓉說,從小渴望進入電視圈工作的陳子見就模仿起中國中央電視台主播的語氣及說詞,以「各位好,這裡眼球中央電視台,我是主播視網膜」為開頭,為隊輔總結一整天下來的所有訊息。
「他都會用很正經八百的口氣錄音,大家都笑到翻掉。」何姍蓉說,當時陳子見的視網膜不巧破洞,「所以我叫他取名主播視網膜,因為傳統上取名就是缺什麼取什麼,缺土取土,這名字就是要他好好愛護視網膜。」
有了主播視網膜之後,才有了眼球中央電視台,也才有了動眼神經、淚點、水晶體等負責後製工作成員的暱稱,整個團隊從台灣人到中國人都有,目前遍布世界各地,有些人甚至從來沒有見過面,是透過朋友介紹認識而加入,再以網路完成所有的討論和工作。
眼球中央電視台前期處理的議題偏向網路熱門議題,從歪腰郵筒、情人節、鬼月等幾乎涵括所有最夯的時事,但中後期漸漸走向政治及社會諷喻,「我們發現,每次只要講到政治、社會議題,討論度都很高,粉絲的反應很好,台灣其實也很缺乏以輕鬆的方式討論這些議題。」何姍蓉說。
凸顯現在中華民國憲法的荒謬
因此,原本只出現在跑馬燈上的「中華民國大陸淪陷重災區、香港特別淪陷區、台灣自由地區」的字眼才改為直接在播報時,由陳子見的口中講出來,包括總統大選辯論、開票、五二○就職等重大政治事件都是以中國稱呼中華民國,「我們想要凸顯現在中華民國憲法或主張的荒謬,所以我們把荒謬極大化,觀眾都覺得很好笑,但這麼好笑的事情卻是事實,不是我們捏造的,放大後反而更凸顯它的荒謬。」陳子見分析。
但極度認真的反諷也吸引一些中華民國粉及深藍支持者,也有國家認同較傾向獨立的粉絲質疑他們是否有紅色資本,因為很多人其實並不知道中華民國固有疆域宛如「秋海棠」加「蕃薯」,「有人直接崩潰!」
陳子見說,曾經有一個粉絲看到他們的影片後留言表示他大崩潰,是其他粉絲主動「教育」他,根據《憲法》中華民國的確是涵蓋整個秋海棠地區,他才稍微釋懷,但也開啟了他對國家認同的另一種認知。
「我可以理解大部分台灣人對國家認同的矛盾感,台灣人很悲哀,身在這樣的歷史和政治錯綜複雜的結局裡,我覺得眼球中央電視台比較像打破框架的破壞者,而不是要宣揚或傳遞觀念。」陳子見說。
期待製作出台式美國時事嘲諷節目
「我們的目標族群是三十五歲以下的年輕人,他們也許認同錯亂或正在形塑認同,對國家認同還不到根深柢固的階段,可以經過各種討論重新建構。」何姍蓉希望透過粉絲間自發性的對話,不管是對岸翻牆而來,或中華民國粉、深藍支持者,抑或是堅持台獨理念的人,都可以因為眼球中央電視台而產生互動,創造另一種可能。
在台灣,類似眼球中央電視台的政治諷喻文章、影片、節目幾乎沒有,何姍蓉認為,也許是因為文化背景與民族性的關係,台灣人對此事普遍接受度比較低,相對美國就蓬勃許多。如美國的晚間娛樂節目《上周今夜》(Last Week Tonight),探討各項新聞主題並加以嘲諷,就是很好的例子。但她也坦言,他們還在找台灣人可以接受的方式,畢竟不可能直接移植美國那一套做法,「我們要更接地氣一點,符合我們的風俗民情。」
長期關注政治的兩人,將眼球中央電視台區分為一.○與二.○兩個階段,前者希望引起觀眾興趣關注重要議題,後者則是希望透過他們,讓不關心政治、社會議題的觀眾,知道如何獲取營養的資訊,並且做出更符合這些觀眾群消化的報導,一點一滴創造媒體釋讀。
何姍蓉也說,自從他們以「官媒」角度詮釋台灣的政治、社會議題,完全可以凸顯國家認同的歧異,希望透過強化錯亂的方式,讓台灣在國家的概念上能有所進展,不管未來兩岸要統一、台灣要獨立還是維持現狀,還需要有很多共識與討論,這也是他們正在做的事情。
目前經營一年多的眼球中央電視台,已經吸引了不少來自全球各地的台灣人主動聯繫,希望擔任他們的特派記者,「我們未來的計畫是把他們圈起來,變成我們在全球各地的記者站,若當地發生什麼議題就聯繫他們,看他們可以如何發揮。」陳子見喜上眉梢的描述未來的藍圖。
