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市櫃首季獲利 年減近5成

 

(中央社記者吳靜君台北8日電)金管會公布,上市櫃公司首季稅前純益為新台幣1782億元,因為塑化、太陽能及DRAM產品價格下跌、燃油成本增加,及歐債等影響,比去年同期減少48.85%。

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今天公布今年第1季上市、上櫃公司申報第1季財務報告情形。

金管會表示,今年第1季上市公司的總營收為4兆2500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392億元,年成長3.39%。

金管會表示,上市公司第1季稅前純益為1727億元,較去年同期3252億元,減少了1525億元,年減率46.88%。不過,比起去年第4季已經有增加639億元。

金管會表示,上櫃公司方面,第1季營收為3176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306億元,衰退8.8%。

金管會表示,上櫃公司稅前純益為55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77億元,年減76.30%,但較去年第4季已有增加。

金管會統計,今年首季上市櫃公司稅前純益為1782億元,較去年同期的3484億元,減少1702億元,年減48.85%。

金管會證期局主秘吳桂茂表示,今年比去年同期減少的原因,是因為塑化、太陽能、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價格下跌,燃油成本增加,以及歐債所致。不過上市櫃公司因歐債認列資產減損,大多集中在去年第4季,今年第1季獲利相較上一季略有上升。1010508

 

電子財報不佳原形畢露 台股補漲告終頻破底

鉅亨網記者陳慧琳 台北  2012-04-30 10:05
  •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電子股財報不佳,台股今(30)日再破底,盤中最低來到7422點。德盛安聯台灣智慧趨勢基金經理人蕭惠中表示,台股年後強勢補漲行情已告一段落,國內、外的利空交錯打擊股市信心,導致量能持續不振;加上今年第1季財報不佳的公司將原形畢露,加添盤面不確定性。
 
蕭惠中建議,現階段佈局以防禦型為主,並擇機觀察並佈局下半年業績成長強勁,或是具長線題材可保護短線的個股,並靜待市場機制緩步回復合理水準。
 
觀察國際動態,蕭惠中表示,美國3月份耐久數據顯示企業資本支出可能開始減緩,後續將不利工業產能利用率上升;而美國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為38.6萬,人數亦超過預期,使投資人又開始擔心經濟。雖然多家大型科技公司第1季財報優於預期,但多下修今年第2季或第3季預估數,加上美國第2季製造業庫存調整仍未結束,製造業ISM指數有下滑風險,為國際面上較負面的因素。
 
蕭惠中分析,台股近期亦面臨第1季季報公佈周,其中表現亮眼的是晶圓大廠,因28奈米產能供不應求狀況,不只繳出亮麗的成績單,還上修今年資本支出金額,並表示與智慧型手機相關製程的產能吃緊問題要到今年第4季才能疏緩。
 
但除了晶圓廠外,其他的電子公司財報表現顯然不如市場預期,包括手機鏡片廠商、觸控面板廠及封測業者等,不但第1季財報不佳,對第2季展望數字也顯保守,抑或下修成長幅度,抑或擴大衰退幅度。
 
另外,蕭惠中指出,Apple光環股似乎也失靈,即使Apple財報佳,但市場似乎不青睞這樣的公司,表示市場彌漫的氣氛不只是基本面因素而已,而是夾雜許多心理層面原因與市場風險,包括對公司前景的不確定、對政府的不信任、對國際情勢的不明朗、在操作上的不理性等,若以上現象持續,則反應在盤面上的結果可能是投資者持續退出市場、量能萎縮,指數盤跌。
 
就基本面角度觀之,蕭惠中說,第2季為電子產品推出的相對空窗期,對以營收成長動能趨動的電子類股表現應較差,加上美國庫存持續調整,第2季相對較淡。又當市場的系統風險增加,導致股市上多數股票價格下跌,使得股票持有人帶來損失時,若信心無法快速提升,且無利多消息足以刺激大盤反彈,盤勢可能持續區間震盪。

