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3日星期一

遊牧救援董事

 
遊牧救援董事

 

在中國的北方有一群民族, 他們居無定所, 哪裡水草肥美就往哪裡去. 這些人被通稱為遊牧民族. 因為沒有人知道下一次再到同一個地方會是什麼時候, 或者可能終其一生都不會再來, 因此遊牧民族的策略就是在最短時間內擷取最多資源,然後一走了之.

 

在棒球場上有一種投手, 他們專門在所屬球隊領先時最後1~2局上場, 目的只在為球隊守住勝利果實. 因為只被設定投1~2局. 因此他們投球時不必刻意去保留力氣, 只求能在最短時間內賺得出局數取得勝利. 這樣的投手被稱為”救援投手”.

 

遊牧民族和救援投手, 這二個原本不相干的名詞, 在台灣卻有了巧妙的結合. 在台灣的上市櫃的公司中同樣有一批人遊走其中, 哪裡有需要, 他們就往哪裡去. 他們多半在公司經營層有需求時(多半是經營權之爭)跳下來擔任公司的董監事, 除了運用專業知識為大老闆們運籌惟握外, 他們也如同救援投手般, 但求在最短時間內解決對方(多半是股東會), 一旦任務結束, 不管結局勝是敗, 他們就像美國西部牛仔電影般, 任憑美女如何呼喚, 頭也不回的帥氣離去, 因為真正的大餅是在下一個戰場. 由於學術上並沒有類似的專有名詞. 於是我結合了這二個名詞, 稱他們為” 遊牧救援董事“!

 

就如同不少理財顧問和會計師運用專業知識為有錢人”避稅”般. 遊牧救援董事們的特色多半在於熟知公司法, 甚至還有不少人就是原主管機關的官員出身, 近年來還有前國會議員或前政府官員參與其中, 他們有的具有高度的專業知識, 知道如何從現有公司法的漏洞中, 為他們的”老闆”們找出解套或是克敵致勝的要方. 有的則是媒體寵兒, 知道如何透過驚聳的言論博取媒體版面, 也等同為雇主們奪得發言的機會. 抑或是具有豐沛的人脈, 能夠直達主管機關高層,  為代表公司爭取權益. 由於戰功彪炳, 在過去幾年幾乎大大小小涉及經營權之爭的股東會都可以看到同一批人, 有時候這場戰役中A代表公司派, B代表市場派, 幾個月過後的下一役中, 你可能又看到原班人馬的A代表市場派而B代表公司派. 只要有需要而且能出得起好價錢, 他們樂於為各家公司效命.

 

過去幾年這些遊牧救援董事的豐功偉業包括:

 

    1. 2007/8月, 國巨企圖惡意購併大毅, 大毅董事會在最後一刻祭出修改董監事選舉辦法, 改原本”強制累積制”為”全額連記法”. 最後, 即便國巨持有大毅近44%股權, 仍然一席董監次都拿不到, 鎩羽而歸. 同樣的模式也被運用在黑松對抗微風入侵(2010年)、台航對抗中航(2009)和東南水泥家族經營權之爭(2011).

    1. 2011/6月, 中石化對抗力麗力鵬集團. 採取戰略為股務突然收回為自辦, 以利公司派掌握股東名冊以徵求委託書. 並在股東會當日, 以安全為由, 把非公司派股東阻隔在外, 拒絕其進入會場, 再由場內公司派股東變更議程, 在市場派無法完成報到前先行改選董監事, 幫公司派守住董監席次. (也因為本案, 台灣很光榮地被亞洲公司治理協會點名, 居然發生這麼詭異的事, 主管機關卻可以視而不見, 台灣公司治理亞洲排名被調降二名)

    1. 2011/1月, 透過向經濟部陳情, 由市場派取得許可函得抄錄股東名冊並召開臨時股東會, 協助市場派─炎洲順利入主亞洲化學

    1. 2009/6月, 金鼎證券不顧法院裁決, 逕行以公司法178條, “股東對於會議之事項,有自身利害關係致有害於公司利益之虞時,不得加入表決”由主席宣佈開發金持有的42.9%投票進行封存. 公司派得以宣稱董監選舉大獲全勝.


 

平心而論, 這些遊牧救援董事們之所以存在, 凸顯的不外是台灣公司治理相關的法律的不夠完備, 甚至是漏洞百出, 而且這些問題大家都知道, 但立委諸公們就是視而不見, 寧可每天去談一些台灣主權這種無關痛癢的議題, 否則持有超過四成的大股東居然連一席董事都拿不到的荒謬把戲(全額連記法)不致於可以從2007年一路玩到2011年還在用. 另一個主因, 當然歸因於台灣獨一無二的法人董事代表制, 好讓大老闆們換董事可以就像換衣服一樣, 隨著不同的需求和心情, 隨時更換想要的人上場.

