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懂外資選股邏輯 跟著搏大財

財訊雙週刊

文/朱美宙

外資在台股向來動見觀瞻,外資賺錢招數不是只有一種。他們有套利的快速作戰部隊,也有耐心等待獲利的長線布局策略。最重要的是,ETF的電腦操盤術讓台股的外資面貌大不相同,散戶不只跟外資比賽,而是跟機器操盤人比賽。

7月18日下午,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法說會上,透露出下半年營運展望保守的訊息,當晚在美股掛牌的ADR(存託憑證)大跌8.8%,連帶著引發隔天的台股交易,外資賣超台積電五萬張,台灣最大的權值股殺到跌停的震撼,外資的影響力足以撼動整個大盤,使大盤指數跌至八千點。

外資在台股喊水會結凍的案例,幾乎每天都在上演。同樣也在18日,麥格理出具宏達電三位數股價不保、目標價92元的研究報告,讓宏達電在當天跌停。原本根基已經很不好的宏達電,只要外資再踹一腳,股價總不免再遭土石流災害。

類似的情形不勝枚舉,近期的隱形眼鏡大廠精華光學、手機鏡頭大廠大立光以及部分半導體設備股,只要受到外資叫好加持,股價就激情反映,似乎只要穿上了外資的魔衣,就如黃袍加身。

外資改變台股結構
紛躍居上市公司大股東

但「外資」從來就不是單一個體,他們是來自世界各地,用各種不同的操作手法、布局策略所組成的,只是他們的資金來源都不在台灣,才會被統稱為「外資」;換言之,外資的面貌百百種,若把外資視為單一個體而隨之起舞,投資判斷必定失準。

根據《財訊》獨家揭露前兩百大上市公司的外資股東來看,全球的指數型基金(ETF)投資大行其道的風潮,已經吹到台股了!觀察外資在台股的動向,要有更全面性的眼光。

根據台股市值前兩百大的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東名單顯示,梵加德(Vanguard、又稱領航基金)新興市場股票基金ETF、次元(Dimensional)股票基金ETF、美國道富銀行(State Street)基金ETF、iShares MSCI新興市場指數ETF,都在許多台灣的上市公司占有一席之地。ETF基金紛紛躍居上市公司的大股東的情形,是這幾年才愈來愈明顯。

這些根據各種編製指數來做投資決定的基金,為了建立台股的投資部位,都是選出最能代表台灣的產業,但並不會緊盯營運前景,買的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往往用一籃子股票的方法買進賣出股票,讓外資對於台股的特定個股的看法,變得不若以往重要。外資圈的人戲稱,當大家都在問誰才能決定外資進出台股時,「誰都沒有想到這群外資股東背後的居然是一部電腦!」

操作策略很多元
套利、避險樣樣來

由於ETF的資金要配置在所追蹤指數的成分股內,又稱作「機器人操盤法」,舉例來說,美股代號VWO的梵加德新興市場股票基金ETF(Vanguard MSCI Emerging Markets ETF)成立於2005年,至7月26日的資產是522億美元,已是美國前五大ETF之一。這個規模迅速成長的ETF,依所設定的指數配置規定要有一成在台股,光是這檔基金就要有近50億美元(約一千五百億元新台幣)的資金放在台股,它屢屢出現在台股重要股東名冊上,自然不奇怪!

ETF的風潮,不僅是個人投資,也吹入了各國的政府基金部位。台股的老牌外資代表之一挪威中央銀行,就很偏重於ETF的操盤,還有沙烏地阿拉伯中央銀行、阿布達比投資局等,都不再局限於主動式操作,也有加入ETF指數型的被動式投資。由於台股是亞洲日本除外的股市,僅次於中國、南韓的重要股市,這些具各國政府資金背景的主權基金若要投資亞股,就要在台股有適度的配置。(本文節錄自430期財訊雙週刊)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財訊雙週刊430期;訂閱財訊雙週刊電子版

 

透視外資評等的四大關鍵 小散戶不再畏懼大暴龍

【文/龔郁婷】

  

 