《業績-光電》洋華、介面Q1齊創掛牌後單季最大虧損
2012/05/01 07:54 時報資訊

【時報記者莊丙農台北報導】觸控面板廠洋華 (3622) 、介面 (3584) 第一季在與大客戶同樣面臨淡季因素以及業外都出現虧損情況下,第一季營運只能以慘字形容,洋華、介面分別虧損1.69億元及3.16億元,每股虧損1.13元及2.93元,都創下掛牌以來單季最大虧損幅度。洋華第一季合併營收25.4億元,季減36%,年減29%,毛利率7.2%,較去年同期下降8.7個百分點,惟較上季5.67%有微幅上揚,營業淨損1.16億元,較上季營業淨損1.55億元改善,但因業外提列兌換損失7900萬元等,今年第一季稅後虧損1.69億元,每股稅後虧損1.13元,比上季每股虧損0.4元擴大。

 

洋華將於5/2舉行線上法人說明會。目前洋華主要產品還是小尺寸觸控面板,並且集中在手機應用,今年第一季營收低迷,導致仍持續虧損,隨著手機品牌大廠可能陸續在第二季推出新機種,估計會有改善空間。

介面第一季合併營收8.61億元,第一季毛損率19.39%,比去年12.36%大幅下降,營業淨損3.37億元,營業淨損率39%,業外有匯兌損失2656萬元,稅後虧損達3.16億元,每股稅後虧損2.93元。

雖然介面的湖南長沙廠產能是台灣四倍大,但第一季產能未達規模,加上折舊,影響整個表現。目前介面調整客戶比重,積極接洽中國手機品牌客戶訂單,預估在5月起長沙廠產能就會增加,帶動營運有回升的機會。

台驊Q1毛利率降 由盈轉虧 運價調整將有利支撐後市
2012/04/30 20:41 鉅亨網 記者王以慧 台北

物流承攬業者台驊 (2636) 今(30)日公布第一季稅後淨損1729萬元,稅後每股虧損0.28元,台驊表示,第一季合併營收18.86億元,與去年同期相當,但因第一季航空及船公司將油料上漲成本反映至運價上,所以運費數度調漲,導致營業成本上揚,毛利率則從去年同期的16%降至今年的14%所致。

台驊指出,第一季因營業天數較少及成本上漲,導致營收及獲利均不理想,但自3月以來,亞洲出口至歐美線運價已有超過30%以上的漲幅,且5月起美國線將實施年度新運價,在航商有效的縮減運能下,供需已得到控制,估計運價可有效支撐。

就地區別第一季營收來看,中國及香港地區共13.3億元、占總營收比達70.5%;台灣地區5.16億元、占比27.4%;東南亞地區1906萬元、占比1%;而美洲地區則為2189萬元、占比1.1%。

就業務別分析,海運進出口業務11.18億元、占總營收比62.4%;空運進出口業務4.86億元、占比25.8%;而內貿物流業務則為2.23億元、占比11.8%。

台驊表示,為進行組織重組及專業分工,日前已經董事會決議轉型為國內第一家物流投資控股公司,將送6月6日召開的股東常會中討論,轉型物流控股公司後,除原有海、空運承攬業務兩大品牌,在道路運輸、倉儲配送、快遞派送、電子商務等領域,都將加速透過併購壯大規模。

台驊強調,未來控股公司旗下將包括台驊國際、台灣空運、中國控股子公司,以及未來繼續併購的第4及第5品牌,同時不排除未來的3至5年內,推動中國控股子公司於中國掛牌。

 

難兄難弟!正崴匯損、轉投資拖累 首季EPS 0.14元 歷來次低
2012/04/30 21:31 鉅亨網 記者胡薏文 台北

繼鴻海 (2317) 首季財報令法人跌破眼鏡後,正崴 (2392) 的首季財報數字,也令法人大吃一驚!正崴首季雖因蘋果通路業績加持,合併營收衝上202.37億元,僅較上季下滑13%,年增率高達38%,但首季匯損高達5300多萬元,轉投資勁永 (6145) 、鉅航等虧損,侵蝕獲利達8300多萬元,使得首季稅後淨利滑落至6651萬元,較上季大減77%,每股稅後盈餘0.14元。