 

相對於這些遊牧救援董事們所扮演的角色與影響力, 其實還有另一個議題是更讓人好奇的. 那就是這些人的酬勞到底是怎麼算的? 眾所皆知, 我們公開發行公司的董監事酬勞, 除非公司章程另有規定, 否則主要都是在年度財報提出時, 合併董監酬勞一併由股東會議定.(公司法196條). 但是僅擔任1至數個月的這些臨時董事們當然不可能只領這些酬勞, 特別是不少都是以整個團隊, 十幾位或更多律師進駐協助, 如果僅僅只是數十萬或是上百萬的酬勞, 恐怕很難餵飽這些大魚. 更何況是牽涉到經營權之爭, 動輒數億到數百億的利益, 我猜就算是上千萬新台幣的酬勞應該都不為過. 那, 這些錢到底是誰付的?

坦白說我不知道, 我想了想大致不外是以下四種可能.

 

    1. 老闆從自己口袋掏錢, 因為老闆認為這是自己的事, 所以應該自己買單. 有可能嗎? 當然有. 特別是我最近看多了中時旺報大陸同胞對台灣的觀感. 我開始相信台灣應該是一個充滿著誠實與正直善良的社會.

    1. 這些遊牧救援董事其實真的只收幾十萬. 理由同上. 或者說他們純粹是抱著救世作功德的心態來幫助公司派打敗非法惡勢力(或是幫正義的市場派打倒邪惡的萬年公司派)

    1. 公司從帳面上真的支付了上千萬給這些遊牧救援董事, 換句話說, 不管你願不願意, 這家公司的每位股東都出了錢幫公司派鞏固了經營權. 如果我是股東之一, 我只想說四個字, “關我屁事”, 為什麼我要出錢.

    1. 帳面上公司只付了數十萬, 但實際上付了上千萬…如果真是如此, 那就真的有趣了. 如果一家公司老闆可以隨時透過其他帳戶或關係企業子公司等支付上千萬給任何他想付的人. 那不就也等於, 如果他想要他也可以隨時匯款給自己上千萬?


 

答案是什麼, 我不知道, 但我猜你和我一樣心裡很清楚最有可能的答案是什麼.張貼者: Rus RusRule
 

我見我思-民豈可與官鬥?

  • 2013-02-25 01:13
  •  
  • 中國時報
  •  
  • 【呂紹煒】

     從信誓旦旦「寧可戰死」,到鳴金收兵─或說跪地求饒,只有短短兩天,台新金「求彰銀併購」案,結果不讓人訝異,只是再次驗證了特許產業中,主管單位的不可挑戰性。讓人訝異的反而是台新金怎麼會如此嚴重誤判。

     台新金從原來想併購彰銀,到這次號稱「釋出善意」與重大讓步,自願讓彰銀併掉台新銀,甚至後來財政部「警告示」的提出「公公併」掉彰銀的反制策略,玩的都是同樣的遊戲:稀釋對方股權,把對方掃地出門。

     台新持有彰銀股權稍高於公股,但合併後,不論誰併誰,官股一定被稀釋,台新金雖然同樣在新公司中被稀釋,但別忘了,併進來的台新銀股權當然是原大股東比重最高,因此合併後大股東就可以遠超過公股的持有比牢牢掌控,甚至把公股「邊緣化」。至於公公併,玩的也是藉著併進者是公有行庫,把台新金大股東的持股大幅稀釋,甚至可一舉把民股掃地出門。看破這點,就能理解,為何在公股眼中,完全不視台新「自願被彰銀併」是一個善意─因為不管誰併誰,最後新公司都變你家的嘛!

     再者,財政部官員有什麼動機、誘因,去幫台新解套?坦白說,完全沒有。按當初招標承諾,財政部是允諾支持得標者的經營權、及不製造出另一大股東,可沒承諾支持得標者可與彰銀合併。照現在的社會氛圍,財部敢幹這檔事,不僅要面對政治風暴、社會批判,搞不好還要吃官司。對官員而言,台新金的經營困境,可是你家的事,與我何干?

