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業覺悟 該轉型了

智慧型手機崛起,造成全球消費型數位相機市場量能持續萎縮,柯達成為業界第一位倒下的巨人,不僅讓台灣代工廠面臨龐大倒帳壓力,柯達還進一步反咬代工廠,要求補繳權利金,更讓代工業者體認到「轉型的時機到了」。

目前台灣數位相機代工廠包括鴻海、亞光、佳能、華晶科等族群,相較於一般消費型相機價量下滑,高階的單眼及類單眼相機銷售逆勢走揚,成為各廠積極轉型關鍵。

亞光董事長賴以仁表示,數位相機受到智慧手機的排擠,目前積極朝差異化發展。

其中,目前數位相機中應用於影像處理多採用電荷耦合元件(CCD),但是隨著市場要求高速連拍及動畫等功能,將調整為CMOS ,亞光在新技術上著墨甚深。

賴以仁指出,亞光去年數位相機出貨量約700萬台,今年約與去年相當,今年高階相機目標出貨300萬台以上,使得高階產品比重由20%拉高至40%,對於亞光獲利將有實質貢獻。

針對數位相機產業M型化的發展趨勢,華晶科與佳能今年也積極切入高倍率數位相機市場,試圖提振毛利率及獲利表現。

 

【2012/02/07 經濟日報】



全文網址: 代工業覺悟 該轉型了 | 科技產業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3/6883832.shtml#ixzz1lfrPtjAV 
Power By udn.com 

柯達教我們的七件事

柯達相機價格便宜,軟片卻貴。柯達靠賣軟片發財,這跟電子產品的概念一樣,即軟體重於硬體。「富比世」雜誌指出柯達失敗帶給企業經營者的七個教訓:

一、必須開發新科技及新產品,不能固守風光時的經營理念。當世界已從類比式轉移到數位式時,柯達也必須轉變。

二、柯達最早發明數位相機,卻沒有堅持走下去。就像全錄雖發明了多項重要的資訊技術,但最後只有在雷射印表機上保有一席之地。柯達在數位相機製造方面始終拚不過日本廠商。柯達光有發明,卻沒有執行下去,仍然不夠。

三、柯達雖最先發明「照片分享」技術,但能像「臉書」一樣進入社群媒體,讓大家在線上分享經驗及照片?當然不能。業務的整個理念不同,經營模式也不同,企業的歷史及文化更不同。

四、多角化經營一旦跨足跟本業毫不相關的領域,結果通常不妙。就像柯達在一九八○年代進軍化工、浴室清潔劑及醫療檢驗設備等行業,只是在燒錢。

五、企業成功時的政策長期來看會成為障礙,例如柯達的醫療及年金福利。營收好時與員工分享經營成果很合理;但當營運情況惡化時,這些福利便成為公司無法承擔的負債,又不能不付。

六、企業還能賣兩個錢的時候就脫手,別想轉虧為盈。很少公司能做到,因為執行長及其他高階經理人也會失業。

七、天下無不散的筵席,但大部分公司都很難接受這個宿命。柯達創辦人喬治.伊士曼在七十七歲時自殺,遺言是:「吾友,我的工作已經完成,還等什麼?」如果柯達在幾年前能夠如此,股東還能多分一些。

 

【2012/01/20 聯合報】



柯達要靠專利籌錢 控三星平板侵權

伊士曼柯達公司進一步利用旗下專利組合籌措現金,18日控告三星電子的Galaxy平板電腦侵害其五項技術專利,包括捕捉影像與傳送數位影像的技術。

柯達18日在紐約羅徹斯特聯邦法院遞交訴狀,控告三星侵害五項專利,包括一項已授權給三星手機的技術。另外四項則是與柯達上周控告蘋果公司與宏達電侵權的專利技術相同,例如將影像自動從數位相機上傳至網路服務業者、擷取數位相片並透過電子郵件寄送,以及將照片從數位相機傳輸至手機或Wi-Fi網絡的技術。

