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官只對得起汽車老闆(杜震華)
2011年 04月11日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已經生效上路,擺在眼前的是全面的「貨物貿易協議」和「服務貿易協議」的嚴峻諮商。由於大陸市場正由世界第二邁向全球最大,我們採取何種策略、獲得何種結果將決定台灣今後的經濟前途,政府和產業界對此應該嚴肅以對,而非滿意於架構協議這道「前菜」!
在亞洲金融風暴下的1998年,泰國的汽車年產量為14.3萬輛,台灣當年產量為39.9萬輛,是泰國的2.8倍;當時,大概沒幾個人會認為泰國的汽車產業未來會超越台灣。可是十年後的2008年,泰國汽車年產量為140萬輛,台灣卻變成了18.3萬輛,台灣反倒為泰國的0.13倍;泰國僱用了20萬人在汽車產業,而台灣只有1.7萬人。這種發展大概讓所有的經濟專家全都跌碎眼鏡,ㄚ捺ㄟ這樣?
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減少管制讓市場自由化,撤除保護來吸引國際投資。泰國在2000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承諾汽車業開放外國投資者股權的獨資型態、撤除「自製率」規定,讓廠商自由決定零組件如何搭配,加上東協自由貿易協定可以對東協區域減免出口關稅,於是大量外來投資進入這個產業,沒幾年就將泰國打造為「東南亞的底特律」,產量僅次於日本和韓國。泰國雄心勃勃,設定在2014年成為全球十大汽車生產國之一。
泰國的鄰國馬來西亞和台灣很像,兩國都比泰國富裕,但一心想扶持「本土」品牌,以高關稅、進口配額來保護國產的兩個品牌,如今和台灣一樣面臨困境,產量不上不下,眼看著泰國如明日之星而自己卻還要靠保護來維持局面,真是情何以堪。台灣比馬來西亞早30年發展汽車,1953年成立裕隆公司,57年開始生產吉普車,到今天還要靠20%的關稅和「關稅配額」來求生存,更應該汗顏才是。
應從大陸走向世界
兩岸貨物貿易協定即將諮商,如果能夠記取教訓,讓受保護的產業藉此完全自由化(沒辦法,農業除外),並爭取對岸相互的完全開放,將會是台灣再次起飛的大好機會。台灣非農產品的平均關稅率只有4.5%,若以十年平均調降關稅,則每年不過是0.45%,對競爭力強大的台灣製造業不會構成問題。大陸非農產品關稅率達到8.7%,只要雙方都開放,我方當然相對獲利較大。但如果還是要保護東、保護西,造成貨物貿易協定的相對開放程度受限,到最後連向世界貿易組織申報都要考慮半天的話,就會喪失百年難遇的良機。
在服務貿易協議上,更要靠這個機會將大陸市場變成台灣服務品牌鍛造為全球品牌的機會。如果可能,當然也可以從世界走向大陸,但沒有幾家台灣企業有此能耐;由大陸走向世界的確是眾多台灣服務企業的良機。只是,許多大陸省市和地方縣市政府在法令解釋和執行上差異極大,如何在協議的條文上和相關的經合會小組中妥善解決台商在投資和經營上的相關困擾,是諮商部門最大的挑戰之一;不應該在事後再來悔恨未能預防各種「眉眉角角」。
幾十年來,台灣消費者為汽車付出了大約外國2倍的價格,買到的汽車品質卻遠遠不如外國。在兩岸經濟協議完成之後,如果情況還是一樣,我們將會大聲質問:大官們,你們除了對得起汽車老闆以外,對得起台灣人民嗎!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經濟組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經濟人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