     更讓人訝異的是在消息曝光,財政部上午強力否認後,台新金董事會還是通過此議案,甚至擺明不惜一戰的姿態,這是非常嚴重的誤判。就算台新走公司法途徑一路過關斬將、打敗公股取得合併門票,別忘了,還有最後一關的金管會。金管會同樣也是完全沒有動機、誘因、與可能性去核准本案。台新金似乎最後才看清這點,在財政部話講得一次比一次重、一次比一次難聽後,終於「致電致歉」,再放一句「本案之執行將放緩腳步,俾能積極與財政部溝通」的下台場面話。台新永遠不可能與彰銀併了。

     特許產業(如金融、電信、電子媒體)就如孫大聖,看來本事極大,但永遠跳不出如來佛(監理機關)的掌心。不能得罪主管單位是第一金科玉律。曾有金控老闆講話「不慎」批評到央行雙率政策,隔天老闆乖巧的到央行磕頭。再有某金控不小心說出一句「小小的金管會」後,老闆要求見個局長都沒人搭理。至於被主管單位東卡西刁、這罰那整卻絲毫不敢怨尤者,更不知凡幾。

     其實,全世界的金融監理機關都是如此高姿態與壓霸,連號稱最自由開放的美國也相同。金融海嘯時,摩根大通吃下貝爾斯登時想反悔,但政府不准他反悔,非買不可;接管兩房時,要兩房董監事投票自願被接管,財長鮑爾森告訴他們「希望你們配合,希望你們同意」,但也補充說「我們有立場在非自願情況下執行此計畫,有必要時我們會如此作」,擺明了霸王硬上弓。要華爾街的執行長們想出救雷曼的方案時,他說「這是我們的資本市場、我們的國家,我們會記下任何不幫忙的人」。

     看了本案,所有特許產業的企業們應有更深刻的體認:民豈可與官鬥?

梁懷信3強項 財部信賴

財政部為避免台新金強渡關山,請出律師梁懷信擔任財政部指派在彰銀的法人代表,創下「首次公股法人董事找民間律師」、「首位民股轉公股的董事」兩項紀錄,看上的就是梁懷信在實戰屢創驚奇實力。

財政部願意一次破兩個先例,著眼點有三。首先是借重他在經營權之爭有豐富經驗,梁懷信2009年協助炎洲,在沒有亞化任何席次的情形下,能扭轉劣勢順利召開亞化股東臨時會,並且變天成功,成為近年極少數敵意併購成功的先例。隔年則協助宏易,爭取獲得經濟部同意監察人取得股東名簿,同樣讓經營權變天。近期則輔助中石化,拿下八成外資委託書,成功穩住經營權。

第二個著眼點,是梁懷信並非純然的「外人」,而是與台新金交手的「熟人」。他出身於財政部證期會,擔任過金融總會副秘書長,可說是財政部開枝散葉的代表,並與金融高層互信足夠。

巧的是,彰銀民股大股東張伯欣,之前就是找過梁懷信,在彰銀董事會力抗台新金,讓當時台新金換股比例議案無法如預期順利通過。

最後,梁懷信的公益特色更具加分效果,他曾幫保險安定基金告贏國華產險,替納稅人省下13億元,還成功申請大法官釋憲,破除董監持股不足,要罰全體董監的舊法。這次則肩負替納稅人看緊荷包、替彰銀股東保全權益的任務,亦是財政部選擇他的因素之一。



全文網址: 梁懷信3強項 財部信賴 | 金融要聞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4/7717923.shtml#ixzz2LsBMoSes 
Power By udn.com

捍衛彰銀 財部火速換法人董事

 

財政部更換彰銀法人董事代表,宣示捍衛彰銀經營權的強烈決心。

財政部捍衛彰銀經營權毫不鬆懈,即便台新金董事長吳東亮昨上午致電溝通,傍晚財政部仍通知彰銀更換法人董事代表,由參與公司經營權戰役經驗豐富的執業律師梁懷信接任。

相關人士指出,財政部昨天的動作備戰意味濃厚,顯示財政部為防台新金輕舉妄動,事先部署熟稔法律、有實戰經驗的人因應。

台新金廿日董事會通過建議彰銀合併台新銀行,引發財政部強烈反彈。台新金總經理饒世湛昨天下午開記者會表示,對於溝通不良造成財政部的誤解,正式向財政部表達歉意,同時,董事長吳東亮昨天早上也已親自去電財政部致歉。

惟台新金緊急採取緩和與政府緊張關係的措施,到昨晚財政部仍沒有太多正面回應。

彰銀昨天傍晚五點在股市觀測站發布重大訊息,發布更換彰銀公股法人董事代表,將原公股法人董事代表、台北市國稅局長何瑞芳,火速更換為執業律師梁懷信。

相關人士表示,財政部聘請執業律師擔任公股董事法人代表得花錢,且是財政部頭一遭的動作,可以看出政府捍衛彰銀經營權的強烈決心。

梁懷信出身自證期會(證期局前身),曾擔任過金融總會副秘書長,後來成立事務所後,幫保險安定基金告贏國華產險,也曾參與過亞化、中石化等多家公司經營權之爭。

台新金昨日表示,對近期媒體報導,有關台新銀與彰銀合併案,雖然董事長吳東亮確實在年前拜訪財政部,但台新金並未事前向財政部告知董事會決議,也未提前呈送研究案,對財政部僅提出建議,沒有「財政部默許」或「先行取得共識」等說法,吳東亮昨日上午更致電財政部表達歉意。