關鍵一、個別公司在產業界的競爭地位

在同一產業中,有許多廠商同時在競爭,有的以行銷見長,有的技術領先同業,有的則是因管理良好而具有利基,如果行銷、技術、管理均領先同業,相信應能成為領導廠商;反之,若三者均落後同業,必然成為邊際廠商。
以外資機構在台灣的投資佈局來看,其部位較大,除了電子股著墨較深外,傳統產業也以大型龍頭股為主要佈局。以瑞銀證券(UBS)LED產業投資組合分析,台灣地區僅出具兩家龍頭廠晶電(2448.TT)與億光(2393.TT)的投資評等,再依據LED國際競爭力與財務狀況給予適當之評等。

    

 

        

 

關鍵二、高成長是必要 能否“維持”才是關鍵

公司基本面的成長性,向來是描繪股價飆漲的最佳利器,有些是轉機題材,有些則是受惠產業結構的轉變。然而,我們發現,外資機構在評判個股操作建議時,除了公司眼前的營收及獲利高成長之外,外資更重視「是否有持續的動能,讓公司維持這樣高成長」,而延續這個成長的來源,包括新客戶、新產能的貢獻,以及不容易被取代的競爭條件。

        

關鍵三、產品組合、平均單價(ASP)、市值都要同步成長

我們發現除了一般投資人關注的公司每季毛利率外,外資關注的項目還包括「產品組合」及「營益率變化」。首先公司必須投入設備支出,轉而成為產出,一旦產業前景不佳,為了支持固定成本,公司會選擇一些毛利較低的訂單以填補產能;一旦產業前景轉佳,公司即有條件可選擇毛利較佳的訂單做生產,營益率自然較為出色。

        

關鍵四、股息收入是否誘人 買與不買的最大關鍵!

為何「股息收益率」對於外資機構的研究報告如此重要,這就得從外資圈生態開始談起!不論外資分析師的看法,或是外資券商的研究報告,說穿了,都是為了提供給海外資產管理公司做為操作建議,外資券商再根據海外資產管理公司的下單,賺取佣金收入。
但對於海外基金公司或經理人而言,為了追求共同基金的相對報酬(與大盤相比)以及維持必要流動性隨時支應投資者贖回,高成長性產業並兼具高股息收入的股票,就變成券商推薦基金公司買進的不二人選。

        

電子股外資勝率高 小型股掀「尋寶熱潮」

基本上,外資對台股尤其電子類股的影響,主要在於資金雄厚,下單量大,目標又集中,因此往往就成了市場領先指標。若投資人想掌握外資動向,重點應該放在他們經常交易的50檔股票上。
但在其它非電子股的操作績效,外資不見得會比一般人厲害。近期外資掀起對小型股的「尋寶風潮」,瑞信證券拜訪鑽石碟大廠中砂(1560),發現中砂不只是台積電概念股,電鍍鑽石機已通過TPK宸鴻(3673)與勝華(2384)認證,成功搶進智慧型手持裝置供應鏈,目前正擴充產線搶市;外資法人今年以來買超逾1萬張。近期紡織類股在龍頭股儒鴻(1476)、聚陽(1477)登高一呼之下,似乎讓過去的夕陽產業再次登上國際舞台,港商麥格理證券更是一口氣拜訪了東隆興(4401)、年興(1451)、高林股(1531)等三家紡織、縫紉企業,並首度將東隆興納入正式研究範圍,目標價上看72元。只要把握產業發展趨勢,並緊抓本文提到的四個關鍵,小散戶也不用擔心好股票沒有外資來抬轎了。

【更多完整內容,請見《金融家月刊》第60期】

 

揭開外資神秘面紗 表面風光 見客戶喊爺爺

記者羅倩宜/專題報導

在台灣股市呼風喚雨的「外資」,總是帶著神秘色彩,口袋深、投資工具多, 不時還扔出個股分析報告,考驗散戶的判斷力,外資表面看來風光亮眼,但遇到大咖客戶、也得低頭喊爺爺。那「外資」究竟是誰,又在做些什麼?

