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員工搶賣股 怕科技泡沫

更新日期:2011/06/22 09:25 編譯范振光/綜合外電

全球最大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股票上市案「未演先轟動」,一些臉書創辦之初就進入公司的員工已趁公司估值節節上升賣掉股票或認股權,當起網路新貴。

 

創立迄今只有七年的臉書,其估值早已超過500億美元,成為矽谷最熱門的新創公司,很早就進入臉書的員工迫不及待讓紙上富貴落實為白花花的銀子。

 

紐約時報報導,一名要求匿名的臉書離職員工說:「如果你看過世界爆炸 (10年前的網路泡沫化),你就知道,誰也無法預料一年後會發生什麼事。」他為了賣股票,幾個月前離開臉書。

 

臉書禁止在職員工賣股票,即使離職,也只能在公司上市前賣出自己持股的二成。

 

這名臉書員工不是唯一落袋為安的網路公司人員。美國數十家新創網路公司的員工和投資人已出售總額數億美元的未上市股票。

 

美國未上市股票交易平台SecondMarket去年的交易中,將近45%和臉書有關,其中許多來自2007年秋季以前就進入臉書的約200名早期員工。2007年秋季以後才進入臉書的員工,要等公司上市後才能賣股票。

 

幾名臉書離職員工表示,早期員工當中已有近百人離開公司;臉書不願證實這個數字。

 

每個人離職原因不一樣,有些人是想趁價錢好先賣先贏,有些人則是為了創業離開臉書。

 

團購網站Groupon的早期投資人和創辦人也落袋為安。尚未賺錢的Groupon去年冬天從投資人募到9.46億美元,其中8.1 億美元進到執行長、董事長等主管的口袋。

 

該公司去年4月另外私募1.2億美元,當時變現的也是他們。

 

未上市股票市場資深從業人士表示,雖然目前不能說科技股已經出現泡沫,但他們已開始擔心。

 

CNBC:傳Facebook明年正式IPO 估價或超過1000億美元

鉅亨網編譯李業德 綜合外電  2011-06-14 01:04:08

 

《CNBC》周一 (13日) 引述知情人士消息指出,社交龍頭網站 Facebook 或將在明 (2012) 年正式公開募股 (IPO),估價可能超過 1000 億美元。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SEC) 要求,擁有超過 500 名私人投資者的企業,必須公開財務報告等等,是影響 Facebook 進行 IPO 的因素。

 

 

而現在消息人士指出,公司很可能將在今 (2011) 年末尾,跨過這道門檻。

 

Facebook 同時面臨來自內部員工的上市壓力,因內部禁止員工出售持股,避免股票在二級市場交易,大部分員工所持的限制股,需等到公司上市後才能轉為股票進行交易。

 

非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市場 SharesPost,已以 340 萬美元售出 Facebook 的 10 萬檔股票,給予其 850 億美元的估值。

 

投資公司 General Atlantic 買入 Facebook 約 0.1% 股權,並將其估值定為 650 億美元。

 

在此之前,華爾街主要銀行如高盛 (Goldman)(GS-US) 等,共斥資 150 億美元投資 Facebook ,且將其定價為 500 億美元;這也代表,公司市值在短短 6 周內,即飆升 30%。

--

「吸血烏賊」高盛吹大臉書泡沫?

 

商周

 

 

目前《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披露,美國華爾街投資銀行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協助俄羅斯投資基金數位天空(DST),注資全球最大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5億美元,以便開發新服務、提高收購能力,並大舉招兵。

隨後全球財經媒體蜂擁追逐這項投資案的細節,不過,沒有人關心5億美元能做什麼,而是一個更醒目的數字500億美元市值,相當於新台幣1500億元,比台塑四寶還要高出幾百億,但這兩家公司的營收規模、員工數差距數十倍!