對台新金大動作進行澄清與致歉,財政部次長曾銘宗表示「尊重」,樂見台新金「還原真相」。也樂見台新金可以說明事實,認為善意有助於彼此未來溝通;並說,台新金是彰銀的第一大股東,財政部是第二大股東,兩者必須建立共識,才能讓彰銀的股東、客戶、員工三贏。至於是否建議台新金出售彰銀持股,曾銘宗不願回應。

不過,對於台新金總經理饒世湛指,希望能與財政部「坐下來討論解決之道」;財政部長張盛和則說:「這件事已經落幕了,暫時就這樣,不必提這件事。」

 


圖/聯合報提供

 

 

 



全文網址: 捍衛彰銀 財部火速換法人董事 | 彰銀台新併案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S1/7714421.shtml#ixzz2LikxTTDS 
Power By udn.com

觀察站/擁抱彰銀卡住了 台新金難下嚥

儘管財政部已表明反對,台新金董事長吳東亮仍鐵了心,昨天由台新金控董事會啟動彰化銀行、台新銀行合併案。台新金花了七年、斥資三百六十五億元高額代價,迄今卻無法合併彰銀,反而卡住自己其他的轉投資案,影響了台新銀行價值,是吳東亮必須處理彰銀問題的關鍵。

台新高層曾透露,吳東亮為讓合併案順利完成,連未來可能放棄「台新金控」名稱都在所不惜,也願交出金控董事長,甘心只做大股東。為了化解外界的疑慮,這是吳東亮釋出的誠意和決心。

但也有金融圈人士指出,台新打的如意算盤是:彰銀和台新銀行換股,但持有台新銀行的還是台新金控,換股後的「新彰銀」還是台新金的子公司。就算未來台新金控,改叫「彰化金控」又如何?因為可以做主的大股東還會是台新吳家。

台新金因為持有彰銀百分之廿二點五五股權,屬於「長期轉投資」,造成台新金財務上的「雙重槓桿比率」過高,接近法定上限;讓台新金即使有錢,也沒有辦法再進行其他轉投資。

所謂「雙重槓桿比率」,是指金控公司的「長期投資」占其股東權益比率,目前法定上限是百分之一百廿五。台新因「投資」彰銀(並非合併),雙重槓桿比率已達百分之一百一十八,已快破表,其中,投資彰銀股權「就占了近五成」。

台新金曾向不少法人抱怨,「花四、五十趴的雙重槓桿比率『擁抱彰銀』,實際上對彰銀卻毫無掌控能力。」

另一方面,台新金在雙卡風暴後,獲利已漸入佳境,去年獲利更突破百億元,即使手頭有錢,卻因為雙重槓桿比率過高,讓台新金無法像其他同業一樣,洽談具規模的轉投資或併購案,嚴重影響台新金的發展和競爭力。

尤其是西進大陸投資,台新銀行不但因為未在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設據點,不夠資格到大陸設分行,現在連參股案都不能談。但反觀當年都是「新銀行」的同業,像富邦金控已在對岸連續參股兩家銀行,更刺激台新。彰銀與台新銀若能順利合併,雙重槓桿比率過高導致無法投資及西進布局問題,將立即解套。

過去七年中,台新金曾多次向財政部提出換股併購彰銀,也曾要求「政府原價買回彰銀股權」,台新只要拿回投資本金就好,利息不敢期待。但因台新金吃彰銀的問題涉及阿扁的二次金改弊案,到現在都是高度敏感的政治問題,馬政府不敢出手處理。

 

觀察站/7年半… 彰銀難揮二次金改噩夢

台新銀行和彰化銀行的「聯姻」,始自民進黨政府的「二次金改」。即使台新金控願意「委曲求全」,讓彰銀為存續銀行、台新銀為消滅銀行,但二次金改留下圖利財團的罵名,前朝留下的爛攤子,馬政府豈敢為扁政府解套?彰銀併台新銀案,恐怕仍是難解的僵局。

二次金改橫生亂象,不但有金控「以小吞大」,政府也被罵「賤賣國產」,金融秩序一團亂。扁家更因捲入二次金改弊案,因此各政黨、官員對銀行併購案早已個個聞聲色變。

台新金控持有彰銀百分之廿二點五五股權、公股則是百分之廿股權;一旦合併,經股權換算,公股持有彰銀股權將稀釋成只剩十幾趴,台新金控仍是「新彰銀」內部的大阿哥、公股僅是小老弟。整起合併案將淪為「名為彰銀、實為台新」,公股將拱手讓出彰銀主導權。