正崴今天公布首季非合併財報,其中首季匯損數字高達5300多萬元,加上依照權益法認列轉投資的虧損,也達8300多萬元,大幅侵蝕正崴獲利,正崴首季稅前盈餘7753萬元,稅後淨利6651萬元,較上季下滑77%,較去
年同期下滑達85%,使得正崴首季每股稅後盈餘0.14元,為歷年來單季歷史次低紀錄。

正崴指出,首季在代工製造部分為淡季,包括大陸工資調漲、原物料等,都對首季獲利造成壓縮,雖然蘋果通路業績亮麗,但匯損、轉投資虧損,共侵蝕首季獲利逾1.5億元,也是影響首季獲利表現的最大原因。

法人預估正崴第2季營收可望較首季成長1成,在獲利表現方面,如能擺脫匯損,以及轉投資虧損改善,也可望回溫。

 

《各報要聞》鴻海昨市值蒸發,超過台股總成交值
2012/05/01 07:59 時報資訊

【時報-各報要聞】鴻海 (2317) 首季每股稅後盈餘僅1.4元,與外資圈之前預估1.8-2.5元差距甚遠,衝擊昨(30)日一價跌停92.4元到底,收盤跌停委賣張數還高掛11.6萬張賣不掉,單日市值一天蒸發737.54億元,比昨日台股總成交值701.71億元,還多出5%。

 

鴻海第1季營收創下歷史次高佳績,加上日前蘋果公佈的第1季財報相當亮麗,使得市場對於鴻海首季獲利表現原本還寄予厚望,但上周六鴻海公佈的財報卻讓市場跌破眼鏡,受到富士康虧損及大陸工資調漲的衝擊,鴻海首季每股稅後盈餘僅來到1.4元,遠低於外資圈的低標1.8元,且差額達到逾2成,昨日失望性賣壓湧現,開盤即跳空跌停92.4元,由於全場跌停委賣張數近10萬張,使得跌停板始終無法打開,收盤前跌停委賣張數還增加至11.6萬張。

先前看好鴻海的外資,昨日也是大舉出貨,經統計光是來自外資的倒貨張數就達到10,800張,佔昨日總成交量21,795張的49.55%,若再加上投信的賣單969張,佔比就達到58.44%,顯示昨日超出半數的賣單都是由法人賣出。法人指出,由於昨日鴻海的成交張數僅21,795張,但昨日跌停委賣的張數仍高達11.6萬張,股價估算恐還有1根跌停附近的空間要消化,再加上技術線型明顯破底,短期股價恐由空方掌握優勢。

鴻海在3月29日當天,曾爆出12.1萬張大量上漲3元收116元,當天外資買超5.48萬張,鴻海這波賣壓何時能消化完,讓股價儘速止跌,恐怕要是要看外資或公司派的態度。但鴻海首季獲利遠低於預期,逼得外資也不得不相繼調降評等。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鄭淑芳/台北報導)

仁寶Q1淨利18.7億元 創近6年單季新低 EPS 0.43元
2012/04/30 19:55 鉅亨網 記者蔡宗憲 台北

NB代工仁寶 (2324) 今(30)日召開法說會並公布第 1 季財報,歸屬母公司的獲利來看,淨利為18.7億元,創2006年第 3 季以來單季新低,每股稅後盈餘為0.43元;仁寶也通過去年盈餘分配,每股擬配1.4元現金股利,殖利率4.16%。

仁寶第 1 季NB出貨810萬台,合併營收為1613億元,較第 4 季1728.8億元下滑 7 %,年減 6 %,毛利為74億元,較第 4 季也下滑 7 %,毛利率為4.6%,與第 4 季4.6%持平,營益率為1.7%,較第 4 季1.2%增加0.5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2.1%減少0.4個百分點,稅前淨利為28.9億元,稅後淨利為21.8億元,歸屬母公司獲利為18.7億元,較第 4 季下滑12%,創2006年第 3 季以來新低,每股稅後盈餘為0.43元。

仁寶也宣佈去年盈餘分配案,每股擬配發現金股利1.4元,配息率為55%,較前一年度50%還高,現金殖利率約4.1%。

緯創Q1淨利3年單季新低 去年每股擬配2.7元股利
2012/04/29 09:58 鉅亨網 記者蔡宗憲 台北

NB代工廠緯創 (3231) 公布第 1 季財報,雖然NB出貨走勢持穩,不過單季淨利僅18.65億元,較第 4 季下滑 2 成以上,且創近 3 年來單季新低,EPS為0.9元,緯創同時也通過去年盈餘分配案,每股擬配0.5元股票與2.2元現金股利,合計2.7元股利,現金殖利率約5.17%。