500億美元怎麼來的?《紐約時報》並未多說,但根據美國未上市股票交易平台Sharepost於2010年3月初分析,若以四億餘股的稀釋股權計算,臉書每股價值約26美元、市值115億美元。比起2009年7月數位天空提議收購價14.77美元、市值估為65億美元,已經翻近一倍。

更驚人的變化是,2010年年中,臉書 網「民」超過5億,被喻為「第三大國」後,身價扶搖直上,8月飆上270億美元,年底私人市場交易已傳出424億美元的風聲了。高盛與數位天空的5億,被視為「最後一哩」的大推手,一夕之間就攻上500億美元的高點了。

一家全球員工不到1800人的網路公司,市值一年內翻轉三倍,全球重量級財經媒體的解讀分析。

《華爾街日報》說,有關臉書的一切都是龐大的,光是每名用戶每月在網站上花23.5個小時,總時間比Google全球使用者加起來還多,500億美元並不荒謬。

但《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卻認為的確太高了,原因是臉書的大部分收入來自低階的平面顯示廣告,而且業務模式基本上還稱不上透明,憑什麼比時代華納(Time Warner)這樣的傳媒巨頭更有投資價值。

高盛一魚多吃:賺到管理費,承銷權在望IPO (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開發行)

 

高盛的野心更讓《經濟學人》看不慣,高盛除了直接受惠於未來的市值暴漲,還因為額外成立一支臉書基金,向腰纏萬貫的投資人募集15億美元資金,數量可觀的基金管理費自然也是榨取臉書價值的好方法;而高盛百般討好臉書後,又大大增加首次公開發行IPO承銷權勝算,一魚三吃,天底下還有更划算的交易嗎?

曾經公然批評的媒體包括《滾石》(Rolling Stone)雜誌,直指高盛是一隻「纏繞在人性面孔上的巨大吸血烏賊,無情的把觸角插入任何聞起來像錢的目標裡。」因為高盛在網路泡破期間,拼命協助尚無獲利能力的公司公開上市,在以各種遊走法律邊緣的手法炒高股價,從中抽取大筆佣金。

十多年前,達康(.com)泡沫得鼎盛時期,網路初創公司瘋上市,只要有投資銀行加持,身價倍漲是基本門檻,甚至幾乎可說是掛上行情可期的金牌保證。例如,1999年高盛協助IPO的新股,當年上市後股價平均上漲281%,高於華爾街平均的181%,而高盛則可以從股票發行的溢價部分抽取6%、7%不等的佣金。

由於獲利驚人,高盛的冒險犯難精神顯然也受到鼓舞,1997年,高盛共協助24家公司公開上市,其中只有三分之一尚處於虧損狀態,但到了網路泡沫破滅前的2000年,光是1至4月,高盛協助公開上市的公司有18家,還在賠錢的就高達14家。

公司本業不賺錢,卻可以上市籌資,而且引起投資人競相加碼,有很大一部分功勞也得歸給高盛。

1980年代初,美國監管單位嚴格要求企業,若想取得公開上市的資格,包括必須交出連續三年獲利的成績單,但一群華爾街巨擘,包括高盛在內,強力要求解除監管,步步放寬限制,三年遽減為一年,然後是一季;最後就演變成網路泡沫年代虧損公司也能上市搶錢的局面。

那時,成桶成桶的鈔票就這樣源源不絕的倒入股市,然後被這些還找不到賺錢模式的「達康」燒個精光。泡沫驟破後,無數投資人血本無歸,高盛在1999年到2002年間,卻發出285億美元的鉅額員工紅利,平均每名員工一年拿35萬美元。

擅長製造泡沫的華爾街金融煉金術又在蠢蠢欲動了嗎?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日前已提高警覺,就臉書基金的合法性與高盛接觸。

根據規定,股東數目達500人的企業必須每季披露財報及審核帳目,臉書本就極力避免超過上限,高盛利用基金持股,將股東化整為一的做法頗有刻意繞過上限之嫌,可說正中下懷。而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高盛甚至不惜將美國投資人排除在私募案外,以避免持續受媒體和SEC鎖定,破壞其計畫進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高盛 facebook 臉書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喔…喔… 的頭像
    喔…喔…

    熱血流成河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