對官股而言,台新金的動作形同「宣戰」。財政部昨天定調,彰銀併購案是二次金改的「爭議案件」,若同意台新金的敵意併購,將「嚴重違背大眾利益」。

公股行庫具有高度象徵意義,財政部不能再掉任何一座城池,特別是景氣低迷,財團若再得逞併購公股,肯定民怨沸騰。

不過,這起陳年的整併案已經拖了超過七年半,財政部雖然嚴拒併購,卻又一直不提出解決辦法、甚至不說明要如何處理台新金與彰銀的問題,坐令台新金、台新銀及彰銀虛耗,兩家銀行競爭力一點一滴流失。

台新銀和彰銀都是上市的金融機構,彰銀有權拒絕合併、台新金也有追求的自由。台新金當初購股的過程既非偷、亦非搶,而是正大光明花了新台幣三百多億元買下彰銀股權。

彰銀併購案若一直拖著,台新金又難以出脫彰銀持股,站在公司治理及在商言商的角度,難怪台新金覺得委屈,必須奮力一搏,不能再讓合併案這樣天長地久的拖下去。

 


圖/聯合報提供

 

 



全文網址: 觀察站/7年半… 彰銀難揮二次金改噩夢 | 台新彰銀併案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S1/7709160.shtml#ixzz2LUqHyeb6 
Power By udn.com

新聞幕後/財長嗆吳:你在製造問題

 

彰銀併購案「仙拚仙」,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春節前親赴財政部,開門見山向財政部長張盛和宣布即將重啟併購案;但張盛和不但當場拒絕,甚至回嗆吳東亮:「現在是看守內閣期間,你根本是在製造問題!」

結果吳東亮在新內閣上任後的第三天,仍然發動了第一波的併購戰。

吳東亮春節前拜會張盛和,兩人會晤約卅分鐘,還原當天會談氣氛,可以用「尷尬」二字形容。

對於台新金對外宣稱,吳東亮和財政部高層「取得共識」,張盛和昨天直言,「他只是來『告知』我,財政部從頭到尾都是反對,何來共識?」

年前,總統府證實並同意行政院前院長陳冲請辭後,內閣隨即進入看守階段,但台新金正悄悄布局彰銀整併計畫。官員形容,吳東亮農曆年前造訪張盛和,根本不是「拜年」,比較像「逼宮」,因此財政部必須為國家及全體民眾權益把關。

對台新金出招,張盛和曾當面詢問吳東亮:「為何非要選在這個時間點?」

吳東亮挑明了說,「現在是最好的時候」。張盛和則說,看守內閣期間重啟整併案,「你根本是在製造問題」,台新金以為有機可乘嗎?

財政部次長曾銘宗昨天說,台新金控和財政部是彰銀的兩大股東,假如可以和諧溝通,對彰銀的股東、客戶、員工都是好的發展,財政部才會長年開放大門;但近來媒體的報導,台新金釋出的訊息皆背離事實,財政部表達嚴正抗議,「這不是人與人之間互動應有的態度」。

台新金動作頻頻,財政部關門備戰,兩軍硝煙味十足,官民大戰一觸即發。




財部:不同意台新銀併入彰銀
2013/02/20 19:11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吳佳穎台北 2月20日電)針對台新銀今天下午建議彰銀併台新銀一事,財政部表示,如果同意,將會違背大眾利益,所以財政部的立場是盡全力維護國家及社會大眾利益,不同意併購。

 

財政部今下午 6時30分再度召開記者會,針對稍早台新銀 (2887) 發布已召開董事會通過,建議台新銀行併入彰化銀行 (2801) ,並且台新銀還要爭取財政部支持一事表達立場;財政部的立場就是:不可行、不同意。

 

財政部政務次長曾銘宗表示,彰化銀行為百年老銀行,而台新金控以22.55%的股權掌握控制主導權,強行進行「非合意併購」,形式上雖是台新銀行併入彰化銀行,但實則彰化銀行將由台新金控主導,將會損及彰化銀行廣大客戶,眾多股東及員工權益。

 

曾銘宗說,這個案件是2次金改的爭議案件,各界高度關注,財政部會盡全力維護國家及社會大眾利益。

 

另外,有關媒體報導,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曾拜會財政部高層且取得共識;曾銘宗駁斥說,雙方沒有共識,當初財政部就拒絕了相關提議。

 

 

 

 

再逆轉! 台新銀求併入彰銀 一旦成功 彰銀將為台新金子公司
2013/02/20 18:25 鉅亨網 記者陳慧琳 台北 

 

台新金 (2887) 今(20)日盤中還澄清與彰銀併購事宜「純屬媒體臆測」,但傍晚再次大逆轉,台新金赴證交所發布重大訊息表示,董事會通過「向彰化銀行第二大股東財政部提出由彰化銀行合併台新銀行之建議,以彰化銀行為存續銀行,台新銀行為消滅銀行。不過,總經理饒世湛表示,一旦此案通過,彰銀將為台新金子公司。

