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分割案的最大受益者

 

撰文 / 谷月涵

 

出處 / 今周刊748期 2011/4/20

 

 

 

台灣會有這麼多分割案,原因之一是,經理人或主要股東本身能取得大量新公司股權,再IPO過程中大賺一票。

 

 

 

台灣證券市場對保護少數股東(minority invertor)方面,還是令國際投資人心存疑慮。當然,要在資本市場混,總要承擔一些風險,就算在美國也一樣。

 

 

 

在二○○八年次貸危機後,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際金融機構,都被指控風險管理不當、薪酬過高,及財務資訊未充分揭露等問題。然而,美股仍能吸引國內外資金流入,因為它是美國啊,不然你要怎樣?但是像台灣這類小型經濟體,在保護少數股東權益上的努力,若不能得到國際認同,就很難吸引更多的資金流入。

 

 

 

過去十年來,台灣政府嚴格監管關係人交易,這部分已有很大的進展;現在,公司經營者若要再搞「五鬼搬運」的手段,已經愈來愈難了。但是,在保護少數股東利益上仍有漏洞,尤其很多決策或交易,都被時下流行的金融工程技術手法給飾掩;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首次公開發行(IPO)和融資購併(LBO)。

 

 

 

IPO人人都愛,但會成為侵害少數股東權益的幫凶,則頗令人訝異。當一家已掛牌的公司,將一個部門、業務單位或子公司分割出去,並在股市掛牌,投資人得先問一個問題:在分割過程中,究竟是誰受益?如果分割出去的事業體真的這麼好,母公司為什麼要出售?

 

 

 

再者,IPO後股價會大漲,母公司股價也會因投資人預期有釋股利益而走高;但長期又會如何呢?長期而言,母公司會因為出售一部分業務給外部股東而縮小營運規模,分割一次就縮小一次,而好此道的公司,規模會縮得更小。

 

 

 

小公司的本益比較大公司來得低,因為他們與供應商、客戶、銀行、政府的討價還價能力較低,因此獲利也較低;小公司也意味著股票成交量較少,不容易吸引大型的機構投資人。奇異(GE)是一家大型企業集團,旗下經營許多不同的產業,包括飛機引擎、火車頭、廚房與洗衣等家電用品、照明、發電機、渦輪,以及醫學影像;如果奇異將每項事業體分割出去,個個都可能是產業的佼佼者,但奇異仍舊維持一家公司的形態...(精采完整內文請見《今周刊》748期,各大便利商店及連鎖書店均有銷售)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ipo 少數股東權益 lbo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