在傳統攝影事業衰減,衝擊營收與現金準備之際,柯達去年11月時表示,出售專利、授權釋出專利以及再融資債務,都將決定公司未來12個月能否繼續營運。

柯達上周控告宏達電與蘋果公司侵害把相片傳輸至手機或平板電腦等裝置的專利技術。稍後又狀告對手富士軟片控股公司的數位相機侵害其影像記錄與處理技術的專利。柯達另外也控告黑莓機製造商RIM公司。

柯達發言人維若達(Christopher Veronda)表示:「我們將持續『新積極路線』,利用公司的智慧財產權追求授權營收。」

柯達表示已將其影像專利技術授權給超過30家公司,包括LG、摩托羅拉及諾基亞。

三星2010年時曾同意支付柯達5.5億美元,和解另一件專利糾紛案。當時柯達指控三星侵犯在使用者透過相機預覽影像時,減少耗電和儲存空間的專利。

 

【2012/01/20 經濟日報】



柯達的數位技術 勒死了自己…

 

從黑白底片,彩色軟片,到數位相機及數位式快閃卡,曾經在全球影像業叱吒風雲百餘年的美國柯達公司,終將隨著破產保護而逐漸淡出。
(歐新社、美聯社)

創於一八八○年、曾以科技創新蜚聲國際的美國柯達公司聲請破產保護,死對頭日本富士軟片業績仍蒸蒸日上。何以致此?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專文分析。

據說列寧曾挖苦道,資本主義者會賣繩子給你來吊死他。柯達便是絕佳的例子。柯達一九七五年製出第一台數位相機,後來這項科技發展成智慧型手機兼相機,幾乎把柯達的軟片及相機業務打死。

反觀老對手富士軟片卻能轉入獲利堅實的新業務,目前市值約一百廿六億美元,柯達只剩下二點二億美元。兩家公司命運何以如此不同?

柯達前執行長馬提森說,他一九七九年便指出市場將由軟片轉入數位化,並在二○一○年全面普及。但柯達調整太慢,原因之一是公司只想開發完美產品,沒有盡快推出產品再不斷修改的高科技業新概念,另外他們認為數千種化學品可用以製藥,卻沒成功。

一九九三至一九九九年,老闆費雪決定讓客戶把相片po上網且與他人分享,可惜他並未把這個構想轉變成類似「臉書」的產品。柯達數位相機雖生意興隆,但只維持幾年,因為照相手機打垮數位相機。

柯達希望中國大陸新興的中產階級會買大量的軟片,但不久後許多人直接跳到數位相機。上一任執行長裴瑞茲於二○○五年上任,將公司業務轉到數位沖印。他也試圖靠公司的智慧財產權來賺錢,於是對蘋果提告。

富士也是在一九八○年代初期,看出數位時代將至,擬出「三叉式策略」:盡可能從軟片業務中抽出資金,為轉型到數位化做準備,並開發新業務線。會長小森先後在四十家公司投入九十億美元,削減成本及職缺;十八個月提撥三十三億美元重整。

另外,富士多角化經營較為成功。富士因有四千種與抗氧化有關的化合物,遂推出「艾詩緹」化妝品,行銷亞洲。富士也為LCD的平板螢幕製造光學軟片,其中一種用來擴大LCD視角的軟片,壟斷整個市場。

柯達的作法像極了抗拒改變的傳統日本企業,而富士卻像是一家有彈性的美國公司。柯達想購併現成的公司,卻未投入時間及金錢自行開發科技。

富士掌握了新戰術,雖然軟片業務已無利可圖,卻能找到新財源。柯達只是堅持走老路,就像一張照片經過一百三十二年後,光華日漸消褪。能否繼續「串起每一刻」,全球都在看。

 


圖/聯合報提供

 

【2012/01/20 聯合報】



全文網址: 柯達的數位技術 勒死了自己… | 柯達聲請破產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S1/6858408.shtml#ixzz1jyK87zKk 
Power By 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