 

饒世湛表示,為了支持政府長期推動的金融機構整併政策,以擴大經營規模,提升經營績效,台新金控今天董事會通過「向彰化銀行第二大股東財政部提出由彰化銀行合併台新銀行之建議,以彰化銀行為存續銀行,台新銀行為消滅銀行。並將函請二家銀行子公司研究相關事宜」。

 

台新金控表示,在2005年7月22日參與彰化銀行14億股附帶經營權之特別股公開競標,當時競標者除國內法人外,亦有國外專業法人機構參與,最後由台新金控以總價約365億元得標而進行投資,以取得彰銀22.55%股權而成為彰銀最大股東,之後台新金對彰銀持股更一路加碼至逾25%。

 

台新金控強調,當時積極參與彰化銀行特別股公開標售,無非是希望能為我國整體金融市場長遠的健全發展盡一己之力;惟自台新金控成為彰銀最大股東迄今已逾7年,台新銀與彰銀卻遲未能達成合併之最終目標。

 

台新金進一步指出,鑒於當前景氣已逐漸復甦,另在ECFA架構下,兩岸金融交流快速發展,我國金融服務業亟需提高競爭力,以掌握新契機。因此,在目前金融環境下,若能完成彰化銀行與台新銀行二家金融機構整併,不但可以彰顯政府貫徹金融政策之決心,亦對未來金融整併的發展有引導效果。

 

台新金強調,以去年兩家銀行的經營績效極為良好來看,若將來可以合併,將屬「強強合併」,績效當更進一步提升。故台新金控董事會提議研究將台新銀併入彰銀,以利掌握兩岸金融空前機遇,時機應屬恰當。

 

台新金表示,以台新金控當年競標彰銀時,財政部曾揭示在「合法」且「不損害股東權益」的前提下,將會支持民股的提案,台新金控會盡全力與財政部及主管機關協商。

 

依據台新金的規劃,是由彰銀發行新股,買下台新金控手中台新銀行的股票,透過增資彰銀取得台新銀行百分百的股權,再進行合併,由彰銀成為存續公司,保持上市公司的身分,官股與彰銀的股東們持有的股數也沒有任何改變,只是官股持股比例會因彰銀的增資而被稀釋。至於母公司台新金控,則會取得彰銀的新股,且彰銀將納入台新金子公司。

 

同時,目前彰銀、台新銀資產總額各為1.62兆元、1.1兆元,排名國銀第9和第13,兩者分行數都未擠進國銀前十名。但若兩家銀行合併,資產總額可達2.72兆元,將僅次台銀的4兆及合庫的2.83兆元,排名國銀第三;分行數更可一舉達278家,僅次合庫292家,位居國銀第二。

 

《金融股》台新金:擬向財部建請支持彰銀併台新銀
2013/02/20 17:19 時報資訊 

【時報-台北電】台新金控 (2887) 今日發出重大訊息表示,董事會於今日通過向財政部提出建請支持彰銀合併台新銀(彰銀為合併後存續銀行、台新銀為消滅銀行,下稱「本合併案」)之建議,並函請彰銀與台新銀研究合併及進行相關研究事宜。(編輯整理:李慧蘭)

 

《類股》烏龍婚訊,彰銀、台新銀激情急凍
2013/02/20 11:12 時報資訊 

【時報記者江俞庭台北報導】財政部今日上午召開記者會,否認彰銀 (2801) 將併台新銀 (2887) 一事,指出完全沒有這樣的個案,而台新金也發重大訊息澄清與彰銀合併案純屬臆測後,使得台新金及彰銀股價隨即遇到賣單調節,早盤激情瞬間降溫。

台新金今舉行董事會,市場盛傳會議中將可能討論彰銀合併台新銀一案,帶動台新金開盤隨即漲停,惟財政部召開記者會否認合併,而台新金盤中也發出重大訊息公告,說明彰銀併台新銀純屬媒體臆測後,台新金及彰銀賣單調節,台新金漲停打開,彰銀漲幅也收斂至3%左右。

 

台新金是在2005年7月以每股26.12元、總價365.68億元拿下彰銀私募特別股,取得彰銀22.5%股權,成為彰銀最大股東,隨後台新金持續加碼彰銀股權逾25%,希望台新銀行能順利合併彰銀,不過,由於二次金改受質疑,台新金併彰銀陷入僵局,而今日傳出彰銀將併台新金,似乎帶來一線希望,帶動雙方股價大漲也成為盤面焦點之ㄧ。

 