也要推出自己的「春晚」
從十一人零資金的小團隊,逐步擴展為可能遍及全球的網路媒體,眼球中央電視台以諷刺中國央視和中華民國站穩腳步,但也時時關注國內各種社會議題,例如台化抗爭、南投營養午餐等事件,並以大議題包裹小議題的方式,陳子見說:「我們稱之為議題行銷。」希望帶給觀眾經過他們篩選的重要資訊。
伴隨明年除夕夜的中國央視春晚,眼球中央電視台也將推出另類的春晚,以募資餐會的「辦桌」形式在飯店登場,並且全程實況直播,同時宣告展開首次群眾募資,期盼匯聚更多資金,創造更大影響力及更多對話的機會,藉由政治諷喻的方式,提供三十五歲以下年輕人重塑國家認同或關注政治、社會議題的可能。
http://www.new7.com.tw/NewsView.aspx?t=TOP&i=TXT20161102142311L01
在台灣有一群年輕人從沒沒無聞地製作新聞播報影片,到引發中國、台灣網友的熱議,主播視網膜精彩的口條以及用字,創造出「災胞」、「淪陷地區」、「大攔轎」等風潮。他們是「眼球中央電視台」,發想自中國中央電視台的官方播報系統,引用真實新聞事件,以獨特的播報方式以及用詞,是「反諷」,也是「真實」。年輕團隊無所畏懼央視的製作團隊組成為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世代,製作的影片令無論政治立場為何的觀眾,都深受折服。成立於2015年,facebook專頁迄今已有八萬多名粉絲、youtube頻道有萬名追蹤者,最受歡迎的影片上看百萬點閱率,在點閱率之後,所呈現出的是年輕人如何看待以及介入社會的觀點。這一切都始於台灣學生陳子見(主播:視網膜)與何姍蓉(製作人:動眼神經)在中國泉州參加營隊的誤打誤撞,大學甫畢業,仍像個大男孩的視網膜模仿央視播報方式統整每天營隊瑣事,意外帶來團體中的樂趣,動眼神經察覺到他這樣的才能,而相輔相成地讓主播視網膜成為如今央視的代言人。約十人的團隊,散佈全球各地,不僅有台灣新聞,更有派駐歐洲、泰國等地的連線報導,集體創作出有特效、專業視覺效果的影片,雖曾想過使用募資平台籌措穩定經營的經費,但以失敗作結,募得的金額也全數退還給贊助者,只是也會有網友為了表達支持,而前來捐助,他們仍持續製作影片,未來也希望能建立讓讀者贊助的平台。對於媒體的夢想常在影片中有著專業播報聲腔的視網膜,其實曾經有過主播夢,從國中開始便看遍各大電視新聞媒體,連女主播的播報方式都曾學過,早上上學前只需要聽到新聞中的聲音,便能夠知道是哪名主播、播報員。他提及,過去錄製央視影片時會戴上口罩,也是希望日後仍能踏上新聞界,但他有感於目前的傳媒狀況,而決心做自己,也能走出一條路。如今看來的餘裕,也是經歷過外在形象與自身人生路途的掙扎。其實是就讀醫學院相關系所碩士班的動眼神經,因為在318學運期間,在社群平台上整理不被主流所看見的意見,致力投入自媒體的傳播,如今,央視每次發布的影片讓更多觀看的群眾前去關注切身的大小議題,她也在具有社群影響力之下,持續傳播各式議題。「我覺得我們就像是破壞者的角色,可能去引起你(讀者)的注意,但是後面那個乾淨的資訊要讀者自己去尋找。雖然看起來很誇張、很無厘頭,但我們其實是真實去呈現這一切。」現實往往比虛構來得荒謬,充斥著笑點、反串與諷刺的背後,其實是呈現出傳媒、以及社會中最為荒謬的真實。(撰文:江佩津/攝影:張文玠)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1105/980497/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