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開議以來,對國銀與大陸往來情況相當關注,曝險情況尤其受到矚目,成為熱門話題。金管會昨(3)日對此做出說明,強調國銀對大陸曝險金額、呆帳風險兩項指標數據,均不高,且完全在可控制範圍內。

金管會先就國銀曝險情況說明,據統計,截至上半年止,全部國銀(包含外商銀行在台子行)對大陸曝險總額度為1.6兆元,絕對金額相對於總資產39.66兆元,只有4.03%,比率相當低。

曝險中最受注意的授信部分,據金管會統計,截至8月底,國銀對大陸地區法人、自然人的授信金額,合計為279億美元,其中有出現逾期放款,但金額僅4,000萬美元,換算逾放比率為0.14%,比率同樣相當低。

分析完這兩項數據的背景後,金管會開始說明對此敏感業務的監理態度。金管會強調,會要求國銀總行及大陸分行,做好風險控管,並隨時監控風險。但也呼籲外界,不能把少數出問題的個案,放大成通案來過度解讀。

金管會並特別強調,目前法規規定,國銀對大陸曝險金額,不得超過淨值的一倍。換言之,國銀對大陸曝險不可能無止盡上升,而此一上限,也不會輕易放寬。

因此,金管會呼籲關心大陸曝險情況的國人,不需過度擔憂,尤其銀行經營,是高度專業的領域,對任何資訊的解讀,也要多加求證,方能看清楚事情的全貌。

官員也說明,所謂的銀行曝險,是指銀行將多少的資產,配置在某對象(如國家、地區、產業等)上,一般而言,主要項目包括授信、投資及資金拆存等。官員還,任何授信都有風險,所以銀行經營要具備風險控管,以及承擔風險的能力。

目前市場也針對北市長選戰的熱門話題—金衛授信案,廣泛進行討論,尤其不用擔保即可辦理融資的部分。官員對此說明,銀行是否要借錢一家公司,最重要的,不是有無擔保品,而是這家公司是否有還款能力?營收是否穩定?公司治理是否完善?這有賴於銀行專業的判斷能力。

以目前的實務來看,許多授信案對應收款的重視程度,更勝於擔保品的提供,因為前者代表的是,擁有未來擁有的金流來源,而如果授信案真的出問題,擔保品處分不但曠日費時,價值也會可能大打折扣。

 
 
2014年10月03日15:42 
 



立委吳秉叡日前在立院財委會質詢合庫金暨合庫銀董事長廖燦昌中國企業營運概況,廖燦昌以「中國曝險約980億元」回覆,《財訊快報》因此報導「合庫銀對中國企業債權980億元」,引發網路熱議,不過該報導隨即被拿下,網友直指,財訊集團明顯遭施壓。

對此,合庫銀表示,主要是整體曝險金額與放款中國企業部位不同,在溝通後,《財訊快報》已撤銷相關新聞。

不過《財訊快報》下午則表示,昨天晚上《財訊快報》的網站因不明原因出現流量增大,許多付費用戶紛紛致電表達無法進入網頁,財快緊急追查,才發現該則新聞在PTT熱議,才導致財快網路塞車,為了維護用戶權益,因此決定下架,與新聞本身無關。

由於該則新聞在PTT上引發熱議,不少網友直接,這就是所謂的「前進中國,債留台灣」,還有網友說,掏空台灣,就是馬總統的歷史定位。

合庫進一步表示,一般銀行「整體中國曝險」包括存放銀行同業、存款、拆放調度、投資及企業放款等資金,據了解,台資銀行在中國分行存放與拆放同業部位多逾600億元的水準,其餘人民幣存款與中國企業放款金額並沒有向外界想像的那麼高。

據了解,合庫銀在中國分行以蘇州分行、高新支行和天津分行為主,中國曝險部位980億元,佔銀行淨值約6成5,目前符合規範,也較中信銀、兆豐銀、永豐銀等同業近9成的水準還低。(財經中心/台北報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