緯創第 1 季合併營收達1769.7億元,較第 4 季下滑9.3%,不過NB出貨量達850萬台,表現優於預期,季減幅度也在 1 成以內,毛利率為4.27%,較第 4 季4.65%微幅下滑0.38個百分點,營益率為1.26%,也較第 4 季1.53%減少0.27個百分點,稅後淨利為18.65億元,季減21%,為2009年第 1 季以來新低,EPS為0.9元。

緯創第 1 季由於產品組合因素,加上部分產線產能利用率低,同時公司針對新產品持續進行研發,因此使得獲利表現弱勢,第 2 季由於英特爾新平台遞延出貨,因此保守估毛利率與第 1 季持平。

就出貨而言,緯創估第 2 季出貨量將季增0-5%,伺服器與平板電腦的出貨動能也會明顯升溫,不過出貨高峰仍集中在下半年,各產品線中,除TV保守看待,其餘對今年展望皆樂觀看待。

TOP
 

小 埃克森美孚奪冠
編譯簡國帆/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財星雜誌(Fortune)7日公布美國營收前500大企業,由石油巨擘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稱霸,去年榜首沃爾瑪(Wal-Mart)落居第2,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蘋果公司則名列第17。

 

財星表示,500大企業的2011年合計的盈餘比2010年增加16%至8,250億美元,創新高紀錄。先前的最高獲利紀錄是2006年締造的7,850億美元,當時美國經濟強勁成長,尚未爆發後來掀起全球金融海嘯的次貸危機。

 

財星說:「由於復甦疲軟、消費者看緊荷包,一般認為美國企業會舉步維艱,而非競艷爭榮,但事實上財星500大企業整體卻蓬勃發展,展現機敏的靈活度,在幾乎不增加新成本下,迅速調整產品組合並提高產量。」

 

拜油價攀高之賜,埃克森美孚去年營收達4,529.2億美元,高居首位,是第13次稱霸這項排行榜;去年獲利達410.6億美元,也居500大企業之首。沃爾瑪以4,469.5億美元的營收落居第2,盈餘則減少4%至156.9億美元。另一家石油巨擘雪弗龍(Chevron)營收為2,456.2億美元,排名第3。

 

2009年進行破產整頓的通用汽車(GM)今年排名躍升3名至第5;「股神」巴菲特執掌的波克夏以營收1,436.8億美元位居第7名。

 

今年前5名中,石油業者就占3家,主要受惠於利比亞動盪和全球需求推升國際油價,使這些公司營收大增。紐約西德州輕原油去年全年上漲8%,協助設定國外多種石油產品價格的倫敦布侖特原油去年也大漲13%。

 

科技大廠惠普(HP)也踢下美國銀行(BofA),擠進第10名,美銀排名則落到第13;以iPhone和iPad等消費電子產品風靡全球的蘋果公司,去年營收為1,082.4億美元,排行第17。然而,儘管經濟自2009年中以來已持續復甦,企業始終不願擴大幅增聘員工。財星說,這500家企業目前在全球各地共僱有2,580萬名員工,與2007年時相比增加不到1%。其中,美國員工總計將近1,700萬人。員工成本約占這些企業總成本的近70%。  

社論-中國經濟轉型與台灣出口轉折

http://money.chinatimes.com/news/news-content.aspx?id=20120511000004&cid=1206

  • 2012-05-11 01:11
  • 工商時報
  • 本報訊
 

 根據財政部最近所發佈的進出口統計,從2009年第4季金融海嘯復甦以來,台灣今年首季出口第一次出現負成長,跟去年同期比較,衰退幅度達4%,至於進口則減少將近6%(部分反映國內投資不振)。官方甚至預警,由於去年四、五月的出口大幅擴張,水位甚高,意味著今年第二季的出口成長率很難樂觀。果不其然,4月台灣出口年減少6.4%,前4月出口合計負成長4.7%,出口減幅確有擴大趨勢,其中對中國出口更是創下10.1%的衰退幅度。