吳東亮 輸面子、贏裡子

  • 2013-02-20 01:23
  •  
  • 工商時報
  •  
  • 【藍鈞達、傅沁怡】

     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為促成台新金與彰化銀行合併大業,不排除讓台新金控的招牌更名,並把台新金主導權交給公股,表面上看來實在有點委屈,但若此案可成功,吳東亮絕對是贏了裡子的真正贏家。

     不論海內外,全球金融機構都走向大者恆大的趨勢,金控規模是否能擴大、股價是否值錢,遠比持有多少股權、或是出任負責人更為重要。當年台新金也正是本著擴大規模決心,才會出高價投標彰銀股權。

     但這麼多年過去,就算台新金已持有彰銀25%以上股權,達到列入金控子公司的標準,卻一直沒辦法順利合併彰銀,就連登陸大業,都只能台新金和彰銀「各走各的路」,對於吳東亮來說,懸而未決的彰銀合併案,始終是他心裡的痛。

     眼看近年大陸市場開放,各金控、銀行都摩拳掌想搶攻新藍海,但台新金就算歷經政府政黨輪替,連和彰銀的「家務事」都還擺不平,沒辦法安內,如何攘外,這也讓解決彰銀問題成為台新金不得不面對的事。

     如果台新金和彰銀能夠合併,一則是規模馬上可以擴大,對股價也勢必有激勵作用,再者是台新金結合彰銀現有大陸布局,未來進軍當地市場可望更如魚得水,在這種情況下,吳東亮身為台新金大股東,就算讓出主導權,仍是穩贏。

     再從前例來看,吳東亮並非首度出險招,先前台新金出售台証證券業務,曾被市場認為是「割臂求生」,事後證明,台新金的證券等業務非但未受影響,金控的財務體質也因大筆現金入帳而轉為強健,更增加對外發展的實力。

     台新金、彰銀的問題纏繞多年,本次台新金再出奇招,接下來就看公股要如何接招?但對吳東亮來說,身為大股東,只要兩家金融機構發展愈來愈好,這絕對是筆穩賺不賠的生意。

 

 

大逆轉→公併民 彰銀擬併台新銀

  • 2013-02-20 01:23
  •  
  • 工商時報
  •  
  • 【金融理財中心/台北報導】

     台新金控與彰銀合併案大逆轉,擬改由彰銀合併台新銀。據悉,台新金最快今(20)日召開臨時董事會,將授權研議由彰化銀行合併台新銀行的可行性,並由彰銀為存續、台新消滅;此是台新、彰銀合併陷入僵局以來,最大的突破。

     對此,台新金指出,20日確實有董事會,但會議內容不便對外透露。

     2005年7月,台新金控以每股26.12元、總價365.68億元搶得彰銀私募特別股,吃下彰銀22.5%股權,成為最大股東,之後台新金對彰銀持股更一路加碼至逾25%,但時隔近六年半,因二次金改陰霾,讓台新金至今仍未如願合併彰銀。

     目前彰銀、台新銀資產總額各為1.62兆元、1.1兆元,排名國銀第九和第13,兩者分行數都未擠進國銀前十名。但若兩家銀行合併,資產總額可達2.72兆元,僅次台銀的4兆及合庫的2.83兆元,排名國銀第三;分行數更可一舉達278家,僅次合庫292家,位居國銀第二。

     據了解,台新金董事會中,將通過由彰銀併購台新銀行案,且同意彰銀為存續銀行;此案將提交彰化銀行董事會討論,若經兩家公司同意,在今年股東會上即可正式納入表決,一旦程序完成,年底前不排除完成合併。

     相關人士指出,此案在農曆年前就已經開始在進行,台新金董事長吳東亮更已針對此案向財政部,甚至府院相關單位溝通,在斟酌各方意見後,為求取最大共識,決定推動台新金與彰銀的合併案不會一步到位,分三階段進行。

     所謂三階段,在上述第一階段完成後,若彰銀董事會也通過並出具認可合併台新銀的評估報告,就將進入第二階段彰銀合併台新銀換股比例計算,直到最後階段彰銀與台新金換股的重頭戲。

     知情人士透露,為求整併案順利推展,吳東亮釋出最大善意,除了在合併規劃上,由彰銀作為存續主體來合併台新銀,且未來合併後由彰銀存續,吳東亮甚至願意讓台新金控更名「彰銀金控」或「彰化金控 」,更不排除讓出金控董事長職務,只擔任金控的大股東。

     至於公股陣營,據悉,也已經作好接招的準備,一旦台新金董事會通過由彰化銀行研議合併台新銀可行性的決議,財政部將隨即指示彰銀官派總座唐楚烈及所有公股董監事,在評估報告進行過程全程參與,全力把關公股權益。

     據透露,公股權益把關上,財部將以三大指標嚴格要求,包括彰銀不論是銀行整併或與金控換股的過程,都必須是存續主體;銀行或金控董監席次須由公股掌握多數;換股後彰銀公股股權不能被過度稀釋而動搖目前股權地位。

 

--

資金解套和認列虧損,到底哪個比較重要呢?