金管會定義的全體外資,包括外國機構投資人(FINI)、外國自然人(FIDI)及海外基金。但最常跟「外資」劃上等號的就是外國投資銀行,例如高盛(Goldman Sachs)、美銀美林(BoAML)、瑞士銀行(UBS)等。

真假外資龍蛇雜處

它們背後代表了龍蛇雜處的各路人馬,例如長線投資的加州退休教師基金(CalSTR)、併購過許多台灣企業的私募基金凱雷(Carlyle),當然還有假外資。去年馬政府喊出證所稅後,不少國內大戶轉向外國投資銀行開戶,資金只是在帳面上去海外繞了一圈回到國內,就能免除證所稅。

那麼外國投資銀行替客戶做什麼事?大家耳熟能詳的是它們在台股殺進殺出;但事實上證券經紀只是業務的一小部分,其他還包括資產管理(推出基金商品,例如高收益債基金、水資源基金)、財富管理(貴賓理財)、以及併購和IPO上市。

分析師是招牌但也會看走眼

證券研究部門是外資銀行的活招牌,一般編制約10-20人,如果有天王級分析師領軍,更能吸引客戶前來開戶下單。

例如瑞銀(UBS)半導體分析師程正樺,擅長看產業趨勢,被亞元雜誌選為最佳分析師,去年蘋果iPad mini上市之初,大家都在狐疑小尺寸平板卡在iPad跟手機中間,應該沒有市場,他已預告iPad mini將吃掉iPad占有率。

漢微科股本只有7億,通常不受外資青睞,巴克萊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卻在它上櫃當天點名看好,幾個月後漢微科攻上股王。

匯豐證券房地產分析師李忠翰,在去年第一季奢侈稅導致房市一片慘淡時,他率先翻多,看好績優的長虹建設,他出報告的時間點,恰是長虹一年多來股價的最低點。另如巴克萊的葉宛婷看頎邦、 高盛的嚴柏宇看大立光,在業界也很有口碑。

不過,分析師天王經常有跌倒的時候。今年3月,各大外資都看淡台積電,認為Q1已經很旺、Q2難以超越。結果4月份台積電法說公佈Q2財測,營收季增17%之強,讓所有外資都失了準頭。

一手喊買一手賣?

證券市場原本就是金錢遊戲,口袋最深的外資當然無法擺脫原罪。看個股看得太準或不準,都會被質疑炒作。其中最被散戶詬病的是,外資經常出報告喊買某支個股,卻在市場大賣,標準的「說一套做一套」。

但若以實務運作來看,外資銀行只負責出報告、接單和交易;真正決定買什麼股票、買多少的人,還是buy side客戶(主要是大型的退休基金、私募基金、對沖基金等)。

假設高盛出報告喊買友達,客戶不認同,決定大賣, 當天交易明細公佈,就會呈現高盛一手喊買一手大賣的狀況。甚至客戶盤前決定敲進友達、盤中臨時改變心意的狀況也很常見。換言之,分析師出報告,客戶不一定買單,因這些私募基金在台的負責人,很多也是具有產業背景的高手,自有主見。

交易部門心臟夠強

摩根士丹利交易室主管表示,10幾年前到校園徵才,10個有9個想進證券研究部門做產業分析。近幾年有所轉變,不少應屆畢業生選擇進入交易部門、學習殺進殺出的買賣操作。

外資交易室是名副其實的銅牆鐵壁,據說美林證券在台灣的交易室,上下左右6面牆都鋪有薄鋼板,阻絕訊號傳輸;交易員每天上班的第一個動作是繳械,把手機等電子產品留在門外。有交易員戲稱,關在裡面,無法跟外界連絡,如果家裡發生大事,例如老婆生小孩,也要等到收盤才知道。

外資交易室的邏輯與本土券商類似,只是投資工具更多、更複雜。交易室裡面,壓力大、節奏快,從一早7點鐘就充斥喊叫和鍵盤敲打聲,盤前確認下單明細、盤中執行客戶的即時指令,盤後還要拜訪客戶。交易室的編制分為業務員和交易員,前者大多是資深老鳥,直接與客戶對口,才能確保下單量夠大,公司能夠賺到佣金。交易員則負責執行買賣下單,必須膽大心細,快、狠、準地把價格做到最好。

