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達人理財】第一名的人生勝利組 台大高材生 胡升鴻的價值選股密技|鏡週刊

觀看次數:7,992次
2020年4月15日

「就長線觀點,保留現金是件危險的事,因為現金不會賺錢。」胡升鴻習慣將股票部位押滿,再以換股方式,因應行情變化,「像這波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市場,我就會將投資組合中相對漲多的個股賣出,轉進被錯殺、超跌的好股。」

 

 

例如,先前他有一檔獲利能力強的銀行股,但隨著各國央行紛紛降息救市,全球利率環境來到史無前例低點,加上油價持續探底,他便開始調節出場。

 

胡升鴻解釋,原持有的銀行股競爭優勢在老客戶黏著度高、中小企業存放款利差較同業大,但因擁有的能源債占海外債券比例逾一成,若油價持續在二字頭,美國頁岩油商就有破產危機,加上降息,不利銀行後續表現,需先退場;但賣出銀行股後也不會持有現金,而是轉進具現金殖利率保護的個股,及今年有大量交屋、股息殖利率高,或有資產出售題材的營建及資產股。

  • 學歷:台大資訊系
     
  • 投資心法:
  1. 盡量不留現金、持股押滿押好
  2. 以換股方式,買進超跌好股、賣出超漲標的
  3. 鎖定本益比12倍以下標的,超過20倍找賣點

胡升鴻說,「像近期就有建商在新北市一帶大量交屋,正值獲利認列高峰、有大筆現金落袋,理論上這樣的公司較能挺過不景氣,加上目前股息殖利率約10%,就算股市震盪,投資勝率也高。」他強調,這種算建商推案量的死硬功夫,背後都有大口吃肉的機會。

 

 

 

最經典的例子是中國建商──融創中國,3個月內讓他賺超過一倍。「2017年中國房市熱絡,融創囤積了不少地,那年又有大量建案入帳,簡直是投資送分題!」

胡升鴻會將建商待售建案資料,一筆筆輸入Excel中,再從總銷金額、土地及營造成本、費用項目,算出公司稅前每股獲利;最後根據預計完工日期及房屋銷售率,伺機而動。「這種很確定會有一次性入帳、短期必定對股價有催化作用的個股,絕對不能錯過。」

他坦言,自己偏好營建股;「大家都有買房需求,某個程度來說,建商永遠都能賺到錢。像當時融創中國,就受惠2016年中國房市暴漲,公司先前又大量囤地,加上營運管理表現優異,股價相對便宜,買進後就等著暴賺,收割投資成果。」

 

而隨著融創中國股價飆漲,胡升鴻便順勢出脫,轉進其他建商;「我會同時關注好幾家建商,一直汰換持股,賣掉漲多、變貴的個股,再往能吃到肉的地方撿便宜。」他笑說,自己像是在管理一個球隊,誰該上場、誰該被換下來,該如何評估、決策才能打造一個黃金組合,說穿了就是一連串公司品質與價格之間的衡量。

「布局銀行股,我會看三件事:1.吸收低息存款的能力,2.『不良認定標準』及『備抵呆帳覆蓋率』,3.企業文化。」2016年,玉山金備抵呆帳覆蓋率超過600%、不良認定標準較一般銀行嚴格,且講究團體作戰、不鼓勵個人英雄主義的企業文化,吸引胡升鴻進場。

 

 

 

「挑銀行股我最看重的指標是『銀行貸款的風險加權』,如果連續3年數字攀升便值得買進。」胡升鴻說,當初看好玉山金正是這個原因,後來銀行獲利成長趨緩,持有至2019年、就趁著股價漲多順勢出脫,加計兩年配股配息報酬率達一倍。

不過,財報中並沒有「銀行貸款的風險加權」(RoRWA)這項數字,想了解銀行在這方面表現,必須自己手動計算。

首先,「風險加權資產」是針對銀行的資產加以分類,根據各類別資產的風險屬性,給予不同風險係數,以該風險係數為權重求得的資產。例如,國債的風險權重為0,自用住宅是35%、非自用住宅則是75%,權重越高,代表銀行承作該業務可能面臨的風險越高。

 

再將銀行的「淨利潤」除以「風險加權資產」,數字越大,代表銀行能承擔較低風險,賺到較高報酬;若數字連續3年成長,趨勢向上,即是值得投入的優質銀行股。

 

目前兩岸三地,最令胡升鴻青睞的銀行股,只有中國招商銀行;「本益比不到10倍、成長率在10到15%、PEG(本益成長比)<1,簡直是沙漠之花。」他強調,靠高風險賺來的錢沒什麼,厲害的是能找到勇咖,低風險又能賺大錢。

 

「我能接受的本益比約12倍,買進持有後漲到超過20倍,就會留意出脫時機,當然還會參考本益成長比(PEG=本益比÷預估未來稅後淨利成長率),當公司每年獲利成長超過10%、PEG小於1,就是不錯的選擇。」

 

 

「不過,也不能一味只看價格,更該重視CP值。」胡升鴻舉例,茅台是好公司,但價格高;那麼,到底該買股價較低的平庸公司,還是買股價較高的好公司?這問題曾在他心中不斷衡量。

 

「現在偏好買貴一點的好公司,因為好公司能稱霸的時間更長。」他強調,好公司的條件就是巴菲特原則:優秀的管理層、特殊的競爭優勢,及合理的價格。至於如何判斷投資標的是否符合上述三要件,靠的就是勤跑公司,大量閱讀,「我也很期待認識、結交認同價值投資的同好,可以一起分享、交流投資經驗!」

 

「有一家香港控股公司,集團業務包含旅遊、醫療,整體素質不錯,獲利還有雙位數成長,本益比只有5倍,相當便宜。但實際接觸後,發現老闆回答問題很敷衍,且企業擴張以購併改造為主,這點我不認同。」胡升鴻說,最後這筆投資算是扯平,以後也會提醒自己,要更小心低本益比的陷阱。

胡升鴻喜歡腳踏實地、說話老實的企業經營者。「先前拜訪過一家羽絨衣代工廠,那位老闆對業績數字就很吹噓、不是太喜歡。我欣賞的經營者,是有十分實力,但說話謹慎保守,不會畫大餅、口沫橫飛地強調自己有多好,也不會老王賣瓜、要大家趕快來投資。」

 
 

 

另外,競爭對手狀況,也是胡升鴻拜訪公司時必問重點。「我很愛問公司對手的狀況,例如:對手做了什麼,公司如何因應;跟對手之間的競爭力比較,一直是我最在意的點。」

 

舉例來說,像小米集團做的其實不差,但對手蘋果、華為更強,那小米就會很辛苦;「我很關注公司管理層,但更看重公司與對手之間的強弱比較,最好的投資標的是自己很強,但對手都很廢;我在選股時,會避開對手太強大的公司。」

 

印象較深的,是他不太碰科技股,專挑金融、傳產股下手。他說,「什麼臉部辨識、皮下指紋,這些高科技創新可能5年後就被淘汰、不見了,公司業務不轉型就沒什麼價值,市場變化太快,投資科技股,等於風險都在自己身上。我要投資的公司,如果本益比10倍,就至少要賺10年才值得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