還是政府要「高價」買回呢?

單就價格而言,好像比「金鼎證券模式」麻煩一些耶…

---

收回彰銀經營權 財部布局

 

【經濟日報╱記者邱金蘭/台北報導】

2010.08.30 03:44 am

 

彰化銀行明年將改選董監,公股不排除循「金鼎證券模式」,為台新金控遲遲無法併購彰銀的問題解套。可能的策略包括由公股金融機構承接台新金手中22.5%的彰銀股權等;為增加公股主導性,選前也不排除加碼彰銀,以增加談判籌碼,維謢公股權益。所謂的「金鼎證券模式」是指開發金買下金鼎證股權後,一直無法併入開發金子公司,群益證日前與金鼎主要股東開發金簽訂協議書,將公開收購金鼎證股權67%到100%。群益接下開發金的金鼎證持股,化解了原本的僵局。

 

與彰銀同屬三商銀的第一金、華南金,被市場視為最可能接手彰銀者,但公股尚須考量,若涉及換股,公股股權可能被稀釋,須找一家公股持股高者,以確保公股的「主導地位」。

 

就這層考慮,泛公股高達四成的合作金庫銀行,反而是較佳對象,第一金、華南金可能性大降。雖然合庫目前不是金控,但有關官員表示,必要時合庫也可以成立金控。

 

行政院高層認為,彰銀明年11月改選距離現在雖然還早,但彰銀與台新金的問題要如何解決,涉及很多準備工作,必須提前一年來思考。目前為止,財政部尚未向行政院報告此事。

 

對於彰銀與台新金如何脫勾?財政部長李述德昨(29)日表示,方法有很多,但涉及兩家上市公司,他不便多說,最重要原則就是要確保公股權益。

 

據了解,彰銀與台新金未來可能的解套方式,包括由公股金融機構吃下台新金手中彰銀持股。如公股金控可以直接買下彰銀股權,納為子公司。若因大陸布局需要資本,現金增資不易,也可採部分換股方式,台新金經換股改持有這家公股金控的股權,再另外出售。彰銀納入公股金控旗下子公司後,短期內旗下兩家銀行不必急著合併,也可減少工會方面可能的阻力。

 

對於外傳的各種可能解套方案,財政部官員相當謹慎,不願表示任何意見。包括第一金、合庫、華南金等高層也表示,尚未接獲財政部指示。不過,財政部日前已指示彰銀在內的公股金融機構,隨時注意民股股權變化,以便公股提早因應,以加碼等措施確保經營權。

 

對於彰銀明年改選,泛公股金融機構不排除加碼彰銀股票,不但確保明年改選公股應有席次,在未來解決彰銀與台新金問題上,也有更多與民股談判的籌碼。

 

據了解,國安基金曾加碼彰銀2.75%,一度使公股股權突破20% ,但隨著國安基金退場,公股持股已降到18%。

 

---

新聞分析/公股民股 亦敵亦友

 

【經濟日報╱記者/邱金蘭】

2010.08.30 03:44 am

 

彰銀明年將改選,公股慎防民股持股增加,彰銀被併掉;但公股也顧忌若拿下彰銀過半董事,會讓台新金認列鉅額損失,在如何打開彰銀與台新金這個死結上,公、民股的關係可說是「亦敵亦友」,非常微妙。

 

台新金以每股26.12元高價標下彰銀22.5%股權至今已五年多,在二次金改爭議下,讓台新金併購彰銀案陷入「吞不下、也吐不出來」的窘境。上周五彰銀收盤價為18元。

 

全球金融海嘯期間,台新金一度受謠言衝擊,當時財金部會為救台新金,曾提出三個腹案:台新金賣彰銀自救、兆豐金合併台新金、彰銀合併台新金,但後來在政府宣布存款全額保障後,台新金情勢趨穩,合併案也因此暫停。

 

彰銀與台新金的結到底該如何解?明年11月彰銀將改選,公、民股也勢必得再度面臨這個難題。

 

公股可以規劃的脫勾方式有很多,但必須看台新金的意願,公股與台新金在彰銀的股權相差不多,公股可以選擇大量加碼持股,取得彰銀絕對控制權後,主導彰銀的未來,但公股一旦拿下彰銀過半董事,台新金將面臨認列彰銀轉投資的鉅額損失。財部不可能完全無視這點對台新金衝擊,讓公股在處理脫勾問題上顧慮更多。

 

【2010/08/30 經濟日報】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喔…喔… 的頭像
    喔…喔…

    熱血流成河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