不論是分析師或交易室業務員,佼佼者年薪動輒千萬起跳,但別看這些外資金童玉女坐擁高薪,到頭來最大的還是客戶。

業界人士指出,曾有交易量第一名的客戶根據分析報告下單,結果失準,跑到辦公室大罵分析師,以後只要這位客戶打電話來,研究部門立刻風聲鶴唳,戲稱「爺爺來了」。

財富管理業務主要是替中小企業主或者VIP客戶理財,因為地域性強,以往多是本土銀行的天下。近年不少外資投行加入戰場, 包括匯豐(HSBC)、瑞士銀行等,挾著跨國資源的優勢,在處理外匯、外幣存款,以及海外金融商品等比本土銀行更有經驗,搶下不少市場。

去年證所稅出爐,外資買台股不必課稅,在外資銀行開戶的有錢人一下子增加不少,也替這些投行賺進更多利潤。

記者羅倩宜/專題報導

外資圈內擁有名校學歷的比比皆是,甚至不少擁有雄厚家族政商背景,不過美林證券台灣研究部主管鄭勝榮沒背景,也不是ABC,卻因擁有多元專業背景,並以親和力打下的深厚產業人脈,在外資圈中獨樹一格。

鄭勝榮謙稱,自己是順著時勢的浪潮上來,「我在1999年進入外資圈,當時正逢台股全盛期,中國、印度的股市都還沒崛起,MSCI把台股權重放得很高,外資大舉來台灣設點,需要很多分析師人力。」

每個階段都做好準備

攤開鄭勝榮的資歷,每個階段都替未來做好了準備。學生時代念理工,16歲就進入台塑集團的工廠實習,畢業後任職工研院、外貿協會(貿協)。

他在貿協負責市場開發研究,曾經深入許多新興市場,很了解當地的狀況,也結識了許多 「一卡皮箱走天下」的優秀台商。

鄭勝榮表示,當時台灣最夯的產業,是自行車和電腦,所以參加米蘭的自行車展、德國漢諾威電子展,對他是家常便飯。

因而建立起來的國際視野,以及和廠商的良好關係,都替他日後進入證券分析做了準備。

鄭勝榮在30歲之後才出國念MBA,他說,班上的台灣同學因為怕找不到實習工作,就沒有積極去找,「其實應該要對自己更有信心。」

鄭勝榮在攻讀MBA的寒暑假,不但替美國藥廠做市場分析,也進入華爾街, 替德意志在紐約的債券部門工作,「對我是很好的磨練」。回國之後他就進入外資圈做產業分析,去年被美林挖角成為台灣研究部主管。「證券分析是非常有趣的工作,能夠與產業的精英交談,強迫自己不斷吸收,練最上乘的武功。」

外資圈並不神秘

鄭勝榮還有一個特質,就是親和力,不論面對產業客戶或媒體,他都展現相同的熱忱,這點與外資給人莫測高深的刻板印象大異其趣。問他如何辦到的,他說:「其實外界有很多誤解啦,我們這一行時間很壓縮,沒有餘裕讓大家好好了解我們。」

從工程師、市場研究員到足以影響股價的外資證券分析師,鄭勝榮說,「年輕人不要怕多元背景,每個資歷都是加分。」他認為,人生本來就是不同階段做不同的事。「我很慶幸我年紀稍長才進金融圈,心裡更有定見。」

 

記者羅倩宜/專題報導

在外資銀行中,將財富管理業務做得最有聲有色的,就屬瑞士銀行(UBS), 瑞銀財富管理部門營運長謝淑琴表示,為了替客戶創造財富與幸福感,外資圈常自稱是「起得比雞早、跑得比馬快、睡得比賊晚。」

瑞士銀行在10多年前就成立財富管部門,2千年剛起步時相當辛苦,主要是中小企業跟本土銀行都有兩個世代以上的交情,瑞銀要打進市場,並不容易。

1個財顧管理資產抵過1家分行

謝淑琴說,「我們有個客戶,經營了兩、三年,最近才決定開戶。這中間他不斷出題考我們,例如什麼是OBU(境外金融中心)、英鎊兌美元哪個貨幣要放在前面?為什麼?一直到客戶相信你的專業,才會放心把財富交給你。」