 涉外經濟活動同時萎縮,特別是出口出現由正轉負的轉折,確實堪憂。理由在於,這顯然不全是國際景氣持續低迷所引起。觀察鄰近國家,包括中、日、韓、新加坡等國的出口都還能維持成長局面,韓國第一季出口成長率即為3%。同時也不應該歸責於匯率因素,因為這段期間新台幣匯率並無劇烈波動。

 斯人獨憔悴的原因何在?財政部的數據其實已可找出蛛絲馬跡,主要由於台灣對中國市場的出口動能出現疲態。去年台灣的出口成長尚維持12.3%,但對中國出口則低於平均,只達8.1%,而今年第一季出口所呈現出來的4%負成長,單單對中國就減少9.7%。由於中國是台灣最大且佔將近4成的出口市場,對中國輸出衰退,勢必嚴重拖累整體出口表現。唯一逆勢成長的是東協市場,雖未若前兩年亮麗,但也增加7.7%,其原因除了資通產品居功厥偉之外,也跟國際原油及礦產品等原物料價格上漲,報價拉高有關。

 更不尋常的是,台灣對中國出口出現將近兩位數字的嚴重衰退,而且從比較容易受到國際需求影響的電子、通訊與光學產品,到塑膠及機械等傳統產業製品都是如此,涵蓋產業相當全面。佔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早收清單最多項目的機械產品,出口衰退幅度甚至高達21%而居冠,對照2010年的大幅成長88%,即使2011年仍有21%成長,大起大落的原因為何,尤其值得追蹤留意。

 分析造成台灣出口中國失去動能的肇因,首推台商投資中國日益成熟,導致投資帶動貿易的效果逐漸降低。就製造業的部分而言,供應鏈逐漸在地化應是主因。包括投資項目轉向產業中上游,足以替代台灣產品供應,甚至可以回銷;以及為因應沿海地區的勞動成本快速增加,而往二線、三線城市或內陸移動,距離台灣愈來愈遠,運輸成本增加,也會減少從台灣回購的比例。當然,也有部分適合「逐水草而居」的產業,例如紡織成衣,乾脆外移到越南、柬埔寨等工資更低廉地方,或如電子相關產品,為確保供應安全,往往須作廣泛跨國佈局,也會轉移部分原先台灣對中國的出口。

 此外,台商投資中國的重心,也慢慢由製造業轉向服務業,尤其是物流、金融保險、技術服務,以及近來異軍突起的不動產業等。這些產業跟當地法令、兩岸人員移動關係較為密切,跟投資母國的有形商品貿易幾乎不產生關聯,但也會發生「跨境服務貿易」。樂觀來看,也形同將兩岸經貿交流推向另一個境界。

 近來中國的政策方向,諸如「十二五規劃」中所高舉的「調產業、調區域、調結構」,也會加速台商投資往產業升級、內陸、服務業的領域邁進,勢必再度降低兩岸投資與貿易的連結。更重要的則是中國經濟轉型的核心目標,亦即降低投資佔GDP的比例,目前大約5成,同時提高內需市場角色,特別是消費佔比,現階段只有3.5成左右,對兩岸經貿也會產生衝擊。

 當中國從「世界工廠」轉變成為「世界市場」,或兩者兼具,在資源有限的現實情況下,第一個意義即是出口成長勢必減緩,連帶加工貿易的進口也會跟著減少。未來5年進出口成長預估只會剩下10%,與2002年到2007年間動輒將近30%的進出口成長相比,已經大幅縮減。這也預示未來各國競逐中國市場只會更加激烈。

 同時,中國更加重視消費也會影響到進口內容,這對擅長於最終消費產品生產並具有品牌優勢的國家有利,包括美、歐、日等工業國家,以及晚近在這方面耕耘有成的南韓。至於台灣出口到中國的產品,9成以上都是中間產品、零組件,以及部分與投資密切相關的資本財,最終消費產品並非主力。如何急起直追,把握中國逐漸升級為消費型國家的各種機會,顯然是台灣當前應加重視的首要課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