她指出,瑞銀的開戶門檻是100萬美元(1支),每個人手上至少3、40支,也就是說,一個理財顧問管理的資產,相當於別人一個分行的規模,因此必須更深耕、踏實。

她說,同仁們常常調侃自己,「起得比雞早、跑得比馬快、睡得比賊晚。」理財顧問的一天,從早上6 、7點就開始, 在進辦公室前必須先將歐美股匯市、重大新聞甚至八卦消息瀏覽一遍,「因為你不知道客戶會跟你聊什麼。」

市場變化快跑得比馬快

8:45的早會,理財顧問會聽取瑞銀投資團隊提出的股匯債基金及總體經濟的各種建議,開完會之後瀏覽手上客戶的部位,一一打電話或出門拜訪。

有時候台中的人要跑到彰化找客戶、台北的要趕去新竹, 一天幾百公里很稀鬆平常。拜訪完後回到辦公室整理客戶的需求,跟其他部門聯繫。例如客戶需要外匯避險或雙利存款,就請外匯部門支援;若想投資美股特定標的,就請證券研究部門提供分析報告。

謝淑琴說,她經常在晚上11點還收到同事的e-mail。例如有位理財顧問,隨時彙整最新的稅務資訊,傳給客戶參考,包括證所稅、海外所得課稅、43號公報等。「我們的客戶9成以上是企業主,對金融有一定的認識,所以你一定要比客戶更專業。」

彙整說,當客戶的事業進展到一定程度,需要轉型,例如上市或股權轉移,就會找投資銀行部門一起討論。在初步階段,參與同事並不知道想要上市的客戶是誰,「這是我們的天條,要把客戶的資訊列為最高機密,瑞銀標誌的三把鑰匙說的就是這個。」

散戶看懂外資研究報告 就這三個眉角

【文/李振南】

一般主力在操縱股價時,還會遮遮掩掩,外資在台股操作,卻是大張旗鼓、肆無忌憚的發表研究報告左右股價走勢,外資顯然就是台股最明目張膽的主力!投資人該如何判斷?

擁有跨國資源的外資券商研究團隊,總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其出具的研究報告經常被市場或媒體擴大解讀,彷彿外來的和尚會唸經,研究報告的渲染力令投資人生畏。但是同樣的研究報告卻可以有不同的解讀,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的看門道,我們歸納出三點關注與三點留意,協助投資人判斷…

關注一、投資評等 中立轉折點  隱含外資看法更迭  

一般來說讓投資人傷腦筋的是,外資研究報告充斥著許多術語,令人眼花撩亂。事實上,這些名稱只是券商的噱頭,幾乎各家外資券商都有一套自己的投資評級,例如有些券商的投資建議有3級,「賣出」(Underperformance)、「中立」(Neutral)及「買進」(Outperformance),有些券商,投資建議分成5個等級,例如荷銀證券,除了強力「買進」、「強力賣出」與「中立」之外,另有增加持股(Add)及減少持股(Reduce)兩種等級。
就外資券商的角度而言,因為外資客戶有買賣才有手續費收入,所以他們不喜歡建議中立與持有,但受限於內規與保留未來再調降的空間,一般就算要建議賣出,仍會偏好先出具中立的評等。前摩根大通證券台灣區總經理林群就認為,在分析師的評級中,最需留意的是,當評等從「強力買進」或「買進」調降成中立或持有,就隱含著賣出的意義,圈內的外資客戶多半明白箇中意涵,千萬不要以為中立是擺著不動。當然如果投資評級是一次連降兩個等級,那就表示產業或公司狀況可能出現與原先預估南轅北轍的事件,此時就該保守獲利了結先出場了。  

 三評級五評級
評等 買進(Outperformance) 買進(Outperformance)、強力買進(StrongBuy)
增加持股(Add)
中立(Neutral) 符合大盤比重(MarketWeight)、持有(Hold)
賣出(Underperformance) 減少持股(Reduce)
賣出(Underperformance)
在分析師的評等中,最需留意當評等從「買進」或「強力買進」調降成中立或持有,就隱含著賣出的意義。

關注二、目標價 目標價以大盤漲幅為基礎往上加  

投資人在報章頭條時常可以看到某某外資調高目標價到XXX元,心裡總是想著能搭到外資順風車,但看到外資目標價可先別太衝動。首先按照外資券商規範,若個股的評等為「買進」,目標價必須是要能打敗大盤超過10%以上漲幅(依各家券商有所不同)。

舉例來說,若策略分析師認為未來一年大盤指數有20%以上的漲幅空間,則分析師給予「買進」的條件是,個股的目標價必須有30%以上的溢價,所以多數分析師提出的目標價確實高的離譜,並非分析師故意誘導投資人,「買進」「賣出」還是必須搭配財務數據,目標價參考就好!

關注三、財務數字 以閱讀產業報告為主   

外資的研究報告所包含的財務數據不外乎過去幾年的營收、獲利、毛利趨勢變化、殖利率等。投資人可一目了然公司未來的發展如何。但由於外資券商研究部與投資銀行間的關係曖昧,有時為了協助該公司順利籌資,或是其他總總攸關分析師績效的追逐評等,恐會讓個股評等失真。

因此外資圈老手就建議,閱讀外資的產業報告應重視產業報告更甚於個股報告,從產業報告中尋找相關線索,學習分析師如何分析個股的邏輯。在每期的金融家月刊【向大師學習】的單元裡,也都有關於產業研究的專題,教您如何深入的分析產業。

留意一、研究報告並非爾虞我詐

研究報告並非爾虞我詐

首先有一點要釐清的是,外資體系可分成三大類,外資券商、海外資產管理公司、外資自營部,但真正握有大筆資金可投資台股的不是這類出具研究報告的外資券商(如花旗、摩根大通證券等),而是國際上知名的基金資產管理公司(如富達、富蘭克林等)。簡單的說,這類外資券商的工作是在向海外資產管理公司出具報告「推薦」股票,因此外資券商分析師的客戶就是海外資產管理公司的基金經理人。

不過,無論外資券商分析師的看法是如何,都僅是提供海外資產管理公司「參考」的依據,至於這些經理人買不買單,就不一定囉!個股建議是如此,大盤盤勢看法更是如此,因此,『外資券商的建議,是不能與

外資在台股的動向畫上等號,且外資券商不在少數,看法也大相逕庭。』大多時候,這些外資重量級的客戶,其實對要不要買這支股票,心中早就有了想法。有些時候,他們反而比較希望我們提供對這個產業獨到的觀察,或是更加確認自己的操作模式內心自我印證。

留意二、時間落後 投資末班車  

外資券商出具的研究報告,為求即時服務大客戶,分析師會先用電話告知,因此穩居報告食物鏈的最頂端,接著可能是Bloomberg這類型的資料庫公司,然而因收費昂貴,一般投資人難以取得第一手的資訊;再來就是國內投信透過外資投信取得管道,翻譯後提供本土券商參考;最後才是經由媒體彙整後的資訊,一來一往之間就會產生很大的時間落差,所以常常報告出來,股價也已經反應完結果了。  

留意三、群起效尤 分析師跟進調整評等  

外資可著墨的個股多半是大型績優股,特別是公司透明度很高的大型電子股。敏銳的投資人應該不難發現,每當公司舉辦法說會後,便會吸引一堆外資券商分析師一窩蜂跟進調升、調降評等與目標價。原因不外乎與外資圈驚人的紅利績效生態有關,一旦市場資金開始追捧單一個股,受限於可投資標的有限,而外資分析師績效又多以大盤作為Benchmark(大型電子股與大盤連動係數高),所以才會經常出現外資在空頭市場時紛紛下修個股目標價打落水狗的情形,多頭市場紛紛調升目標價追捧個股以求績效不落人後。

整體而言,外資報告對台灣股市仍具有強烈的多空影響力,礙於外資調整評等原因複雜,投資人如何心中有把尺,盡信研究報告不如沒有報告,增加閱讀外資的產業報告甚於個股報告,學習分析師如何分析個股的邏輯。把外資的調整評等,做為印證自己買進的理由跟支持吧!  

外資研究報告傳遞過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喔…喔… 的頭像
    喔…喔…

    熱血流成河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